關於印發四川省2009年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通知

為有效防治地質災害,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民眾生命和財產/安全,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四川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的規定,結合我省“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區實際情況制訂本預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於印發四川省2009年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通知
  • 適用地區:四川省
  • 發布日期:2009-05-04
【發布單位】四川省
【發布文號】川辦發[2009]34號
【發布日期】2009-05-04
【生效日期】2009-05-04
【失效日期】
【所屬類別】政策參考
【檔案來源】四川省
關於印發四川省2009年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通知
(川辦發[2009]34號)

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省直有關部門:
《四川省2009年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已經省政府領導同意,現予印發,請遵照執行。
四川省2009年地質災害防災預案
為有效防治地質災害,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民眾生命和財產/安全,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四川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的規定,結合我省“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區實際情況制訂本預案。
一、2009年全省地質災害發展趨勢預測分析
(一)致災因素分析。
我省地跨我國二、三級地形台階,地形高差懸殊,氣候覆雜多變,地層岩性複雜,褶皺斷裂發育,新構造運動活動強烈,地震活動較為頻繁,是我國地質災害最多的省份之一,且具有點多、面廣、規模大、成災快、暴發頻率高、延續時間長的特點。據不完全統計,我省共發育規模和危害程度不等的崩塌、滑坡約10萬餘處,土石流溝3000餘條。地質災害的分布發育受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地層岩性的控制,同時與暴雨、地震、人類工程活動等影響因素密切相關。
1.控制因素。我省西部山高谷深,南北向河流侵蝕強烈,河谷切深2000米-3500米,斜坡多大於35°。地殼以抬升為主,褶皺強烈,地震頻繁,活動性斷裂密集發育,歷經多期構造運動,由變質岩、花崗岩組成的岩體破碎,侵蝕、寒凍、冰蝕等外力地質作用強烈,極易產生土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5・12”汶川特大地震極重災區就位於該區域。東部盆地群山環繞,盆底以川西平原、盆中丘陵和盆東平行嶺谷3個次級地貌單元為主,盆周山地海拔2000米-3000米,在褶皺緊密的地應力集中地帶,岩石擠壓破碎,以發育中小型滑坡、崩塌為主,土石流次之。
2.主要影響因素。
暴雨影響:地質災害大多伴隨著暴雨天氣產生,但在地區分布及嚴重程度上有所差異。盆周地區日降雨100-200mm以上的暴雨和特大暴雨易激發崩塌、滑坡的產生。降雨期間,地質災害的發生普遍具有群發性和滯後性,同時隨降雨強度的增大而增強。西部地區土石流受暴雨強度的影響極為明顯,具突發性和短暫性,極易形成暴雨型土石流,危害嚴重。
地震影響:我省為地震多發區,地震多分布在川西及川西南地區的南北向構造地震帶和龍門山斷裂帶上。強震以其巨大能量破壞了岩體原有結構和山體穩定,在地震力反覆震動衝擊下,岩體破碎鬆動,發生巨大變形而失穩解體,由此產生大量崩塌、滑坡,在暴雨作用下崩坡積物易導致土石流的形成。據排查資料統計,處於“5・12”汶川特大地震極重災區和重災區的39個縣(市、區)共排查出地質災害隱患點8061處,威脅15.8萬戶64萬人的生命和303.8億元資產的安全。我省廣大山區特別是地震災區地質環境條件急劇惡化,地質災害風險進一步加大。
人類工程活動影響:人類工程活動影響是地質災害發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人類工程活動頻繁山區,地質災害相對較發育。特別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區在恢復重建過程中由於人類工程活動(爆破、開挖、堆載、切坡等)深度和廣度的不斷加劇,其誘發、加劇或產生新的地質災害的數量和頻率也將進一步加大。
(二)地質災害發展趨勢預測分析。
根據四川省氣候中心預測:預計2009年我省平均氣溫偏高,旱澇交替出現,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高,全省年降水量總體略少於常年。5-6月主要多雨區位於川西高原及盆地東部部分地區,盆地其餘地區有夏旱發生。7-8月主要多雨區位於盆地南部及川西高原南部,盆地東北部接近常年,上述地區發生洪澇的可能性較大。9月降水盆地北部、川西高原南部略偏多,省內其餘地區略偏少。
汛期期間“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區降水偏少,“8・30”攀枝花-會理地震災區降水偏多。
本次地質災害發展趨勢預測採用地質環境條件分析和降雨趨勢分析相疊加的方法,結合地震災區地質災害隱患多、人類工程活動多、防範風險大的實際情況,2009年我省汛期由降雨、洪水引發的地質災害的範圍和強度較常年偏重。
二、地質災害防治重點
(一)重點防範時期。
我省地質災害的發生受降雨的影響十分明顯,除一些小規模的崩塌和人類工程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發生時間具有不確定性,時間分布規律性不明顯。地質災害大多發生在汛期(5-9月),每年汛期當降雨時間較長並伴有連續大暴雨時,各類地質災害尤其是滑坡、崩塌和土石流等將明顯增多,並表現出較強的同發性和滯後性。因此全省地質災害防治以汛期(5-9月)作為重點防範期。
(二)重點防範區域。
處於“5・12”汶川特大地震極重、重災區的39個縣(市、區)的防災工作為重中之重。
川西高山峽谷主要河流谷坡地段、溝口人口聚集區;川西南安寧河斷裂帶、大渡河、雅礱江河谷段、鐵路和公路交通幹線、礦產資源開發活躍的地區;盆周山區大巴山、米倉山、華鎣山等構造交接複合部位歷年都是地質災害的多發區,應作為重點防範區域。
(三)重點防範對象。
受地質災害威脅的城鎮(包括學校、醫院等人員集中地區)和地震災區受災民眾安置點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應作為重點防範對象。
在重點防範對象中,為明確防災職責、完善地質災害管理制度,將威脅人口1000人以上,或威脅資產1億元以上的特大型地質災害隱患點作為省級預案點。根據各市(州)已開展的縣(市、區)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成果和地震重災區確定的重大地質災害危險(隱患)點情況,結合2009年全省汛前檢查情況,確定70個主要地質災害危害點納入省級地質災害防災預案,並就其發展變化趨勢進行了預測分析(見附屬檔案1)。
(四)重點防範災種。
突發性強的地質災害種類,尤其是土石流、崩塌等成災快、防範難度大的災種作為主要防範類型。
地震災區大量崩塌、滑坡積累了數十億方的鬆散堆積物,必將對人民生命財產及重要基礎設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而且在短期內難以消除。據日本和我國台灣地區的經驗,特大地震發生後,其引發的地質災害隱患所產生的影響將持續10年左右。特別是近3-5年內,土石流將成為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主要災種。
三、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加快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建設。
各市(州)、縣(市、區)、鄉(鎮)人民政府和國土資源等部門要積極推進本行政區域內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地震災區要力爭在2009年全面完成區內地質災害隱患點群測群防恢復重建工作,將地質災害隱患納入監測預警範圍。不斷提高群測群防的科技含量,積極採用滑坡裂縫報警器、裂縫伸縮儀等經濟適用的監測儀器對滑坡、崩塌、土石流等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監測,進一步提升監測預警水平。各級人民政府要建立群測群防工作保障機制,千方百計籌措群測群防工作經費,將其納入常規財政預算,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監測的個人給予適當的補助;要建立激勵機制,對在群測群防工作中成功預警避免重大人員傷亡、有突出貢獻的監測人員、幹部職工給予物質獎勵、通報表揚、記功表彰;要建立民眾參與機制,以村、社為單元,組織民眾參與防災,充分發揮受威脅民眾在基層防災工作中的主體作用。
(二)提高預測預報實效。
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要切實加強與氣象部門的密切協作,探索開展汛期氣象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工作,不斷提高準確率和時效性。地震災區要加強對受災民眾安置點、人口聚集區和重要場所的預測預報,努力提高預報精度和水平。預測預報信息要快速、準確,並通過廣播、電視、手機簡訊等方式在第一時間及時傳送到防災責任人和監測責任人。各地要切實加強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值守,主要負責人要親自帶班,專人負責,實行24小時值班制,確保信息暢通。遇有重大預測信息,要及時向當地縣(市、區)、鄉(鎮)人民政府報告,並協助其採取果斷有效的防災措施。
(三)認真制訂防災預案,加大調查評估力度。
各級人民政府要根據本地區地質災害發生特點和發展趨勢認真編制本地《2009年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和《2009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全面掌握區域內地質災害易發區段和地質災害危險點情況。適時對經常或可能發生崩塌、滑坡、土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地區進行巡查。不斷完善落實防災預案,建立預案公示制度。要以“分片區”方式把每個地質災害點防災責任落實到縣(市、區)、鄉(鎮)人民政府領導並向社會公布。同時組織製作防災明白卡和避災明白卡發放到監測責任人和受災害威脅的每戶民眾手中。一旦出現險情,鄉(鎮)、村(社)防災負責人要迅速按照預案組織受威脅民眾撤離。要加大執法監督力度,在有可能引發地質災害或遭受地質災害威脅的易發區進行修路、建房、開礦、取土等工程活動前,必須做好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提出預防治理措施。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標準規範進行勘察、設計和施工,嚴防人為活動引發地質災害情況的發生。
(四)加快重大地質災害治理步伐,做好工程地質工作。
各地要以威脅縣城、集鎮、學校、人口密集區、重大基礎設施等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為重點,加快推進重大地質災害治理工作進度。尤其是地震重災區,要加快治理步伐,做好工程地質工作。進一步加強震後重大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項目監管,不斷完善項目和資金管理制度,加強專家督查和技術指導,強化廉政建設,力爭保質保量儘早完成各階段工作部署。
(五)有序推進科學防治地質災害。
要積極邀請省內外專家組成地質災害防治專家指導組加強對防災工作的技術指導。專家指導組組成人員重點向市縣基層傾斜。充分發揮專業地勘單位力量,增加基層防災工作專業力量投放。要結合恢復重建期間地質災害隱患巡查排查成果,不斷完善震後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規劃。提高專業隊伍參與地震災區重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資質準入等級,確保治理工程效果。
(六)及時開展地震災區地質災害隱患詳查、核實工作。
儘快完成“5・12”汶川特大地震極重災區、重災區39個縣(市、區)地質災害隱患詳查和核實工作。一是進一步查找地質災害隱患,及時發現新災點,迅速制訂防災措施,儘可能將地質災害隱患點納入掌控之中。二是圍繞恢復重建工作,以安置點和恢復重建區重要建設工程為重點,對已知地質災害隱患進行全面核查,突出危害民眾生命和影響重要建設工程安全的重點災點,為震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高效實施提供可靠依據。
(七)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和培訓。
要針對防災薄弱環節,結合已有成功實例,分層次、大範圍開展宣傳培訓工作。重點是基層,落足點是城鎮、鄉村,努力解決防災工作中的死角、難點問題。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對鄉鎮政府、國土所幹部和以民眾安置點為重點的監測人員進行輪訓,著力提高基層國土人員防災減災專業技術水平;要面向基層廣大民眾,分片區組織開展汛期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講工作,著力提高廣大基層幹部和民眾識災、報災、避災和防災的能力,發動廣大民眾積極主動地投身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要進一步強化工作力度,拓展工作範圍,提高工作實效,配合宣傳培訓工作的開展,編制簡單易懂、通俗適用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小手冊、海報等及時發放到受威脅民眾手中,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路等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勢開展宣傳工作,力爭做到“進村組、入農戶”。
(八)加大地質災害應急排危除險和避讓搬遷實施力度。
推行“政府引導、公助自投、民眾參與、合力防災”的新機制,充分調動民眾防災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大威脅分散農戶的零星、小型地質災害隱患點應急排危除險力度,通過政府補助的方式讓受威脅民眾主動參與防災除險。同時對納入規劃、受地質災害威脅而需搬遷的分散農戶果斷採取搬遷措施,力爭在2009年全面完成規劃期內的1.8萬戶分散農戶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搬遷安置工作。
(九)加強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建設工作。
按照經國家批覆的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規劃,要結合資金落實情況,進一步加大市(州)、縣(市、區)級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建設投入,落實機構和人員,充實力量,力爭在2009年全面建立健全地震災區8個市(州)和39個縣(市、區)地質災害監測防治管理機構,以保障震後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的順利實施。
(十)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全面推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高效實施。
1.加強領導。建立四川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與協調。聯席會議的日常工作由省國土資源廳負責。具體負責全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協調、通報、指導和監督工作,組織實施重特大地質災害治理工作。各級要成立相應機構,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搞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2.落實責任。
(1)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有關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責任主體。重特大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由省政府負責組織實施,相關市(州)、縣(市、區)政府負責具體承擔;其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由相關市(州)、縣(市、區)政府作為責任主體,負責組織實施工作。鄉鎮政府要以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為重點,認真落實和不斷完善基層防災體系。
(2)各相關部門要密切配合,認真履行防災職責,形成防災合力。國土資源部門要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加強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排查、調查工作;指導編制、完善防災預案和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工作,落實有效的防災措施;按照省政府的統一部署,組織實施重特大地質災害治理工作。建設、交通、水利、農業、經委、教育等部門要按照各自的職責負責有關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按工程項目要求做好工程地質工作,並切實加強地質災害引發的其他次生災害的防範。發展改革、財政部門要對地質災害防治項目經費給予支持。
3.增大投入。省、市、縣級政府要在繼續保持地質災害防治原有預算水平不降低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本級財政預算支出。各級要注意資金整合,分輕重緩急集中資金保重點、保工作目標。要加強廉政建設,嚴肅財經紀律,強化資金監管,提高使用績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