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

1928年3月底,中華民國政府中央研究院籌備委員會一致通過創建該所,由傅斯年、顧頡剛和楊振聲三人為常務籌備委員,籌備處在廣州中山大學。同年7月籌備完成。10月22日遷入獨立所址柏園,後以此日為所慶紀念日。1929年後,先後遷北京、上海、南京。抗戰期間歷遷長沙、昆明和四川南溪縣李莊。1946年回南京。1948年冬遷台灣。1954年定居南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
  • 成立時間:1928年10月22日
【1】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民國時期國立中央研究院下屬的研究歷史、語言的學術機構。1928年,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命傅斯年等三人負責籌建,同年於廣州成立,傅斯年任所長。次年遷北平(今北京),所址在北海靜心齋。1936年遷至南京雞鳴寺。
傅斯年主張歷史、語言的研究要運用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採取新方法。他認為近代歷史學只是史料學,應當用自然科學提供的一切方法、手段來整理現存的所有史料;唯有發現和擴充史料,直接研究史料的工作才具有學術意義。因此該所成立後,工作重點放在: ①安陽殷墟發掘和甲骨文的研究整理; ②西南少數民族語言、習俗的調查; ③西北考古。 目的在於擴大歷史、語言研究材料,該所先後設歷史組、語言組、考古組、人類學四個組。設研究員、副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和助理員等職稱。圖書設備、出土文物資料都很齊全。 該所集中了當時一批著名學者,如陳寅恪、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李濟、董作賓等,一方面繼承了乾嘉學派治學精神,一方面汲取了包括西方近代新史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在內的研究方法,在歷史、語言等許多領域都有卓著貢獻,十年間組織殷墟發掘十五次,取得了世界矚目的重大成果。
重要出版物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28年創刊,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至1949年共出版二十一本(每本四分冊)。此外,還有《專刊》、《單刊》、《集刊外編》、《史料叢刊》、《田野考古報告》、《人類學集刊》、《中國人類學報告》等。 抗日戰爭爆發後,該所輾轉於長沙、昆明,1940年遷四川南溪李莊,1946年遷回南京。所長始終由傅斯年擔任。1949年遷至台灣。
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簡稱史語所)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歷史和語言學研究機構。1928年由傅斯年等建於廣州,傅長期(1928年-1950年)擔任所長。因陳寅恪、趙元任、李濟、羅常培、李方桂、董作賓、梁思永、勞乾、周法高、嚴耕望、石璋如、芮逸夫、全漢升等著名學者先後擔任研究員,並取得了殷墟等處考古挖掘、內閣大庫檔案的整理研究、全國各省方言調查等重大學術成果,而成為世界學術界矚目的重鎮。
傅斯年提出的“史學及史料學”、“動手動腳找東西”理念對史語所影響至深。
出版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素為世所重。
【2】
1927年4月17日,國民政府定都南京的前夕,在南京舉行的中央政治會議第74次會議中,李煜瀛(石曾)先生提出設立中央研究院案,決議推李煜瀛、蔡元培(孑民)、張人傑(靜江)3位先生共同起草組織法,此為設立本院最早的紀錄。同年5月9日,決議設立籌備處;7月4日,將正在籌設的中央研究院改列為中華民國大學院的附屬機關之一;11月12日,大學院院長蔡元培先生聘請學術界人士30人,在大學院召開中央研究院籌備會,展開籌備工作。1928年4月10日,國民政府修正中央研究院組織條例,成為不屬於大學院的獨立機關;23日特任蔡元培先生為院長;5月,啟用印信;6月9日,舉行第1次院務會議,宣告正式成立。
抗戰前,本院先後成立了10個研究所,分設京、滬兩地。及至抗戰爆發,本院奉命西遷,分處昆明、桂林、重慶等地。戰爭結束後,方陸續復員,東還京、滬。1949年,再播遷來台,及時撤遷者只有歷史語言與數學兩個研究所,圖書文物則暫時存放在楊梅火車站倉庫。在朱家驊代院長多方奔走下,方於1954年在南港現址營建院區。來台後,復經胡適、王世傑、錢思亮、吳大猷、李遠哲等院長之戮力經營,始有今日之規模。
現任院長為翁啟惠院士,接任於2006年10月19日;副院長為劉兆漢、王惠鈞、王泛森三院士,襄助院長處理院務。
任務
本院為中華民國學術研究最高機關,任務如下:
一、人文及科學研究。
二、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
三、培養高級學術研究人才。
未來,本院仍將秉持良好的學術傳統與研究基礎,開發新的科學知識、培育更多年輕優秀的人才以及研議良好的政策建議,並持續加強對當代社會、人文與世界的關懷,藉以豐富人類的文明,創造更美好的世界。
【3】
發展歷程1928年3月底,中華民國政府中央研究院籌備委員會一致通過創建該所,由傅斯年、顧頡剛和楊振聲三人為常務籌備委員,籌備處在廣州中山大學。同年7月籌備完成。10月22日遷入獨立所址柏園,後以此日為所慶紀念日。1929年後,先後遷北京、上海、南京。抗戰期間歷遷長沙、昆明和四川南溪縣李莊。1946年回南京。1948年冬遷台灣。1954年定居南港。
最初設八個組。後合併為歷史、語言和考古三組,由陳寅恪、趙元任、李濟三人分任組長。1933年至1934年,曾一度與社會科學研究所合併。1934年增設人類學組。1958年增設甲骨文研究室,1990年改名為文字學組。1997年語言學部分獨立為語言學研究所。
歷任所長傅斯年1928.09-1950.121928.09代行所長職務,1929.01-1929.05代理所長
董作賓1951.01-1955.081951.01-1951.06代理所長
李濟1955.08-1972.12
屈萬里1973.01-1978.07
高去尋1978.08-1981.07
丁邦新1981.08-1989.031981.08-1985.02代理所長
管東貴1989.04-1995.03
杜正勝1995.04-2000.05
黃寬重2000.05-2003.102000.05-2000.10代理所長,2000.10真除所長
王泛森2003.10-2009.10
黃進興2009.1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