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貞德( Jen-der Lee)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台灣大學、台灣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主要研究漢唐之間婦女生活以及與相關的法制史和醫療史問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貞德
- 外文名:Jen-der Lee
- 主要成就:國科會研究獎勵
- 代表作品:《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法律史》
- 主要研究:漢唐之間婦女生活
個人經歷,所獲榮譽,研究著作,專書,編輯,研究論文,學位論文,論文,書評,會議論文,其它,自述,
個人經歷
史語所助研究員 (1992.8-1998.2),副研究員 (1998.2-2005.9),研究員 (2005.9-);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兼任副教授 (1993.8-2006.2),兼任教授 (2006.2-);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1994.8-2006.2),兼任教授 (2006.2-2007.7);
國立台北大學歷史系合聘教授 (2006.8- );
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 (2002.8-2003.5);
日本京都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外國人研究員 (2003.8-2003.12);
史語所人類學門召集人 (2005.9-2007.6);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2007.8-2010.7)。
所獲榮譽
國科會研究獎勵 (1997-2001);
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2001);
東亞科學技術與醫學史學會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竺可楨科學史獎 (Zhu Kezhen Awards) (2005);
國立清華大學卓越學術獎 (2009)。
研究著作
專書
《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法律史》(台北:三民書局,2001;2002二刷;2005三刷;2006四刷)。簡體字本2008年6月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日文版由大原良通譯,《中國儒教社會に挑んだ女性たち》(東京:大修館書店,2009)。
《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台北:三民書局,2008)。
編輯
李貞德、梁其姿主編,《婦女與社會》,收入邢義田、黃寬重、鄧小南總主編,《台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第9冊。
《性別、身體與醫療》(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
《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09)。
研究論文
學位論文
“Women and Marriage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Disunion” (PhD dis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MI, 1992).
論文
〈西漢律令中的家庭倫理觀〉,《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9 (1987):1-54。
“Conflict and Compromise between Legal Authority and Ethical Idea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evenge in Han Times,”《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1 (1988):359-408。
“The Life of Women in the Six Dynasties,”《婦女與兩性學刊》4 (1993):47-80。
〈婦女在家庭與社會中的角色──歐洲中古婦女史研究〉,《新史學》4.2 (1993):121-143。
〈最近中國宗教史研究中的女性問題〉,《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 (1994):251-270。
〈漢隋之間的「生子不舉」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3 (1995):747-812。
〈超越父系家族的藩籬──台灣地區的「中國婦女史研究」 (1945-1995)〉,《新史學》7.2 (1996):139-179。
〈漢唐之間醫書中的生產之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7.3 (1996):533-654。
〈漢唐之間求子醫方試探──兼論婦科濫觴與性別論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2 (1997):283-367。
〈漢魏六朝的乳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2 (1999):439-481。
〈漢唐之間的女性醫療照顧者〉,《台大歷史學報》23 (1999):123-156。
〈婦女、性別與五十年來的台灣方誌〉,收入許雪姬、林玉茹主編,《五十年來台灣方誌:成果評估與未來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9),頁329-345。
〈從醫療史到身體文化的研究──從「健與美的歷史」研討會談起〉,《新史學》10.4 (1999):117-128。
“The Death of a Princess: Codifying Classical Family Ethics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in Presence and Presentation: Women in the Chinese Literati Tradition, ed. Sherry Mou (New York: St . Martin′s Press, 1999), pp. 1-37.
〈傑出女性、性別與歷史研究〉,收入王雅各布主編,《性屬關係》(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下冊(性別與文化、再現),頁1-16。本文曾同時刊載於《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50 (1999):19-26;以及《歷史月刊》135 (1999):65-72。
“Wet Nurses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Nan Nü: Men, Women and Gender in Early and Imperial China 2.1 (2000): 1-39.
〈女人的中國中古史──性別與漢唐之間的禮律研究〉,《中國歷史世界──統合的多元的發展》(東京:汲古書院,2002),頁468-492。
〈漢唐之間醫方中的忌見婦人與女體為藥〉,《新史學》13.4 (2002):1-36。
〈漢唐之間家庭中的健康照顧與性別〉,收入黃克武主編,《性別與醫療──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頁1-50。
〈唐代的性別與醫療〉,收入鄧小南主編,《唐宋女性與社會》(北京大學盛唐研究叢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頁415-446。
“Re/producing Science, Violently,” Bulletin of the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1 (2003): 3-5.
“Readers Dis/Oriented in Historical Writings: Footnotes in the BIHP,”《古今論衡》9 (2003):36-50。
“Gender and Medicine in Tang China,” Asia Major 16.2 (2003): 1-32.
“Querelle des Femmes? Les Femmes jalouses et leur controle au debut de la Chine medievale,” in Education et instruction en Chine III. Aux marges de l'orthodoxie, publications du Centre d'etudes chinoises de l'Inalco, edite par Christine Nguyen Tri et Catherine Despeux (Paris/Louvain: Peeters,2004), pp. 67-97.
〈「笑疾」考──兼論中國中古醫者對喜樂的態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5.1 (2004):99-148。
〈《醫心方》論「婦人諸病所由」及其相關問題〉,《清華學報》34 (2004):479-511。
“The Past as a Foreign Country: Recent Research on Chinese Medical History in Taiwan,”《古今論衡》11 (2004):37-58。
〈中國婦女史研究中的醫療照顧問題〉,《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總137期):86-93。
〈從師母到女宣──孫理蓮在戰後台灣的醫療傳道經驗〉,《新史學》16.2 (2005):95-151。
“Childbirth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Nan Nü: Men, Women and Gender in China 7.2 (2005): 216-286.
〈漢唐之間女性財產權試探〉,收入氏編,《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09),頁191-238。
〈最近台灣歷史所學位論文中的性別課題──從三本中古婦女史新書談起〉,《新史學》24.4 (2010):203-237。
“Ishinpo and its Excerpts of Chanjing: Japanese Medical Text as a Source for Chinese Women’s History,” in Overt and Covert Treasures: Essays on Sources for Chinese Women’s History, ed. Clara Wing-chung Ho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0), forthcoming.
書評
〈評論布魯克(Christopher N. L. Brooke) 著《中古的婚姻觀念》(The Medieval Idea of Marriage)〉,《新史學》1.4 (1990):163-168。
〈評Caroline Walker Bynum, Holy Feast and Holy Fast: The Religious Significance of Food to Medieval Women(神聖的饗宴與神聖的禁食:食物對中古婦女的宗教意義)〉,《新史學》3.4 (1992):187-193。
〈評介Anne Llewellyn Barstow, Witchcraze: A New History of the European Witch Hunts(獵殺女巫:以女性觀點重現的歐洲女巫史)〉,《新史學》10.3 (1999):205-210。
〈評介Clarissa W. Atkinson, The Oldest Vocation: Christian Motherhood in the Middle Ages〉,《新史學》11.1 (2000):201-208。
〈評介Christiane Klapisch-Zuber ed., A History of Women in the West II: Silences of the Middle Ages〉,《理論與文化:西洋史研究通訊》3 (2001):81-87。
〈評介Robin Briggs, Witches and Neighbor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European Witchcraft〉,《新史學》13.2 (2002):231-237。
“Review: Mann, Susan and Yu-Yin Cheng (eds.), Under Confucian Eyes: Writings on Gender in Chinese History.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 xiii + 310 pp.,” T'oung Pao 89.4/5 (2003): 486-490.
〈從逸樂到危險的妓女論述──評賀蕭《危險的逸樂:二十世紀上海的妓女》〉,《中國時報》,2005.03.06,〈開卷版〉。
“Review: Chinese Visions of Family and State , 1915-1953 . By Susan L. Glosser.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275pp.,” Gender and Society 20.2 (2006): 288-289.
會議論文
“The ‘Chinese Full-Text Databases’ at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acific Neighborhood Consortium Meeting, Computing Centre, Academia Sinica, Taipei, February 16-19, 1997).
Jen-der Lee, Kuan-chung Huang and Tseng-kuei Liu, “Development of Humanities Computing at Academia Sinic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acific Neighborhood Consortium Meeting, Computing Centre, Academia Sinica, Taipei, May 15-17, 1998).
“Women and Reproduction in Traditional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Interdisciplinary Congress on Women, University of Tromso, Norway, June 20-26, 1999).
“Querelle des Femmes? Jealous Women and their Discipline in the Six Dynasties,” (paper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Instruction in China, Paris, June 29-July 3, 1999).
〈中國古代醫學史與性別〉,發表於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主辦,「性別與醫療」研討會,2000年5月27-28日。
〈對話的主體性:性別視角的啟發〉,發表於哈佛燕京學社主辦,「中國文化研討會第十七屆年會:新世紀的文明對話」,美國:哈佛大學,2002年12月7日。
“Pain Relief? Sex in Medical Discourse on Menstruation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 March 27-30, 2003).
“Then China, Now Japan: Reading ‘Women′s Medicine’ of Ishinpo in Different Contex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86th Meeting of “Nichibunken Evening Seminar” on Japanese Studies,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Japanese Studies, Kyoto, Japan, December 11, 2003).
〈經痛的歷史研究〉,發表於清華大學歷史所主辦,「第一屆STS研習營」,台中:日月潭青年活動中心,2004年5月29-30日。
〈性別、醫療與中國史〉(《中國史新論‧醫療卷》論文),發表於「從醫療看中國史」國際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5年12月13-15日。
〈操作醫學,創造藝術──「影像、醫療與歷史」研究芻議〉,發表於「第三屆亞洲新人文聯網會議」,中壢:中央大學、台北:中央研究院,2006年6月12-15日。
“Reflections on Laqueur with Chinese Materials” (paper presented at Radcliff Institute Seminar: Remaking Sex in Classical,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Medicine, September 8-9, 2006).
〈樂然後笑?中國中古的情緒表達及其社會規範〉,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講論會,2006年10月16日。
〈漢魏六朝女性財產權試探〉,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中國史新論‧宗教篇與性別篇」聯合研討會,2007年5月1-3日。
“Ishinpo and its Excerpts of Chanjing: Japanese Medical Text as a Source for Chinese Women’s History” (paper presented at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ources for Chinese Women’s History,”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June 21-22, 2007).
〈在解嚴後的台灣教授中國婦女史〉,發表於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教學團隊主辦,「海峽兩岸高校中國古代史教學研討會」,北京: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2009年3月28-29日。
〈介紹三本中古婦女史新書——兼談最近台灣歷史學位論文中的性別課題〉,發表於《新史學》雜誌社與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主辦,清華歷史所等協辦,「新史學與台灣史學二十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2009年12月12-13日。
〈宣教影片中的疾病、醫療與文化:以《趁著白日:孫理蓮的台灣》為例〉,宣讀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醫療與視覺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0年11月24-26日。
其它
〈關於封建一辭的澄清:以西周與歐洲中古為例〉,《人文及社會科學教育通訊》1.1 (1990):6-12。
慕雅(筆名),〈熱鬧──婚禮中的聲音〉,《北縣文化》35 (1993):13-15。
笙而紫(筆名),〈致表妹昭蒂談求子書〉,《北縣文化》38 (1993):27-28。
〈從《妒婦記》談起〉,《婦女與兩性季刊》3 (1994):12-15。
〈歷史教學與研究中的婦女與兩性問題〉,收入謝臥龍主編,《兩性、文化與社會》(台北:心理出版社,1996),頁35-50。
李貞德、陳弱水,〈中研院史語所漢籍全文資料庫介紹〉,《中國圖書館學會會訊》4.3 (1996):4-10。
李貞德、梁其姿,〈導言〉,見氏編,《婦女與社會》(收入《台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第9冊),頁1-10。
〈導言〉,收入氏編,《性別、身體與醫療》(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頁1-8。
〈導言:婦女、性別與歷史研究〉,收入氏編,《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09),頁1-17。
〈曾桂香──鐘情審判,專注一生〉,收入國際婦女法學會中華民國分會策劃,《她們,如此精采:八位女性法律人的生命之河》(台北:寶瓶文化事業,2010),頁47-76。
自述
婦女、性別與歷史研究
過去十年,我的研究集中探討漢唐之間的醫療體系和禮律制度如何論述並規範女性的身體和社會角色。醫療和律令可說是最具滲透性和強制性的規訓力量,二者又常互為表里,對女性影響深遠。我研究漢唐之間的性別與醫療,主要分為兩部分。首先從生育文化入手,包括求孕、墮胎、分娩與產後調理,著重婦女受照顧的情形,及其中所展現的性別化身體觀。其次則勾勒女性擔任醫療照顧者的角色,其社會評價與文化意涵。由於研究大量仰賴日本平安朝醫書所收中土佚籍,乃不揣淺陋,順勢一探中日兩方對婦女健康看法的異同。十多年來所思所想,以《女人的中國醫療史》為題撰成專書,分析中古醫療文化對女性保護與管束並行的發展軌跡。至於中古性別與法律交涉的初步研究成果,則以《公主之死》這本小書具體而微地呈現。該書從北魏劉輝毆主傷胎案談起,以奸非、夫妻斗訟和連坐容隱等相關律令與案例為基礎,說明父系家族倫理在漢唐之間法制化的過程,其間族群文化、階級利益與性別差異互動折衝的現象。
未來十年,我的研究仍將環繞醫療與法律這兩個主題,不過,一方面會將時空擴大到近代以降的台灣,另方面則會尋求新的視角與史料。中古醫書主張女性忌妒憂憒的說法,引領我探討傳統中國對情緒的論述與規範。中古刑律中的夫尊妻卑與夫家認同原則,啟發我追究女性財產權的各種面向。而醫療與法律史的研究,都召喚著我與現代社會對話。在針對性別、醫療與社會一系列的探索過程中,我接觸到涉及身體觀念,醫療行為與醫病互動的圖片與影像紀錄,引起對「觀看」的興趣,便以「觀看與台灣婦女健康史」為主軸,嘗試開發視覺史料,繼續探索性別與醫療的關係。此外,現代台灣有傳統社會所無的女性司法者,不論從法律制度或女性專業等角度言,都是擴大探討性別與法律的絕佳課題,故而正以「台灣女性司法人員的歷史考察」為題,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