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美育

中國近代美育

中國近代美育指鴉片戰爭直到“五四”運動期間實施的美育。代表人物有王國維蔡元培李瑞清魯迅梁啓超等人。在中國,美育作為教育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明確地被提倡、論證,並廣泛付諸實踐,還是在近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近代美育
  • 起始時間:鴉片戰爭
  • 截止時間:五四運動 
  • 代表人物:王國維等人
肇始之地,發展歷程,代表著作,主要理論,

肇始之地

中國近代美術教育肇始於1905年的南京兩江優級師範學堂(南京師範大學前身)。當時在校監李瑞清的力爭下,清廷批准設立了“圖畫手工科”,開始了我國學校美術教育的新形式。但是這種“圖畫手工科”的形式還不具備今天美術院校的辦學形制,學生學到的美術知識非常膚淺,並且除了學習美術之外,還要學習音樂及教育類科目,雜而不專。真正稱得上是美術學校,並培養了大批優秀美術專門人才的學校,是誕生於1907年的上海布景畫傳習所,其創辦人即為周湘先生。這所學校不僅為中國美術史上首創,而且像一代美術教育家徐悲鴻、劉海粟等均出此學門。

發展歷程

清末期美術教育
1840年的鴉片戰爭拉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序幕,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摧殘了中國人的肉體,也重創了中國人保守的思想。當人們從民族落後的反醒中尋求解答時,人們開始重視經世致用,以物質生產為目的實用知識,重視科學,重視以美術教育的形式培養為洋務實用的美術人才。
應科學與實業的需求近代學校教育應運而生。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設馬尾船政局,內設船政學堂。其教學科目除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學、地質學外,還包括畫法。1867年又設馬尾繪事院,培養製圖專門人才。隨後,開設有圖畫(製圖)科的新式學堂日漸增多。
我國近代教育活動家張之洞於1902年創辦的(1904年正式開學)兩江師範學堂(初名三江師範學堂)是我國最早的師範學校之一。圖畫成為所學課程中的必修課程。1906年,學堂監督(校長)李瑞清奏請獲準,創辦了我國高等師範院校第1個美術系科——圖畫手工科。“學科以圖畫手工為主科,音樂為副科,茲單以圖畫言之,西洋畫(鉛筆、木炭、水彩油畫),中國畫(山水、花卉),用器畫(平面、立體)、圖案等。”圖畫手工科的設立採用了資本主義國家美術教育體制,所設課程全面而完備,並且注意突出美術師範教育的特點。圖畫手工科開設的課程為:教育為總主科;圖畫、手工為主科;音樂為副主科;國文、英文、日文、歷史、地理、數學、體操為副科。學生須通過預科文理普修方可進入圖畫手工科學習。
自此,保定優級師範學堂、浙江兩級師範學堂、廣東優級師範學堂、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也設有圖畫手工科(班)。辛亥革命後,一些已建的師範學校,如北京高等師範、北京女子高等師範、成都高等師範、通州師範相繼開辦了圖畫手工專修科。
1852年間上海徐家匯天主教堂內開始附設“土山彎畫館”。畫館屬工藝工場的一部分,但主要是為天主教培養宗教畫人才。學生是中國的天主教徒,教師是法國傳教士。教學採取工徒制,內容包括擦筆畫、木炭畫、鉛筆畫、鋼筆畫、水彩畫和油畫等技法,課堂作業主要是范畫臨摹。該畫館還於1907年出版了《繪事淺說》、《鉛筆畫貼》等書,影響較大,對中國的美術教育,對西畫在中國的傳播有一定推動作用,為中國近現代美術培養了一批有影響力的西畫畫家,徐悲鴻先生稱之為中國西洋畫的搖籃。
清末,一些有志於美術教育的知識分子,模仿日本和歐美的美術教育體制,開始嘗試新的美術教學方法,編寫出版“美術教科書”。俞復創辦的“文明書局”1902年印發了一套學堂蒙學課本,其中就有丁寶書編寫的《新習畫帖》5種、《鉛筆畫帖》4種,《高小鉛筆畫帖》3種。商務印書館也出版了徐永清編繪的《中學用鉛筆畫帖》8冊,這些教材對我國新式美術教育的普及起了重要作用。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管學大臣張百熙以吳汝綸等人到日本的考察報告為基礎,草擬了《學堂章程》,同年8月15日奏準頒布,也就是《欽定學堂章程》,也稱“壬寅學制”,這是我國第一個由國家頒布的近代學校系統,雖已公布,但並未執行。
1904年張百熙、張之洞、榮慶合作對《欽定學堂章程》修改,,於1904年1月(農曆癸卯年底)由清政府正式頒布,即《奏定學堂章程》,史稱“癸卯學制”。它是我國經法令公布,正式在全國實行的第一個完整的近代學校體系。它對整個國家的學校教育系統、課程設定、教育行政及學校管理等,都做了詳細的規定。
“癸卯學制”將學前教育的“蒙養院”劃出學校系統之外,將國小到大學分為三等六段。其中,第一為初等教育,內分為初等國小堂(學制為5年)和高等國小堂(學制4年)二段;第二為中等教育,設中等學堂一段(學制為5年);第三為高等教育,內分三段,初步構築了以普通教育、師範教育與實業教育為三條主幹的國民教育體系。
《奏定學堂章程》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辦學思想下,決定:
初等國小“圖畫”、“手工”列為加授科目,作為“隨意科目”。其中,初小圖畫課教學目的是使學生“練習手眼,以養成其見物留心,記其實象之性情”。手工課教學目的是使學生“練習手眼,使能製作簡易之物品,以養成好勤耐勞之習”。高等國小“圖畫”為必修課,每周2課時,“手工”列為兼授科目。其中,高等國小圖畫課教學目的是使學生“觀察實物形體及臨本”,通過教學“練成可套用之技能,並令其心思於精細,助其愉悅”。手工課教學目的是使學生“能製作簡易之物品,養成其用心思耐勞煩之習”。
中等學堂“圖畫”為必修課,每周1課時,總計4學年。中等學堂圖畫教學目的是“習畫者,當就實物模型圖譜,教自在畫,俾得練習意匠,兼講用器畫之大要,以備他日繪畫地圖、機器圖,及講求各項實業之初基”。
從《奏定學堂章程》的規定中可看出,設定圖畫、手工課的目的是“以養成其見物留心,記其實象”,“養成好勤耐勞”,“練成可應實用之技能”。培養畢業後“以備他日繪畫地圖、機器圖,及講求各項實業之初基”。
應學制改革的需要,1906年,李瑞清呈準學部,兩江優級師範學堂添設圖畫手工科,這是我國近代最早的美術系科。圖畫手工科以教育、圖畫、手工為主課,音樂、文化為副科。圖畫包括中西繪畫及幾何、投影等用器畫;手工包括紙細工、黏土細工、石膏、竹、木等工藝美術。為我國培了第一批美術教師,其中汪耒白、呂鳳子、沈溪橋、姜丹書、李促乾、吳溉亭等人成了中國第一批著名的美術教育家。
清末的“癸卯學制”在中國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使中國教育開始全面擺脫自我封閉,融入了世界教育發展的大潮,奠定了圖畫和手工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
清末的中國近代美術教育,由於對科學和物質文化的重視,原本被我們忽視的屬於“技”的那部分美術教育藉助於這一時機在我國各級教育組織中迅速出現,形成了與“藝”的教育並舉的局面。至此,中國近代美術教育的格局正式形成。也奠定了現代美院與工藝美院並存、基礎教育中的繪畫與工藝並存、社會中畫家與工藝美術大師並存的基礎。
民國初期美術教育
1911年,建立了中華民國,這是史所未有的重大進步,不僅標誌著兩千多年封建帝制向新興民主共和體制的轉變,也極大的推動了教育現代化進程,給美術教育帶來了活力。
1906年,王國維先生在中國首倡美育,並且提出在中國要以美育取代宗教的缺位,所謂“美術者,上流社會之宗教”。1907年,蔡元培先生大聲疾呼:“以美育代宗教”。魯迅先生也在1907年發表的《摩羅詩力說》以及1912年發表的《擬播布美術意見書》中極力推崇美育,將美育主張與藝術創作結合起來,希望通過藝術提倡美育,傳播宗教。
1912年1月9日成立了中央教育部,蔡元培任第一任教育總長。1月19日,教育部發布了《普通教育暫行辦法通令》。7月10日,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召開了中華民國中央臨時教育會議,確定了民國教育的基本框架。9月3日,中華民國第一個《學校系統令》公布,因1912年為農曆壬子年,史稱“壬子學制”。其後至1913年間又頒布了不少法令,合稱為“壬子---癸丑學制”。
新學制將整個學校系統分為三等五段,其中普通教育,初等國小校學制4年,兒童6歲入學,為國家義務教育,畢業後可升入高等國小或實業學校;高等國小校學制3年,畢業後可升入中學、師範學校;中學校學制4年,畢業後可升入大學或專門學校或高等師範學校。該學制沿用了10年,在中國學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1912年9月,教育部頒布《國小校令》,其中規定:“初等國小校之教科目,為修身、國文、算術、手工、圖畫、唱歌、體操;女子加課縫紉。”“高等國小校之教科目,為修身、國文、算術、本國歷史、地理、理科、手工、圖畫、唱歌、體操;男子加課農業,女子加課縫紉。”
1912年11月,教育部頒布《中學校令施行規則》,其中規定:“中學校之學科目,為修身、國文、外國語、歷史、地理、數學、物理、化學、法制、經濟、圖畫、手工、樂歌、體操。”並認為圖畫課的要旨:“在使祥審物體,能自由繪畫,兼練習意匠,涵養美感。”手工課的要旨:“在練習技能,使制簡易物品,養成工作之趣味、勤勞之習慣。”並規定,圖畫課第1-3學年,每周為1課時,第4學年每周為2課時,所學內容:自在畫、用器畫。自在畫以寫生為主,並授臨畫之法;用器畫當授以幾何畫。手工課4學年每周均為1課時,所學內容:以天然物之模造及簡易日用器具、各種細工,並示以材料之性質及工具之保存法。女子中學校手工以編物、刺繡、摘棉造花等為主。 民國初期的美術教育提出了培養學生“養其美感”、“涵養美感”的審美能力。可見,美術教育中的審美功能在民國初期的學校教育中已經得到了重視。在蔡元培先生等人的倡導下,美術教育思想已由過分的看重“技”的培養,又向“藝”的方向略略傾斜的一下。
蔡元培先生不僅從理論上全面和深刻地提出了將美育與世界觀教育結合起來的國民教育思想,而且身體力行,精心呵護美育團體及學校。
應工商業發展的需要,私立美術學校蓬勃發展。
1909年,周湘在上海先後辦起中西美術學校及布景畫傳習所,傳授西洋繪畫技法。丁悚、烏始光、劉海粟、張眉蓀等人曾在此學畫。後來中西美術學校改名為中華美術學校,這是中國學習西方美術教育的開端,這是我國第一所私立美術學校。
1910年中國人自行編寫的《各科教法》正式出版。
1911年,烏始光、劉海粟、丁悚、汪亞塵興辦上海圖畫美術院,1920年更名為上海美術學校,1921年改為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這是我國現代美術教育史上第一所正規美術專門院校。
1912年4月1日,浙江兩級師範(現為浙江大學)開學複課,同年秋,增設高師圖畫手工專科,學制3年。當時的教師有李淑同、樊羲臣、姜丹書等人。在之後的幾年間,以美術教育為特色的學校或者開有美術教育課程的學校大量湧現。
1915年,國立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現為北京師範大學)開設3年制手工圖畫科,教師有李毅士、陳師曾、鄭錦、丁蔭(美國人)等;
1915年,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現為南京師範大學)開設3年製圖畫手工科;
1918年4月15日,在蔡元培的倡導下國立北京美術專科學校(現為中央美術學院)成立,鄭錦為首任校長,這是中國第一所國立美術院校。
“五四”至抗戰前的美術教育
1919年的“五四”運動後,中國革命進入了新民主義革命階段。在新文化運動的推動下,教育進行了較多改革。教育界出現了學習西方的熱潮,學習對象由原來的日本、德國轉向美國。
1919年5月1日,美國教育家杜威來華講學。在中國兩年多,他在胡適、陶行知等人陪同下,當時11個省舉行了70場演講。杜威宣傳實用主義的哲學與教育主張,為中國打開了通向實驗科學和現代文明的窗戶。 “五四”至抗戰前的學校美術教育,在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在蔡元培先生等一代人的努力下,美術教育借鑑了當代西方已開發國家美術教育中的成功經驗,把西方美術中的色彩學、透視學、解剖學和設色、明暗等畫法,還有設計、工藝製作中的一些新的理念引進了中國小美術教育之中,普及了美術教育,開創了“技”、“藝”並舉的局面。

代表著作

代表著作 蔡元培《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美育實施的方法》;
魯迅《摩羅詩力說》、《擬播布美術意見書》;
李石岑著《美育之原理》;
馮皓編著《國小美術教學法》;
大玄和余尚同等人著《教育之美學的基礎》;
雷學駿著《藝術教育學》;
小林見澄和唐開斌譯著的《藝術教育論》;
李頌堯編著《兒童國畫之研究》等。

主要理論

近代中國,第一次將美育置於教育學角度論述的,是著名學者、思想家王國維(1877—1927)。首先,王國維將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相提並論,明確提出美育是培養“完全之人物”所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內容。他論證道:“教育之事亦分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完全之教育,不可不備此三者”。第二,王國維對美育的性質和功能有精闢的論述。他認為,美育以調和“人的感情,使人的感情發達,以達完美之域”。因而他說,美育即情育是也。王國維還突出強調了美育的作用,認為美育的獨特功能在於,美育是“德育與智育之手段”,說明了美育與德育和智育的聯繫。第三,王國維指出美育的主要手段是文學藝術,認為藝術“最神聖”、“最尊貴”,可以象宗教那樣深深地影響人們的精神世界。他說國小音樂課的目的,一可調和其感情,二可陶冶其意志,三可練習其聰明官及發聲器。王國維充分肯定了美育對於人的思想感情和道德品格的陶冶作用,對美育的性質、目的、方法做了全面論述,這是很值得我們重視的。
辛亥革命後,明確地將美育列入教育方針,更全面、更深刻地論述美育、提倡美育的是蔡元培(1868—1940)。他的美育思想主要有四方面內容:①將美育納入教育方針,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的創舉。蔡元培於1912年2月在《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一文中,提出了包括美育在內的國民教育宗旨。後來,他又將自己的新式教育方針總結為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四個方面。他說普通教育的宗旨,一是養成健全的人格,二是發展共和的精神。“所謂健全的人格,內分四育,即:(一)體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他說過去將美育包括在德育里,之所以把美育特別提出來,與體、智、德並為四育,是為了要特別警醒社會,“因為挽近人士,太把美育忽略了。”②闡述了美育的定義。他指出:“美育者,套用美學理論於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③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說”。④提出了實施美育的方案。第一、美育起點——建立胎教院和育嬰院。第二、學校美育,分普通美育和專門美育。普通美育指幼稚園設舞蹈、唱歌、手工,中國小設立音樂、圖畫、運動、文學等課程。其它學科,如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植物、動物等等,也可利用其“含有美育之原素”進行美育。專門美育指各種專門的藝術學校,或文學藝術專業,受專門美育的,要承擔社會美育的任務。第三、社會美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設立美育機關,如美術館、美術展覽會、音樂會、劇院、景戲館、歷史博物館、古生物陳列所、人類學博物館、植物園、動物園等等。二是美化環境,如道路、建築、公園、名勝的布置和古蹟的保存等等。總之,美育應普及於全社會、全民,貫通於每個人的一生,“一直從未生以前,說到既死以後”。蔡元培作為教育家,又深通美學。因此,他的美育思想,在深度和廣度方面,超過了中國歷史上任何一位學者。蔡無培的美育思想,無疑是我國美學史、教育史上的一份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
蔡元培蔡元培
近代中國,贊成和提倡美育的,還有魯迅、梁啓超等人。他們雖然沒有象王國維、蔡元培那樣撰寫倡導美育的專題論文,涉及美育的思想是零散的,但他們都是堅定的美育論者。梁啓超在他的論著中特彆強調了情感的陶養作用,並提出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魯迅在教育部任職時,就熱忱支持教育總長蔡元培倡導美育。他寫的《摩羅詩力說》,極力推崇“精神界之戰士”的藝術的“美偉強力”,認為可以影響人的性情和思想,其最終目的可以引達到社會的變革。1930年前後魯迅翻譯的盧那察爾斯基的《藝術論》和普列漢諾夫的《沒有地址的信》,不僅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美學思想在中國的傳播,而且對人們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去理解美育,啟迪了思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