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美術教育

中國現代美術教育,是以學校為園地,以適合於現代社會歷史發展的美術觀念為宗旨,以培養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美術人材為目的的新型美術教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現代美術教育
  • 宗旨:現代社會歷史發展的美術觀念
  • 目的:培養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美術人材
  • 園地:學校
歷史發展,現代教育,

歷史發展

辛亥革命前的美術教育中國現代的美術教育,是伴隨著封建社會晚期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運動而興起的。在戊戌變法中,維新派把改革教育作為推行新政的重要內容,認為辦學校是開明智以救國的必要措施。1898年,光緒發布詔書,開辦京師大學堂,廢除舊式書院,在全國各地設立兼學中學、西學的學堂,並提倡派人出國留學,以造就專門人材。1905年,科舉考試制度被正式廢除,清朝也設立了學部,資產階級新學終於在封建王朝的最末幾年取得了合法的地位。美術教育就是這新學的內容之一。
辛亥革命前,為普及新學教育,急需大量師資,各地陸續出現了一批師範學堂。師範學堂圖畫手工科的設定,成為中國最早的美術教育專業系科。1902年在南京創立的兩江師範學堂,是培養中學以上教師的優級師範,自其創辦起就重視藝術教育,開設有圖畫、手工、音樂課程。該校監督(即校長)李瑞清作為一名書畫家尤重視美術教育,曾呈準學部,在學部規定的分科章程之外,特別設定了圖畫手工科,並於1906~1907年分別招收了甲、乙班3年半學制的學生。所授課程,圖畫包括中西繪畫及用器畫、圖案畫,手工包括各種工藝美術。其後,設於浙江杭州的浙江兩級師範學堂和設在河北保定的北洋師範學堂等校亦設立了圖畫手工科。周湘於1911年在上海創立了中國第一所私立美術學校──上海油畫院,傳授西洋繪畫。辛亥革命前中國新型美術教育的興起,為現代美術教育的發展準備了條件。
中華民國時期美術教育這一時期的美術教育是以一大批中高等美術(或藝術)院校和綜合性大學美術系科的出現為標誌的。這些院校和系科按其創立期之先後,主要有:上海美術專科學校(1912,前身為上海圖畫美術院)、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1918,前身為北京美術學校)、廈門美術專科學校(1918,前身為廈門美術學校)、南京美術專門學校(1919~1920)、私立上海藝術大學(1920,前身為上海藝術專科師範學校與東方繪畫研究所)、私立上海藝術專科學校(1920,前身為人文藝術大學)、私立武昌藝術專科學校(1920,初名武昌美術學校)、私立蘇州美術專科學校(1922,初稱蘇州美術學校)、私立京華美術學院(1924年,北京)、私立中華藝術大學(1925,上海)、私立西南美術專科學校(1925,重慶)、私立新華藝術專科學校(1926,上海)、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1928,杭州,初名國立西湖藝術院)、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1928,南京)、香港萬國函授美術專科學校(1932)、私立中國藝術專科學校(1935,濟南)、萬國美術專科學院(1936,香港)、廣西省立藝術專科學校(1938,桂林,初為藝術師資訓練班)、四川省立藝術專科學校(1938,成都,前身為中華工藝社)、魯迅藝術文學院美術系(1938,延安,原稱魯迅藝術學院)、廣東省立藝術專科學校(1940,廣州,初為省立藝術館)、私立江蘇正則藝術專科學校(1942)、私立南中美術院(1945,廣州)、私立南華學院藝術系(1946,濟南)、廣州市立藝術專科學校(1947)等。
從以上這個不完整的名單,可以看出民國時期中高等美術教育的發展,其中私立者居多,國立者為少數;綜合性藝術院校多,單一的美術院校少;專科多,本科少;大多具有資產階級新學的進步性質,帶有鮮明的無產階級革命傾向的只有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創辦的魯迅藝術文學院。
在專業設定上,各校均以繪畫為主,幾乎所有的院、系都引進了西方繪畫及其教學方式,併兼學中西繪畫,以此成為現代美術教育的重要特點。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創設伊始就宣布:“我們要發展東方固有的藝術;研究西方藝術的精英”。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的宗旨是:“介紹西洋藝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合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第2個備受重視的專業是圖案,即實用美術。顏文梁曾撰文《藝術教育今後之趨向》、《從生產教育推想到實用美術之必要》,說明西方工業國家的藝術教育注重實用的趨向,極力主張培養中國實用美術之人材,以助生產之發展。當時,許多院校設有圖案課及機織、印刷、動畫等實用美術專業,體現了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對美術的需求。第 3個重要專業是藝術師範或藝術教育,為各院校所普遍設立,這是為普及美育的需要,為各中、國小校培養美術師資所必設的。
這個時期的美術教育,大多是資產階級新學反對封建文化的一場不徹底的革命,其教育思想也深刻地帶有那個時代的特點。首先是蔡元培的美育思想給美術教育以深刻的影響,他把美術教育作為實行美育的重要措施,並主張學習西方文化,發展個性,主張古今中外兼收並蓄,為不同藝術流派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徐悲鴻等倡導寫實主義,主張素描為一切造型美術的基礎,克服當時中國繪畫輕視寫實、脫離生活的傾向,適應了追求科學與民主精神的時代要求。劉海粟等則引進了西方學院派之後的諸種新流派,主張擺脫學院主義的束縛,也是世界藝術思潮影響的必然結果。當年,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等院校沿用西法進行人體寫生教學,曾遭到封建勢力的激烈反對,但終因民主革命的進展而衝決了封建意識的桎梏。在那個時代,西方傳來的資產階級新學與傳統文化之間必然地處於矛盾之中,這場矛盾曾集中地反映在五·四運動前後興起並延續了數十年的中國畫大論戰中,它影響及中國畫教學,至今眾說紛紜,餘波未平。
革命美術教育和當代社會主義美術教育的探索 五·四運動之後的新文化,毛澤東認為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這種文化,只能由無產階級的文化思想即共產主義思想去領導”。從美術教育的角度講,真正體現了這一性質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辦的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和分布在其他解放區的分校、分院,以及北方大學、晉察冀聯合大學、華北大學等校的文藝系科。魯迅藝術文學院的教育方針明確地規定“以馬列主義的理論與立場,在中國新文藝運動的歷史基礎上,建設中華民族新時代的文藝理論與實際,訓練適合今天抗戰需要的大批藝術幹部,團結與培養新時代的藝術人材,使魯藝成為實現中共文藝政策的堡壘與核心”。該校以政治理論和文藝理論為必修課程,重視文藝思想的改造,重視與現實革命鬥爭密切聯繫,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主要通過短期培訓,培養了一批革命美術骨幹。美術系師生遵照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曾到現實生活和革命鬥爭第一線從事創作的實踐。他們繼承了魯迅的革命精神,在木刻、連環畫、漫畫、年畫的學習和創作中取得了成績,但由於戰爭條件的限制,沒有來得及從事油畫和中國畫的學習與研究。革命的或進步的美術思潮也曾在其他藝術院校產生過一定的影響,有些學生參加過左翼美術團體,但大多受到了反動勢力的迫害,其中有些奔赴延安,成了革命美術工作的骨幹。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通過1952~1953年間的院系調整,使過去留下來的藝術院校全部改為國家所辦。經過30多年的努力,形成了遍布全國各地的美術教育網。據統計,全國現有美術學院(大學)9所,附設於各大學、藝術學院、師範大專院校等高校的美術系(科)60多個,工藝美術學院2所,附設於各美術學院、藝術學院、工科學院的工藝美術系(科)20多個,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亦招收史論博士、碩士學位研究生。這些高等美術教育機構有著共同的社會主義性質,努力遵照黨和國家制定的文藝方向、方針政策,培養了一批批社會主義的美術人材,也為其他國家代培了一批留學生。
50年代初期,基本上遵照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的經驗,改造舊的學校,還通過短期乾訓班,為國家培養了一批普及美術工作幹部。初期,各美術院校把各畫種並於繪畫系,以基礎課和創作課相結合,以年畫、連環畫、宣傳畫創作和領袖像繪製為主課,以適應當時的需要。為了培養專業人材,50年代中期,美術教育逐漸正規化,除雕塑系外,中國畫、油畫、版畫也分別獨立成系。1956年,中央美術學院實用美術系與該院華東分院的實用美術系合併,在此基礎上建立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翌年,中央美術學院建立了中國最早的美術史系。1961年,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和藝術院校教材編選計畫會議之後,台灣文化事務主管部門正式印發《高等美術學校教學方案》,強調基本功的重要性和分專業的必要性,部分院校實行了工作室制(或畫室制),中國畫系分為人物、山水、花鳥3科,造型藝術多樣化的特點及個性特點在教學中逐步得到體現。
50年代,中國美術教育曾主要是向蘇聯學習。1953年起,開始派留學生赴蘇學習。1955年,台灣文化事務主管部門決定在中央美術學院舉辦油畫、雕塑訓練班,並聘請蘇聯專家執教。1955~1957年,由蘇聯畫家К.М.馬克西莫夫執教的油畫訓練班,1956~1958年,由蘇聯雕塑家Н.Н.克林杜霍夫執教的雕塑訓練班,在當時和以後的美術教育中產生了廣泛影響。通過派出去和請進來的辦法,全面引進了一整套蘇聯的素描、油畫、雕塑教學體系,以及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理論,有助於中國美術的發展。但中國美術既受惠於蘇聯的經驗,又由於“左”傾思想的影響,對西方其他流派採取全盤否定的態度,致使單一的蘇派教學模式成為唯一的途徑,因而限制了學生創造性的思維和藝術風格的多樣化發展。
中國畫教學和中國畫一同在50年代初期受到冷遇,隨後虛無主義傾向受到批評,各美術學院才建立了中國畫系,同時保守觀點也漸有改變。中國畫的造型基礎課基本上沿用了徐悲鴻的教學體系,強調了素描造型基本功的訓練。
50年代中期關於中國畫的論爭涉及藝術教育,1957年在全國範圍內展開了一場素描教學大辯論。一種觀點以素描為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中國畫也不例外;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畫有自己的造型基礎──白描,學素描有害無益;另一種觀點主張以傳統造型規律為基礎,靈活吸收西畫素描之長,建立中國畫自己的造型基礎課教學體系。辯論過程中曾一度按“文化部”指示實行雙軌制,即傳統的教學方法與徐悲鴻的新國畫教學法並行。通過辯論,中國畫的藝術規律和美學觀念日益深入人心,30多年來,各美術院校為中國畫培養了一大批人物、山水、花鳥各門類的接班人,他們都有較強地塑造形象反映現實生活的本領,並有一定的傳統筆墨功力,成為當代畫壇的一批骨幹力量。
在“文化大革命”之前,由於“左”的影響,各項政治運動不同程度地干擾了教學,出現過“以創作帶基礎”的片面傾向,人體模特兒也曾兩度被取消。“文化大革命”期間,極“左”路線惡性發展,教師受到迫害,教具受到破壞,藝術教育瀕臨絕境。
1976年後,各藝術院校陸續恢復了正常教學。1979年全國藝術教育工作會議以後,各院校明確地把工作重點實現了向教學的轉移,美術教育從恢復階段步入了提高教學質量,以適應新形勢需要的發展階段。1979年 2月制定的全國高等美術院校《美術專業教學試行方案》(包括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美術史論等專業的教學試行方案和高等美術院校附屬中學教學試行方案)、《工藝美術專業教學試行方案》(包括印染美術設計、陶瓷美術設計、商業美術設計、書籍裝幀設計、裝飾壁畫美術設計和試辦工業美術設計諸專業的教學試行方案),較好地體現了藝術教育的規律和百花齊放的方針。各院校在這個教學方案的原則下,對教學體制、課程設定等方面有了一定的靈活性,使不同學派和藝術風格的特點和專長得到了發揮的可能性。同年12月召開了第 2次全國高等藝術院校素描教學座談會,改變了1955年第1次全國素描教學座談會用行政方式推行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學體系的作法,為各種素描教學法的實施開放了綠燈。1985年11月召開了首次全國藝術院校中國畫教學座談會,在中國畫壇發生論爭的新情況下,著重討論了中國畫的繼承、創新和培養優秀人材等問題,就中國畫教學體制的改革,如何進行創作教學和基礎教學進行了探討。工藝美術教育作為一種邊緣性的綜合性教育,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日益受到了重視。1982年由台灣文化事務主管部門、輕工業部聯合召開的全國高等美術院校工藝美術教學座談會之後,進一步推動了工藝美術教學的研究和教學質量的提高,一個與社會需要、與現代科學技術、與民族民間傳統藝術相結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高等工藝美術教育體系已具雛形。

現代教育

新時期短短几年間,對外開放和思想解放的政策使藝術教育獲得了新的生機。通過改革試驗,打破了“左”的條條框框的束縛,學生的藝術個性受到了重視,他們在校期間就以其活躍的藝術思想參與了社會設計任務和社會的美術變革,許多在校學生的創作被認為是體現了新時期時代精神的優秀作品。但是,如何進一步進行改革,如何使美術院校的體制、系科設定、課程安排適合於社會發展的需要,如何更好地謀求社會主義的藝術方向與藝術規律的統一,如何處理好基本功的訓練與創造精神的培養之間的關係,如何把握繼承傳統與藝術創新的關係,在開放的條件下,如何吸收外來美術教育的經驗,如何判斷世界現代藝術流派並有所選擇的吸收,獨立自主地創造中國的美術教育體系,成為當前美術教育界面臨的重要課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