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美術研究

中國現代美術研究

中國辛亥革命以來對中外美術史、美術理論及美術技法的研究。清末民初以後,由於民主革命運動、近現代西方文化思想,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使美術研究出現了深刻的變化。許多藝術家和理論家結合美術運動著書立說,美術研究從書齋走向思潮起伏的社會實踐,研究者們以新的視角觀察古今美術現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現代美術研究
  • 類型:美術研究
  • 含義:美術理論及美術技法的研究
  • 特點:以新的視角觀察古今美術現象
研究歷程,理論研究,

研究歷程

中國辛亥革命以來對中外美術史、美術理論及美術技法的研究。清末民初以後,由於民主革命運動、近現代西方文化思想,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使美術研究出現了深刻的變化。許多藝術家和理論家結合美術運動著書立說,美術研究從書齋走向思潮起伏的社會實踐,研究者們以新的視角觀察古今美術現象。
中國美術史研究面對西方文化的衝擊,美術史研究出現了3種不盡一致的動機:①想通過介紹燦爛的古代美術以發揚國光,抵制或抵消外來的影響;②由於接受了西方文化的薰染而力圖對傳統文化進行反省,想區分古典美術中的精華和糟粕;③出於融和中西的目的而尋求對古代美術的新認識。這樣,就有了肯定性與否定性的思考和觀點,有了種種歧異和評價。在方法上,有傳統式的、有引入西方的綜合分析、專題分析等新式的,亦有兼而有之的。系統的專著不多,零散的論文不少。美術通史著作遠不如繪畫史著作為著者所關心。考證、作品辨偽、資料叢集沿續清代漢學傳統,不乏人做;斷代史、風格演變探討、畫家研究、畫論新探,更為一般研究者所注目。各個時期的情況亦不一樣:民國時期諸家並立,研究多帶有自由個性色彩;50~70年代大多力求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進行分析,把美術史現象與社會、階級和物質生活聯繫起來考察。隨著考古發掘的不斷豐富,愈到後來就愈深入、具體和完善。早期美術史研究多受日本學者的啟發,有些著作甚至就是翻譯或編譯而成的,40年代後,中國自己的獨立研究成果才漸漸豐實。總的看來,無論美術考古、美術發展史、美術作品和畫家研究,都還不夠成熟,而從文化學、民俗學、美學諸角度對古代美術加以深入把握的研究,還很薄弱,未形成自己的體系。80年代以來,在原有研究家漸趨成熟的同時,新的一代史論家相繼崛起,從而迅速改變著舊有的面貌。
在專門的中國美術史研究中,先後出版有:潘天壽《中國繪畫史》(1926年初版,1934年修訂)、鄭昶《中國畫學全史》(1929)、傅抱石《中國繪畫變遷史綱》(1931)、滕固《唐宋繪畫史》(1933)、陳師曾《中國繪畫史》(1934)、秦仲文《中國繪畫學史》(1934)、俞劍華《中國繪畫史》(1937)、胡蠻《中國美術史》(1952)、李浴《中國美術史綱》(1956)、閻麗川《中國美術史略》(1956)、王遜《中國美術史講義》(1956)、王伯敏《中國繪畫史》(1982)及王伯敏主編的《中國美術通史》(1988)。專史有阿英《中國年畫發展史略》(1954)和《中國連環圖畫史話》(1957)、王伯敏《中國版畫史》(1961)、郭味蕖《中國版畫史》、畢克官和黃遠林《中國漫畫史》(1986)、張少俠和李小山《中國現代繪畫史》(1986)、薄松年《中國年畫史》(1987)等。在這些著作中,鄭昶《中國畫學全史》是較早的一部結構嚴密、邏輯清晰、資料比較豐富而又有獨立見解的著作。全書將繪畫史的發展分為實用時期、禮教化時期、宗教化時期、文學化時期;劃代為章,章分4節:概況、畫跡、畫家、畫論,書後附《歷代畫學著述》、《歷代各種繪畫盛衰比例表》等。俞劍華《中國繪畫史》以畫家人名的豐富和師承派別關係的詳盡著稱,多列表陳述,條理分明,便於查找。滕固《唐宋繪畫史》是作者計畫中所寫中古繪畫史的一部分。作者是一位兼通中西的美術史家,他將中國美術史分為生長時期(佛教傳入前)、混交時期(佛教傳入後)、昌盛時期(唐宋)、沉滯時期(元至現代)。鄧以蟄認為《唐宋繪畫史》的價值在於:“①打破了南北宗論;②是根據風格演變而不是根據朝代論述美術的發展;③把“藝術作家本位的歷史演變為藝術作品本位的歷史;其不足在於實例分析不夠,有些作品不辨真偽”(《唐宋繪畫史》校後記)。50年代的幾部美術史著作多為美術院校教材,都比較簡明扼要,其中李浴《中國美術史綱》對石窟藝術敘述比前人詳細,80年代初又增刪再版。王遜所編著《中國美術史講義》具有一定的理論色彩,可惜由於種種原因未能由作者自己修改完稿並正式出版。閻麗川《中國美術史略》,文筆流暢且多抒己見,70年代末曾修訂再版。這些著作由於受到當時政治文化環境的制約,在試圖用馬克思主義觀點闡釋歷史時,往往簡單化,或帶有某些庸俗社會學的影響。王伯敏《中國版畫史》和阿英的兩部關於年畫和連環畫發展史的著作,各從一個方面填補了美術史研究的空白。王伯敏《中國繪畫史》也是在教材的基礎上寫成的,比既往的著作增加了許多翔實的新材料,且文中多有插圖,便於讀者對照。
近百年來還有大量關於美術史的論文以及某一具體領域的研究著作。譬如關於南北宗論問題的探討(童書業、滕固、啟功、俞劍華等),關於黃山畫派的研究(黃賓虹等),關於文人畫問題的研究(陳師曾、豐子愷、伍蠡甫、王遜等),關於彩陶、青銅藝術的研究(賈蘭坡、馬承源、張光直等),關於石窟藝術的研究(閻文儒、史岩、宿白、段文杰、史葦湘、金維諾、宮大中等),關於民間年畫的蒐集、整理和研究(王樹村等),關於石濤、朱耷、漸江等明代遺民畫家的研究(傅抱石、黃苗子、汪世清等),關於中印藝術姻緣的研究(常任俠等)等。這些論文、專著,有的以深入剖析見長,有的以新材料的發現和舊材料的證偽見長,較有影響的著作有童書業《唐宋繪畫談叢》、陳師曾《文人畫的價值》、金維諾《中國美術史論集》等。
在中國美術史研究中,有一批收藏書目、美術書目解題、辭典、鑑藏筆記、畫家年表、史籍叢刊、跋題及雜記,從不同角度豐富了有關文字資料,為深入研究提供了條件與基礎。著名的有黃賓虹、鄧實編《美術叢書》、於安瀾編《畫史叢書》、余紹宋著《書畫書錄解題》、羅振玉《雪堂書畫跋尾》、《南宗衣缽跋尾》、龐元濟《虛齋名畫錄》、汪士元《麓雲樓書畫記略》、張大千《大風堂書畫錄》、俞劍華《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郭味蕖《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傅抱石《中國美術年表》和 《石濤上人年譜》、 謝稚柳《敦煌藝術敘錄》、敦煌研究院《敦煌莫高窟內容總錄》等。其中《美術叢書》初版於1911年,至1947年4版增訂,共收集了歷代書畫、雕刻摹印、 瓷銅玉石等約285種著作。編者廣搜善本、參互校對,搜羅豐富,不足處是駁雜而缺乏歸納,有的名著未收入,有的偽書未加指明。《畫史叢書》初版於1962年,選輯自唐至清的著名畫史22種,以斷代、地方、別史、筆記 4類編纂,選本精審,作了文字上的校勘,並加以標點,是一套翔實可靠的叢書。<書畫書錄解題>初版於1932年,共12卷,是書畫專目並加解題的首創之作。作者將自東漢至現代所見860 種書畫著作一一通覽,所為解題,言必己出,不作蹈襲之語,博稽精細,條理分明,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工具書。俞劍華編《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宏大的一部美術家人名工具書。《敦煌莫高窟內容總錄》是敦煌研究院整理編寫的,集中反映了近40年來該院和國內外對莫高窟雕塑、壁畫內容研究的成果,洞窟齊全、內容完整,體例統一,定名和斷代比較合理,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另外,還出現了一批關於中國書畫鑑定的著作。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的《中國古代書畫目錄》、徐邦達《中國書畫鑑定概論》等,都是美術史研究的重要成果。
近現代以來,由於出版印刷業的發達,對中國美術史圖片畫冊的編輯出版日益增加和精緻。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和各大博物館、美術出版社,都不斷推出新作。由人民美術出版社等 6個出版單位共同組織編輯的《中國美術全集》已陸續出版發行。這從一個方面豐富了中國美術史的研究,並為研究的深入進行提供了基礎。
對外國美術的介紹與研究 辛亥革命後,對外國美術的介紹逐漸頻繁,隨著留學生的歸國而趨於高漲。早期多經由日本轉譯,或介紹日本人寫的西方美術書籍。不少美術家編譯了種種介紹性著作,包括歐洲繪畫史、歐洲雕塑、歐洲著名美術家及美術思潮、繪畫技法等。蔡元培、康有為、魯迅、陳抱一、俞寄凡、呂澂、黃懺華、豐子愷、林風眠、 徐悲鴻、劉思訓、 陳之佛、李金髮、傅雷、倪貽德等,在五·四運動前後和30~40年代,都寫過許多介紹西方美術的著作和論文,有的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蔡元培對引入西方美術有重大影響,他重視和提倡美術的社會作用,經常著文、演說,支持帶動了許多人。魯迅從辛亥革命後就開始介紹歐洲近代美術思潮,20年代末翻譯了板垣鷹穗的《近代美術史潮論》(1929),而從1929~1936年間,他自己成立出版機構和自費印刷的畫集約18種,其中13種均屬介紹外國美術的,準備編印出版而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出版的外國美術書籍13種。他側重介紹的是外國版畫與插圖,包括寫實主義、表現主義、唯美主義的作品。他為這些畫集費盡心血,並為每一本作序及後記,內中既有對外國美術家的評介,亦有對美術運動、創作的意見。其中影響較大的有《近代木刻選》(一、二集)、《比亞茲萊畫選》、《百圖》、《一個人的受難》、《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和《蘇聯版畫集》等。呂澂在五·四運動前後曾致力於新文藝運動,倡導美術革命,擔任過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教務長,編寫了幾部介紹西方美術和美學的著作,是介紹西方美術的先驅者之一。豐子愷以質樸而風趣的文字介紹歐洲及日本美術,寫了《近代藝術綱要》、《西洋畫派十二講》等書,曾對青年一代產生了廣泛影響。陳之佛著有《西洋美術概論》(1934)、《西洋繪畫史話》(與陳影梅合作,1940)、《色彩學》(1928)、《藝用人體解剖學》及有關外國工藝美術的著作、論文多種。劉海粟游日本、歐洲,均有記述外國美術教育的著述問世,如《日本新美術的新印象》,還與傅雷一起編輯過《世界名畫集》等。倪貽德是另一位多產作家,從20年代末始,他先後寫了《水彩畫概論》、《近代藝術》、《西洋畫概論》、《西洋美術史綱要》、《現代繪畫概觀》、《西畫論叢》等10餘種介紹西洋繪畫及繪畫技法的著作,他的文筆生動,又有藝術實踐的體驗,所寫畫家評述、作品鑑賞、流派分析和畫法解說等,俱切實具體。傅雷早年留學法國,學習過藝術史,歸國後曾執教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1934年寫成《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1985),書中論述了從文藝復興初期至19世紀中葉的20餘位著名美術家的藝術與事跡,委曲精微,且聯繫時弊──對30年代盲目模仿西方現代派和學院派的傾向提出了批評。傅雷翻譯的羅曼·羅蘭的《彌蓋朗琪羅傳》和丹納的《藝術哲學》,是近現代最嚴謹、最負盛名的藝術史論譯作之一。梁得所編譯的《西洋美術大綱》(1929)以英國W.渥賓《美術大綱》為藍本,加以審擇增益,介紹了從文藝復興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美術發展,文字簡要生動,插圖印刷精美,曾一再重版。聞一多、宗白華、施蟄存、徐志摩等也都曾涉足美術,翻譯或著作過關於西方美術的書或論文,且往往有獨到的眼光與見解,如《拉斐爾前派》(聞一多)、《今日之藝術》(H.里德著,施蟄存譯)等。岑家梧《史前藝術史》(1937)、《圖騰藝術史》(1938)屬於人類社會學與藝術史學之間的邊緣學科著作,廣采英國、美國、日本等國人類社會學、人類民俗學的研究成果,比較詳盡地介紹評述了西方史前藝術和近代以土著人藝術為實證的原始藝術研究,是美術起源和史前美術研究的重要成果。
50~60年代,對西方文化基本封閉。1958年內部出版了平野、殷鑑、甲豐翻譯的《印象畫派史》,幾乎是一個例外。這期間介紹和翻譯了一批俄國和蘇聯的美術著作,俄羅斯畫家И.Е.列賓、Β.И.蘇里科夫等寫實主義、民主主義藝術家的評傳和論文廣為流傳。蘇聯美術史家阿爾巴托夫等人關於歐洲美術的著作也被部分翻譯過來,成為中國美術家了解西方美術的間接視窗。美術院校普遍開設西方美術史課,講述從古希臘到俄羅斯美術的歷史,但幾乎全盤照搬蘇聯。70年代末以後,伴隨著開放引進和對歷史的重新思考,許多西方美術著作尤其是西方近現代美術著作被紛紛介紹過來,如里德的《現代繪畫簡史》(劉萍君譯)、L.文杜里《西歐近代畫家》(錢景長、華木、佟景韓譯)、H.H.阿納森《西方現代藝術史》(鄒德儂譯)等一批名著,以及關於許多著名美術家(如P.畢卡索、E.德拉克洛瓦、米開朗琪羅、V.梵谷等)的專著。中國學者寫的西方美術史書,如王琦主編的《歐洲美術史》陸續出版。《世界美術》、《美術譯叢》、《美術史論》等刊物也大量翻譯介紹了東西方美術研究的論文,一批中青年美術史家、翻譯家也脫穎而出,寫作或翻譯了為數不少的論文和著作,形成了空前活躍的局面。
總的說來,近現代對東西方美術的介紹還不系統和豐富,許多名著沒有翻譯過來。至於中國人自己研究外國美術的論著就更不夠廣泛和深入,這既需要時代條件的成熟,也需要美術史家的努力。

理論研究

美術理論研究現代美術理論也是在引入西方文藝思潮的情勢下產生和發展的。古代美術理論多為經驗型的、零散不成系統的著作,現代美術理論逐漸加強了思辨性與系統性。西方藝術社會學、藝術哲學、藝術心理學的觀點和方法,也通過譯著、留學生和美術教育諸途徑逐漸滲透進來,開始了一個新的美術理論研究的時代。
在早期美術理論研究中,蔡元培、魯迅、呂澂、朱光潛、豐子愷、俞寄凡、宗白華、鄧以蟄等翻譯、編譯和寫作了一批有影響的著述和論文,起到了多方面的啟蒙作用。蔡元培發表了一系列論文,闡述美、美感、美育與美術的關係、美與宗教的關係以及美術起源、美術的分類等問題,產生了廣泛影響。魯迅在介紹外國美術的同時,還寫了大量文章、書信,就美術的性質、社會功能、美術與人生的關係、美術傳統的繼承與革新、美術家的修養以及版畫、漫畫、書籍裝幀、連環畫創作中的理論問題,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拿來主義、為人生等一系列著名觀點。魯迅美術理論的特點是緊密聯繫美術思潮,雖不系統,卻鮮明深刻,對現代美術尤其是左翼美術運動和木刻、連環畫創作起到了很大的指導作用。呂徵在五·四運動後曾編著了《美術概論》(1923)、《晚近美學思潮》(1924)、《美學淺說》(1926)等書,介紹西方美學,並力圖以近現代美學觀點和方法闡述美術現象。在20~30年代,一些著名畫家曾提出許多觀點、口號,雖不曾從理論上充分論說,卻有相當的影響,如徐悲鴻關於寫實繪畫的觀點、林風眠的中西繪畫調和論、劉海粟對藝術個性的鼓吹、高劍父的中西折中論、龐薰琹等人的自我表現論等。在這一時期,出現的美術理論譯作有《美學綱要》(黑田鵬信著,俞寄凡譯,1923)、《藝術概論》(俞寄凡編譯,1932)、《新藝術論》(波格達諾夫著,蘇汶譯,1929)、《羅斯金藝術論》(劉思訓譯,1927)、《藝術之社會的基礎》(盧那察爾斯基著,馮雪峰譯)等。美學家朱光潛的著作如《文藝心理學》等,對美術界曾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豐子愷以畫家、美術教育家和文學家的全面修養寫下了大量論美術的文字,深入淺出,廣泛論及了中西美術、美術家的品格與修養、美術欣賞、漫畫的創作原理與特色以及色彩學、書法、工藝美術各方面的理論問題,對普及美術基礎理論知識和提高青年美術家的鑑賞力,作出了重要貢獻。鄧以蟄、倪貽德、徐悲鴻、俞劍華、朱應鵬、陳之佛、傅抱石等,寫了許多美術評論,對現實的美術問題論說爭鳴,並通過各種雜誌報紙傳播開去,──這也是現代美術理論研究和傳播方式遠勝於古代的一大特色。
在眾多的著述中,宗白華、鄧以蟄、伍蠡甫的研究尤富於理論深度和獨特性。宗白華早年留學法國,攻哲學、美學,善詩,又深諳古典中國美學與文學。他翻譯了一些重要的西方美學論文,寫作了《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等許多重要文章,就中西美術的異同、中國藝術中的空間意識、中西畫法的淵源與基礎、中國書法中的美學思想等許多重大理論課題作了深入的探討。他的這些美術理論著作都能提升到哲理與美學的高度,並注入一種詩意的直觀式的描繪,被評為是把握了“中國美學的精英和靈魂”的美學家(李澤厚《美學散步序》)。鄧以蟄早年留學日本與美國,攻哲學與美學,著有《藝術家的難關》(1928)、《畫理探微》等。他主要接受了黑格爾美學思想,推崇表現理想、人生和民眾的藝術,對於以新的美學觀點、方法、研究傳統書畫美學,作了開拓性的工作,提出了對意境、神、書法與情感關係等問題的獨特看法。伍蠡甫先後著有《談藝錄》(1947)、《中國畫論研究》(1983)等。他以比較學的方法對中國畫中的線描、意境、詩畫關係、風格、形式美等諸種範疇作了廣泛的研究。另外,林文錚著有論文集《何謂藝術》(1931),他從席勒、康德和尼采美學中汲取營養,主張藝術表現感情和超越功利,倡個性和自由的精神創造,亦產生一定影響。
1949年後,中國社會、經濟和文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馬克思主義成為指導一切的思想,蘇聯的經驗被廣泛引入,美術理論研究亦隨之發生巨變。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和一系列關於文藝問題的論述,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理論,以及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藝術思想,在美術教育、美術創作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強調美術為政治服務、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強調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強調歌頌英雄人物、創造典型、階級性與人民性,提倡表現理想,以“革命的現實主義與革命的浪漫主義相結合”作為最好的創作方法……。在50年代前期和60年代初期,理論爭鳴曾比較活躍。至“文化大革命”10年,教條主義和極“左”思潮居於統治地位,出現了否定一切優秀美術傳統、打倒一切藝術權威的極端虛無主義理論,封建專制主義在“革命”的口號下得以復活,美術思想領域一時間變成了荒地。1978年後,隨著開放與改革,美術理論研究從復甦到初步繁榮,國外美學、心理學、文化學和藝術學著作被廣泛介紹進來,一批系統的譯著出版,美術報刊空前增多,論爭也趨於頻繁和活躍。
在50~60年代,比較有影響的美術刊物有<美術>、《美術研究》、《版畫》等。美術理論主要以評論的方式出現,具有代表性的評論家是王朝聞、蔡若虹、江豐、力群、王琦等。其中以王朝聞的影響最大,先後出版了《新藝術論集》、《新藝術創作論》、《面向生活》、《論藝術的技巧》、《一以當十》、《喜聞樂見》等文集。他善於從具體的作品分析入手,由此及彼,由美術論及其他姊妹藝術如戲曲、電影、舞蹈等。他的評論與研究富於經驗性與具體性,多從欣賞的角度論述審美關係的相對性,善於對作品作生動具體,觀點新穎的分析。蔡若虹、江豐都是美術活動家兼評論家,他們常就美術的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關係,美術教育等問題發表有獨到見解的看法。力群曾主持過《版畫》、《美術》的編輯工作,寫了不少有關版畫、年畫創作的評論,出版有《力群美術論文集》、《訪問蘇聯畫家》等著作。王琦也是一位版畫家,兼研究歐洲美術與現代美術,出版有《新美術論集》等書。
70年代以來,除《美術》、《美術研究》等刊物外,又出現了《世界美術》、《美術譯叢》、《美術史論》、<中國美術>、《美術思潮》等新的美術報刊,以及兼及美術的《文藝研究》等綜合性藝術理論雜誌。一批中青年美術理論家脫穎而出,寫出了許多專著、論文和評論,標誌著美術理論的新成就。
近現代以來,美術技法及相應的美術科學理論是另一值得注目的領域。從20年代開始,先後出版過多種關於藝用人體解剖學、透視學、色彩學,以及素描、油畫、水彩畫、水粉畫、中國畫、版畫、圖案、設計等各門類的畫法或構成法的著作。許多美術家操筆寫作,總結經驗,翻譯介紹,為傳播美術科學與技巧作出了貢獻。姜丹書、黃賓虹、金城、呂鳳子、徐悲鴻、顏文梁、胡佩衡、於非、陳之佛、傅抱石、倪貽德、雷圭元、文金揚等,都留下了這方面的著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