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成立於1992年4月,是由原土壤和植物營養系、土地資源系、農業氣象系和遙感研究所等單位組建而成。學院下設2箇中心:資源科學中心和生態環境科學中心。資源科學中心下轄3個系,分別是土壤與水科學系、
土地資源管理系和農業氣象系;生態環境科學中心下轄3個系,分別是植物營養系、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和生態科學與工程系。
辦學規模
資環學院設有博士後流動站1個、博士學位授權點9個:土壤學、植物營養學、生態學、環境工程、
土地資源管理、氣象學、土地利用及信息技術、資源環境與生物技術和生物質技術; 碩士學位授權點12個:土壤學、植物營養學、氣象學、環境工程、生態學、土地資源管理、水土保持學、
地圖學\地理信息系統、土地利用及信息技術、
資源環境與生物技術、環境科學和生物質技術;大學本科專業6個:
資源環境科學專業、
環境工程專業、
環境科學專業、
套用氣象學專業、
生態學專業、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國家重點學科2個,省部級重點學科2個,教育部重點開放實驗室1個,
農業部重點開放實驗室2個,是首批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資源環境學科群。此外還有國家級
環境質量影響評價中心、有機食品論證中心、綠色環境中心、中化肥-農大研發中心等。
學院現有教職工142人,其中教授57人,副教授53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
中國工程院雙院士1人-
石元春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3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人,教育部跨世紀和新世紀人才11人,國家級優秀教師1人;
李保國教授和
張福鎖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分別獲2004年和2005年度教育部創新團隊。
學院瞄準國內和國際前沿,主持或承擔國家“973”、“863”、國家科技攻關、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和重點項目等多項國家、
省部級項目,主持包括中德、中澳、中荷及中-歐盟等多項國際合作項目,2003年至2006年支配的
科研經費數累計達8100萬元,在解決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獲
國家發明專利10項。2003-2007年發表科研論文1232篇,其中被SCI、EI收錄論文313篇,2005年
陸雅海教授在《Science》發表論文1篇,2007年
李隆教授和
張福鎖教授在《PNAS》發表論文1篇。出版專著和教材55部。
學院在全國還有6個試(實)驗站(區),如
農業部曲周
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重點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河北省大名沙土改良試驗站,農業部和呼和浩特
農牧交錯帶生態環境重點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內蒙古自治區旱地農業綜合試驗區和內蒙古自治區
磴口節水農業試驗站等。學院成立以來,加強了與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促進了資源與環境學科群的發展。在教學、科研以及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學院先後與美國、德國、法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
荷蘭等國家建立了合作關係,現有國際合作項目20項。共接待國內外學者500多人次,接納工作時間1年以上的國內合作研究人員150多名、國外博士生10名和科學家4名。多次主辦大型國際學術會議,成功舉辦了第十五屆國際植物營養學大會等。
學院立足國際農業、資源與環境科學研究的前沿,以解決當前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資源環境問題為己任,充分利用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科群的優勢,構建
農業資源及其高效利用科技平台,重點開展我國中東部
集約化農業生態區和西部脆弱生態區以生產力持續提高、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目標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創新研究,為保障國家
糧食安全,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技術保障。
現任領導
姓名
| 職務
| 職責
|
| 院長
| 主持學院行政全面工作。分管人事、財務、外事工作。
|
| 分黨委書記
| 主持學院分黨委全面工作。分管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院工會等工作。
|
| 副院長
| 分管科研與學科工作。
|
| 副院長
| 分管本科生與研究生教學工作。
|
吳華傑
| 分黨委副書記
| 分管黨務、本科生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就業工作。
|
王沖
| 院長助理
| 協助分管副院長處理學科與科研相關事務。
|
王靖
| 院長助理
| 協助分管副院長處理教學相關事務。
|
段文技
| 院長助理
| 協助分管副院長處理行政對內相關事務。
|
於福同
| 院長助理
| 協助分管副院長處理行政對外相關事務。
|
學術委員會
委 員(按姓氏筆畫排序,共21人):
秘 書:王雪娟
學位委員會
委 員(按姓氏拼音排序,共1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