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名稱來歷,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貌,氣候,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風能資源,太陽能資源,通行語言,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衛生,科技,文化,社會保障,名勝古蹟,特產,
歷史沿革
名稱來歷
“磴口”名稱源於舊磴口(今阿拉善盟阿左旗巴音木仁蘇木駐地)。“磴”,石之階。黃河流至磴口處為南北向,磴口在黃河西岸,由於該岸河槽基層堅硬,河水不易沖淘,而上層覆蓋著鬆散的沙壤土,易沖淘,這樣水漲水落,久而久之便留下一級級台階。磴口又是黃河東西交通之重要
渡口,故而得名。
建制沿革
秦統一中國後,這裡屬新秦地。
漢武帝時設朔方郡,下設十個縣,其中窳渾、臨戎、三封三個縣的古城遺址都在磴口境內,曾是漢朝在朔方的繁榮墾區,當時三縣人口已達7萬餘人。
北魏時,磴口地區屬夏州;唐朝歸夏州節度使。
宋時、党項族漸強,建立西夏王朝,此地歸天德軍。
清初、磴口地區即屬阿拉善王爺封地。
乾隆年間,選定磴口為吉蘭泰食鹽外運碼頭,並設衙署,駐紮司員,促進了蹬口地方手工業、農業和商業的發展。
1926年,
馮玉祥將軍
五原誓師後,向西挺進,路經磴口,為軍需供應方便和與綏甘廊銜接,遂決定設“磴口兵站”,並於1929年1月經南京國民政府批准設縣,歸屬寧夏。解放後,磴口縣仍屬寧夏管轄。
1954年,甘肅、寧夏合併,磴口縣直屬甘肅省阿拉善自治州,至1956年,自治州改為巴彥淖爾盟,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磴口屬其轄。
1960年,撤銷磴口縣成立巴彥高勒市。
1964年,撤銷巴彥高勒市恢復磴口縣。
1971年盟府遷駐臨河,磴口縣為其所轄。
行政區劃
磴口縣轄4個鎮、1個蘇木: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磴口縣位於內蒙古西部
河套平原源頭,
烏蘭布和沙漠東部邊緣。地處東經106°9′~107°10′,北緯40°9′~40°57′之間,東北與
杭錦後旗接壤,西北同
烏拉特後旗相連,西南與
阿拉善盟毗鄰,東南與
鄂爾多斯市隔河相望。全縣東西長約92公里,南北寬約65公里,總面積4167平方公里。
地貌
磴口縣縣境地形地貌複雜,大體可分為山地、沙漠、平原、河流四種類型:北部是高聳巍峨的狼山山脈,為土石山區,面積145.3萬畝,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西部是廣袤的烏蘭布和大沙漠,地表為沙丘和沙生植物覆蓋,面積426.9萬畝;東部為一望無垠的黃河沖積平原,平原區45.6萬畝,這裡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渠道縱橫,灌溉便利;南面是奔騰咆哮的古老黃河,黃河水域7.3萬畝,整個地形除山區外呈現東南高、西北低,東南逐步向西北傾斜,從東南總乾渠引水閘到西北烏蘭布和沙區,坡降23米。境內海拔最高2046米,最低1030米。
氣候
磴口縣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徵是冬季寒冷漫長,春秋短暫,夏季炎熱,降雨量少,日照充足,熱量豐富,晝夜溫差大,積溫高,無霜期短。2013年日照時數3300小時以上,2013年無霜期在136-205天之間,年平均氣溫為7.6℃,植物生長期的5-9月份光合有效輻射40.19千卡/cm2,植物生長期的積溫約為3100℃,生長期晝夜溫差14.5℃。年平均降雨量144.5mm,年均蒸發量2397.6mm。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磴口縣土地總面積4167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65.3萬畝,
鹽鹼地20萬畝,烏蘭布和沙漠延伸到磴口境內426.9萬畝,有近200萬畝沙地適宜開發治理。
水資源
磴口縣水資源豐富,黃河流經磴口縣52公里,年徑流量310億立方米,黃河年均流量在580-1600m/s之間,據有關資料統計,2006年磴口縣水利資源總量達11.0598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約為3270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總量(即引黃水量)為6.0448億立方米,
地下水資源量為7.131億立方米,其中重複計算量為2.116億立方米。地下水可開採面積達3452.11平方公里,地下水資源儲量為5.258億立方米,黃河水年側滲量4.9億立方米,可開採量為2.11億立方米。大小湖泊有46處,共有水域面積3.61萬畝。地下水資源分布狀態較為穩定,埋深淺、極易開採。
磴口縣地處河套黃溉上游,攔河閘控制著整個河套的灌溉。因此引黃灌溉較其他旗縣條件優越。黃河自2012年閘上平均水位、灌溉行水期一般在1053.6米以上,最高水位1055米。磴口縣絕大多數耕地可引黃灌溉。
黃河流經磴口縣52公里,河套灌區水利大動脈總乾渠及烏審乾渠橫穿縣境而過,黃河水側滲豐富,同時由於
古地理環境及
黃河改道,使磴口縣地下水資源十分豐富,地下水埋深2-9米,單井出水量80-120m/h。
風能資源
巴彥淖爾市風能資源具有豐富區面積大,有效風時多、風能品位高、穩定度較高、連續性好等特點。磴口縣北部地處在
賀蘭山和狼山風口上,風力資源十分豐富,據測量,年平均風速達4.5米/秒,年≥3米/秒的時間達6800小時以上,大於或等於6m/s風速的時間每年有2200-2500小時以上,是我國除東南沿海外,全國內陸僅有的幾個風能豐富區之一。加之磴口土地面積大,地形開闊,地熱平坦,距電網較近,交通便利,具備建設大型風電場的條件,為把風能資源轉變為現實生產力,我縣與工菱公司等五家公司積極洽談並簽訂了合作協定書,目前正在做前期工作。磴口地區歷年平均最大風速為23m/s,瞬間最大風速28m/s。
太陽能資源
磴口縣太陽能資源十分豐富,屬我國太陽能資源富集區域,是自治區規劃的發展太陽能發電的重點區域。太陽的年總輻射量為200-204瓦/平方米之間,各月總輻射的高值在5、6、7月,其次為8月、4月、9月,其中5月達到極高值,此時雲量少、晴天多、
日照足,因而,輻射強烈。磴口縣2013年日照時數在3100~3300小時以上。其中烏蘭布和沙區,2013年在3380小時以上,屬全市最高地區。磴口縣多年年平均氣溫7。6℃,極端最高氣溫38.2 ℃, 極端最低氣溫-34.2 ℃。磴口縣4—9月份平均日照1807.2小時,占年值的55.9%,春季為27.2%,夏季為28.4 %,秋季為27.5%,與總輻射一致,全市日照5月份達到最大,日照百分率為:71%—75%之間。
通行語言
磴口縣的官方語言是漢語國語。
但磴口縣日常生活中最多使用的語言為
晉語,磴口話屬於晉語的五台片方言,當地人稱之為“後套話”或“巴盟話”。
人口
2017年,磴口縣總人口11.44萬人(戶籍人口),比上年末減少1419人。總人口中:少數民族11163人(蒙古族5102人,回族5347人);非農業人口5.08萬人,農業人口5.64萬人,城鄉人口比例為50.7:49.3。全年出生人口708人,出生率6.91‰;死亡人口416人,死亡率4.06‰;自然增長率2.85‰
經濟
綜述
2017年,磴口縣地區生產總值46.07億元,比上年增長4.2%[注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66億元,增長5.4%;第二產業增加值22.29億元,下降0.9%;第三產業增加值14.12億元,增長12.3%。一、二、三產結構由上年的17.1:58.3:24.6調整為21.0:48.4:30.6。人均生產總值39545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5857美元。
全縣就業人員67638人,增長0.6%。全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756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90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60人;共轉移農牧區富餘勞動力7039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3.95%,控制在4%的目標以內。
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累計完成26641萬元,同比增收1741萬元,增長7%。從徵收部門看,國稅部門完成5797萬元,下降4.3%;地稅部門完成12332萬元,下降7.4%;財政部門完成8512萬元,增長54.2%。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42973萬元,下降2.1%。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4060萬元,增長5.4%;教育支出12729萬元,下降10.1%;醫療衛生支出12499萬元,增長6.0%;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30920萬元,增長8.0%;農林水事務支出35289萬。
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24500萬元,比上年下降4.35%。其中: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423801萬元,下降2.76%;農村限下固定資產投資1419萬元,下降83.72%。按投資控股類型劃分:國有控股2744878萬元;私人控股148594萬元。
在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57695萬元,增長138.4%;第二產業投資112903萬元,下降37.8%;第三產業投資252483萬元,增長10.12%。按主要行業劃分:製造業32678萬元,下降35%;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80225萬元,下降39%;水利管理業135269萬元,增長3.77%;農林牧漁業60438萬元,增長87.86%;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78525萬元,增長1.08%。全部建成投產項目83個,投產率達87.1%;新增固定資產440140萬元,交付使用率57.25%。房屋建築施工面積5.1萬平方米,增長73.85%,其中住宅施工面積0.92萬平方米,下降7.26%。竣工房屋面積3.2萬平方米,增長93.41%,其中住宅竣工面積0.92萬平方米,下降1.07%。
第一產業
2017年,磴口縣農業總產值完成165053.34萬元,同比增長17.6%,農、林、牧、漁業及其服務業結構比例為47.36:5.35:41.7:4.44:1.15。
農作物總播面積118.85萬畝,比上年增長2.9%。糧食作物面積54.04萬畝,增長33.3%,其中:小麥面積3.57萬畝,增長35.7%;玉米面積50.14萬畝,增長32.6%。經濟作物面積55.44萬畝,下降2.1%。其中:油料面積39.23萬畝,下降8.7%;番茄面積1.23萬畝,增長7.0%。飼草作物面積9.37萬畝,下降48.8%。糧經草比例由上年的47.1:39.2:13.7調整為45.5:46.6:7.9。主要大宗農作物良種率達到100%。設施農業成效顯著,全縣設施農業面積累計達到2.23萬畝,其中:日光溫室0.52萬畝,塑膠大棚1.71萬畝,初步形成了反季節甜瓜、蔬菜生產及育苗的規模化種植。
全年畜牧業產值67584.06萬元,增長41.7%,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1.7%。牧業年度(6月末)牲畜存欄總數62.59萬頭(只),同比下降1.1%;牲畜總增68.17萬頭(只),總增率107.76%;良種及改良種比率97.6%;能繁母畜38.08萬頭(只),占牲畜總頭數的60.5%。畜牧業養殖規模化、標準化水平穩步提升,全縣規模化養殖總戶數達436戶。
日曆年度牲畜存欄總數44.61萬頭(只),同比增長11.8%。其中:大牲畜8.34萬頭,比上年增長37.4%(其中奶牛7.31萬頭,當年購進1.36萬頭);羊32.59萬隻,增長5.1%;豬3.69萬口,增長30.9%。牲畜出欄總數為49.19萬頭(只),比上年下降12.32%;出欄率123.31%,比上年下降4.4個百分點。
全年肉類總產量15898.47噸,同比增長10.86%。其中:豬肉產量達到2934.7噸,增長48.1%;牛肉產量達到3071.6噸,增長20.1%;羊肉產量達到9509.6噸,增長0.9%。牛奶產量333879.7噸,增長1.6%;禽蛋產量451噸,下降4.7%;水產品產量1819噸,增長65.97%;山羊絨產量42噸,下降2.3%。
化肥施用量54478噸,同比增長0.61%;農村非生產用電量1308.92萬千瓦時,增長14.2%;年末農牧業機械總動力47.36萬千瓦,下降2.3%。
第二產業
2017年,磴口縣全部工業總產值522074.6萬元,比上年下降8.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73137.6萬元[注4],下降7.1%;全部工業增加值183000萬元,增長0.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1608.9萬元,下降0.6%;產品銷售率79.4%,同比下降16.6個百分點,輕重工業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72.8:27.2演變為71.9:28.1。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371157.1萬元,下降19.2%;利潤總額為-38415萬元,下降435.7%;實際上繳稅金11761萬元,下降17.2%;虧損企業虧損額52600.5萬元,增長382.6%。
全年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3.99億元,比上年下降5.2%。
第三產業
2017年,磴口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7687.4萬元,同比增長7.8%。按經營地統計,城鎮零售額148000.3萬元,增長7.8%;農村零售額19687.1萬元,增長7.1%。按行業統計,批發零售貿易業136593.6萬元,增長7.5%;住宿餐飲業31093.8萬元,增長8.9%。
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升,進出口總額達到1285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4%。出口的主要產品有番茄製品。全年引進國內到位資金30.056億元,增長7.3%。
全年交通運輸和郵電通訊業增加值1.6億元,比上年增長10.4%。年末全縣公路總里程2096公里,其中等級公路1689公里,等級公路率80.5%,在等級公路中有鋪裝路面937公里。全年公路貨運量254.96萬噸,下降35.9%,貨物周轉量59234.84萬噸/公里,增長53.4%;客運量26.42萬人,下降15.9%,旅客周轉量2139.99萬人/公里,下降13.8%。
全年郵電業務總量9589萬元,增長3.4%。其中郵政業務1020萬元,增長2.0%;電信業務8569萬元,增長3.6%。本地網固定電話用戶10600戶;行動電話用戶11.8萬戶,網際網路註冊用戶2.17萬戶。
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561674萬元,增長8.8%,其中:住戶存款餘額404563萬元,增長11.2%;非金融企業存款餘額68595萬元;廣義政府存款餘額68365萬元。
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407844萬元,增長15.6%,其中:住戶貸款餘額295437萬元;非金融企業貸款餘額112407萬元。
全年保險業保費收入14551萬元,比上年增長22.2%,其中:財產險收入5724萬元,增長12.1%;人壽險收入8827萬元,增長23.6%。保險賠款及給付支出7563萬元,增長1.07倍,其中:財產險3490萬元,增長11.8%;人壽險4073萬元,增長6.8倍。
社會事業
教育
2017年,磴口縣共有幼稚園18所(公辦園2所,農牧區校辦園8所,鎮區民辦園4所,校辦園4所),入園人數514人;在園人數1654人,下降19.1%;離園人數831人。普通中學2所,其中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1所。高中招收學生382人,下降19.4%;在校生1326人,下降12.5%;畢業生474人,下降15.2%。國中招收學生589人,增長8.1%;在校生1654人,下降4.3%,其中少數民族223人;畢業生626人,下降1.1%;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100%,國中畢業生升學率97.57%。國小校11所(鎮區3所、鄉村8所),招收學生600人,增長1.7%;在校生3706人,下降3.7%,其中少數民族521人,下降2.6%;畢業生688人,下降0.7%。國小適齡人口入學率103%。中國小校參加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5442人。
衛生
2017年,磴口縣共有衛生機構12個,其中醫院3個,蘇木鎮衛生院7個,衛生監督所1個,疾病防控中心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社區服務站3個,診所48個,村衛生室40個;醫療衛生單位擁有病床1137張,其中醫院548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004人(醫院631人),其中執業醫師172人,助理醫師47人,註冊護士273人。
科技
2017年,磴口縣擁有科學研究開發機構1個,科技經費支出244萬元,下降35.8%。
文化
2017年,磴口縣擁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從業人員20人,文化館1個,圖書館1個,文物站1個,檔案館1個,農村牧區文化站5個,博物館1個;擁有差轉台1座,電視發射台1座,電視發射機12部,有線電視居民用戶11000戶(全部為數位電視),《磴口時事》全年發行45期9萬份。
社會保障
2017年,磴口縣城鎮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7326人;離退休12280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0000人,退休人員11672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7608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82813人,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籌集基金5275.76萬元,其中:城鎮居民醫保參保27953人,原新農合參保54860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9442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9195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6510人。
城市居民低保對象3211戶4291人,月人均補助水平432元;農村低保對象5806戶7439人,月人均補助水平239元。
為老年人與殘疾人提供服務的機構3個,擁有床位數580個。其他提供住宿的社會服務機構1個,床位數10個。不提供住宿的社會服務機構15個,社會散居孤兒47名。為老年人與殘疾人提供服務的人數179人。
全縣五保供養309人,其中集中供養90人,分散供養219人;“三無”人員分散供養59人。全年累計致支付大病醫療救助583.9萬元,繳納參合參保11613人。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81人,社區服務機構6個,社區日間照料床位數10張。
名勝古蹟
陰山壁畫
位於磴口縣陰山格爾敖包溝和默里赫圖溝的近萬幅岩畫組成了綿延千里的藝術畫廊,鐫刻著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文化珍品。早在公元六世紀初,陰山岩畫就被北魏地理學家
酈道元所發現,並記錄在著名的《水經注》中。
古城遺址
窳渾古城,蒙語為保爾浩特,漢語也稱土城子,位於磴口縣沙金套海蘇木西南約三公里處,建於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該城呈不規則的長方形,東西最長250米,南北最長200米,北與西北被沙漠覆蓋,牆寬9~13米,南牆中部有一缺口寬約20米,約為城門。該城東牆北牆,殘高1~2.5米。城中部略偏東處有一面積為10000平方米的台,探得文化層有1~3米深。文化層下層為漢代文物,較厚,出土大量灰陶器和漢代建築材料;中層為唐代文物,出土文物有白瓷器物殘片數種;上層為明、清文化層,較厚,有大量鈞窯瓷殘片,如青花瓷殘片。在斷垣殘壁的表面也可揀到鐵鏈、三梭銅合金箭鏃等。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磴口縣補隆淖辦事處河拐子村西。建於漢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是漢武帝建立的朔方郡郡址所在。該城呈長方形,城牆由黃土夯實築成。南北牆長約450米,東牆長637.5米,西牆長620米,古城的西北部及東北部還殘留著0.5~2米高的土垣。城內出土文物有:繩紋磚、瓦、罐、壺、瓮、盆等灰陶片,上面都帶有繩紋、波浪、方格、斜方格等紋飾,此為漢代陶器的明顯特徵。城中央偏西北方,有一座鐵製作坊遺址,距遺址近千米的地段上布滿鐵器殘片。還有極少灰陶片和紅陶片,類似遼至西夏遺物。古城垣外的東南部,也有制鐵作坊遺址,出土文物有箭頭、戟、刀等殘存物。
亦稱陶升井古城,位於磴口縣原哈騰套海蘇木約5公里處,建於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古城築有內城和外城。內城土垣長約118米。外城在北部及西南部有殘存的土垣。內城西南角有一坍塌的土丘。內城內外,磚、瓦、陶片俯首可得,箭挺、箭簇數量不少,均為東漢遺物。內城東南角和外城相近處0.5米深的土中,發現有文化層。遺址範圍內有武帝和
王莽時期的五株、大泉錢幣等文物。
阿貴廟
阿貴廟屬“紅教”,即寧瑪教派,尊蓮花生為師祖,公元774年蓮花生就在此開始了傳教活動。廟宇始建於公元1798年,占地100多公頃,海拔1500米,定藏名為“拉西布仁·嘎定林阿貴”,阿貴即山洞,因此處奇洞攀岩,仙境妙筆,故得名阿貴廟。整座廟宇雄偉壯麗,結構緊湊,屬典型的藏式建築。
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
位於磴口縣巴彥高勒鎮東南2公里處,黃河
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是黃河上唯一的以灌溉為主的一首制大型平原閘壩工程,堪稱“萬里黃河第一閘”。同時兼有發電、交通、旅遊等多項功能。該工程是巴彥淖爾市唯一的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被國家水利部評定為“
國家水利風景區”。
納林湖
納林湖地處烏蘭布和沙漠腹地,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磴口縣納林套海農場境內,距離磴口縣縣城40公里,交通便利。該湖地處陰山山脈南部,三盛公水利樞紐風景區北部,哈騰套海自然保護區的東南部。她位於黃河水利樞紐、阿貴廟、
雞鹿塞、漢代古墓群、生態園區等景點的中心位置,是整個大的旅遊區域的駐足休憩的理想場所。
哈騰套海保護區
於2005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建立,保護區總面積185.4萬畝,其中天然林面積52.25萬畝。
烏蘭布和沙漠
烏蘭布和沙漠主要生長有甘草、花棒、麻黃、肉蓯蓉、鎖陽、沙棘、梭梭等多種名貴藥材和稀有植物,並有大小湖泊200多處。
冬青湖
冬青湖景區地處烏蘭布和沙漠腹地,距磴口縣城55公里。湖水面積5000畝,由主湖、東湖和南湖組成。豐水時水深5米,枯水時水深3米,湖水清澈見底。湖中有草魚、鯉魚等魚類,有蘆葦、水草等植物。
夢幻峽谷
位於磴口縣沙金套海蘇木與阿拉善左旗交界處的敖倫布拉格鎮境內的陰山余脈中,距磴口縣城90公里,被當地牧人譽為“七彩神山”。 在地理學上“夢幻峽谷”屬丹霞地貌。
特產
王爺地甘草
產自於蒙古族王爺地而得名,外皮呈橙紅色、內部金黃、久存不變質。為補脾益氣、清熱解毒、潤肺止咳、調和諸藥之佳品。
華萊士蜜瓜外形美觀,色澤金黃,軟脆適度,香甜味美,集香蕉、蘋果、鴨梨、蜜桃、玫瑰味於一體,瓜肉似翡翠、風味獨特、醇香濃郁、入口綿甜,營養成份極其豐富,屬瓜中之王。1998年磴口縣被國務院特產辦命名為“中國華來士蜜瓜之鄉。
磴口番茄以無污染、果肉厚、著色好、紅色素、a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而著稱,是目前國內最好的加工番茄系列,磴口縣種植面積已發展到3萬畝。
磴口西瓜生長於光熱豐富的沙質沃土中,具有含糖量高,肉脆多汁、味甜爽口的特點,歷來為區內外瓜商所青睞。
肉蓯蓉,又名大芸,為列當科二年生寄生草本植物肉蓯蓉的帶鱗葉的肉質莖。主產於內蒙古、甘肅、新疆、青海等地的沙質土壤和半沙質的草原地帶。有“沙漠人參”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