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現有生態學一級學科博士點,環境科學、環境工程、農藥學、土壤學、植物營養學、氣象學、生態學七個碩士授權點,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生態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和地理信息系統五個本科專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 英文名:AnhuiAgriculturalUniversity
- 簡稱:安農(AAU)
- 創辦時間:1935年
- 類別:二級學院
- 所屬地區:安徽合肥
- 現任校長:宛曉春
- 知名校友:徐星海,沈運河
- 主管部門:安徽農業大學
- 碩士點:7
- 博士點:1
- 校訓: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 學校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長江西路130號
- 專業設定:壤學、植物營養學等
師資力量,所獲榮譽,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學術成果,
師資力量
現有本科生1000餘人,碩士生近200人,博士生5人。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65人,其中專職教師47名,教授(研究員)12名,副教授17名;具有博士學位的28名(含在讀博士10人);35歲以下的教師近22名;全國政協委員1名,博士生導師1人,安徽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及後備人選3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1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綜合試驗站崗位科學家2人。學院現有農業部農產品貯藏保鮮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合肥)1個、農業部農業環境試驗站(合肥)、安徽省農產品安全重點實驗室1個,農產品質量安全省級實驗室1個,安徽農業大學逆境與植物營養學校級重點實驗室1個,安徽農業大學農藥殘留檢測中心1個,安徽農業大學農藥研究所1個,安徽農業大學肥料研究所1個,安徽農業大學資源信息研究所1個,安徽農業大學植物營養學教學團隊1個。農藥學為安徽省重點學科,植物營養學和氣象學為校級重點學科。近五年來,學院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及“973”、“863”項目和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20餘項,獲省部級教學、科研獎勵10多項,主編、參編十五規劃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紀課程教材12部。學院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大力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努力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創新型、創業型人才。近五年來,學生積極參與全國大學英語競賽等各類國家、省級、校內外創新創業活動和各類文體活動,獲得國家級、省級等獎項共100餘項;學院先後榮獲“安徽農業大學先進基層黨組織”、“安徽農業大學先進集體”、“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學院堅持服務“三農”的辦學方向,積極拓展和延伸“大別山道路”,努力服務於安徽崛起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測土配方施肥、新型肥料研發、農藥殘留與環境毒理、稀土對農田生態系統的影響、硫元素農業化學、農業資源信息技術、氣候變化對農業影響等領域的研究成果處國內先進水平。學院先後與加拿大國際植物營養研究所、美國農業部農業土壤和水環境研究所、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套用科技大學、以及與中科院研究生院、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國內重點大學、科研機構等加強合作與交流。學院還與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開展2+2合作培養本科生、與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套用科技大學聯合舉辦中德暑期學校——植物生產與水保護班,提高了學院的國際化辦學水平。同時學院還與中科院南京土壤所、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林科院國際竹藤中心、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建立研究生合作培養工作,實現了資源共享、合作共贏,提高了研究生培養質量。
資源與環境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59人,其中專職教師43名,教授(研究員)12名,副教授13名;具有博士學位的20名(含在讀博士9人);35歲以下的教師近22名;全國政協委員1名,博士生導師1人。是一支學歷層次較高,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學術團隊。在教學研究、多媒體課件方面獲得多項成果與獎勵;主編、參編十五規劃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紀課程教材12部。
所獲榮譽
資環學院的學生是一支團結向上的集體,近年來,有多人獲得全國及省級優秀三好學生稱號,多人曾在各類體育運動會上打破省高校記錄;積極參加“三下鄉”等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多次受到省、校表彰,充分展示了當代大學生的風采,為資環學院爭了光。
本科教育
生態學專業
人才培養: 生態學本科專業培養具備生態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企事業單位及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科研、教學和管理等工作的專門人才。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生態學、環境科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套用基礎研究、套用研究和生態管理的基本訓練,掌握現代生態學和計算機模擬等方面的實驗技能,具備該領域教學、研究、開發和管理能力。
主要專業課程:普通生態學、普通生物學、環境學、環境生態學、農業生態學、城市生態學、生態農業設計、生態工程、生態環境法規。
環境工程專業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城市和城鎮水、氣、聲、固體廢物等污染物防治、水污染控制和資源保護及環境工程設計等方面的知識,能在政府部門、規劃部門、經濟管理部門、環保部門、設計單位、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學校等從事規劃、設計、管理、教育和科研開發方面工作的環境工程學科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專業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普通化學、工程力學、測量學、工程製圖、微生物學、環境監測、環境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外語、計算機技術及繪圖、污染物監測和分析、工程設計、管理及規劃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環境科學技術和給水排水工程領域的科學研究、工程設計和管理規劃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要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環境監測、水污染與控制、大氣污染和控制、環境工程設計、環境質量評比、物理化學、固體廢棄物處理預處理。
環境科學專業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環境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企事業單位及行政部門等從事科研、教學、環境保護和環境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專業人。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環境科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受到套用基礎研究、套用研究和環境管理的基本訓練,具備教好的科學素養及一定的教學、研究、開發和管理能力,掌握環境監測與質量評價的方法以及進行環境規劃和管理的基本技能。
主要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環境學、生態學、環境化學、環境生物學、環境監測、環境工程學、環境質量評價、環境管理與規劃、換境信息系統、生態工程技術、農用化學品污染與防治等。
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農業資源與環境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農業、土地、環保、農資等部門或單位從事農業資源管理及利用、農業環境保護、農業生態、資源遙感與信息技術的教學、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農業資源的管理及利用、農業環境保護、農業生態、資源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農業資源調查與規劃、土壤肥力和植物營養與施肥技術、環境監測與評價、生態效應分析、氣象觀測、計算機技術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農業資源高效和和可持續利用、對農業資源和環境進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要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土壤學、植物營養學、土地資源學、資源遙感與信息技術、農業環境學、農業氣象學、生態學、水土保持學。
研究生教育
環境科學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比較紮實的環境科學及相關學科理論基礎、專業知識和實驗技能,了解環境科學的前沿領域和發展方向,能熟練的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研究方法,能夠獨立從事教學、科研究和管理的高層次人才;掌握一門外語;熟練的使用計算機及相關的儀器設備,能閱讀與本專業相關的外文資料。
研究方向:1、環境毒理學 2、環境生態學 3、環境污染化學 4、環境規劃與管理
環境工程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比較紮實的環境工程學科及相關學科理論基礎、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了解環境工程的前沿領域和發展方向,能熟練的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研究方法,能獨立從事本學科及相關學科的教學、科研和工程管理的高層次人才,熟練的套用電子計算機及有關先進儀器設備,掌握一門外語,能閱讀與本專業相關的外文資料。
研究方向:1、環境毒理學 2、生物修復技術 3、生態工程 4、環境污染化學 5、固體廢物處理與利用
植物營養學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紮實系統的植物營養學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了解本學科領域發展的前沿和動向,熟練地套用本學科基本技術和方法,獨立從事本學科及相關學科的科研、教學和工程管理的高層次人才。熟練使用計算機,掌握一門外語,能閱讀與本專業相關的外文資料。
研究方向:1、稀土農用與農田生態環境 2、硫元素農業化學 3、植物營養生理生態 4、植物營養資源開發與利用(包括新型肥料研製、生長調節劑開發及廢棄物綜合利用) 5、新技術在植物營養學中的利用
土壤學專業
師資情況:專業教師1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講師、工程師3人,博士2人,在讀博士2人。
教學工作:承擔農業資源與環境、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生態學、涉農專業的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的教學工作。編寫出版多部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高等農業院校十五規劃教材。
科學研究:以土壤養分利用與管理、土壤肥力與植物營養、土地資源與信息技術、農業及環境資源信息技術、土壤水資源與節水農業和土壤生態與農產品安全為研究方向開展了一系列研究。承擔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承擔的研究課題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部項目、國土資源部及省國土資源廳、國際合作項目、安徽省“十五攻關”項目、黃淮海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安徽省教育廳自然科學研究項目、企業委託項目、教學研究項目等。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0餘篇。
研究方向:1.土壤養分利用與管理 2、土壤肥力與植物營養 3、土壤資源與信息技術 4、土壤水資源與節水農業 5、土壤生態與農產品安全
氣象學專業
氣象學碩士點是安徽農業大學第二批擁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點,歷史悠久,積澱深厚。目前有碩士研究生導師5人,在讀研究生13人,每年招收研究生8~12人。主要研究農業氣象、林業氣象、生物氣象、城市氣象與氣候、農業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變化與變遷、碳循環與全球變化等。承擔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安徽省“九五攻關”項目、黃淮海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省教學廳自然科學基金及科學技術部扶貧項目。目前承擔的研究課題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省教育廳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橫向合作項目等多項。近5年來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70餘篇。
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堅實和系統的氣象學基礎理論知識,了解近代氣象學研究的前沿領域和發展動態,能分析和處理氣象資料,熟練的掌握計算機,能夠適應我國經濟、科技、教育發展需要,面向二十一世紀的套用氣象學及其交叉學科的科學研究、教學和管理的高層次人才;並熟練的掌握一門外國語,能閱讀和撰寫本學科相關的專業論文。
研究方向:1、農業氣象學 2、套用氣象學 3、氣象學和氣候學理論。
學術成果
建立“農產品安全” 省級重點實驗室和“逆境與植物營養”校級重點實驗室各一個,為資環學院的學科發展開創美好前景。
資源與環境學院堅持以科研促學科發展,近年來科研工作取得新進展,科研立項呈良好態勢,充分顯示了學院的科技實力。在申報科研課題方面,進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發揮引進人才的學科優勢,著力做好前期調研論證,提高了課題的命中率。學院承擔國家科技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及面上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攀登計畫和國際合作項目等科研課題,累計爭取科研經費達1500餘萬元,全院在各類期刊上共發表學術論文500餘篇,SCI檢索30餘篇,公開出版統編教材、學術專著20餘部,科研成果 10 項,專利 5 項,各類獎 15 項。
成果名稱 | 鑑定單位 |
西洋參優質高產生態環境及配套技術的研究 | 安徽省科技廳 |
7種農藥單殘留檢測方法標準 | 農業部鑑定 |
16項農藥殘留檢測方法標準 | 農業部鑑定 |
新型肥料與農化服務系統的研究 | 安徽省科技廳 |
新型加S尿素(US)施用效應研究 | 安徽省科技廳 |
農業中硫及硫肥推廣套用研究 | 安徽省科技廳 |
新型加硫尿素產品開發及套用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開發部 |
抗旱複合肥及其套用研究 安徽科學技術研究成果 | 安徽省科技廳 |
項目名稱 | 獲得獎勵 |
主要放心瓜菜標準化生產技術體系研究與開發 | 安徽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
棉鈴蟲發生規律、預測預報及綜合防治研究 | 安徽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
新型肥料與農化服務系統研究 | 安徽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
農業中硫及硫肥推廣套用研究 | 安徽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
安徽省土壤養分和肥料信息系統研究 | 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優秀科技成果獎 三等獎 |
教材名稱 | 主編 | 出版社 |
土地資源學 | 馬友華 | 中國農業出版社 |
土壤資源調查與評價 | 馬友華 | 中國農業出版社 |
農藥殘留分析 | 湯鋒 | 中國農業出版社 |
森林與氣候 | 宛志滬 | 安徽科技出版社 |
農藥殘留分析 | 岳永德 | 中國農業出版社 |
農藥殘留研究進展 | 岳永德 | 中國農業出版社 |
作物施肥原理與技術 | 張自立 | 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 |
土壤肥料學 | 何方 | 中國農業出版社 |
農業氣象學 | 郁家成 | 中國農業出版社 |
環境保護學 | 岳永德 | 中國農業出版社 |
環境毒理學基礎 | 花日茂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安徽主要農作物病蟲草害綜合防治 | 花日茂 | 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
茶葉農藥殘留與控制 | 岳永德、花日茂 | 中國農業出版社 |
農藥加工與管理 | 花日茂 | 中國農業出版社 |
環境毒理學 | 花日茂 | 中國農業出版社 |
張自立
稀土農用對農田生態系統的影響
稀土農用對農田生態系統的影響
蔣躍林
1.《黃山風景區旅遊生態環境研究》,03-294
2.《西洋參優質高產生態環境及配套技術研究》,04-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