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研究
  • 作者:高峰、崔本強、陳璐
  • 出版時間:2014年08月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目錄,

基本信息

作者: 高峰、崔本強、陳璐
書號: Y19429
出版時間: 2014年08月
版次: B1
裝幀: 平裝
開本: 大32開
千愉歸盼字數: 210.0

內容簡介

本書從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的角度對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進行研究,提出加強我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制蒸蘭戀試建設的建議,設計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則與基本理念,構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的主要內容,對於指導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立法、司法和執法都具白宙挨付有墓只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緒言
1.1 研究的學術背景及理論與實際意義
1.1.1 學術背景
1.1.2 理論與實際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綜述
1.2.1 國外研究綜述
1.2.2 國內研究綜述
1.2.3 簡要評述
1.3 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內容
1.3.2 研究方法
2 相關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2.1 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2 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
2.3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的政策與剃充仔法
2.4 研究的理論基礎
2.4.1 馬克思主義社會救助理論
2.4.2 能力理論
2.4.3 社會正義理論及其法治思想
2.5 本章小結
3 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3.1 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3.1.1 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是保障公民生存權的需要
3.1.2 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是完善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需要
3.1.3 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是改革傳統農村社會救助制度的需要
3.1.4 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是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需要
3.1.5 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需要
3.2 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的可行性
3.2.1 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的物質條件具備
3.2.2 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的思想條件成熟
3.2.3 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的政策條件完善
3.2.4 關於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的理論研究豐富
3.2.5 我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立法時機已經成熟
3.3 本章小結
4 我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發展歷程與現狀分析
4.1 農村貧困人口救助政策演進
4.1.1 新中國成立後的臨時生活救濟
4.1.2 農村五保供養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4.1.3 改革開放後扶貧政策的實施
4.2 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發展歷程
4.3 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現狀分析
4.3.1 制度建設中政策規範占主導地位
4.3.2 農村居民低保制度與五保供養、特困戶救助制度並存
4.3.3 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估定辨度發展失衡
4.3.4 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區域發展不平衡
4.3.5 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對象逐年增多
4.4 本章小結
5 我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立法的模式構建
5.1 提高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立法層次
5.2 整合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養及特困戶救助制度
5.2.1 各地區五保供養制度改革的實踐模式
5.2.2 整合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五保供養制度的對策
5.2.3 農村特困戶救助制度的發展趨勢
5.3 城鄉二元格局下的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立法的模式
5.3.1 城鄉二元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分析
5.3.2 長遠目標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立法模式
5.3.3 近期目標是農村居贈櫃棗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專門立法
5.4 區域發展不平衡下的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立法的模式
5.4.1 各地區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實踐模式
5.4.2 建立區域一體化的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
5.5 本章小結
6 我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運行要素分析
6.1 保障對象
6.1.1 保障對象範圍的界定——基於調查樣本的分析
6.1.2 認定農村低保對象的影響因素回歸分析
6.2 保障標準
6.2.1 農村低保標準的實施效果分析
6.2.2 貧困線與農村低保標準的確定方法
6.3 資金籌集與管理機制
6.3.1 資金籌集的分擔機制不合理
6.3.2 資金管理方式混亂
6.3.3 財政對農村低保的支付能力分析
6.4 配套救助
6.4.1 醫療救助的投入有限
6.4.2 教育救助的重視程度不夠
6.4.3 住房救助被長期忽視
6.4.4 就業救助缺失
6.5 申領程式與管理體制
6.5.1 申領程式與隱私權相衝突
6.5.2 管理體制分割嚴重
6.6 本章小結
7 我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的內容構想
7.1 立法體系與法律原則
7.1.1 立法體系
7.1.2 法律原則
7.2 保障對象選擇與保障標準確定方法
7.2.1 保障對象選擇
7.2.2 保障標準確定方法
7.3 低保資金籌集與低保申領程式
7.3.1 低保資金籌集
7.3.2 低保申領程式
7.4 救助方式選擇與配套救助設定
7.4.1 救助方式選擇
7.4.2 配套救助設定
7.5 監督機制與法律責任
7.5.1 監督機制
7.5.2 法律責任
7.6 本章小結
8 推動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建設的配套措施
8.1 加強組織機構建設和管理工作
8.2 建立全國農村居民低保信息系統
8.3 鼓勵民間救助的參與
8.4 對經濟落後地區給予政策傾斜和扶持
8.5 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的步伐
8.6 本章小結
9 結論
附錄 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運行情況調查問卷
參考文獻
後記
4.3 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現狀分析
4.3.1 制度建設中政策規範占主導地位
4.3.2 農村居民低保制度與五保供養、特困戶救助制度並存
4.3.3 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發展失衡
4.3.4 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區域發展不平衡
4.3.5 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對象逐年增多
4.4 本章小結
5 我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立法的模式構建
5.1 提高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立法層次
5.2 整合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養及特困戶救助制度
5.2.1 各地區五保供養制度改革的實踐模式
5.2.2 整合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五保供養制度的對策
5.2.3 農村特困戶救助制度的發展趨勢
5.3 城鄉二元格局下的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立法的模式
5.3.1 城鄉二元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分析
5.3.2 長遠目標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立法模式
5.3.3 近期目標是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專門立法
5.4 區域發展不平衡下的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立法的模式
5.4.1 各地區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實踐模式
5.4.2 建立區域一體化的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
5.5 本章小結
6 我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運行要素分析
6.1 保障對象
6.1.1 保障對象範圍的界定——基於調查樣本的分析
6.1.2 認定農村低保對象的影響因素回歸分析
6.2 保障標準
6.2.1 農村低保標準的實施效果分析
6.2.2 貧困線與農村低保標準的確定方法
6.3 資金籌集與管理機制
6.3.1 資金籌集的分擔機制不合理
6.3.2 資金管理方式混亂
6.3.3 財政對農村低保的支付能力分析
6.4 配套救助
6.4.1 醫療救助的投入有限
6.4.2 教育救助的重視程度不夠
6.4.3 住房救助被長期忽視
6.4.4 就業救助缺失
6.5 申領程式與管理體制
6.5.1 申領程式與隱私權相衝突
6.5.2 管理體制分割嚴重
6.6 本章小結
7 我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的內容構想
7.1 立法體系與法律原則
7.1.1 立法體系
7.1.2 法律原則
7.2 保障對象選擇與保障標準確定方法
7.2.1 保障對象選擇
7.2.2 保障標準確定方法
7.3 低保資金籌集與低保申領程式
7.3.1 低保資金籌集
7.3.2 低保申領程式
7.4 救助方式選擇與配套救助設定
7.4.1 救助方式選擇
7.4.2 配套救助設定
7.5 監督機制與法律責任
7.5.1 監督機制
7.5.2 法律責任
7.6 本章小結
8 推動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建設的配套措施
8.1 加強組織機構建設和管理工作
8.2 建立全國農村居民低保信息系統
8.3 鼓勵民間救助的參與
8.4 對經濟落後地區給予政策傾斜和扶持
8.5 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的步伐
8.6 本章小結
9 結論
附錄 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運行情況調查問卷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