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陸地生態過程重點實驗室
- 依託:中國科學院瀋陽套用生態研究所
- 領域:套用生態學研究
- 類型:實驗室
實驗室-領域 中國科學院陸地生態過程重點實驗室面向套用生態學研究的科學前沿,緊密結合國家與區域需求,以生態過程生態學為學科領域,以土壤 - 植物系統中具有重要生態學意義或潛在風險物質為主要研究對象,開展典型化學污染物、生物源溫室...
中國科學院陸地水循環及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依託: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為加強中科院科研基地建設,促進基礎研究和高技術前沿探索工作持續、穩定地發展,經院研究決定,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陸地水循環及地表過程重點實驗...
中國科學院山地表生過程與生態調控重點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 1、山地生態系統格局與過程:高原和山地典型生態系統物種組成、群落結構、種群生態過程,山地生態系統的空間格局和變化過程,林草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形成機制,山地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
發展歷史 “中國科學院山地生態恢復與生物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是根據中國科學院科發計字[2008]318號文《關於成立“中國科學院光化學轉換與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等院重點試驗室的通知》於2008年底獲準正式成立的。
5年內已培養博士生71人,碩士生33人,其中7人獲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院長獎優秀獎和朱李月華獎學金等。在讀博士生35人,碩士生32人。合作交流 重點實驗室共派遣科研人員和研究生數十人次赴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
1999年冰川、沙漠、高原大氣三所整合後,於2003年成立寒旱所“內陸河流域水文與套用生態重點實驗室”試運行,2006年成為所級重點實驗室。2008年評估通過進入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行列。三所整合以來,中國科學院內陸河流域生態水文重點實驗...
中文名 中國科學院陸地表層格局與模擬重點實驗室 主管部門 中國科學院 目錄 1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編輯 重點開展陸地表層系統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和格局的變化機理、驅動機制和探測技術;探索人類活動和全球變化影響下中國氣候系統的時空...
中科院綠洲生態與荒漠環境重點實驗室致力於探討乾旱區山地—綠洲—荒漠生態系統結構、功能、過程及演變規律。研究方向 研究綠洲開發和可持續管理的理論與方法,揭示不同尺度複合生態系統中人與自然的系統耦合關係,分析生態脆弱區水土、生物資源...
實驗室原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數量生態學開放研究實驗室”,成立於1989年11月。2002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數量生態學重點實驗室”。2006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被與環境變化重點實驗室”。2007年10月,被...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高分子材料重點實驗室主要研究生態環境高分子材料的高效製備、先進加工技術和工程化所面臨的關鍵問題,主要研究以聚乳酸和二氧化碳基塑膠為代表的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以膜分離高分子材料和絮凝材料為代表的水資源高分子材料...
實驗室-依託單位 中國科學院生態系統網路觀測與模擬重點實驗室依託: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經中國科學院批准,中國科學院生態系統網路觀測與模擬重點實驗室2005年正式成立。實驗室的成立,標誌著我國生態系統網路觀測與模擬研究工作...
1. 實驗室發展歷史 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2011年評估為良好等級,2014年經評估考核為優秀等級,獲得擇優支持。2. 主要研究方向、內容及發展目標 1)海洋生態系統結構與生態過程 研究海洋生態系統的結構及其變動規律...
中國科學院東亞區域氣候-環境重點實驗室依託: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實驗室是經中國科學院批准、在原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全球變化東亞研究中心基礎上成立的開放實驗室。實驗室-科研領域 研究領域包括東亞區域環境、氣候變化等全球...
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59名,研究員8名,其中博士生導師7名,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4名,在讀博士24名,在讀碩士37名。技術人員7名,管理人員2名,是一支中青年相結合的、高水平、高素質的科研團隊。水生植物與流域生態重點實驗室的...
10月,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安西極旱荒漠國家級保護區野外科研基地在甘肅瓜州正式掛牌成立。2014年2月,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與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在長沙簽訂野外台站生態環境研究合作框架協定。2016年8月,由中國科學院生態...
肖燚,博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主要從事生態系統服務評估等方面的研究,研究不同類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指標與定量化模型、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指標和模型,建立區域生態系統服務空間...
3.MODIS植被指數質量改進關鍵問題研究(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研究課題)4.MODIS植被指數的信度與適用性研究(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創新三期領域前沿項目)5.MODIS共享平台標準規範研究(2003DKA1T007)(國家科技基礎...
生態系統過程與服務 人物經歷 1994-1998,湖南農業大學,學士 1998-2001,湖南農業大學,碩士 2001-2004,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博士 2004-2006,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系統生態重點實驗室,助理研究員 2006-2013,中國科學院...
1976年生,大氣物理與大氣環境專業博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邊界層物理和大氣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型,近年來主要致力於溫室氣體和全球氣候變化方面的研究。 2002~2006年,參加了中國...
研究員,水文學與水資源,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主任, 中國科學院陸地水循環及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 主任, 水資源與水電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學,2002-2005) 1998 - 2000 教授/院長,水利水電學院,武漢大學 1991 - 199...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現任中國科學院陸地表層格局與模擬重點實驗室綜合自然地理研究室副主任。2004-2009年於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碩博連讀,獲自然地理學博士學位;2009年7月起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
5.11 肥料氮素去向與轉化研究試驗 5.12 水稻化感作用研究觀測試驗場 5.13 修復植物繁育與生長習性觀測基地 作者單位 張旭東:中國科學院瀋陽套用生態研究所陸地生態過程重點實驗室 鄭立臣:遼寧瀋陽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研究站 ...
2010.7— 2014.12: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助理研究員2013.10— 2014.1: 芬蘭環境研究所(Finnish Environment Institute, SYKE),訪問學者2014.5—2015.5: 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氣象氣候與大氣環境...
2004年6月晉升副研究員。在地理科學與資源所生態系統網路觀測與模擬院重點實驗室任職,為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路(CERN)水分分中心業務主管。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兼職主講《陸地表層系統野外實驗原理和方法》課程。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 農田...
中國科學院東亞區域氣候環境重點實驗室為了認識區域環境系統的行為規律和機理,發展預測理論和方法,建立人類有序適應對策的科學基礎,實驗室設定下列主要研究方向:1、區域氣候-陸地生態系統相互作用的關鍵過程研究和模式發展;2、區域環境系統...
包括有2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重點野外台站和其他5個所級野外觀測台站、與西南交通大學等共建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山地表生過程與生態調控重點實驗室 ...
2016-2018:中科院重點實驗室青年創新研究團隊項目,草地降水-生產力關係對氣候變化的回響(60萬元),主持;2016-201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草地生態系統水分利用效率對降水模式改變的回響機制(75萬元),主持;2017-2021:國家重點...
2009.07月,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濕地生態與環境重點實驗室工作;先後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2009.07–2010.10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助理研究員 2010.11–2016.10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
1998.10-2002.01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中國科學院“引進國外傑出人才”百人計畫入選者,中國科學院瀋陽套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污染生態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科學院陸地生態過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2002.02-2010.03 中國科學院瀋陽...
王訓明,男,漢族,安徽安慶市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自動入選者,陸地水循環及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1993年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地理系;1996年獲中國科學院沙漠研究所自然地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