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Institute of Bi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創建於1958年,是國家生命科學基礎研究所,其前身是1957年建立的北京實驗生物學研究所。

生物物理所的戰略定位是:充分發揮多學科交叉的綜合優勢,在蛋白質科學、腦與認知科學、感染與免疫科學、非編碼核酸和蛋白質與多肽藥物等學科前沿領域實現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突破,加強生命科學領域關鍵裝備的創新研製,實現關鍵技術和實驗方法的重點突破,構建以生物製藥和體外診斷為重點的轉化型研究體系。

截至2014年08月,生物物理所共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院級重點實驗室、2個所級重點實驗室,共有在職職工500餘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0人、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5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 外文名: Institute of Bi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成立時間:1958年
  • 現任所長徐濤
  • 主管部門中國科學院
  • 研究所地址:中國北京市朝陽區大屯路15號
  • 專職院士:10人
  • 博士後流動站:1個
  • 碩士點:3個(一級學科)
  • 博士點:1個(一級學科)
  • 屬性: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2001)
歷史沿革,科研條件,人員編制,科研部門,設施資源,合作交流,科研成就,科研成果,學術期刊,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教學建設,文化傳統,形象標識,優良傳統,機構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

歷史沿革

歷史大事件



大事記
1955
10
貝時璋及其研究組於從上海遷往北京,以實驗生物研究所北京工作組形式設定
1957
9
27
國務院批准成立中國科學院北京實驗生物研究所,貝時璋為所長
1958
7
29
中國科學院第九次院務常務會議通過,將北京實驗生物研究所改建為生物物理研究所;批准函告雲南省委及雲南分院,籌建生物物理研究所昆明工作站事宜
1958
9
26
國務院批准將北京實驗生物研究所改建為生物物理研究所,貝時璋任所長
1959
成立理論組
1960
成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室和工程技術系統。理論組下增設光生物組
1961
10
以電子室為基礎,成立了直屬所的“新技術組”
1962
昆明工作站劃歸中國科學院西南分院
1963
2
原新技術組和工廠及其設計組合併為工程技術研究室(即四室),承擔儀器維修研究試製工作。
1963
4
10
所務會批准成立學術委員會,貝時璋任主任
1963
三定(定方向、定任務、定人員)後研究所設4個研究室:一室(放射生物學研究室)、二室(宇宙生物學研究室)、三室(生物結構與功能研究室[由生物物理化學研究室和生物結構研究室合併而成]),以及四室(生物物理工程技術研究室)和一個直屬組(一般生物物理研究組,後改稱“一般生物物理研究室”)
1964
4
1
仿生學研究室成立(五室)
1964
7
19
與上海機電設計院合作的中國第一枚生物試驗火箭成功發射和回收,邁出了中國空間科學探測的第一步
1964
9
放射生物學研究室分為兩個研究室:一室(放射生物學第一研究室),二室(放射生物學第二研究室)
1964
宇宙生物學研究室由二室改稱六室
1965
宇宙生物學研究室擴建成三個研究室:六室(宇宙生物學研究室)、七室(動物研究室)、八室(總體室)
1966
7
15
15日和28日,又成功地發射和回收了2枚為小狗上天設計的生物探空火箭。記錄了狗的生理指標;連續拍攝了狗的姿態變化
1967
6
為保證重要科研工作的正常進行,生物物理研究所實行軍管
1968
3
12
根據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新技術局由國防科委接管的指示,生物物理研究所調歸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五研究院,並按該院體制編制進行調整改組。生物物理研究所第六、七、八研究室調歸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研究院
1968
4
1
國防科委批准組建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第六、七、八研究室百餘人參與組建該研究所,至年底完成搬遷和移交工作
1970
生物物理研究所回歸中國科學院
1972
3
31
生物物理研究所革委會討論研究關於實驗中心的建制問題
1972
物理所胰島素晶體結構測定組和微生物所人工合成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組及原北京生物實驗中心先後歸入研究所。與研究所相關人員分別建成七室、二室和六室
1972
對研究機構進行了調整,設立:放射生物學研究室、分子生物學研究室(或細胞起源研究室)、仿生學研究室、生物物理工程技術研究室和生物實驗技術研究室(即原北京生物實驗中心併入研究所部分)
1973
成立細胞起源及細胞生物學研究室
1976
成立腫瘤細胞研究室(第九研究室)
1978
生物物理研究所招收第一批研究生共12人,研究生的業務培養由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管,學術委員會主任為貝時璋
1978
4
放射生物學研究室改稱輻射生物物理研究室
1978
7
原仿生室改為視覺信息加工實驗室;地震研究另建一個室,稱“動物的感覺與行為”研究室(第十一研究室)
1978
成立了細胞生物學研究室(第八研究室)
1980
1
7
成立了酶的結構與功能研究室(第十二研究室)
1980
6
將理論生物組、五室的光感受膜的介晶態結構與光能轉換的關係組和生物物理統計組(生物數學)合併組建為生物物理理論研究室(第十四研究室)。
1981
4
10
生物物理研究所首屆學位評定委員會成立,主任:貝時璋。同年12月29日獲生物學部批准。
1981
11
3
研究所的生物物理學、分子生物學獲得國務院批准為首批碩士、博士學位授予專業。
1985
國務院批准研究所首批建立博士後流動站,設有生物學學科。1987年開始招收第一名博士後進站。
1986
6
由中科院和國際生化聯合會共同贊助、生物物理研究所籌備和組織的國際酶學討論會在京舉行,12個國家的43位科學家參加會議。
1986
8
30
北京現代生物學研究中心生物物理學與分子生物學工程(即生物物理研究所新址建設工程)舉行開工典禮,國務委員、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北京市副市長陳昊蘇,中科院院長盧嘉錫等領導出席開工奠基儀式。
1987
7
科龍生物醫學技術開發公司成立(後改名為北京科龍生物醫學技術公司)。
1988
8
26
研究所所務會討論確定生物物理研究所所徽式樣、圖案
1988
10
中生生化試劑開發公司成立(後改名為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989
5
經國家科委批准,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立
1989
6
經中國科院批准,中國科院視覺信息加工開放研究實驗室成立
1991
8
10
生物物理研究所搬遷北郊工作開始,通郵地址變更為北京市朝陽區大屯路15號
1992
4
7
吳騁等研製的“蚓激酶和蚓激酶膠囊”獲得衛生部正式頒發的新藥證書和試生產文號
1992
11
12
北京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分子及細胞生物學網聯合主辦的“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國際會議”在江蘇無錫召開,來自十個國家的95名代表參加了會議,其中中國國外代表32人。
1992
12
鄒承魯獲第三世界科學院1992年生命科學獎。
1992
12
29
除兩個開放實驗室外,將原有的11個研究室整合成四個研究室(分子生物學研究室、蛋白質工程研究室、神經生物學研究室、細胞生物物理研究室)、一個分析測試技術中心和一個高技術開發研究部。
1994
生物物理研究所被國家科委列為中科院五個基礎研究所改革試點單位之一
1994
9
1
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被國家科委選定為中國五個試點實驗室之一
1994
12
鄒承魯榮獲何梁何利獎,決定將所獲獎金作為基金,設立了“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和分子生物學傑出研究獎”。
1995
1
19
北京百奧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成立,這是完全依託生物物理研究所的自有專利技術成立的高新技術企業
1995
5
北京伽瑪高新技術有限公司成立
1995
12
高技術開發研究部和分析測試中心合併建立生物物理技術研究室
1996
9
26
生物物理研究所區域網路建成啟用
1996
11
北京中生百欣科技服務有限責任公司成立
1998
11
北京燕京中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成立
1999
1
13
中科院教育局批准生物物理所為中國科學院第一批接受中國外國留學生的單位
2000
4
19
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北郊服務部揭牌儀式在生物物理研究所舉行
2001
5
25
中國科學院院長辦公會議審查通過生物物理研究所進入創新試點
2001
9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認知科學重點實驗室遷入研究所
2001
11
2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分子生物學研究中心和腦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成立大會召開
2001
11
中科院視覺信息加工開放實驗室晉升為中科院視覺信息加工重點實驗室
2002
3
29
中國科學院2000年研究所綜合評價結果:生物物理研究所評為A級基礎研究基地型研究所
2003
10
計算與系統生物學研究中心成立
2004
5
中國科學院蛋白質科學研究平台一期建設獲得院批覆,正式啟動建設。2005年12月27日通過院計畫局驗收,總計投資5919萬元,其中院專項建設經費3980萬元
2004
5
25
由科技部、中國科學院和衛生部聯合投資共建的北京磁共振腦成像中心正式掛牌成立,中心依託單位是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2004
6
5
生物物理研究所參與承辦的“第十屆國際生物大分子結晶大會”(ICCBM10)在北京召開,梁棟材任大會名譽主席,饒子和任大會主席
2004
11
10
常文瑞獲得本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05
1
經科技部批准,生物物理研究所在“中國科學院視覺信息加工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認知科學重點實驗室”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組建了“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2005
3
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計畫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部批准
2005
6
24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承辦的第三屆天然抗氧化劑分子機理與健康暨第二屆亞洲自由基學術大會在上海召開,趙保路任會議主席。
2005
7
30
生物物理研究所第四個研究中心——“感染與免疫學研究中心”正式掛牌成立
2005
8
27
饒子和當選國際純粹與套用生物物理聯合會(IUPAB)理事會理事
2005
9
13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承辦的首屆國際生物經濟高層論壇基礎生命科學分會在生物物理研究所舉行,饒子和任會議主席。
2005
10
14
王志珍榮獲2005年度何梁何利獎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06
2
23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泰州分部正式成立
2006
2
27
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創業板上市
2006
2
27
王志珍獲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
2006
3
20
常文瑞獲2005年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個人獎
2006
5
8
徐濤獲第十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2006
5
26
中國科學院-日本東京大學結構病毒學與免疫學實驗室(LSVI)在研究所掛牌成立
2006
6
6
饒子和獲2006年度陳嘉庚生命科學獎
2006
10
22
由國際結構基因組學聯合會主辦,生物物理研究所等聯合承辦的第四屆國際結構基因組學大會在北京召開。
2006
11
17
由亞洲大洋洲光生物學學會發起,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光生物學專業委員會負責承辦的第三屆亞洲大洋洲光生物學大會在北京召開,來自七個國家的150餘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沈恂任會議主席
2006
12
14
科技部召開啟動國家實驗室建設工作通氣會,依託研究所的蛋白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成為將要啟動的10個國家實驗室之一
2007
11
15
1.5萬平方米的蛋白質與分子生物醫學科研樓動工(2007年1月15日批覆可行性研究報告,2007年7月3日批覆初步設計及概算)。
2007
12
21
劉力獲第十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2008
1
8
原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認知科學重點實驗室由研究生院整體轉移到研究所,成立腦成像研究中心
2008
5
13
國際生物發光和化學發光學會主辦、中國生物物理學會承辦的第十五屆國際生物發光和化學發光會議(15thISBC)在北京召開,沈恂任會議主席
2009
3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腦研究所聯合舉辦“中澳神經科學與認知研討會”。
2009
3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江西省南昌市人民政府、南昌縣人民政府、聯想控股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共六方共同簽署“中國科學院江西生物產業園”。
2009
7
“第十一次中國生物物理學術大會”在廣西桂林召開,梁棟才等7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來自中國各單位的860名學者和學生參加。
2009
7
12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首次設立並頒發了“貝時璋獎”和“貝時璋青年生物物理學家獎”。梁棟材院士榮獲首屆“貝時璋獎”,孫飛、魏朝亮和武一分別獲得“貝時璋青年生物物理學家獎”。
2009
11
5
北京市朝陽區政府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發展生命科學產業長期戰略合作協定》簽約儀式在朝陽區望京科技創業園舉行。
2009
12
28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到生物物理研究所調研,並為中國科學院蛋白質科學中心大樓正式啟用揭牌。
2010
3
11
中國科學院北京懷柔科教產業園第三批入園項目簽約儀式在北京市懷柔區雁棲經濟開發區管委會舉行,生物物理研究所為該產業園第三批入園院所。
2010
5
8
中國科學院感染免疫重點實驗室成立啟動儀式在生物物理研究所舉行,科技部基礎司張先恩司長、基金委生命科學部主任武維華院士、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康樂院長、高福副院長等出席。
2010
9
26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腦研究所共建的神經科學與認知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布里斯班舉行。
2011
1
17
生物物理研究所-上海藥物研究所“藥物研究聯合實驗室”簽約揭牌儀式在生物物理研究所舉行。
2011
4
20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和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2011年項目啟動會在京召開,以生物物理研究所為依託單位的3個項目獲得科技部批准,正式立項啟動。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和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2011年項目啟動會在京召開,以生物物理研究所為依託單位的3個項目獲得科技部批准,正式立項啟動。
2011
4
28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會議中心隆重舉行,生物物理研究所范祖森研究員主持完成的“免疫活性細胞清除腫瘤的效應機理”榮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2011
7
19
科技部發布了2011年生物科學領域和醫學科學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結果,依託生物物理研究所建設的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別在生物科學、醫學科學領域中被評為優秀,這是繼五年前(2006年)上一輪生命科學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中兩個實驗室雙雙獲得優秀後的又一次“雙優”。本次生物科學領域參評實驗室30個,其中7個被評為優秀。
2011
10
20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命科學儀器技術創新中心精密加工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揭牌和開工儀式在生物物理研究所舉行。
2011
10
30
至11月3日,第17屆國際生物物理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隆重召開,這是該大會自1961年設立以來首次在中國舉辦。
2011
11
1
“神舟八號”攜帶著中國及德國科學家的17項空間生命科學實驗項目的樣品,肩負著與“天宮一號”的對接任務,順利發射升空,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倉懷興研究員負責的“空間生物大分子組裝與套用研究”項目也在其列。
2011
11
2
國際純粹與套用生物物理聯合會(InternationalUnionforPureandAppliedBiophysics,簡稱IUPAB)代表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理事長饒子和院士成功當選IUPAB候任主席(2014-2017),成為該組織自1961年成立以來的首位華人主席。
2012
3
16
“中國結核病系統生物學與轉化醫學研究聯合中心”揭牌儀式在廣東省結核病控制中心隆重舉行。參與中心聯合建設的主要單位有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廣東省結核病控制中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及廣州迪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
2012
7
4
研究所在蘇州召開中國科學院吳中中心生物醫藥項目啟動會,這標誌著吳中中心經過一年的建設正式開始運行。
2012
9
28
中國科學院在國家科學圖書館舉行了中國科學院北京分院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揭牌儀式,並為首批培訓點授牌。生物物理所獲準為北京分院基地的首批培訓點。
2012
11
由生物物理所交叉科學所重點實驗室倉懷興研究員負責的國家空間套用系統SZ-8任務《空間生物大分子組裝與套用研究》獲得中國人民解放軍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12
12
14
第五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頒獎典禮在浙江大學舉行,陳潤生院士榮獲“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
2013
3
8
中科院在北京舉行了隆重的“中科院十大傑出婦女”表彰大會暨先進事跡報告會。研究所閻錫蘊研究員獲中國科學院第四屆十大傑出婦女稱號。
2013
5
為慶祝建所55周年,促進學術溝通交流,提升研究所整體學術氛圍,按照研究所總體部署,經所學術交流委員會討論,自5月起舉辦“建所55周年系列講座”(簡稱所慶講座)。本系列講座預計舉辦20餘場,將持續到明年年初。
2013
5
北京市科委正式認定研究所非編碼核酸實驗室為“非編碼核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認定蛋白質與多肽藥物實驗室為“北京市生物大分子藥物轉化工程技術中心”。
2013
6
在2013年6月發布的JCR報告中,《Protein&Cell》進入SCI的首個影響因子達到3.22,進入SCI細胞生物學學科Q2區,在中國國內屬罕見。
2013
6
19
研究所閻錫蘊研究員獲得該院首批“優秀女科學家獎”的殊榮。
2013
8
6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和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2014年項目啟動會在北京召開。依託生物物理所申報的三個重大科學研究計畫項目全部獲得科技部批准,正式立項啟動。
2013
9
9
由佛山市人民政府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聯合主辦的生物物理所佛山分所掛牌儀式暨成果發布會在佛山市佛山新城召開,這標誌著研究所佛山分所經過一年的籌備建設正式成立。與此同時由研究所畢利軍研究員領銜的結核病系統生物學與轉化醫學創新團隊正式入駐佛山分所。
2013
10
10
由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和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體外診斷工程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轉化醫學學術研討會在生物物理所召開。
2013
11
10
第六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頒獎典禮在中國科技大學舉行,張宏研究員榮獲“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
2013
12
16
中國科協會員日暨第十三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王江雲研究員榮獲“第十三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截至2014年08月,生物物理所共有在職職工500餘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0人、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5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8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研究群體1個,國家萬人計畫-創新領軍人才3人,國家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1人,國家千人計畫入選者9人,青年千人計畫入選者10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36人,中國科學院-國家外國專家局“創新團隊國際合作夥伴計畫”創新團隊1個,21人在33個國際科學組織中任職,有32人在69個國際期刊中任職,聘用外籍學者10人。
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梁棟材王志新饒子和王志珍陳霖
教育部長江學者入選者:饒子和徐濤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徐濤龔為民范祖森、唐世明、高光俠劉力江濤劉迎芳唐宏
國家萬人計畫入選者
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青年拔尖人才項目
重點領域創新團隊
表觀遺傳創新團隊(許瑞明
國家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獲得者
視覺信息的表達及視覺系統的腦功能區成像創新群體(2007年至2012年):
負責人:陳霖
主要成員:郭愛克、赫榮喬、劉力、唐世明、卓彥
膜蛋白與蛋白質複合體的結構生物學研究創新群體(2008年至2013年)
負責人:常文瑞(2008年1月-2011年6月),江濤(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
主要成員:龔為民、劉志傑、劉迎芳、孫飛
多細胞生物自噬過程中膜的構建與融合創新研究群體(2015年至2020年)
負責人:張宏
主要成員:胡俊傑、徐濤、徐平勇
染色質結構及其調控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2016年01月至2020年12月)
負責人:許瑞明
主要成員:朱冰、李國紅、朱平、周政、楊娜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
歐光朔
張朋
薛願超
楊鵬遠
曲靜
中科院百人計畫入選者

科研部門

截至2014年08月,生物物理所擁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箇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2個所級重點實驗室。2006年12月,經科技部批准,研究所正在籌建蛋白質科學國家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感染與免疫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核酸生物學重點實驗室
所級重點實驗室:蛋白質與多肽藥物所級重點實驗室、交叉科學所級重點實驗室

設施資源

  • 設備設施
截至2014年08月,研究所建設了中科院蛋白質科學研究平台和北京磁共振成像中心,為科研提供完備的公共技術支撐,同時開展實驗方法學和實驗技術創新研究,並面向社會開放共享。
蛋白質科學研究平台擁有一批以300千伏低溫透射電子顯微鏡、高強度X射線衍射晶體結構數據收集系統、OMX結構照明顯微鏡、高解析度質譜分析儀等為代表的大型儀器設備以及符合中國國家標準的免疫缺陷實驗動物中心等大型設施;平台已經成為中國生命科學基礎研究領域水平最高的公共技術支撐系統之一。
大型儀器列表
120KV透射電子顯微鏡
X射線衍射晶體數據收集系統
BIACORE 3000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儀
BiacoreT100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儀
Marianas高速雙轉盤共聚焦顯微鏡
FR-E
ITC等溫滴定微量熱儀
300kv透射電子顯微鏡
XL-I型分析超速離心機
低溫生物樣品製備
LeicaSCN400病理切片全景掃描和分析系統
Helios NanoLab 600i 雙束掃描電鏡
LeicaSCN400病理切片全景掃描和分析系統
靜態光散射、示差係數、場流分析儀場流儀
光敏定位超高光學解析度顯微鏡(研製)
病理分析系統和冰凍切片
LTQ Orbitrap XL質譜儀
高通量蛋白質表達純化及結晶技術平台
BD Influx 流式細胞分選儀
流式細胞儀FACSAriaIIIu
OMX結構照明顯微鏡
雙光子共聚焦顯微鏡
Pico-force Multi-Mode原子力顯微鏡
  • 館藏資源
截至2014年08月,研究所圖書館開通了科技文獻資料庫19個,可訪問2700餘種外文學術期刊和大部分中文學術期刊。

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截至2014年08月,研究所與71家中國國內外企業建立了技術轉讓和研發合作關係,實現成果轉讓75項。生物物理所與多家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建立了聯合實驗室,在江蘇吳中、廣東佛山積極布局核心技術成果轉化基地,與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航空總醫院共建了轉化醫學研究院。
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為了進一步打造產業化創新體系,建設蛋白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成果孵化基地,生物物理研究所成立了蛋白質產業孵化器(北京百川飛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於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和對產業的技術支撐,並以此為基礎向地方輻射,與綿陽、無錫等中國地方政府聯合建立規模化的蛋白質相關產品生產基地。
  • 國際交流
截至2014年04月,生物物理研究所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著力推進與國際一流研究機構和著名企業建立長期戰略合作夥伴關係。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德國、日本等十餘個國家建立了實質性合作,開展包括共建聯合實驗室、人才互訪、研究生聯合培養、科研項目聯合攻關等實質性合作;積極建議、申請和承擔國際合作重大項目,多次獲得國家基金委重大國際(地區) 合作研究項目、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專項項目和政府間合作項目的資助。研究所還組織、推薦科學家到國際學術機構任職,不斷提升研究所的國際學術地位和影響。
國際交流國際交流
重大國際合作:
2011年5月,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成立“中美腦成像聯合研究中心”
2010年9月,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成立“中澳神經與認知科學聯合實驗室”
2010年4月,與安捷倫科技公司成立“蛋白質組學合作實驗室”
2008年10月,與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成立“中澳表型組學聯合實驗室”
2006年6月,與通用電氣醫療集團成立“生命科學示範實驗室”
2006年5月,中國科學院-日本東京大學“結構病毒學與免疫學聯合實驗室”成立
重要國際學術會議:
2013年1月29-30日,中英合成生物學研討會
2012年11月7-10日,第三次國際暨第十二次全國膜生物學學術研討會
2012年11月5-7日,第四屆亞洲生物論壇
2012年10月14 -18日,蛋白質-配體弱相互作用研究的技術與方法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
2012年11月7-10日,第三次國際暨第十二次全國膜生物學學術研討會
2012 年8 月7-9 日,首屆世界華人自由基生物學與自由基醫學學術大會
2012年6月7日,中科院外國專家特聘研究員和外籍青年科學家工作交流研討會
2010年8月17-20日,第七屆國際認知科學大會
2009年10月22-25日,2009年亞洲晶體學會-中國晶體學會聯合大會
2008年10月17-22日,第14屆國際自由基大會
2008年5月13-16日,第15屆國際生物發光和化學發光大會
2008年5月12-16日,第十屆世界生物感測學術大會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根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承擔了973、科技攻關、863、自然科學基金和院知識創新工程等國家和中國科學院的重大科研任務,在人工全合成牛胰島素、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蛋白質功能基團的修飾與其生物活性之間的定量關係、胰島素三維結構與功能研究等生命科學重大前沿領域取得了世界領先水平的研究成果。
截至2014年08月,生物物理所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10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項,並多次獲得省部級及中國科學院重要獎項,授權發明專利170項,發表高水平論文數量和篇均引用數位居全國生物學研究機構前列。
其中2013年,研究所主持科研項目/課題總計329項。其中,主持國家“973”計畫、重大研究計畫項目10項(新增3項),課題49項(新增8項);“863”計畫4項;重大科技專項13項(新增1個課題);科技支撐計畫1項;重大儀器研製1項。主持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1項;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製專項1項;重大項目課題2項;重點項目10項(新增3項);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1項;重大研究計畫項目16項(新增3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7項(新增2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項(新增2項);優秀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專項2項;面上項目72項(新增28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77項(新增33項)。主持中科院重大儀器研製項目5項、重要方向性項目2項、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子課題7項(新增2項)、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課題3項(新增5項)、儀器功能開發項目2項、重點部署項目1項(新增2項)。主持各類國際合作項目40項(新增24項)。
2013年,研究所共發表SCI收錄論文331篇,篇均影響因子6.1;其中以第一單位發表SCI論文158篇,篇均影響因子6.0;影響因子5以上的SCI論文133篇,其中第一單位論文68篇;影響因子在PNAS以上的SCI論文61篇,其中第一單位論文30篇。研究所共申請專利34項,其中中國發明專利30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PCT國際發明專利2項;授權專利11項,全部為國內發明專利,另外有2項發明專利已收到授權通知並辦理了登記手續。

學術期刊

《生物物理學報》(雙月刊)創刊於1985年3月,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生物生理學會主辦的中國唯一的生物物理學專門期刊,其發表有關生物物理學、分子生物學和膜與細胞生物學、神經生物學、納米生物學、光生物學等領域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方面具有原創性的高水平研究論文、快報和綜述文章,還刊登有關重大科技新聞的背景介紹和書評;並被美國《化學文摘》、中國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資料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文摘、中國學術期刊全文資料庫及萬方資料庫等檢索系統收錄。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創刊於1974年,是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全國性學術期刊,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共同主辦。主要報導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生物物理學及神經科學等領域的中中國國外最新進展,設有微型述評、綜述與專論、研究報告、技術與方法、研究快報等十幾個欄目;並被SCI、CA、俄羅斯文摘等國際權威檢索系統收錄。曾多次榮獲國家級或省(部)級期刊獎。
《Protein & Cell 》(英文版)是發布關於多學科領域在生物學和生物醫學的最新發展原創性研究文章,並強調蛋白質和細胞研究的同行評議的國際期刊。其主題領域包括: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發育生物學、遺傳學、免疫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神經科學、腫瘤學、蛋白質科學、結構生物學和轉化醫學;其中該期刊2014-2015SCI影響因子為3.247。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生物物理所是中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之一,共有6個二級學科碩士、博士培養點,2個碩士培養點,1個博士後流動站。
博士後流動站:生物學
博士點一級學科:生物學
博士點二級學科:生物物理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神經生物學、認知神經科學、生物信息學
碩士點一級學科:生物工程、免疫學、生物學
碩士點二級學科:生物物理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神經生物學、認知神經科學、生物信息學

教學建設

截至2011年底,研究所流動站共有在站博士後51名。其中35歲以下者占全部博士後人數的84%,為博士後研究人員的骨幹力量。
2013年,該所組織所內科學家75人次分赴全國20所重點高校加強招生宣傳,錄取免試推薦生33人;成功舉辦生命科學希望之星夏令營,從57名優秀營員中擇優錄取10人。積極落實中科院、教育部的“科教協同育人行動計畫”,組織研究所科學家為“貝時璋英才班”學生授課,積極推進與重點大學在研究生培養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先後接收重點院校本科實習生58人。2013年研究所招收博士生95人,碩士生91人。目前在讀研究生568人,其中,博士生295人、碩士生273人;外國留學生3人;與高校聯合培養的研究生55人。畢業研究生87人,其中,博士71人,碩士10人,工程碩士6人。有20名研究生分別獲得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院長優秀獎、優秀博士論文獎及各類冠名獎;4名研究生導師獲得優秀導師獎。
2013年,研究所接收進站博士後18人,出站博士後13人,在站博士後49人;獲得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別資助1人,面上資助3人。
2009年1月,生物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孫啟凡榮獲2008年度中國科學院研究科技創新與社會實踐資助,其報送的項目名稱為“生物技術在西部農村中的生產效應探究”。這個項目主要通過開展西部農村生產生活的調查工作,重點從轉基因作物以及其他生物工程新品種在西部農村的種植(養殖)推廣情況著手,了解生物科技實際套用現狀,尋找自身所學與生產所需的結合點,為科研和學習注入動力。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所徽呈圓形。外形為研究所中英文名稱,內環圖案自上而下由太陽、透鏡、眼睛、細胞、生物大分子、波、書本和葉子組成。其代表的意義分別為:太陽是生命之源,光輻射作用於眼睛和葉子所引發的視覺過程和光合作用,是生物物理學研究;DNA雙螺旋代表生物大分子;細胞是生物體最基本的單位,分子細胞水平的研究占居中心地位,是揭示生命奧秘的核心;透鏡和波形是工程技術的象徵,是基礎研究的支撐系統,也代表科學技術在面向經濟建設的部分;書本示意尊重知識,繼承和發揚前人所積累的知識,為科學事業奮鬥不息,是科技人員的美德,書本又表示生物物理所以基礎研究為主;圖案各部分的不同組合,反映了生物物理所的各個研究領域。
所徽所徽

優良傳統

科研精神:探索生命奧秘,創造人類幸福
核心價值觀:創新、一流、責任、奉獻;
文化理念:和諧、民主、自由。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所長:徐濤
黨委書記、 副所長:汪洪岩
副所長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劉力
副所長:孫命
副所長:高光俠

歷任領導

第一任所長
貝時璋 院士(1958-1983)
第二任所長
梁棟材 院士(1983-1986)
第三任所長
王書榮 研究員(1986-1998)
第四任所長
王志新 院士(1999-2003)
第五任所長
饒子和 院士(2003-200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