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生物學

實驗生物學

實驗生物學是指過去曾經把生物學的方法分為比較的方法和實驗的方法兩大類(特別是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在這種情況下實驗生物學則成為比較生物學的對應詞了。單用各種測定裝置或運用物理的、化學的方法,很早以前就在生理學上套用了,但以生物現象的分析為目標的實驗生物學成為主流,是出現在1880年以後,而胚胎機理學的創立就是這方面的具體表現。實驗遺傳學的建立,是始自十九世紀末,開始是由W.Bateson等提倡將生理學的方法運用到遺傳學上來,並將實驗字樣冠在遺傳學的前面,以表示其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實驗生物學
  • 外文名:experimental biology
相關資料,發展,

相關資料

從19世紀中葉起,生物學研究逐漸由表及里,向理解生命現象的內在規律,探索生命過程的運行機理深入。單純的形態解剖,觀察描述已不能滿足需要。除了顯微鏡技術的發展,包括電子顯微鏡的出現等,使人們能清楚地看到細胞和細胞器的精細結構,甚至看到生物大分子的排布外,越來越多的化學分析,物理檢測手段被運用於生物學實驗中。通過實驗的嚴格設計和精心安排,對生命活動的運行規律的認識,已可精細到分子水平。由此衍生出生理學、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等新的交叉分支學科。 法國化學家Pasteur 1860年設計了一個單簡而令人信服的實驗,證明生命只能來源於生物,從非生命物質中不可能隨時地產生出新的個體。即“種質論”批駁了“腐生論”。這階段的重要事件包括:孟德爾遺傳學的出現,有機物的人工合成,蛋白質,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發現,對生物氧化等代謝過程的理解,對人體幾大系統運行機制的闡明等。而華特生和克里克的 DNA 雙螺旋模型的出現,標誌著實驗生物學階段的頂峰和向下一階段的轉折。

發展

19世紀中到20世紀中,使用各種儀器工具,通過實驗過程,探索生命活動的內在規律。如:
1865年 奧地利 孟德爾 發表《植物雜交實驗》
1864年 法國 巴斯德 發明熱滅菌法(巴斯德消毒法)
1926年 美國 摩爾根 出版《基因論
1928年 英國 弗萊明 發現青黴素
俄國 巴甫洛夫 研究高級神經生理活動
德國 海克爾和施佩曼 研究動物胚胎髮育
1944年美國 埃弗里 證明DNA是遺傳信息的載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