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刻藝術之鄉

中國石刻藝術之鄉石刻分類為宗教時刻、紅色石刻、書法石刻。2015年5月19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已發文正式將巴中市命名為“中國石刻藝術之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時刻藝術之鄉
  • 外文名:China stonecarving art
  • 所在地:中國四川省巴中市
  • 時間:2015年5月19日
  • 石刻分類:宗教時刻、紅色石刻、書法石刻
簡介,宗教石刻,紅色石刻,書法石刻,墓葬石刻,民間石刻,

簡介

巴中石刻歷史悠久,資源豐富,石材雕刻技藝精湛,文化底蘊深厚。根植於巴中地區的宗教石刻、紅色石刻、墓葬石刻、民間石刻、書法碑林、明清碑刻等石刻藝術形式多樣,具有極高的文化藝術價值。巴中石刻藝術傳承有序,人才輩出;石刻藝術交流研究活躍,成果豐碩;石刻藝術資源管理科學,保護措施得力。經考察論證,決定命名巴中市為“中國石刻藝術之鄉”。
為進一步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巴中市石刻藝術資源,圍繞石刻藝術資源打造好巴中的文化名片,巴中市於2014年成立了市長任組長的石刻藝術之鄉申報工作領導小組,積極抓好創建申報工作,並於2015年5月28日召開了“中國石刻藝術之鄉”功能及傳承開發專題座談會,廣泛聽取了相關部門、專家和企業家代表的意見和建議。巴中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加大保護和傳承力度,重視對石刻藝術人才的發現、培養。做大做強石刻文化創意產業,彰顯“中國石刻藝術之鄉”的獨特魅力。

宗教石刻

巴中宗教石窟,始於梁魏,續於,盛於,經歷代增鑄,逐漸形成今天斑斕玲瓏、櫛比相連的石窟群。在巴中的南龕、西龕、北龕、水寧寺、沙溪、龍門等現存有60餘處摩崖石刻造像,保存較好的有88龕,一萬餘尊。
南龕石窟為全國十大石窟之一,坐西朝東分布著170多龕2700餘尊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石刻佛像。雙頭瑞佛像是典型的佛帳龕,也是全國僅有的高浮雕石刻像。高浮雕毗沙門天王立像,高大威猛,氣勢豪放。草鞋天王像,腳穿草鞋,別具一格,極富川北特色。
西龕、水寧寺石窟等也是保存較好的唐代石窟,其中菩薩、脅侍弟子及飛天等刻畫生動,形神兼備。這些生動的造像、精美的描繪、精巧的裝飾,共同構成了巴中宗教石窟精美絕倫的華章,被國內外專家譽為“盛唐彩雕全國第一”。

紅色石刻

1932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挺進巴中,創建了川陝革命根據地。為了宣傳發動民眾,粉碎敵人圍剿,刻下紅軍石刻一萬餘幅。
其中影響最大的首推“赤化全川”。這幅標語刻於通江縣沙溪鎮紅雲崖石壁上,方筆橫書、楷體陰刻。字高5.5米、寬4.7米,每個筆畫裡足足可臥1人,整個字幅面積達300平方米。
刻在通江縣佛爾岩絕壁上的“平分土地”,四個大字猶如四盞奪目的燈盞,照耀著大巴山南麓千山萬壑,是全國最大的紅軍石刻標語,被譽為“石刻標語之王”。
通江縣芝苞鄉俞家大院的牆壁上,紅軍刻寫的“反對帝國主義進攻蘇聯”,筆畫由喜鵲、豬、魚、鼠、人物、梅花、斧頭、紅纓槍、紅旗等圖案組成,匠心獨運。
這些雕鏤在石頭上的歷史,是鐫刻在大地上不朽的豐碑,也是紅軍留給革命老區極為珍貴的精神財富。如今“巴中紅軍石刻標語群”已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予以保護。
除了遍布巴中各地的紅軍石刻標語外,在南龕山頂還坐落著由紅四方面軍主要將領紀念像園、碑林長廊、紅軍將士英名紀念碑等組成的全國最大的川陝蘇區將帥碑林,這裡鏨刻著13萬紅軍將士名錄。
通江王坪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南江巴山游擊隊紀念館、平昌紅色石刻長廊……以及城市鄉村,到處都散落著紅色石刻,巴中大地被專家譽為天然的“紅色石刻露天博物館”。

書法石刻

在南龕石窟造像的老君洞內,三面石壁上鐫刻著眾多唐朝以來文人雅士遊覽的詩詞歌賦。其中,以杜甫所作《判府太中嚴公九日南山詩》最為著名,這也是目前發現的杜甫唯一墨跡。巴中還存放著眾多名家留跡的古書法石刻,其中蘇軾題《桔園頌》、劉伯溫題《長留天地間》,清乾隆59年《九龍神主》,唐代巴州刺史嚴武題《奏請巴州南龕寺題名表》等,是巴中古書法石刻濃墨重彩的一筆。
如果說名家留跡的古書法石刻為巴中的歷史增添了厚度,那么匯集千家書藝的陰靈山書法碑林,無疑為巴中的石刻文化拓展了寬度。
在巴城西北的陰靈山上,坐落著全國四大書法碑林之一的陰靈山書法碑林。該碑林始建於1984年,匯集古今數以千計的名人書家墨跡近2000幅,碑刻1300餘塊。除此之外,巴中民間歷來有題刻習俗,或山壁石崖,或風景秀美之處,或匾額門楣,隨處可見民間書法題刻。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這些石刻書法作品就像一條條無形的線,穿越時間的隧道,龍飛鳳舞,千姿百態,向世界娓娓講述著巴中這片土地上的文明傳承。

墓葬石刻

巴中登記在冊的墓刻共有2045處。具有代表性的有南江縣赤溪鄉的岳姓合葬墓、巴州區化成鎮的雷將軍墓、南江縣長赤鎮的何氏墓、通江縣龍鳳鄉的張氏墓等,這些墓葬石刻內容豐富,雕刻精美,題材和表達的內容包羅萬象,富有濃厚的生活情趣,傳遞著濃郁的孝道文化。
建於清朝嘉慶二十五年的岳姓合葬墓,位於南江縣赤溪鄉,除石刻碑文外,上下左右均是雕刻的各種人物、花卉等造型圖案。當地傳說,當年這座墓僱請了近百名雕刻藝人足足用了三年的功夫才完成。
通江龍鳳場鄉張氏墓,占地500平方米,石壁上雕刻的花、鳥、人、獸等圖案栩栩如生,鏤空石刻技藝精湛,令人嘆為觀止。

民間石刻

當一塊堅硬粗糲的石頭,歷經錘擊鏨鑿,成為一件工具、一個器皿或者建築的一部分,在浸潤了時光的滋養後就不再是一塊石頭,而是民間的一段珍貴記憶。巴中民間石刻的痕跡就浸潤在了那些廊檐雕欄、石階抱柱的圖案里,浸潤在石獅、貔貅的形象塑造里,石硯的神韻里,石缸的鑿痕里……
在種類繁多的民間石刻中,石硯最受巴中收藏愛好者青睞。這些石硯設計精巧,因石構圖,雕工繁簡相宜,雖是研墨揮毫、丹青染翰之物,實為案頭的絕佳藝術品。
漫步在巴中的場鎮街衢,民居建築,觸目皆可見柱頂石、柱礎、石影壁、石牌坊、石獅、水缸等民間石刻,其雕刻題材豐富,技法多變,寫形傳神,鮮活生動,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生活情趣和永久的感染力,彰顯了千百年來巴中民間藝術的自由性與民間匠人豐富的創造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