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端午節紀念銀幣

中國民俗—端午節紀念銀幣

中國民俗—端午節紀念銀幣是中國人民銀行為了傳承中國的民俗文化,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於2002年5月15日發行的一套貴金屬紀念幣,該套紀念幣包含紀念銀幣1枚,該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中國民俗—端午節紀念銀幣的正面圖案為屈子祠,並刊國名、年號;背面圖案為龍舟競賽圖,並刊面額。

中國民俗—端午節紀念銀幣由上海造幣廠鑄造,中國金幣總公司總經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民俗—端午節紀念銀幣
  • 類型:貴金屬紀念幣
  • 發行時間:2002年5月15日
  • 發布機構:中國人民銀行
  • 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 全套枚數:1枚
發行背景,發行方式,制幣參數,幣面圖案,錢幣賞析,社會影響,

發行背景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力主聯齊抗秦,卻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後來,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相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那時恰逢雨天,人們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糰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從此,每年五月初五,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為了傳承中國的民俗文化,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人民銀行於2002年5月15日發行了中國民俗—端午節紀念銀幣1枚,該套紀念幣包含紀念銀幣1枚,該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發行方式

中國民俗—端午節紀念銀幣由上海造幣廠鑄造,中國金幣總公司總經銷。

制幣參數

幣名
材質
重量
質量
形狀
規格
面額
最大發行量
1盎司純銀紀念幣
1盎司
精製幣
圓形
直徑40毫米
10元
40000枚
表格內容參考資料

幣面圖案

中國民俗—端午節紀念銀幣正背面圖片
正面圖案
背面圖案
中國民俗—端午節紀念銀幣
中國民俗—端午節紀念銀幣正面圖片
中國民俗—端午節紀念銀幣
中國民俗—端午節紀念銀幣背面圖片
屈子祠,並刊國名、年號。
龍舟競賽圖,並刊面額。
表格內容參考資料

錢幣賞析

中國民俗—端午節紀念銀幣正面圖案是以屈原紀念館——屈子祠為主景圖,代表著人們對屈原的悼念與追思。屈子祠在銀灰之色的渲染下,莊嚴古樸,肅穆幽雅,四柱三樓式碑坊自有一份清高,正如一側榜題“孤忠”兩字,寫照著屈原的壯烈風骨。屈子祠結構嚴謹,雕花精細,翠瓦飛檐,有著明清風格,高聳於崇台之上,益顯宏偉壯麗。山門平鋪的石坪向幣外延伸,無限放大了畫中意境,就像一條沒有盡頭的路,大家似乎能看到憂國憂民的屈原在吟誦著千古絕唱《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中國民俗—端午節紀念銀幣背面圖案為龍舟競賽圖為主景圖,這是端午節最流行的一種習俗,同時也被視為最直接紀念屈原的方式。中國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例如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飲用雄黃酒,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吃鹹蛋、粽子等,展顯著中國習俗的多姿多彩,而“賽龍舟”的習俗最為廣泛、流行。幣面中,江河廣闊無邊,一艘艘龍舟划行而來,盪起粼粼碧波,浮雕效果下龍頭高昂,闊口大張,龍顏圓目雕刻精細,盡顯叱吒之貌,龍舟爭相競游,如群龍出海,頗為壯觀,令人不禁發出“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之感嘆。龍舟上,各隊的水手頭扎布巾,手執木槳,賣力地向前劃,站在舟尾的壯漢嘴巴闊張手揮大旗,為水手們吶喊助威,頗有“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的喧鬧氛圍。畫面上的龍舟與人物均呈現了一派昂揚、亢奮的姿態,釋放著一股進取與激情,那正是屈原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是用百姓腔調響亮的《離騷》之歌。

社會影響

中國民俗—端午節紀念銀幣以屈子祠和龍舟競渡相結合的畫面貼切地體現了端午節與屈原的淵源,彰顯了中國民俗豐富的人文蘊含,給大家展開了一幅精彩生動的民俗畫卷。端午節作為世世代代錘鍊和傳承的文化傳統,將帶著一曲愛國之歌給後人更多啟示、沉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