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汨羅江畔端午習俗)

端午節(汨羅江畔端午習俗)

端午節(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湖南省岳陽市汨羅市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

端午節(汨羅江畔端午習俗)從農曆五月初一開始,十五結束。端午節(汨羅江畔端午習俗)主要流行於汨羅江邊楚塘、漁街、鳳凰山、河市、歸義、紅花、新市、浯口、長樂等一帶,端午節(汨羅江畔端午習俗)除了吃粽子、插艾掛菖、喝雄黃酒、賽龍舟外,還有雕龍頭、偷神木、唱讚詞、龍舟下水、龍頭上紅、朝廟、祭龍和祭祀屈原等特殊風俗。

2006年5月20日,湖南省汨羅市申報的端午節(汨羅江畔端午習俗)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Ⅹ-3。2009年9月30日,“汨羅江畔端午習俗”作為端午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端午節(汨羅江畔端午習俗)
  • 節日時間:農曆五月初一至農曆五月十五
  • 流行地區:湖南省岳陽市汨羅市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非遺類別:民俗 
  • 非遺編號:Ⅹ-3 
  • 申報地區:湖南省汨羅市 
  • 保護單位:汨羅市文化館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祭屈儀式,節慶習俗,龍舟競渡,文化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汨羅江端午節習俗,在中國古代文獻典籍中記載較多。南朝梁人吳均續齊諧記》載:“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農曆五月五日)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南朝梁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輕利謂之‘飛鳧’,一自以‘水軍’,一自以為‘水馬’。州將及土人,悉臨水而觀之。”唐初魏徵纂寫的《隋書•地理志》記載“荊州風俗”時,有著詳細的記述:“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湖大船小,莫得濟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爭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競渡之戲。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諸郡率然。”
自隋以後,封建帝王為鞏固皇權統治,推崇屈原的忠君愛國思想,十分重視端午節的競渡活動。唐天寶七年(748年)唐玄宗李隆基頒敕重建汨羅屈子祠,定名汨羅廟,並將屈原納入朝廷祭祀的歷代十六位忠臣之列。唐代宮廷也興辦龍舟競渡,並且開啟皇家內廷龍舟競渡的先河。後梁太祖朱溫封屈原為昭靈侯,興起對屈原封爵之風氣。
北宋元豐五年,宋神宗趙頊封屈原為忠潔侯,元世祖忽必烈封屈原為清烈公。清康熙初年除端午節祭祀屈原外,還有春、秋二祭,其規格與祭孔不相上下,地點在屈原行祠。直到清末,利用端午節進行祭祀和紀念屈原的記載,屢見於史書。端午節的龍舟競渡等民俗祭禮活動得到了傳播和發展,並流傳到東南亞、歐美等國家和地區。

民俗內容

祭屈儀式

吃粽子
屈原投江之後,汨羅江邊的人們除了駕舟打撈屈原的屍首外,還將正在祭龍用的“竹筒飯”“麥面陀”丟到河裡,以防魚蝦吞噬屈原,之後民間出現以角粽代替了竹筒飯。此後,每年端午節汨羅人便向河裡丟粽子,以示祭屈原、慰水鬼、鎮蛟龍,並向華夏各民族傳播,相沿成為各地吃粽子紀念屈原的端午習俗。

節慶習俗

插艾葉菖蒲
民諺曰:“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每年端午節這一天,汨羅江兩岸人們會打掃庭院,將從野外采來的新鮮艾葉、菖蒲紮成束,懸掛於門窗兩旁。人們認為五月氣候濕熱,容易產生病毒瘟疫,端午節門前掛上艾葉、菖蒲,既可以祛除邪疫,又可以驅趕蚊蟲。自古以降,流傳於今。
在汨羅當地有“五月五日午,屈原騎艾虎,手持菖蒲劍,驅魔歸地府”之說,當地人把菖蒲當成屈原佩帶的長劍,比喻有神化的屈原把守門窗,妖魔鬼怪都不敢進屋。
飲雄黃酒
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也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本草綱目》記載:“雄黃性味辛濕,有毒,具有解蟲蛇毒、燥濕、殺蟲、祛疾功效。”
每年端午節,汨羅每家人都要飲雄黃酒,並將酒灑在房屋四周。小孩不能飲酒,大人們就蘸上雄黃酒在小孩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或在雙眉間點上一點,或在兩腮邊抹上一片,以示避邪鎮惡和不生癢子、疥瘡。
搶龍水
每逢五月初五天放亮,汨羅江邊的人便爭著到河裡挑一擔水回來,稱之為“搶龍水”。龍水搶回後,一家老小都要用它洗臉梳頭或洗澡沐浴,意味著洗盡一身的病痛。汨羅江邊一帶的人們認為五月初五是五龍集會的日子,再加之屈原投江的點化,使得汨羅江的水成了龍水,而龍水有靈性,可保家庭平安、無災難,人們便相沿成習,年復一年地搶龍水。
掛香囊
汨羅當地有“端午香,無災殃”之說。香囊是用五色碎布做成粽子桃子金鎖、小猴、青蛙等形狀的小袋,內藏大米、香料、大蒜、艾葉等。端午節一早,大人便把前一天晚上做好的香囊掛在小孩或孕婦胸前,以示避災。至十五日又將香袋扔掉,表示“扔災”。
插桅子花
每年端午,江畔的年輕姑娘不擦雄黃、不掛香袋,而是採摘梔子花插在頭上、放在室內。梔子花端午時節正值花開,特別香。姑娘們插在頭上,以示去頭屑、防虱子,也使頭髮青絲柔軟,還讓人漂亮美麗。傳說此俗源於屈原的女兒女嬃娘娘,愛戴梔子花。
抹露珠
端午節這天清晨,江畔年輕的姑娘們清早起來,迎著初露的晨曦,走到田坎或江邊,用事先準備好的手帕放在青草上,吸上晶瑩剔透的露珠,蒙在頭上擦頭髮。俗傳端午露珠為龍珠,可去頭風、青髮絲,也是源於女嬃娘娘的愛好。
踏露水
端午節時,住在江邊的農夫清早起來都要赤腳去踏露水。據說踏露水可以去風濕、防疾病、除腳氣,下水田不感染病毒,螞蠟不叮腳。其實這是人們對屈原九年間常常披著晨曦、踩著露水到澤畔行吟的一種懷念。
歇端午
“牛歇穀雨馬歇社,人不歇端午被人罵。”這是汨羅流傳了兩千多年的一句俗語,可見汨羅人對端午的重視程度。意思是講,牛逢穀雨主人不用牛,必須讓它休息一天,馬逢社日也必須休息。人逢端午則不管工作多忙,都要休息一天,參加紀念屈原的活動。
采百草
端午節前後的傍晚時分,每家前去採集車前草水燈芯金銀花葛藤菖蒲法夏等各種藥材,稱之為采百草。當地人們普遍認為,此季節的百草被屈原點化了,抹了龍水後藥性好,可以治百病,藥到病除。
唱老戲
端午唱老戲,是民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起初汨羅人在端午節要祭龍,而祭龍中就有歌之舞之,以娛龍神。隨著龍舟競渡的興起,江邊的人們便弱化了娛龍的成分,取而代之的是下午跳巫舞、唱楚歌。
回娘家
舊時的婦女,地位是較低下的,不能隨意回娘家。端午節,便讓出嫁女們找到團聚的機會。汨羅江一帶一般是初四前,婦女們穿上平日墊箱的捨不得穿的花衣裳,小孩則穿上新做的衣服或布鞋,攜著丈夫,帶上準備的粽子、鹽蛋、蒲扇等禮物回娘家看望父母姑舅。傳說此俗源於女嬃娘娘。

龍舟競渡

龍舟競渡是汨羅江畔人民的重大發明,每年人們用龍舟競渡的形式為屈原招魂,並慢慢形成了勞動人民一項具有文化內涵的競渡運動。汨羅江畔龍舟競渡主要有偷神木、雕龍頭、關頭、亮舟、下水、贊龍舟、回贊、朝廟、競渡等習俗。
偷神木:汨羅人造龍舟,船底那根主木一定要偷。因為偷來的木叫神木,造舟則劃得快。
雕龍頭:雕龍頭要選一根優質樟木,首先由兩名成年未婚男子用手抬起高過人頭,意思是高人一等後,才放在指定的兩條木馬上,然後龍舟首司請來的雕匠沐浴焚香,向天朝拜。
關頭:龍舟製作成功後,用桐油擦好,再用曬油覆蓋,畫好龍鱗,安上龍頭和用竹片製成羽毛狀的塗上彩色油漆的鳳尾,旌旗、鑼鼓、撓子、長招則安放在舟上,準備妥當後舉行龍舟製作竣工的關頭儀式。關頭時要舉行祭祀儀式,儀式嚴肅且隆重,女性一律迴避。陳設的器物包括:香案、香米、貢果、花紅布、斧頭、墨斗、雄雞等,由掌墨師跪拜,並吟唱讚詞、咒語,贊後,木匠收包封和一斗米,關頭儀式結束。
端午節(汨羅江畔端午習俗)
汨羅江畔端午習俗之關頭儀式
亮舟:龍舟關頭之後的當天晚上要舉行亮舟(龍舟竣工儀式)。亮舟陳設物品是香案、茶盤、大米、菜油(俗稱青油)、燈盞、燈芯等物。
下水:龍舟下水一般在農曆五月初一進行,時間選在辰時之內。下水前,路途所有障礙物頭一天就被清除,並告知附近的人次日要記得迴避。
贊龍舟:去朝廟途中,沿河各家各戶都放鞭炮、系紅綢。上紅時,鞭炮一響,在河中間的龍舟,要快速衝到河邊搶紅。雙方對面作揖,由東轉向西,由西轉向東,互換位置,互相遞交香盤,稱之為“把鐘”。“把鐘”之後,賜紅者開始贊龍舟。贊後使將紅綢系在龍頭上。
回贊:龍舟上紅後,撓手也要回贊。回贊之後,龍舟起鼓在河中劃一個圓圈,表示回敬,隨後揮槳而回。
朝廟:每年農曆五月初一日,龍舟下水,都要劃到“屈子祠”敬奉屈大夫英靈。因屈子祠俗稱屈原廟,故又稱“朝廟”。朝廟,在當地有兩層含義:一是祭屈,二是祭龍。

文化特徵

端午節(汨羅江畔端午習俗)作為傳統端午文化的原生地,和龍舟競渡運動的發祥地,具有悠久的歷史,端午節(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有廣泛的民眾參與性、文化的多樣性,它的影響深遠,既體現了兩千多年來中華民族端午節的共同特徵,更體現出了鮮明的地域個性特徵。端午節(汨羅江畔端午習俗)集中反映了招民族英魂、勵士民壯志、祈社會統一、求國家振興的強烈願望,以及憂國憂民、團結求索、奮勇爭先、樂觀向上的偉大民族精神。
神秘感
端午節(汨羅江畔端午習俗)具有強烈的神秘感。從偷神木、雕龍頭、朝廟、祭屈到賽龍舟關頭,處處充滿著不準女人近身和偷看、要在子夜偷大樹、要淨身三步一跪九步一拜、要殺雄雞宰肥豬念咒語、要吟唱焚燒祭文等等神秘的習俗,顯示了濃厚的巫文化色彩。
奇特性
端午節(汨羅江畔端午習俗)具有奇特的習俗。除龍舟競渡、祭龍祭屈、吃粽插艾有許多奇特的儀式外,搶龍水、插梔子花、抹露珠、踏露水、歇端陽、采百草、唱老戲等習俗都是汨羅江畔久有的習俗,烙上了地域文化的特色。
專一性
端午節(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所有的習俗只獻給屈原一個人。龍舟競渡是為屈原招魂,吃粽子是紀念屈原,拋粽子是防止魚蝦蛟龍吃屈原屍首,插艾葉掛菖蒲意喻屈原再生,插梔子花、抹露水、踏露水意為懷念屈原及女嬃等,這些習俗都反映了屈原的深遠影響,體現了兩千多年來汨羅人民對屈原的深厚感情。
參與性
端午節(汨羅江畔端午習俗)具有濃烈的節日氛圍和狂熱的參與性。每年端午節的汨羅江邊的人們擠滿,江中鑼鼓喧天,岸上喊聲震地,每個人都沉浸在一年一度的龍舟競渡的狂熱之中。狂熱的參與,成了端午節(汨羅江畔端午習俗)里人們的主旋律。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端午節(汨羅江畔端午習俗)具有作為久遠的節日,是上古時期吳越水鄉人民農耕文明的產物。端午節(汨羅江畔端午習俗)具有的演變、傳承和發展,承載著中華民族對一位詩魂、國魂和民族之魂的膜拜,見證著楚文化走向民族大融合的歷史過程。

傳承狀況

隨著社會的劇烈變革、經濟的發展、現代文明的推進、外來文化的滲入等,傳統文化也受到了極大的衝擊與挑戰,端午節(汨羅江畔端午習俗)傳統文化的瀕危原因主要表現有純自然的破壞、鄉村社會的萎縮、傳統文化的失落、外來文化的侵蝕、端午文化的宣傳不夠、缺少有效保護與傳承的機制等。端午節(汨羅江畔端午習俗)的文化內涵日益衰減,需要搶救和保護。

保護措施

20世紀80年代,汨羅市人民政府在《民間集成》的基礎上,採取座談、走訪農戶、實地調研等形式,通過記筆記、拍照、錄音、錄像等各種手段,多次對汨羅江畔端午習俗進行田野調查,收集相關文字資料、照片、實物、音視頻數據。同時,對相關習俗進行了認定、記錄、建檔,摸清了汨羅江畔端午習俗的歷史沿革、民風民俗、文化變遷、地理分布等狀況。
2007年,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下發了《關於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關於全面普及龍舟運動弘揚龍舟文化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檔案,從政策層面科學規劃端午習俗的普及和發展。在此基礎上,湖南省文旅廳、汨羅市先後編制了《汨羅江畔端午習俗保護規劃》,將保存、保護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把屈原、端午、龍舟文化傳承保護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歷史文化名鎮保護、全域旅遊規劃、鄉村振興等各層面發展計畫、政策和方案,通過規劃的實施,推進端午習俗的傳承發展。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汨羅市文化館獲得端午節(汨羅江畔端午習俗)項目保護單位資格。端午節(汨羅江畔端午習俗)的保護主體為汨羅市人民政府。端午節(汨羅江畔端午習俗)的傳承基地為屈原紀念館汨羅市九子龍屈原龍舟有限公司湖南省屈之源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屈子祠中學、城關國小。
岳陽市以及汨羅市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評審委員會、汨羅江畔端午習俗傳承研究院、屈原文化研究中心等專門機構,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幫助把關“項目評審”“線索篩選”“材料收集”等環節,針對不同問題精準施策,提高汨羅江畔端午習俗傳承保護的科學化、規範化水平。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端午節(汨羅江畔端午習俗)”項目保護單位汨羅市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主要活動
2005年,汨羅連續成功舉辦了15屆中國汨羅江國際龍舟節。北京奧運火種傳遞、海峽兩岸中華龍舟邀請賽、湖南省首屆民眾性龍舟賽、“我們的節日·端午”全國文明村鎮文藝展演、汨羅江國際龍舟拉力賽。
2016年,汨羅舉行端午節“我們的節日.端午”第十二屆中國汨羅江國際龍舟節暨中華龍舟大賽汨羅江民間龍舟賽。
2017年4月,汨羅市人民政府與湖南省演藝集團合作,建立了“端午文化傳承演藝基地”。
2017年8月,汨羅龍舟代表隊應邀參加俄羅斯聖彼得堡夏季中國文化節。
2019年,舉辦“一帶一路”國際龍舟大賽及中國屈原協會第十八屆年會。
2020年,舉辦“中國·汨羅江國際詩歌藝術節”。
榮譽表彰
2017年12月9日,汨羅被授予“湖南省屈原文化研究基地”稱號。
衍生作品
汨羅市人民政府組織編輯出版《自古流傳在汨羅》《端午節日精神》《汨羅江畔端午習俗》《屈原傳說》《汨羅江畔屈子祠》等書籍,反映汨羅江畔端午習俗和與屈原文化相關的保護成果。
文化類紀錄片《汨羅江畔端午習俗》通過紀錄的手法,從午月、江韻、江神三個篇章出發,深度挖掘汨羅江畔端午民俗風情,內容涉及到端午的傳說、飲食、習俗活動、居所布置等細節,描述了端午期間汨羅的盛景,展現了一套汨羅獨有的端午民俗體系、一種汨羅人和端午節情深緊密的聯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