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極地考察

中國極地考察

中國極地考察,中國極地科學考察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極地考察
  • 別名:中國極地考察
中國
1984年11月中國政府首次組隊開展南極科學考察,我們國家在南極洲成功建立了兩個常年科學考察基地並開展了25次南極科學考察和3次北極科學考察,建立了2個常年考察站。
中國極地考察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4~1990) 建企夜催立科學考察站同時開展南極陸地、海洋和大氣的常規科學考察。1985年2月20日,在南極喬治王島上建立中國第一個南極科學考察基地中國南極長城站(62°12′59″S,58°57′52″W,距北京17 502千米)。1989年2月26日,又在東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謎良陵地(南極圈內)成功建成第二個常年科學考察基地中國南極中山站(69°22′24″S,76°22′40″E,距北京12 553千米)。以長城、中山兩座考察站為基地,廣泛開展極地氣象學、地質與地球物理學、海洋學、生物學、高空大氣物理學、測繪學、環境科學和人類醫學等多學科考察和研究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積累煮射殼欠了極地考察經驗,培養了一批極地科學研究與後勤支援的技術人才。第二階段(1990~1995) 初步形成了以兩站一船(中國極地考察船)為科學考察的後勤保障和以中國極地研究所為主幹的全國多個極地研究室為實體的科研格局,制定和實施了“中國南極科學研究‘八五’計畫”的重大攻關項目,突出了7個方面的科研課題,分別為:南大洋磷蝦資源與開發利用研究;南極重點地區生態系統研究;南極大陸與陸架盆地岩石圈結構、形成、演化和地球動力學以及重要礦產資源潛力研究;晚更新世晚期以來氣候與環境變化及現代環境背景研究;南極與全球氣候環境的相互作用和影響研究;南極地區日地系統整體行為的研究;南極環境對人體生理、心理、健康及戶端勞動能力的影響及醫學保障研究。第三階段(1996年)中國南極科學考察直接融入全球變化的前沿科學危頸轎研究計畫,基本與國際接軌,主要有:①制定了與國際南極科學研究目標一致的科研計畫——南極地區環境異常對全球變化影響研究;②成功地組織了三次南極內陸冰蓋科學考察、格羅夫山地質考察和南極隕石收集工作;③1999年、2003年和2008年成功地組織了3次北極科學考察,2004年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北極科學考察站——中國北極黃河站,說訂充灶為探討北極在全球變化中的作用和對中國氣候的影響以及北冰洋獨特生物資源和基因資源、北極大氣污染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情況對人類的影響奠定了基礎。
加入《南極條約》
1983年5月9日中國政府批准加入《南極條約》,6月8日中國正式成為《南極條約》締約國(ATPs)。1985年10月7日中國正式取得《南極條約》協商國(ATCPs)地位。1986年6月23日中國正式成為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鴉故旬(SCAR)成員國。1990年8月中國成為國家南極局局長理事會(COMNAP)成員國。1994年8月2日中國政府批准《南極條約環境保護議定書》。1996年4月23日中國成為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IASC)成員國。中國在極地科學考察中取得了突出成果,在有44個國家為締約國的南極條約體系和有18個國家參與的北極科學考察體系中,不僅取得了對國際極地事務的發言權和決策權,而且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和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