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正教

中國基督教三大派別之一。17世紀中葉,東正教始在中國東北邊境地區活動。清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1685—1686),中國政府兩次出兵攻打被沙俄侵占的領土黑龍江雅克薩城,收復失地並俘虜大批俄國人,其中45人(一說近百人)被押解至北京,安置在北京城東北角(今北小街)的一座寺廟裡。俘虜中的東正教神父馬列昂捷夫把廟宇改建成東正教小教堂(俗稱“羅剎廟”),為其一小批信徒服務。此為中國北京第一座東正教堂,後成為中國東正教主教座堂。1932年重建,改稱“尼古拉教堂”;後又改稱“聖母安息堂”或“聖母安息修道院”,又稱“北方會館”(簡稱“北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東正教
  • 外文名:Orthodoxy in China
歷史背景
馬列昂捷夫等人的傳教活動很快得到俄羅斯東正教會的重視並予以承認。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徵得康熙帝同意,決定向中國派遣傳教士團。五十五年,其第一屆傳教士團抵達北京;次年,一個由神父2名、輔祭1名和學生7名組成的俄羅斯東正教布道團在伊拉里昂修士大司祭率領下到達北京,正式成立俄羅斯東正教宣教會,稱“北京東正教傳教士團”或“中國東正教北京總會”,活動經費由沙俄政府供給。清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恰克圖條約》簽訂後,中國政府承認該傳教士團為沙皇政府駐中國官方代表常設機構。該東正教會實際上也為俄國公使館。十年,沙俄政府出資為東正教傳教士團在北京東江米巷(今東交民巷)興建新東正教堂1所,名為“奉獻節教堂”(即“北京南館”)。傳教士團變成沙皇政府派駐中國的官方常設機構。1858年《天津條約》簽訂後,傳教士團的外交職能和宗教活動開始分開,其神職人員不再由俄國政府而由俄羅斯正教會直接委派和管理。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簽訂後,沙俄在北京建立正式外交使團,傳教士團不再具有外交職能。1716—1933年,俄羅斯東正教會先後共向中國派出20屆傳教士團。1860年以後,其活動從北京擴展至華北、華東、東北、西北各地,在哈爾濱、上海、天津、青島、漢口、張家口、迪化(今烏魯木齊)等地建立教區。
1900—1916年,在中國共建大小教堂40餘座,傳教點40多處,神學院1所,男女宗教學校20所,氣象台1座,圖書館、印刷所等46處,出版俄、英、漢三種文字的雜誌《中國福音報》和正教教歷,受洗教徒5500多人,另在朝鮮、日本、爪哇等地設立分堂5座。1917年十月革命後,傳教士團依附於流亡在塞爾維亞-卡爾洛瓦茨的國外臨時主教教會,安置來華的白俄教徒,使其教會信徒從1917年的數千人猛增到1949年的30多萬人。1924年,正式改名為“中國東正教會”。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東正教傳教士團很快與日本侵略者合作。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哈爾濱教區和北京傳教士團歸屬蘇聯東正教會領導,天津教區與上海教區則繼續與流亡的俄羅斯東正教國外臨時主教公會保持聯繫直到新中國成立。1955年,中蘇兩國教會代表在上海開會,中國東正教會獲得獨立自主地位。1956年,由中國人負責的中華東正教會成立。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間,各地東正教會停止活動。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步得到貫徹。1984年,哈爾濱東正教會恢復宗教活動。據莫斯科東正教會對外關係事務部資料,目前中國大陸境內共有大約13000名東正教徒,其中400名教友生活在北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