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是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徐廼翔,黃萬華
基本介紹
- ISBN:9787533419332
- 作者:徐廼翔、黃萬華
-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5年7月
- 頁數:682
- 定價:34.4
- 裝幀:平裝
《中國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是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徐廼翔,黃萬華
中國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 《中國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是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徐廼翔,黃萬華
《民族意識與淪陷區文學》是馮昊創作的文學史著作,首次出版於2017年11月。該書從民族意識視角切入,以1931年至1945年間淪陷時期文學為研究對象,從作家作品、文學期刊、集體記憶、文學思潮、敘事症候等方面探析淪陷區文學中民族意識的表現形態及其意蘊。該書大量使用第一手史料,較為系統地從民族意識視角對淪陷區文學...
中國淪陷區文學大系-史料卷 《中國淪陷區文學大系-史料卷》是廣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錢理群
二、淪陷區里的渴望 第四節 烽火天涯:開掘新文學的陣地 一、期望:創寫“民族英雄抗戰的故事”二、批判:永無止境的追問 第五節 日、美籍女小說家的南京 一、林芙美子的《運命之旅》二、《龍子》:南京大地上的反抗傳奇 第三章 戰後三十年的文學書寫(1946-1978)第一節 中國文學中的失聲與留憶 一、歷史...
黃萬華教授主要從事抗戰、戰後時期中國文學研究和華文文學研究。他早年由抗戰期間的延安文學研究轉入大陸淪陷區文學研究,進而關注到同處日本殖民下的台灣文學,並進一步延伸到香港文學乃至世界華文文學領域。從空間維度來看,他先後完成《中國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多源多流:雙甲子台灣文學史...
出版有《中國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文化轉換中的世界華文文學》《中國和海外:20世紀漢語文學史論》《東北淪陷時期文學史論》等專著七部,主編《美國華文文學論》《多元文化語境中的華文文學》《全球語境、多元對話、馬華文學》等四種,參與撰寫《20世紀中國文學史》《台港澳文學教程》等九部,著述500萬字。所著...
教學之餘,主持四項國家社科基金重點和一般課題、八項省部級課題,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300餘篇,其中近200篇發表於70餘種中文核心期刊、46種CSSCI刊物,60餘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校文科學術文摘》等轉載,出版《中國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中國和海外:20世紀漢語文學史論》《新馬百年華文...
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和海外華文文學教學,授課8千餘課時,作為主持人或獨立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等省部級以上教學獎11項。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6項和省部級科研課題10餘項,著有《中國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中國現當代文學(五四至1960年代)》《戰時中國文學研究》《戰後20年中國文學研究》《新馬百年華文小說史...
《東北淪陷區文學史話》是2006年長春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上官纓。內容簡介 上官纓, 原名潘蕪,1931年生於黑龍江省依蘭縣(現為樺南縣)農村,很小時便父母雙亡,唯讀兩年多的國小 1946年10月參加工作時,尚不足16歲,是本村的兒童團長 後來所用的筆名上官纓,就是紀念他手持紅纓槍走進革命隊伍的...
書稿精選新世紀以來《學術月刊》發表的相關學術文章,作者包括郜元寶、王麗麗、吳中傑等十數位當代文學研究方面的專家,對同時期國統區、解放區、淪陷區文學均有集中和對比性的研究,其中不乏對胡風、蕭紅、路翎、趙樹理、張愛玲、周作人等文學史重要人物和爭議問題的討論,反映了近年來學界在抗戰文學研究中取得的成就。作...
為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並先後受聘為華僑大學及同濟大學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所客座教授。主要著述有國家重點規劃項目《中國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合作),與新加坡方面合作的《新加坡華文文學史》,主編《中國現代作家評傳》(四卷)。另有《...
第五節 趙樹理、孫犁等的中短篇小說 第六節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暴風驟雨》等長篇小說 第二十章 抗戰時期的中國淪陷區文學 第一節 “日據”時期的台灣文學 第二節 東北淪陷區文學的變遷 第三節 華北淪陷區文學的演變 第四節 “孤島文藝”和華中淪陷區文學 第五節 張愛玲及其“反傳奇的傳奇”
出版著作有:《中國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新馬百年華文小說史》《文化轉換中的世界華文文學》《中國和海外:20世紀漢語文學史論》等10部,主編《美國華文文學論》等4部,參與主編《中國文藝社團流派辭典》等4部,參與撰寫《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中華文學通史》等13部,著述600餘萬字。兼任中國現代文學學會理事、...
多年從事現當代文學、海外華文文學、海外傳播理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主持承擔三項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七項省部級課題,在中國內地《文學評論》等34種中文核心期刊及國內外其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00餘篇,其中30餘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刊物轉載。出版有《中國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文化轉換中的世界華文文學》《...
抗戰小說指中國現代小說家表現中國人民救亡圖存,浴血奮戰,抵抗直至打敗日本侵略者的小說,包括由多個流派,眾多小說家創作出來的和難以數計的作品。有戰爭期間發表的,也有戰後發表的。主要包括3部分:一是上海、北京等淪陷區的小說,表現人民的苦難和抗爭,以藝術的形式記載日寇、漢奸的罪行,歌頌人民的不屈鬥爭,二...
第二十章 抗戰時期的中國淪陷區文學 第一節 “日據”時期的台灣文學 第二節 東北淪陷區文學的變遷 第三節 華北淪陷區文學的演變 第四節 “孤島文藝”和華中淪陷區文學 第五節 張愛玲及其“反傳奇的傳奇”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圖集 中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的概述圖(1張) V...
《抗戰時期的天津文學》是於2016年12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閆立飛。內容簡介 抗戰時期的天津文學,既是中國淪陷區文學的一個基本構件,也是天津文學研究不可或缺和不能迴避的重要部分。本書努力探索抗戰時期天津作家的生活狀況及精神狀態,力圖展示其創作的真實面貌和現實情況。通過史料的整理和發掘...
在首都各界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五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全國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學術討論會綜述 1955年抗日戰爭史研究的進展 國外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述評 “抗日戰爭領導權”觀念綜述 抗戰初期中外關係研究述評 抗戰起點研究述評 盧溝橋事變研究綜述 1997年抗日戰爭研究評 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研究述略 抗戰...
在我國,“淪陷區”這一名詞,一般特指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歷經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直至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為止,被日本帝國主義軍隊武力侵占,並由其扶植和控制的傀儡政權所直接統治下的廣大國土和遭受嚴重壓迫和蹂躪的廣大民眾。全省淪陷的省份 抗戰期間,中國全省淪陷的省份總共有九個。分別是:台灣省、遼寧省...
六、現代戲劇史的輪廓式描述:田禽的《中國戲劇運動》等 第四節淪陷區的文學批評 一、李景慈和張守謙論五四文藝和1940年前後的北方文藝 二、上海灘上的“張愛玲熱”三、楊之華的《文壇史料》和《文藝論叢》四、偽滿文藝論 第五節多種多樣的中國新文學史研究和編纂 一、“史料”與“社會/階級”分析法:...
第三編 全面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文學(1937-1949)第一章 文學史概況 第一節 文化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第二節 淪陷區和解放區、國統區及孤島文學的形成 第三節 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召開和《講話》的發表 第二章 文學運動的發展 第一節 解放區:民族化大眾化的文學追求 第二節 國統區:多元的文學流向 第三...
抗日戰爭(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165] [164]),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 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
孤島文藝指抗戰時期上海租界的文學,存在時間是從1937年11月上海淪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變日軍侵入租界止。這時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軍侵占的淪陷區,僅租界內是日軍勢力未到而英法等國控制的地方,故稱孤島。文藝工作者利用租界這一特殊環境進行抗日文學活動,稱孤島文學。發展歷史 1937年11月12日,中國守軍全線撤離...
時下,人們已然認識到“淪陷區文學歷史確有澄清並加以真實的歷史描述的必要”(徐廼翔、黃萬華《中國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前言)。對於彼時彼地,包括周氏在內的一些文人,他們在覆巢之下所面臨的“精神和物質兩重壓迫的艱困環境”(朱朴《序》語)、汪偽掌控下的文學生產機制,以及他們各自的生存狀態與寫作過程,因...
《四世同堂》是老舍20世紀40年代最主要的長篇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不朽的經典作品。這是一部表現抗戰北平淪陷區普通民眾生活與抗戰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該書以北平小羊圈胡同為背景,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以胡同內的祁家為主,錢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為輔,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與...
多年從事現當代文學、海外華文文學、海外傳播理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主持承擔三項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七項省部級課題,在中國內地《文學評論》等34種中文核心期刊及國內外其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00餘篇,其中30餘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刊物轉載。出版有《中國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文化轉換中的世界華文文學》《...
李克異的老師常風當年在《面紗·跋》中用“憂鬱而熱情”概括他淪陷區時期小說的特色,李克異憂鬱但不消沉,他的作品中始終澎湃著一種激人清醒、奮發向上的力量。李克異中學時代開始小說創作,作品多發表於長春《明明》月刊。1939—1944年間主要活動於北平文壇,在《中國文藝》、《中國文學》、《華北作家月報》等文藝刊物...
2023.11至今,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現代中國人文研究所,長聘副教授 2016.01-2023.11,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2013.08-2016.04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 研究方向 1. 中國現代文學 2. 中國近代思想與文化 3.五四新文化運動研究 4.抗戰時期淪陷區研究 學術發表或出版 (一)專著 1. 《另起...
《文學無意構建“新滿洲”――雜誌研究》《抗日戰爭時期淪陷區史料與研究》第1輯,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7.3 《偽滿洲國文學研究》《中文自學指導》2007.2 《偽滿洲國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新觀照》,東方學術文庫第九卷《中國的前沿:文化復興與秩序重構》暨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2006年度)青年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