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島文藝指抗戰時期上海租界的文學,存在時間是從1937年11月上海淪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變日軍侵入租界止。這時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軍侵占的淪陷區,僅租界內是日軍勢力未到而英法等國控制的地方,故稱"孤島"。文藝工作者利用租界這一特殊環境進行抗日文學活動,稱"孤島文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孤島文藝
- 外文名:The island
簡介,歷史,刊物,獲獎,
簡介
孤島文學最有影響的,一是雜文,孤島作家唐弢、柯靈、王任叔(巴人)等發表了很多緊密聯繫現實、愛憎分明的雜文,王任叔和阿英關於雜文曾發生頗有影響的"魯迅風"的爭論,後出版雜文刊物《魯迅風》;二是戲劇活動特別活躍,於伶和《夜上海》《長夜行》等反映淪陷區人民生活和鬥爭的劇本,阿英的《碧血花》《海國英雄》等南明史劇,歌頌愛國主義和民族氣節,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
歷史
1937年11月12日,中國守軍全線撤離上海,日軍開始大舉進駐。“孤島”初期的上海文化從高峰滑進低谷,上海抗戰期間轟轟烈烈的文化救亡運動突然沉寂下來。租界的相對“獨立”在一定程度上阻擋了日軍侵占上海的戰爭火焰。“孤島”的局勢具有兩重性。一方面,殘酷的環境無疑增加了鬥爭的難度,文化人開展活動的身手受到嚴重束縛;另一方面,特殊的條件又騰出了一定的伸縮餘地,文化人的堅持鬥爭有了實際的可能。正是這種看似矛盾但卻是現實的情況,促使“孤島”文化在經歷了短暫的沉寂後,出現了奇特的繁榮。
刊物
戰鬥在“孤島”新聞戰線上的愛國報人,首先衝破重重障礙,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力量,借外商的名義,在租界辦起了一批抗日進步報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愛國報人先後創辦了《每日譯報》和《譯報周刊》、《導報》和《導報增刊》、《職業生活》、《聯聲月刊》、《上海婦女》、《公論叢書》、《文獻叢刊》等。1938年1月25日創辦了《文匯報》。《申報》和《新聞報》也相繼掛起外商招牌復刊。這時期的文學創作十分活躍。1938年2月,在柯靈的主持下,《文匯報》文藝副刊《世紀風》創刊,就像悄悄颳起的春風,重新喚醒了一些蟄居觀望、沉默輟筆的作家創作的欲望。據不完全統計,在整個“孤島”時期,上海先後出版的各種文藝刊物有150多種,其中文藝期刊90餘種,文藝叢刊近20種,文藝副刊40餘種。
獲獎
這些文藝刊物和文學作品,範圍包括小說、散文、戲劇、新詩及理論、翻譯等各個方面。出版界的成績也十分突出,除了許多文學類著作問世外,大量馬克思主義著作的翻譯出版,以及《魯迅全集》、毛澤東有關抗戰的著作和外國進步新聞記者訪問延安的著作出版,表明“孤島”出版界充滿活力。圍繞抗戰主題創作的有力度的作品不少,而反映中國社會矛盾的作品更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巴金那部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激流三部曲》,其中《春》、《秋》兩部,就是在“孤島”時期的上海完成的。它不僅是“孤島”文化成就的代表作,而且也是“孤島”文化高水準發展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