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
到2027年,應急管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實現現代化
行動方案明確了總體思路和目標: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推動應急管理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加快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進程。推進安全生產風險專項整治,加強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監管,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促進全省安全生產形勢實現根本好轉。加強救災物資裝備建設,提高多元化物資裝備存儲能力,加快示範性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提高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加強應急力量建設,建設國家華北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和我省環首都、環省會、環渤海應急救援中心,建成統一指揮、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管理體系,應急處置能力能夠充分保障我省和京津冀協同發展全災種、大應急需要。
2023年,應急管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新成效。全省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不斷提升;與“十三五”末相比,工礦商貿就業人員10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10%以上,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18%以上;年均每百萬人口因自然災害死亡率<1,年均因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占地區生產總值比例<1%,災害事故發生後受災人員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時間達到12小時以內;應急救援協調機制更加完善,現場指揮能力不斷提高,災害事故救援能力明顯提升。
2025年,應急管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全省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向好,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顯著增強;與“十三五”末相比,工礦商貿就業人員10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2%以上,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3%以上;年均每百萬人口因自然災害死亡率<1,年均因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占地區生產總值比例<1%,災害事故發生後受災人員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時間達到10小時以內;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建成統一指揮、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管理體系。
2027年,應急管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實現現代化。全省本質安全持續穩固,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全面提升;與“十四五”末相比,工礦商貿就業人員10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8%以上,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10%以上;年均每百萬人口因自然災害死亡率<0.9,年均因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占地區生產總值比例<0.9%,災害事故發生後受災人員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時間達到10小時以內;應急救援科學化、專業化、智慧型化、精細化實現新突破,各類災害事故得到高效應對。
開展三大專項行動,實施16項重點工程
結合應急管理工作實際,行動方案提出開展三大能力提升專項行動、實施16項重點工程。
開展安全生產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包括實施安全生產責任末端落實工程、實施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工程、實施危險化學品安全整治工程、實施煤礦安全整治工程、實施非煤礦山安全整治工程、實施工商貿行業安全整治工程、實施安全生產行政執法質量提升工程、實施宣傳教育培訓建設工程。
實施安全生產責任末端落實工程方面,2023年,持續完善安全生產權責清單管理制度,進一步釐清新產業、新業態安全監管職責分工,開展重點行業領域常態化暗訪檢查,分行業拍攝暗訪視頻片,促進安全生產“三個責任”落實。2024年,建立安全監管權責清單動態調整機制,不斷最佳化監管職責分工和邊界,健全完善督查檢查和考核巡查工作機制,推進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雙重預防機制”與企業現有管理體系深度融合。2025年,健全完善“橫向到邊、縱向到底”高效運行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建立信息化、智慧型化網上考核巡查系統,完善常態化安全風險研判機制和隱患排查治理機制。2026年,進一步健全完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探索創新安全生產綜合監管體制機制,推動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雙重預防機制實現動態監測。2027年,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和工作機制高效落實,建成覆蓋全域、科學高效的安全風險防控體系,將安全發展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
實施危險化學品安全整治工程方面,2023年,管控重大安全風險,實施“一園一策”“一企一策”安全提質升級,高風險、較高風險化工園區全部“清零”,完成540家危化生產企業“五室”搬遷和“四庫”整治,危險工藝實現全流程自動化控制,大型油氣儲存基地氣體檢測、視頻監控、緊急切斷、雷電預警“四個系統”有效投用率達到100%。2024年,實施化工園區重大安全風險防控項目示範建設,50%的化工園區達到D級,強化危險化學品從業人員技能培訓,兩類重點人員學歷資質全面達標,化工園區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安全培訓空間建設。2025年,全面完成化工園區“十有兩禁”整治提升,90%化工園區達到D級,推動氣體泄漏微量快速檢測、危險場所安全設施檢測、微通道反應器等先進技術方法套用,基本實現高危工藝裝置現場無人化,化工行業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比“十三五”時期下降15%以上,達到國內一流水平。2026年,安全管理的數位化套用不斷向縱深拓展,完成全省危險化學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建設,安全生產“雙重預防機制”數位化建設實現全優運行。2027年,規模以上企業實現數位化轉型,10家以上大型企業完成智慧工廠試點建設,全省化工信息化監管平台疊代升級,管理靶向更精準高效,化工園區呈現集中布局、集群發展、風險持續降低的安全發展態勢。
實施煤礦安全整治工程方面,2023年,推動所有生產建設煤礦瓦斯、防治水區域治理先進技術廣泛套用,推進煤礦智慧型化建設,有效管控煤礦重大風險,試點建設省、市、縣礦山智慧監管監察平台。2024年,推進煤礦風險分級管控、隱患排查治理、安全生產標準化“三位一體”管理,推進瓦斯、防治水區域治理先進技術在適用煤礦全面套用。持續推進煤礦智慧型化建設,全面建設完成省、市、縣礦山智慧監管監察平台。2025年,完善違法行為智慧型識別分析系統,實現重大違法行為及風險隱患早期識別和智慧型分析,基本實現煤與瓦斯突出、水文條件極複雜、衝擊地壓等災害嚴重煤礦智慧型化;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分別比“十三五”末降低15%,百萬噸死亡率降低到0.1以下,達到國內中等以上水平。2026年,全面推進機器人等先進技術裝備在災害治理中的套用,煤礦百萬噸死亡率比“十四五”末降低10%以上,達到國內一流水平。2027年,組織重大災害技術難題科技攻關,加強煤礦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更新配備國際先進救援裝備,全面提升救援保障能力,煤礦百萬噸死亡率比“十四五”末降低20%以上,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實施非煤礦山安全整治工程方面,2023年,堅持減少數量、提升質量,深入整治非煤礦山“生產規模小、安全管理亂、保障條件差”等突出問題,大幅減少非煤礦山生產系統數量和非煤礦山縣數量,提高生產規模和辦礦水平;建設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監測預警系統和運行狀態資料庫,精準管控企業生產運行情況;開展安全培訓專項檢查,強化企業安全技術保障能力。2024年,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與雙重預防機制有機融合,進一步強化企業安全管理基礎;開展尾礦庫閉庫專項整治,持續減少尾礦庫存量;突出整治薄弱環節,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實施“三項崗位人員”素質提升工程,提升安全管理水平。2025年,開展企業安全生產管理能力提升行動,生產的非煤礦山安全生產標準化全部達到三級以上;大力實施“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科技強安專項活動,培樹10家示範性企業;全面梳理非煤礦山的法規規章制度標準,修訂完善我省制度體系和標準體系,全力推進依法治安;加強非煤礦山安全監管隊伍建設,提高監管執法能力。2026年,加強企業自主管理體系建設,生產的金屬非金屬礦山、尾礦庫安全生產標準化全部達到二級以上;推進礦山智慧型化建設,建成一批效果突出、帶動性強、國內領先的智慧型礦山示範企業;健全非煤礦山安全專家人才庫,增強技術支撐;加強中介機構管理,規範安全技術服務行為。2027年,套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對礦山安全生產狀況實現動態監測和智慧型輔助管控;推進非煤礦山企業安全文化建設,全面提升企業自主管理水平。
實施工商貿行業安全整治工程方面,2023年,全省鋼鐵聯合企業、鋁加工(深井鑄造)、粉塵涉爆(涉粉作業30人以上)企業,全部完成標準化建設;在全省51家鋼鐵聯合企業危險區域和作業場所開展“機械化換人”活動,推廣套用自動化控制、遠程監控和智慧型感知預警等技術裝備,培樹10家以上危險區域和作業場所實現少人、無人化示範企業,逐年實現企業培育遞增10家以上。2024年,各地根據《工貿行業重大生產安全事故隱患判定標準》,逐企逐設備進行深度檢查,登記造冊,限期整改,省廳重點對鋼鐵、鋁加工(深井鑄造)、粉塵涉爆等重點行業企業進行抽查執法,對仍存在重大問題隱患的,依法依規嚴肅處理,在全省通報曝光,推動工商貿八大行業重大安全隱患動態清零。持續推進智慧型終端裝備套用,利用圖像識別等人工智慧技術,實現作業場所安全生產風險智慧型分析研判,智慧型預警提醒,輔助精準監管,提高監管效率和針對性,實現八大行業安全智慧型分析。2025年,督促工商貿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全部達到二級以上,全面落實標準化建設主體責任堅持自主創建、全員參與和持續提升,實現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規範化運行管理模式。2026年,工商貿行業企業信息化建設趨於完善,生產、設備、人員等管理更加智慧型,實現對風險因素進行全方位管理。2027年,安全標準化體系和“雙重預防機制”建設趨於完善,工貿行業安全生產管理能力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鋼鐵、鋁加工(深井鑄造)等涉高溫熔融金屬作業以及粉塵涉爆(涉粉作業10人以上)企業,危險作業和區域少人、無人化水平達到新水平。
開展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提升專項行動,包括實施自然災害綜合減災能力提升工程、實施防汛抗旱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森林草原防滅火能力提升工程、實施地震和地質災害應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應急物資裝備建設工程。
開展應急救援能力提升專項行動,包括實施應急指揮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應急預案演練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應急救援力量能力提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