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RIs)是指一組每日平均膳食營養素攝入量的參考值
發展
美國推薦膳食營養素供給量RDA
美國國家研究院(NRC)於1941年制定了美國第一個推薦膳食營養素供給量(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s,RDA),它是在當時的科學知識基礎上提出的,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預防營養素缺陷病。以後十幾年中,在NRC食物與營養委員會(FNB)的組織領導下,根據新的科學知識和社會套用方面的需要,曾對RDA進行多次修訂,美國各版RDA成為不同時期美國人群營養素需要方面的指導檔案。
中國RDA及DRI
早在1938年,中華醫學會公共衛生委員會特組織營養委員會制定了“中國人民最低營養素需要量”,提出了成人每千克體重需要蛋白質1.5g,並注意鈣、磷、鐵、碘及維生素A、B族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D、的適量攝入。1952年,中央衛生研究院營養學系編著出版的《食品成分表》中附錄“營養素需要量表(每天膳食中營養素供給標準)”納入鈣、鐵和5種維生素的需要量。
中國醫學科學院營養系修改了1952年的建議,定名為“推薦每日膳食中
營養素供給量(RDA)”,附於1955年修訂再版《食物成分表》中。
隨著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的發展,國際上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就逐漸開展了關於RDA的性質和適用範圍的討論,英國、歐洲共同體和北歐諸國先後使用了一些新的概念或術語。美國和加拿大的套用學界進一步發展了RDA的包容範圍,增加了
可耐受最高攝入量(UL),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新概念——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RI)
中國營養學會研究了這一領域的新進展,為此,中國營養學會成立了“制定中國居民DRI專家委員會”及秘書組。制定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並於2000年正式公布,且在營養學界沿用了數十年的RDA已經不能適應當前多方面的套用需求。
制定方法
DRI的制定是通過對人體進行全方面的的生理、生化測定得出的,確定DRI的每一個指標都要做大量的工作,如在有代表性人群中,以特定年齡組為對象,求出其平均需要量,再按每一年齡組內的統計學上的個體差異,求測健康人群所需要增加的營養素數量。這些數值有些是在人體直接測定而來,有些則由於研究技術、人道主義等原因,簡介推測估計而來,一般通過以下幾個方法而獲得:
在正常的健康人群中收集食物消費種類、數量及營養素攝入量的數據資料。
用生物化學方法研究特定營養在組織中的濃度及飽和度,分子功能適應狀況,研究通過合理膳食等方法增加營養食物收的效果改變。
用流行病學方法觀察特定人群營養現狀以及改進後的效果。
以平衡試驗確定特定營養物質的狀態與攝入量兩者之間的關係
對營養缺乏病例進行研究,通過耗孔和補充試驗,對特定受試者,按最低限度供給特定營養素,使之處於低的或輕度缺乏的狀態,再補充定量的該種特定營養素,觀察改善狀況。
進行動物試驗,並將動物試驗的數據資料,外推到人體的需要量上。
由毒理學實驗所得最大無作用劑量及人體食用膳食以外的強化食品與膳食補充劑的觀察結果,作為提出UL的基礎。
根據影響各種營養素吸收利用和活性形式轉變的因素,結合各國上述特點,考慮提出DRI的有效性。
新制定的DRI的指標,將預防營養缺乏病的傳統重點擴展到幫助個體和人群安全地攝入各種營養素,預防與營養有關的慢性病。擴大的DRI概念,可能台套提出脂肪、飽和脂肪酸、鈉等的供給量上限,以及纖維素、生物類黃酮、類胡蘿蔔素等供給量指標。
基本內容及套用
平均需要量EAR
EAR是根據個體需要量的研究資料制訂的;是根據某些指標判斷可以滿足某一特定性別,年齡及生理狀況群體中50%個體需要量的攝入水平.這一攝入水平不能滿足群體中另外50%個體對該營養素的需要。EAR是制定RDA的基礎。
EAR也可作為計畫或制定人群推薦攝入量的基礎。如果個體攝入量呈常態分布,一個群組的目標攝入量可以根據EAR和攝入量的變異來估計。為了保證攝入量低於EAR的個體少於2%到3%之間,推薦攝入量的平均在應在EAR加兩個標準差以上。針對個體,可以檢查其攝入量不足的可能性。如某個體的攝入量低於EAR減兩個標準差,則可以肯定不能達到該個體的需要。
推薦攝入量RNI
RNI相當於傳統使用的RDA,是可以滿足某一特定性別,年齡及生理狀況群體中絕大多數(97%~98%)個體需要量的攝入水平。長期攝入RNI水平,可以滿足身體對該營養素的需要,保持健康和維持組織中有適當的儲備。RNI的主要用途是作為個體每日攝入該營養素的目標值。RNI是以EAR為基礎制訂的。如果已知EAR的標準差,則RNI定為EAR加兩個標準差,即RNI = EAR+2SD。如果關於需要量變異的資料不夠充分,不能計算SD時,一般設EAR的變異係數為10%,這樣 RNI = 1.2 × EAR。
RNI在評價個體營養素攝入量方面的作用有限。如某個體的攝入量低於RNI,可以認為有攝入不足的危險;如果某個體的平均攝入量到達或超過RNI,可以認為改個體沒有攝入不足的危險。膳食攝入量或其他任何單一指標都不能作為平均個體營養狀況的根據。攝入量經常低於RNI可能提示需要進一步用生化試驗或臨床檢查來評價其營養狀況。
應當指出,對個別身高、體重超過此參考範圍較多的個體,可能需要按每千克體重需要量來調整其RAI。
適宜攝入量AI
在個體需要量的研究資料不足不能計算EAR,因而不能求得RNI時,可設定適宜攝入量(AI)來代替RNI。AI是通過觀察或實驗獲得的健康人群某種營養素的攝入量。例如純母乳餵養的足月產健康嬰兒,從出生到4—6個月,他們的營養素全部來自母乳。母乳中供給的營養素量就是他們的AI值,AI的主要用途是作為個體營養素攝入量的目標。
AI與RNI相似之處是二者都用作個體攝入的目標,能滿足目標人群中幾乎所有個體的需要。AI和RNI的區別在於AI的準確性遠不如RNI,可能顯著高於RNI。因此使用AI時要比使用RNI更加小心。
可耐受最高攝入量UL
UL是平均每日可以攝入某營養素的最高量.這個量對一般人群中的幾乎所有個體都不至於損害健康。如果某營養素的毒副作用與攝入總量有關,則該營養素的UL是依據食物,飲水及補充劑提供的總量而定.如毒副作用僅與強化食物和補充劑有關,則UL依據這些來源來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