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說史略/傳世經典文庫

中國小說史略/傳世經典文庫

《中國小說史略》原是魯迅先生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與北京女子師範大學講授小說史時的講義,是中國第一部小說史專著。 《中國小說史略》全書共28篇,敘述了中國古代小說發生、發展、演變的過程,資料翔實,采輯審慎,言簡意賅,評斷允當,是20世紀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學術著作。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小說史略/傳世經典文庫
  •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 頁數:282頁
  • 開本:16
  • 作者:魯迅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中國小說史略/傳世經典文庫

內容簡介

《中國小說史略》為魯迅先生編撰的中國第一部小說史專著。全書共有二十八篇,敘述中國古代小說發生、發展、演變過程,始於神話與傳說,迄於清末譴責小說。本書在資料上搜羅宏富,采輯審慎,分析歷代小說的思想、藝術,言簡意賅,評斷允當,是二十世紀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經典著作。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堪稱現代中國的民族魂,他的作品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其主要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閒集》、《二心集》、《而已集》、《墳》等。

圖書目錄

第一篇 史家對於小說之著錄及論述
第二篇 神話與傳說
第三篇 《漢書》《藝志文》所載小說
第四篇 今所見漢人小說
第五篇 六朝之鬼神志怪書(上)
第六篇 六朝之鬼神志怪書(下)
第七篇 《世說新語》與其前後
第八篇 唐之傳奇文(上)
第九篇 唐之傳奇文(下)
第十篇 唐之傳奇集及雜組
第十一篇 宋之志怪及傳奇文
第十二篇 宋之話本
第十三篇 宋元之擬話本
第十四篇 元明傳來之講史(上)
第十五篇 元明傳來之講史(下)
第十六篇 明之神魔小說(上)
第十七篇 明之神魔小說(中)
第十八篇 明之神魔小說(下)
第十九篇 明之人情小說(上)
第二十篇 明之人情小說(下)
第二十一篇 明之擬宋市人小說及後來選本
第二十二篇 清之擬晉唐小說及其支流
第二十三篇 清之諷刺小說
第二十四篇 清之人情小說
第二十五篇 清之以小說見才學者
第二十六篇 清之狹邪小說
第二十七篇 清之俠義小說及公案
第二十八篇 清末之譴責小說
後記

附錄
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
《古小說鉤沉》序
宋民間之所謂小說及其後來
《中國小說史略》再版附識
關於小說目錄兩件
關於古代小說的書信

文摘

現存之所謂漢人小說,蓋無一真出於漢人,晉以來,文人方士,皆有偽作,至宋明尚不絕。文人好逞狡獪,或欲誇示異書,方士則意在自神其教,故往往托古籍以炫人;晉以後人之託漢,亦猶漢人之依託黃帝伊尹矣。此群書中,有稱東方朔班固撰者各二,郭憲劉歆撰者各一,大抵言荒外之事則雲東方朔郭憲,關涉漢事則雲劉歆班固,而大旨不離乎言神仙。
稱東方朔撰者有《神異經》一卷,仿《山海經》,然略于山川道里而詳於異物,間有嘲諷之辭。《山海經》稍顯於漢而盛行於晉,則此書當為晉以後人作;其文頗有重複者,蓋又嘗散佚,後人鈔唐宋類書所引逸文復作之也。有注,題張華作,亦偽。
南方有甘蔗之林,其高百丈,圍三尺八寸,促節,多汁,甜如蜜。咋齧其汁,令人潤澤,可以節蛻蟲。人腹中蛻蟲,其狀如蚓,此消谷蟲也,多則傷人,少則谷不消。是甘蔗能滅多蓋少,凡蔗亦然。(《南荒經》)
西南荒中出訛獸,其狀若菟,人面能言,常欺人,言東而西,言惡而善。其肉美,食之,言不真矣。(原注,言食其肉,則其人言不誠。)一之誕。(《西南荒經》)
崑崙之山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里,周圓如削。下有回屋,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上有大鳥,名曰希有,南向,張左翼覆東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處無羽,一萬九千里,西王母歲登翼上,會東王公也。(《中荒經》)
《十洲記》一卷,亦題東方朔撰,記漢武帝聞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長洲元洲流洲生洲鳳麟洲聚窟洲等十洲於西王母,乃延朔問其所有之物名,亦頗仿《山海經》。
玄洲在北海之中,戌亥之地,方七千二百里,去南岸三十六萬里。上有大玄都,仙伯真公所治。多丘山。又有風山,聲響如雷電,對天西北門。上多太玄仙官官室,宮室各異。饒金芝玉草。乃是三天君下治之處,甚肅肅也。
征和三年,武帝幸安定。西胡月支獻香四兩,大如雀卵,黑如桑椹。帝以香非中國所有,以付外庫。……到後元元年,長安城內病者數百,亡者大半。帝試取月支神香燒之於城內,其死未三月者皆活,芳氣經三月不歇,於是信知其神物也,乃更秘錄余香,後一旦又失之。……明年,帝崩於五柞宮,已亡月支國人鳥山震檀卻死等香也。向使厚待使者,帝崩之時,何緣不得靈香之用耶?自合殞命矣!
東方朔雖以滑稽名,然誕謾不至此。《漢書》《朔傳》贊雲“朔之詼諧逢占射覆,其事浮淺,行於眾庶,兒童牧豎,莫不眩耀,而後之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語附著之朔。”則知漢世於朔,已多附會之淡。二書雖偽作,而《隋志》已著錄,又以辭意新異,齊梁文人辦往往引為故實。《神異經》固亦神仙家言,然文思較深茂,蓋文人之為。《十洲記》特淺薄,觀其記月支國反生香,及篇首雲“方朔云:臣,學仙者也,非得道之人,以國家之盛美,將招名儒墨於文教之內,抑絕俗之道於虛詭之跡,臣故韜隱逸而赴王庭,藏養生而侍朱闕。”則但為方士竊慮失志,藉以震眩流俗,且自解嘲之作而已。
稱班固作者,一曰《漢武帝故事》,今存一卷,記武帝生於猗蘭殿至崩葬茂陵雜事,且下及成帝時。其中雖多神仙怪異之言,而頗不信方士,文亦簡雅,當是文人所為。《隋志》著錄二卷,不題撰人,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始雲“世言班固作”,又雲“唐張柬之書《洞冥記》後雲,《漢武故事》,王儉造也。”然後人遂徑屬之班氏。
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生於猗蘭殿,年四歲,立為膠東王。數歲,長公主抱置膝上,問曰,“兒欲得婦不?”膠東王曰,“欲得婦。”長主指左右長御百餘人,皆雲不用。末指其女問曰,“阿嬌好不?”於是乃笑對曰,“好。若得阿嬌,當作金屋貯之也。”長主大悅,乃苦要上,遂成婚焉。
上嘗輦至郎署,見一老翁,須鬢皓白,衣服不整。上問曰,“公何時為郎?何其老也?”對曰,“臣姓顏名駟,江都人也,以文帝時為郎。”上問曰,“何其老而不遇也?”馴曰,“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上感其言,擢拜會稽都尉。
七月七日,上於承華殿齋,日正中,忽見有青鳥從西方來。上問東方朔,朔對曰,“西王母暮必降尊像上。”……是夜漏七刻,空中無雲,隱如雷聲,竟天紫氣。有頃,王母至,乘紫車,玉女夾馭:戴七勝;青氣如雲;有二青鳥,夾侍母旁。下車,上迎拜,延母坐,請不死之藥。母曰“……帝滯情不遣,欲心尚多,不死之藥,未可致也。”因出桃七枚,母自噉二枚,與帝五枚。帝留核著前。王母問曰,“用此何為?”上曰,“此桃美,欲種之”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著子,非下土所植也。”留至五更,談語世事而不肯言鬼神,肅然便去。東方朔於朱鳥牖中窺母。母曰,“此兒好作罪過,疏妄無賴,久被斥逐,不得還天,然原心無惡,尋當得還,帝善遇之!”母既去,上惆悵良久。
其一曰《漢武帝內傳》,亦一卷,亦記孝武初生至崩葬事,而於王母降特詳。其文雖繁麗而浮淺,且竊取釋家言,又多用《十洲記》及《漢武故事》中語,可知較二書為後出矣。宋時尚不題撰人,至明乃並《漢武故事》皆稱班固作,蓋以固名重,因連類依託之。P15-18

序言

有一句話說:“讀雜書萬卷,不如讀經典一藏。”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就蘊含在傳承不息、歷久彌新的國學經典之中。如果將中國傳統文化比作是一棵樹,那么國學經典就是這棵樹的根,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枝繁葉茂、欣欣向榮,得益於有一個充滿養分、發達的根系。國學經典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血脈之魂,體現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華夏文明能夠薪火相傳、魅力永存。
“國學”一詞指代中國傳統文化,始於清末,產生於西學東漸、新舊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至20世紀20年代被學界廣泛討論和使用。當時,由於西學的大量湧入,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嚴重衝擊,日顯衰弱。為了保存和弘揚傳統文化,一些民族意識強烈、眼光深遠的學者大力提倡“國學”,發起“整理國故”的運動。章太炎認為:“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聞處競爭之世,徒恃國學固不足以立國矣,而吾未聞國學不興而國能自立者也。吾聞有國亡而國學不亡者矣,而吾未聞國學先亡而國仍立者也。故今日國學之無人興起,即將影響於國家之存滅。”可見,他對國學是何等的重視。也正是因為有這樣一批有識之士,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科學地整理和研究,才湧現了許多具有很高學術價值、對後世有著深遠影響的作品。
如今,“國學熱”方興未艾,一方面,國人以弘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重振民族精神為歷史使命;另一方面,每個人又渴求從國學經典中汲取養料,武裝自己的頭腦,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們編撰了《傳世經典文庫》這套叢書,精選了清末民國時期的著名學者的代表作品19部,涉及詩詞、戲曲、小說、書畫、歷史、文化、文字學等方面,其中不乏王國維《人間詞話》、章太炎《國學概論》、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朱自清《經典常談》等享有盛譽的作品。這些作品是國學研究的豐碩成果,是飽含才情與智慧、順應時代潮流之作,對今日學習國學仍然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在此次勘校的過程中,我們對原書不做任何有損原意的改動,僅做適當地技術性加工。採用簡體字橫排,在強調通俗性的同時,也兼顧資料性與學術性。
閱讀經典,可以陶冶情操,提高素養;閱讀經典,可以拓寬視野,增長智慧;閱讀經典,可以淨化心靈,完善人格。我們希望並相信,《傳世經典文庫》這套叢書一定能帶給廣大讀者尤其是青年朋友們以閱讀的樂趣和思想的啟迪。
編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