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世經典文庫:明史講義》原是著名史學家孟森先生的大學講義,也是我國首次採用新體裁講述明代歷史的專著。《傳世經典文庫:明史講義》以十分嚴謹的科學態度,參考《明史》、明代文集、私修史及野史筆記等,高度概括了明朝各個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見識高遠,內容充實,極具學術研究價值,是後世學者研究明代歷史的最佳參考。
基本介紹
- 書名:傳世經典文庫:明史講義
-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 頁數:280頁
- 開本:16
- 作者:孟森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定價:35.8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傳世經典文庫:明史講義》為明清史研究開拓者孟森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在北京大學授課時的講稿。全書分為二篇:第一篇總論明史在史學上的地位和明史體例;第二篇分為《開國》、《靖難》、《奪門》、《議禮》、《萬曆之荒怠》、《天崇兩朝亂亡之炯鑒》、《南明之顛沛》七章,對明朝各個時期的史實進行了高度概括,見識高遠、考證翔實、輪廓清晰,在明史研究領域有著深遠的影響。
作者簡介
孟森(1869—1938),字蓴孫,號心史,著作多以此署名,世稱孟心史先生。江蘇武進人。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擅治明清史。孟森是被公認的中國近代清史學科的一位傑出奠基人。他的著作代表近代清史學科第一代的最高水平,是近代清史研究發展的一塊重要里程碑。
媒體推薦
這部明代史,論述有明一代的大事同重要制度,簡明扼要,便於參考。
——楊聯陞 歷史學家
心史先生治學態度極嚴謹,認為歷史必須真實,因此,所寫文章以考實為主。繁征博引,一絲不苟,但不是堆砌史料。
——鄭天挺 歷史學家
先生治史,善於發現問題,考證一事,必有所為而為。並且長久積累史料,深入探索實情,求明真相原委。
——商鴻逵 歷史學家
——楊聯陞 歷史學家
心史先生治學態度極嚴謹,認為歷史必須真實,因此,所寫文章以考實為主。繁征博引,一絲不苟,但不是堆砌史料。
——鄭天挺 歷史學家
先生治史,善於發現問題,考證一事,必有所為而為。並且長久積累史料,深入探索實情,求明真相原委。
——商鴻逵 歷史學家
圖書目錄
第一篇 總論
第一章 明史在史學上之位置
第二章 明史體例附明代系統表
第二篇 各論
第一章 開國
第一節 太祖起事之前提附群雄系統表說
第二節 太祖起事至洪武建元以前
第三節 明開國以後之制度
第四節 洪武年中諸大事
第二章 靖難
第一節 建文朝事之得失
第二節 靖難兵起之事實
第三節 靖難後殺戮之慘
第四節 靖難以後明運之隆替
第五節 靖難兩疑案之論定
第六節 仁宣兩朝大事略述
第七節 明代講學之始
第三章 奪門
第一節 正統初政
第二節 土木之變
第三節 景泰即位後之守御
第四節 景泰在位日之功過
第五節 奪門
第六節 成化朝政局
第七節 弘治朝政局
第八節 英憲孝三朝之學術
第四章 議禮
第一節 武宗之失道
第二節 議禮
第三節 議禮前後之影響
第四節 隆慶朝政治
第五節 正嘉隆三朝之學術
第五章 萬曆之荒怠
第一節 沖幼之期
第二節 醉夢之期
第三節 決裂之期
第四節 光宗一月之附贅
第六章 天崇兩朝亂亡之炯鑒
第一節 天啟初門戶之害
第二節 天啟朝之閹禍
第三節 崇禎致亡之癥結
第四節 專辯正袁崇煥之誣枉
第五節 崇禎朝之用人
第六節 李自成、張獻忠及建州兵事
第七章 南明之顛沛
第一節 弘光朝事
第二節 隆武朝事附紹武建號
第三節 永曆朝事
第四節 魯監國事
第一章 明史在史學上之位置
第二章 明史體例附明代系統表
第二篇 各論
第一章 開國
第一節 太祖起事之前提附群雄系統表說
第二節 太祖起事至洪武建元以前
第三節 明開國以後之制度
第四節 洪武年中諸大事
第二章 靖難
第一節 建文朝事之得失
第二節 靖難兵起之事實
第三節 靖難後殺戮之慘
第四節 靖難以後明運之隆替
第五節 靖難兩疑案之論定
第六節 仁宣兩朝大事略述
第七節 明代講學之始
第三章 奪門
第一節 正統初政
第二節 土木之變
第三節 景泰即位後之守御
第四節 景泰在位日之功過
第五節 奪門
第六節 成化朝政局
第七節 弘治朝政局
第八節 英憲孝三朝之學術
第四章 議禮
第一節 武宗之失道
第二節 議禮
第三節 議禮前後之影響
第四節 隆慶朝政治
第五節 正嘉隆三朝之學術
第五章 萬曆之荒怠
第一節 沖幼之期
第二節 醉夢之期
第三節 決裂之期
第四節 光宗一月之附贅
第六章 天崇兩朝亂亡之炯鑒
第一節 天啟初門戶之害
第二節 天啟朝之閹禍
第三節 崇禎致亡之癥結
第四節 專辯正袁崇煥之誣枉
第五節 崇禎朝之用人
第六節 李自成、張獻忠及建州兵事
第七章 南明之顛沛
第一節 弘光朝事
第二節 隆武朝事附紹武建號
第三節 永曆朝事
第四節 魯監國事
序言
有一句話說:“讀雜書萬卷,不如讀經典一藏。”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就蘊含在傳承不息、歷久彌新的國學經典之中。如果將中國傳統文化比作是一棵樹,那么國學經典就是這棵樹的根,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枝繁葉茂、欣欣向榮,得益於有一個充滿養分、發達的根系。國學經典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血脈之魂,體現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華夏文明能夠薪火相傳、魅力永存。
“國學”一詞指代中國傳統文化,始於清末,產生於西學東漸、新舊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至20世紀20年代被學界廣泛討論和使用。當時,由於西學的大量湧入,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嚴重衝擊,日顯衰弱。為了保存和弘揚傳統文化,一些民族意識強烈、眼光深遠的學者大力提倡“國學”,發起“整理國故”的運動。章太炎認為:“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聞處競爭之世,徒恃國學固不足以立國矣,而吾未聞國學不興而國能自立者也。吾聞有國亡而國學不亡者矣,而吾未聞國學先亡而國仍立者也。故今日國學之無人興起,即將影響於國家之存滅。”可見,他對國學是何等的重視。也正是因為有這樣一批有識之士,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科學地整理和研究,才湧現了許多具有很高學術價值、對後世有著深遠影響的作品。
如今,“國學熱”方興未艾,一方面,國人以弘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重振民族精神為歷史使命;另一方面,每個人又渴求從國學經典中汲取養料,武裝自己的頭腦,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們編撰了《傳世經典文庫》這套叢書,精選了清末民國時期的著名學者的代表作品19部,涉及詩詞、戲曲、小說、書畫、歷史、文化、文字學等方面,其中不乏王國維《人間詞話》、章太炎《國學概論》、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朱自清《經典常談》等享有盛譽的作品。這些作品是國學研究的豐碩成果,是飽含才情與智慧、順應時代潮流之作,對今日學習國學仍然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在此次勘校的過程中,我們對原書不做任何有損原意的改動,僅做適當地技術性加工。採用簡體字橫排,在強調通俗性的同時,也兼顧資料性與學術性。
閱讀經典,可以陶冶情操,提高素養;閱讀經典,可以拓寬視野,增長智慧;閱讀經典,可以淨化心靈,完善人格。我們希望並相信,《傳世經典文庫》這套叢書一定能帶給廣大讀者尤其是青年朋友們以閱讀的樂趣和思想的啟迪。
編者
“國學”一詞指代中國傳統文化,始於清末,產生於西學東漸、新舊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至20世紀20年代被學界廣泛討論和使用。當時,由於西學的大量湧入,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嚴重衝擊,日顯衰弱。為了保存和弘揚傳統文化,一些民族意識強烈、眼光深遠的學者大力提倡“國學”,發起“整理國故”的運動。章太炎認為:“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聞處競爭之世,徒恃國學固不足以立國矣,而吾未聞國學不興而國能自立者也。吾聞有國亡而國學不亡者矣,而吾未聞國學先亡而國仍立者也。故今日國學之無人興起,即將影響於國家之存滅。”可見,他對國學是何等的重視。也正是因為有這樣一批有識之士,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科學地整理和研究,才湧現了許多具有很高學術價值、對後世有著深遠影響的作品。
如今,“國學熱”方興未艾,一方面,國人以弘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重振民族精神為歷史使命;另一方面,每個人又渴求從國學經典中汲取養料,武裝自己的頭腦,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們編撰了《傳世經典文庫》這套叢書,精選了清末民國時期的著名學者的代表作品19部,涉及詩詞、戲曲、小說、書畫、歷史、文化、文字學等方面,其中不乏王國維《人間詞話》、章太炎《國學概論》、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朱自清《經典常談》等享有盛譽的作品。這些作品是國學研究的豐碩成果,是飽含才情與智慧、順應時代潮流之作,對今日學習國學仍然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在此次勘校的過程中,我們對原書不做任何有損原意的改動,僅做適當地技術性加工。採用簡體字橫排,在強調通俗性的同時,也兼顧資料性與學術性。
閱讀經典,可以陶冶情操,提高素養;閱讀經典,可以拓寬視野,增長智慧;閱讀經典,可以淨化心靈,完善人格。我們希望並相信,《傳世經典文庫》這套叢書一定能帶給廣大讀者尤其是青年朋友們以閱讀的樂趣和思想的啟迪。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