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震科學環境觀測與探察計畫

中國地震科學環境觀測與探察計畫是一項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地震科學環境觀測與探察計畫
  • 簡稱:喜馬拉雅計畫
國家確立實施的中國地震科學環境觀測與探察計畫,簡稱喜馬拉雅計畫,旨在獲取我國地殼上地幔精細結構、地震活動構造特徵和地球物理場演化規律等,探究中國大陸地震構造背景、孕震動力過程和發震成因機理,研發防震減災設備裝置和數據挖掘等關鍵技術,服務防震減災任務需求和地球科學進步。
(一)中國地震科學台陣探測。 對中國大陸進行地震台陣觀測,對華北、青藏高原東緣、青藏高原、西北、華南和東北等6大構造區域分期實施均勻分布和整體平移式的觀測,布設人工地震、重力、地磁和大地電磁測深等剖面,在青藏高原東緣和華北地震危險區進行精密可控主動震源重複探測,獲取地殼與上地幔頂部精細結構、介質參數和重要構造部位斷層圖像。
(二)中國地震活動構造探察。 對我國大陸主要地震活動構造開展探測和詳細地質調查觀察,探明其空間展布、活動方式、平均運動速率、大地震期次,評價其長期強震危險性。對南北地震帶、華北地震區和天山地震帶的主要活動構造開展詳細調查和地球物理綜合探測,編制活動構造分布圖、地震構造圖以及地震危險性圖,研究主要活動構造的強震破裂歷史,確定未來潛在的強震危險構造與地震強度。
(三)中國綜合地球物理場觀測。 開展中國精密重力場和地磁場探測,獲取重力場和地磁場分布圖。開展精密衛星定位和水準觀測,獲取現今地殼運動速度場圖像。開展跨斷層衛星定位、水準和重力等觀測,監測主要活動斷層的形變。開展流動地球化學觀測,獲取主要地震構造區的地球化學背景。
(四)地震核心科學問題研究。 以地震科學台陣探測為基礎,研究活動構造邊界帶結構、介質條件及其與強震孕育的關係;以地震活動構造探察為基礎,研究邊界帶構造特徵、活動習性及其對強震活動的控制作用;以綜合地球物理場觀測為基礎,研究邊界帶現今變形與運動特徵、地球物理場演化過程及其與強震孕育發生的關係。通過野外資料分析與物理實驗,研究邊界帶物理力學性質、變形機制以及滑動本構關係,建立物理模型研究運動學和動力學特徵,分析強震構造環境與動力過程。
(五)防震減災關鍵技術突破。 地震觀測新感測器、地震預警緊急處置和生命探測救助設備研發。星載對地、機載對地、海洋測震和深井台陣等地震觀測前沿技術拓展,地震活動構造探察等科學選址技術服務,隔震、減震和加固等新材料新結構的抗震技術套用,地震災害信息獲取、快速評估、輔助決策與指揮等技術進步,數據匯集、處理和分析等技術及模式創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