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

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

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是2018年5月12日舉行的汶川地震十周年國際研討會暨第四屆大陸地震國際研討會上,中國宣布建設的地震科學實驗場。美國、俄羅斯、埃及、亞美尼亞、阿爾及利亞等13個國家參與建設。

2019年5月,中國地震局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總體情況和一年來的進展。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在研項目近60個,新增觀測站360個,已積累一批觀測數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
  • 啟動時間:2018年5月12日
  • 在研項目:近60個
  • 參與國際:美國、俄羅斯、埃及、亞美尼亞、阿爾及利亞等13個國家
發展歷史,建設定位,參與人員,研究成果,建設計畫,現實意義,

發展歷史

2018年5月12日,在汶川地震十周年國際研討會暨第四屆大陸地震國際研討會上,中國宣布建設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
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
2018年11月,《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設計方案》印發;之後,《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科學設計》通過權威論證並發布;國家重點研發計畫積極支持在實驗場區開展相關研究;地震科學聯合基金對實驗場相關研究予以專項支持。
2019年5月,中國地震局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總體情況和一年來的進展。

建設定位

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堅持開門建設、開放運行,開展最廣泛的國內外合作。在科學內容上,既注重地震孕育發生規律探索,又考慮工程抗震套用,是世界首個研究“從地震破裂過程到工程結構回響”全鏈條的地震科學實驗場;在研究對象上,是國際上現今唯一針對大陸型強震進行系統研究的地震科學實驗場。

參與人員

美國、俄羅斯、埃及、亞美尼亞、阿爾及利亞等13個國家參加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建設。

研究成果

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在研項目近60個,新增觀測站360個,已積累一批觀測數據。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還列入2019年“一帶一路”地震減災合作協調人會議計畫,成為“一帶一路”地震減災重點內容。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香港中文大學等單位的17個專家團隊已經開始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的科研工作。

建設計畫

未來3年將建成多口數百米至一千米的地震井下觀測台陣,並將建設分散式的數據中心、儀器運維中心,建立數據共享合作機制,開放基礎觀測設施,為科研團隊提供觀測儀器、野外觀測服務和數據信息共享。

現實意義

通過在試驗場區開展科學研究,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將發布國際一流高解析度殼幔精細結構、地震活動斷層分布和重力、地磁、地殼運動等地球物理場變化圖像,產出一批地震孕育發生和地震風險評估的相關科學模型及套用示範,形成新型業務能力,推動實現防震減災工作從技術型向服務型轉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