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大學(中國台灣東吳大學)

東吳大學(中國台灣省台北市綜合性大學)

中國台灣東吳大學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東吳大學(Soochow University,SCU)於1900年由基督教浸禮會在蘇州創辦,是中國第一所西制大學;1951年在台灣省復校,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省第一所私立大學,歷史悠久,被視為省內最佳的私立大學之一,與位於江蘇蘇州大學同宗同源,並互為姊妹學校。學校現有外雙溪及城中兩校區,分別位居台北市文教、政經精華動線上。文、理、外語三學院位於外雙溪,此處為一文化風景區,毗鄰台北故宮博物院;法、商學院及推广部則位在政治經濟重心之台北市城中區,兩校區周邊交通便捷。

1951年,東吳旅台同學會首議在台復校,先設東吳補習學校於台北市漢口街,三年後奉台當局教育主管部門核准恢復東吳大學法學院,為台灣第一所私立大學,設有法律、經濟、會計、政治、外文等學系;1956年於外雙溪現址擴建校舍,續增設學系;1961年全校遷入外雙溪校區,再過八年恢復大學建制。1972年台北市城中校區第一大樓竣工,自此學校即擁有兩個校區;發展至今已有二十二學系、二十一個碩士班及六個博士班,學生總數約一萬三千人。

東吳大學秉持中、西文校訓“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的精神,2016年倡議成立“優久大學聯盟”,其成員包括銘傳大學世新大學淡江大學輔仁大學台北醫學大學等12所創校都超過50年的前段私立大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吳大學
  • 外文名:Soochow University
  • 簡稱:東吳
  • 創辦時間:1900年(1951年在台復校)
  • 辦學性質:私立大學
  • 學校類別:綜合
  • 學校特色:台灣地區重點建設高校
    優久大學聯盟
  • 主管部門:台當局教育主管部門
  • 現任領導潘維大(校長)
  • 院系設定:商學院、法學院、理學院、人文社會學院、外國語文學院等
  • 校訓: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Unto a Full-grown Man) 
  • 地址:台灣省台北市士林區臨溪路70號
  • 知名校友韓國瑜金庸蔣孝嚴辜仲諒劉謙高文彬
  • 姊妹學校:蘇州大學
辦學歷史,學術研究,文化傳統,校徽,校訓,校歌,活動,校園環境,

辦學歷史

淵源
東吳大學的淵源可以追溯到監理會在蘇州和上海開辦的幾所學校。1871年,美國基督教監理會(監理會於1939年與美以美會合併改名為衛理公會)在蘇州十全街設立存養書院,1879年遷至天賜莊,並改名博習書院(The Buffington Institute)。後併入上海中西書院(the Anglo-Chinese College,1882年創辦)。
東吳大學實際上是在蘇州的宮巷中西書院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慘敗,激發了年輕人學習西方知識的熱情。1896年,蘇州監理會宮巷教堂牧師孫樂文(D.L.Anderson)為回應一群年輕的中國學者學習英語的要求,在蘇州開辦了宮巷中西書院(Kung Hang School),第一批學生有25人。到1898年11月,學生已超過100人。
創辦
1899年,監理會決定在蘇州開辦一所大學。1900年12月該校董事會在上海組成,孫樂文被選舉為新大學的首任校長。新大學取名為東吳大學堂,當時成立文理,醫和神學三科,辛亥革命後改稱東吳大學。1901年6月24日,在美國田納西州以“Central University in China”名稱註冊。
1901年3月,宮巷中西書院遷入天賜莊博習書院舊址,東吳大學堂正式開學,成為美國基督教在中國建立的早期教會大學之一。開辦之初,只設中學班,學生不足百人。到1905年開始招收12名大學生。該校西學課程大體仿效美國大學,國學則自作安排,分設有文理,醫和神學三科和附中數所(分別位於蘇州、上海和湖州)。
發展
1907年東吳大學首次授予畢業生學士學位(中國第一個文學士學位(沈伯甫))。
1908年東吳大學在美國田納西州註冊名稱改為“Soochow University”。
1909年東吳大學頒授三個醫學士學位,後未繼續(1912年醫科撤銷)。
1910年東吳大學增設神學科。
1911年3月,孫樂文去世,校董會選舉同一宗派的上海中西書院的校長葛賚恩(J.W.Cline)為東吳大學的新校長。這一任命也就使上海中西書院與東吳大學合併組成了東吳大學的文理科。當時大學生人數為50名左右。
1912年東吳大學頒授第一個神學學士學位(同年神學科撤銷)。
1915年東吳大學於上海崑山路中西書院原址設立法科,規定學生需在大學文理科學習兩年後才能投考。頒授第一個理學士學位。
1917年東吳大學頒授中國第一個碩士學位(徐景韓)。
1918年東吳大學頒授第一個法學士學位。
1927年文理科、法科分別更名為文理學院及法律學院。
1928年東吳大學開始招收女生。頒授第一個法學碩士學位(金蘭孫)。
1929年文理學院分為文學院及理學院。自此東吳大學設有文、理、法三個學院。文學院及理學院在蘇州,法學院在上海崑山路。
復校
1949年,國民黨政府遷台。東吳大學在台校友倡議復校,1951年籌組董事會,於台北市漢口街借屋設東吳補習學校,設法政、商業、會計及英文四科。1954年台當局教育主管部門以東吳補習學校辦學績效卓著,核准先行成立台灣東吳大學恢復法學院,設法律、政治、經濟、會計四系並附設外國語文學系,為台灣地區第一所私立大學。1957年購得士林外雙溪土地七甲和士林鎮公所贈與之土地共十五甲,此時石超庸校友接任院長,積極推動建校事宜。
兩年內完成第一棟教學大樓(寵惠堂)及學生活動中心。1961年全校由台北市漢口街遷到外雙溪現址。至此東吳師生終於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美麗校園。在台復校的過程艱辛坎坷,衛理公會及美國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會未予支持,物質條件極其窘困。但在董事會苦心奔走,海內外校友及教會熱誠捐助下,東吳依然堅守嚴謹校風踏實辦學,為東吳學子樹立了良好的典範。
東吳大學在台復校後的關鍵成長期
遷入外雙溪校區後的二十年,是東吳大學在台復校後的關鍵成長期。歷經石超庸(任期1957~1968)、桂崇基(任期1968~1969)及端木愷(任期1969~1983)三任校長。石校長任內全心致力教學水準的提升,學生成績采嚴格的淘汰率,為學校奠立穩定的根基。1969年台當局教育主管部門終於核准東吳大學恢復大學建制。
端木校長接任後則積極開創發展,任內增設十二個學系、七個研究所、三個博士班,圖書館、哲生樓、音樂館及教師研究大樓等校舍相繼建成,又在台北市貴陽街設城區部,並興建兩棟教學大樓。教學設施日趨完善,校區規模已然成型。愛校的熱情凝聚了董事會、全體師生及校友,東吳人憑藉著堅強的毅力走過慘澹歲月,培育英才無數,締造了辦學佳績,也贏得社會的認同與支持。
台灣東吳大學經過過去二十年的耕耘,已成為一結構完整的綜合性大學。此時期的台灣東吳大學發展為兩個校區。外雙溪校區位於文化風景區,安置文、外語及理三學院;城中校區位於政經文化中心,安置法、商兩學院及推广部。兩校區均屬台北市的精華區域。東吳大學已演變成一有特色、有內涵、有制度的精緻大學。歷任校長致力於提升學術研究能力、拓展與國際及大陸的學術交流、推行校務運作制度化,並與社區建立良好互動關係。東吳與附近中國小形成一校群彼此支持。台灣地區各地校友會、系友會及校友總會亦相繼成立。
2000年東吳慶祝建校一百年,展望未來台灣東吳大學仍將秉持“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的校訓精神,以“教育而得天下之英才”的辦學理念,培育“樸實熱誠堅毅,專業通識巨觀”的青年學子。不僅要維護學校作為人才培育的勝境,更在新世紀致力發展成為學術研究的清源。
恢復發展
1951年東吳大學(蘇州)旅台同學會推動在台復校,但因為法令限制,先設立東吳補習學校,設法政、商業、會計及英文四科,暫以台北市漢口街為校址。
1954年7月,台當局教育主管部門以東吳補習學校辦學績效卓著,核准先行成立東吳大學恢復法學院,設法律、政治、經濟、會計四系並附設外國語文學系,為台灣第一間擁有私立大學建制的學院,也是第一個設立會計系的大學。
1957年購得士林外雙溪土地七甲加上士林鎮公所贈與之土地共十五甲,由石超庸校友接任院長,積極推動建校事宜。
1958年3月開始遷入位於台北市郊外雙溪之新校址。
1969年奉準恢復完全大學建制,隨後逐步增設各學系與學院。
2000年東吳大學與同源的蘇州大學同慶建校一百年。
2004年由前台灣行政管理機構副負責人劉兆玄接任校長,即展開多項重大校園制度及建設更新,將東吳明確定位為“一流的教學大學”,連續2年獲得台當局教育主管部門教學卓越計畫2億多新台幣,為公私立排名第一。也獲得政治系校友、富蘭克林證券總裁劉吉人捐贈1億元作為人社院學生雙修商學院之獎學金,這也是東吳在台復校53年來,金額最高的一筆捐款
2008年外雙溪校區第一教學研究大樓及第二教學研究大樓落成,為東吳大學帶來新紀元
2008年劉兆玄出任台灣行政管理機構負責人後,副校長馬君梅暫代校長一職。10月15日黃鎮台教授接任校長。
2010年台灣東吳大學與江蘇蘇州大學同慶建校一百一十周年。

學術研究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圖書資料
圖書(含期刊合訂本)(冊)
中文:543,701
外文:322,259
合計
865,960
電子資料
中外文
線上(自購或自行建置)資料庫(種):268
電子期刊(種):41,955
電子書(可使用)(種):1,363,323
合計
1,405,546
非書資料
中外文
微縮影片(單片):133,299
微縮影片(卷片):3,831
視聽資料(件):39,837
地圖(件):418
其他(手稿/樂譜/等)(件):26,944
合計
204,329
現期書報
中、日文
期刊(種):918
西文
期刊(種):227
中、日文、西文
報紙(種):22
合計
1,167
(截至2016年10月)

文化傳統

校徽

東吳大學校徽的設計包含中英文校名及校訓。紅黑二色原是法學院的校徽顏色,反映了當時強調鐵血精神的時代背景,其後紅與黑則成為東吳的校色,如今校色更有新的詮釋,紅色象徵熱誠,黑色象徵堅毅與包容。
東吳大學(中國台灣東吳大學)
校徽

校訓

東吳大學是先有英文校訓,後才有中文校訓。英文校訓Unto a Full-Grown Man出自新約聖經以弗所書第四章第十三節,寓意“教育成人”;1929年校政部會議通過楊永清校長提議,以“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為中文校訓。
東吳大學(中國台灣東吳大學)
校訓

校歌

1935年以前校歌
(一)
葑溪之西,胥江之東,廣廈萬間崇。
恁欄四望,虎丘金雞,一例眼球籠。
東吳東吳,人中鸞鳳,世界同推重。
山寶海涵,春華秋實,聲教暨寰中。
(二)
皇皇母校,共被光榮,羨我羽毛豐。
同門兄弟,暮雲春樹,記取古吳東。
東吳東吳,人中鸞鳳,世界同推重。
山寶海涵,春華秋實,聲教暨寰中。
(三)
天涯昆弟,一旦相逢,話舊故鄉同。
相期努力,敬教勸學,分校遍西東。
東吳東吳,人中鸞鳳,世界同推重。
山寶海涵,春華秋實,聲教暨寰中。
1935年以後校歌
(一)
天開圖畫,地秀山湖,佳勝蔚東吳。
人傑地靈,雲興霞起,黌序創宏圖。
中西文藝,並蓄兼輸,國運待昭蘇。
古今完人,天地正氣,更勉以同符。
(二)
資籌中美,經始規模,堂廈峙姑蘇。
道契大同,教無畛域,一體治洪爐。
致知格物,學應時需,中外早馳譽。
古今完人,天地正氣,更勉以同符。
(三)
茫茫禹域,整頓匡扶,責任在吾徒。
法治興邦,培才滬上,幾輩已前驅。
經綸政法,理國嘉祺,群治最相須。
古今完人,天地正氣,更勉以同符。
(四)
春風廣被,化雨沾儒,永念系東吳。
天涯一室,氣求聲應,同樂共艱虞。
輔國維材,廣才維學,眾望注東吳。
古今完人,天地正氣,更勉以同符。
1963年以後校歌
(一)
雙溪瀠秀,綠籌平曠,勝境立宮牆
德智兼修,中西融貫,救世遇賢良
東吳舊譽,台灣繼刱,聖道必弘揚
古今完人,天地正氣,日月看重光
(二)
桃李爭榮,春風和暢,弦誦樂無量
博愛胸懷,自由思想,行健達堅強
東吳舊譽,台灣繼刱,聖道必弘揚
古今完人,天地正氣,日月看重光
(三)
風雨雞鳴,晨鐘敲響,英俊共升堂
科學新知,心靈修養,蔚起樹乾綱
東吳舊譽,台灣繼刱,聖道必弘揚
古今完人,天地正氣,日月看重光
(四)
海闊天高,前瞻開朗,志氣自軒昂
敬業樂群,開來承往,國運進隆昌
東吳舊譽,台灣繼刱,聖道必弘揚
古今完人,天地正氣,日月看重光

活動

東吳國際超級馬拉松
東吳大學自1999年開辦東吳國際超級馬拉松24小時賽來,除2000年、2006年因故停辦2次外,年年都吸引各國好手前來競技。1999年,林義傑、江麗紋在東吳分別創下全島男子、女子第一個24小時賽的紀錄-220公里、138公里(男子組紀錄保持人為陳俊彥,紀錄244公里:女子組紀錄保持人為邱淑容,紀錄206公里);2002年,日籍的關家良一更在東吳創下亞洲24小時賽的新紀錄-266.275公里!東吳大學舉辦的超級馬拉松賽事,除受到全球熱愛馬拉松好手的重視,東吳大學配合舉辦的睡衣派對志工服務,也讓參與的同學、參賽者與社會大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2007年東吳國際超馬重新復辦。
東吳政治系事件
首位政治學系主任(1954-1958)張佛泉亦是與胡適雷震共同參與《自由中國》創刊的靈魂人物。傅正則兼任《自由中國》半月刊編輯(1971-1991任教於政治系),於1956年在該刊出版“祝壽專刊”後4年,被警備總部以涉嫌叛亂逮捕。政治系自此遭情治單位長期監視。1981年,校園內出現第一份由學生出資發行的聯合班刊《蓄艾》,發表他們對各種政治問題的看法,遭到校方下令停刊。隔年,政治系學生又發行一份《東吳政治月刊》,因為刊登黨外雜誌《深耕》的廣告,也遭撤銷發行。1982年11月9日政治系學生組織的“政治系學會”,為二年級同學舉辦台北市議會旁聽活動,當天下午正好國民黨籍議員和黨外議員各有一個小組進行質詢,於是,該學會的學藝組就委託黨外市議員謝長廷辦理手續,集體前往旁聽。之後情治單位,指控黃爾璇帶領大批學生到議會聽黨外議員的質詢,並且數度帶領學生鼓掌。身為政治系二年級學生的導師黃爾璇,於隔年5月遭校方“解聘”。政治系遂被台當局教育主管部門勒令減班重創,直至1983年新任主任郭仁孚到任才逐步回復。

校園環境

東吳大學有外雙溪及城中兩校區,分別位居台北市文教、政經精華動線上。文、理、外語三學院位於外雙溪,此處為一文化風景區,毗鄰台北故宮博物院;法、商學院及推广部則位在政治經濟重心之台北市城中區,兩校區周邊交通便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