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前近代的出版、文化與權力:16—17世紀》是一本202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啟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前近代的出版、文化與權力:16—17世紀
- 作者:周啟榮
- 譯者:張志強等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出版時間:2023年6月
- 頁數:440 頁
- 定價:88.00 元
- 裝幀:平裝
- ISBN:9787100206778
《中國前近代的出版、文化與權力:16—17世紀》是一本202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啟榮。
《中國前近代的出版、文化與權力(16—17世紀)》是202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啟榮。內容簡介該書套用新文化史理論分析晚明蓬勃的商業出版對社會、文化各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作者從多個角度考察了16—17世紀中國...
《中國前近代的出版、文化與權力:16—17世紀》是一本202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啟榮。內容簡介 本書套用新文化史理論分析晚明蓬勃的商業出版對社會、文化各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作者從多個角度考察了16—17世紀中國書籍的生產,涉及商業出版的運作方式、商業出版擴張如何為科舉士子提供藝文勞動機會、藝文市場...
《權力的文化與文化的權力:舊制度下的歐洲(1660—1789)》是2024年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蒂莫西·C.W.布萊寧,李文君。內容簡介 18世紀,歐洲經歷劇變,革命/改良興起,民族國家登場。在此起彼伏的政治運動背後,文化的身影不容忽視。在本書中,劍橋大學現代歐洲史教授蒂莫西?布萊寧就探索了改變18世...
《權力的文化與文化的權力》是2024年6月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英)蒂莫西.C.W.布萊寧。內容簡介 18世紀,歐洲經歷劇變,革命/改良興起,民族國家登場。在此起彼伏的政治運動背後,文化的身影不容忽視。在本書中,劍橋大學現代歐洲史教授蒂莫西布萊寧就探索了改變18世紀歐洲的文化大革命。在此期間,路易...
有的學者認為,出版一詞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從日本傳入的。日本在18世紀50年代已出現了出版一詞。今用出版一詞,通常是指圖書、報紙、期刊、音像、軟體等的編輯(製作)、印刷(復錄)和傳播的統稱。基本含義 作用 出版是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出版物凝結著人類的思想和智慧,集聚了...
工程控制論(上冊)(第三版) 《工程控制論(上冊)(第三版)》是2011年2月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錢學森、宋健。 星際航行概論 《星際航行概論》是2008年中國宇航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錢學森。該書是錢學森於20世紀60年代初撰寫的中國第一本高等院校航天專業基礎教材,系統地介紹了星際航行技術的各個方面。中文...
中國最早使用“出版”一詞是在19世紀末。有的學者認為該詞可能是從日語中引進的。日本18世紀50年代已出現“出板”(板與版意通 )一詞。現在使用“出版”一詞,通常是指用印刷或其他複製辦法將作品製成出版物在社會上傳播。狹義的出版是指圖書報刊的編輯、印刷和發行;廣義的出版不僅是指圖書報刊,還指錄音、錄像...
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英國是近代自然科學的領軍者與西方議會制度的搖籃,對世界產生深刻影響。英國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世界第六大經濟體,歐洲第二大經濟體。私營企業是英國經濟的主體,服務業是英國的支柱產業,首都倫敦是世界著名金融中心之一。經濟活力較強,社會總體...
12.向近代過渡:稅制與社會演變 13.水稻種植第一次大發展 14.皇朝崩潰:政治演變 15.政權新形式 16.10世紀的地區自治與經濟發展 17.結束語:新世界的曙光 18.中世紀文化的頂峰:史學與詩歌 19.中國佛教的頂峰(1)20.中國佛教的頂峰(2)21.唐代中國接受影響與施予影響 22.7—9世紀的中國與伊斯蘭 23.唐代文明...
14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學者彼特拉克週遊歐洲重新發掘和出版經典的拉丁和希臘著作,志在重新恢復源本羅馬古典的拉丁語言,藝術和文化,對自公元四一零年羅馬淪陷以來的變化與所發生的,即通過古典文化,文學和藝術來看待歷史。對“黑暗時期”許多現代的負面觀念是來自於17﹑18世紀啟蒙運動中的康德和伏爾泰的作品中。...
19世紀末期,中國已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孫中山目睹中華民族有被西方列強瓜分的危險,決定拋棄“醫人生涯”,進行“醫國事業”,他希望通過李鴻章能使清政府實行自上而下的社會改革。1894年1月,孫中山寫下了《上李鴻章書》,集中了孫中山關於仿效西方政治制度以圖中國富強的革新主張。之後,孫中山偕陸皓東赴上海拜訪...
《全球貿易衝突:16-20世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本書由【意】呂西安•科帕拉羅(Lucia Coppolaro)主編,【加】弗朗辛•麥肯齊(FrancineMcKenzie)、【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等著。本書從近代航海大發現講起,探討了五百多年來貿易與衝突交織的重要歷史事件,如明朝南海發生的貿易衝突、...
第九章新的權力概念 第十章基督教異端的政治思想 結束語:中世紀政治思想向近代政治思想的過渡 參考書目 人名及地名英漢對照 專有名詞 後記 第三卷 16-18世紀 主編簡介 高建,政治學理論專業,法學碩士,天津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政治學一級學科帶頭人。中國社會科學基金政治學學科評議組專家,中國政治學會常務...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蔡元培不僅是現代北大的締造者,也是中國現代大學理念和精神的締造者。 [17] 蔡元培作為近代中國文化界的卓越先驅者,其著名的文化思想和...“教育獨立”作為一種思潮,萌發於“五四”之前,發展興盛於20世紀20年代。由於軍閥混戰,經濟凋敝,北洋政府又不重視教育,國家預算中教育經費比例極低,如1920...
1、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的憲法史研究 192 2、上世紀90年代革命史觀的解讀 3、政治史現代化視角研究的新進展 194 後續:1914年的政治發展 197 歷史的深思:民初政治轉型的兩種模式 200 參考文獻 205 後記 209 書摘 歷史的深思:民初政治轉型的兩種模式 民初政治轉型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理想化的模式,一種是實際...
由於中國人口數量太大,北京官方強制執行計畫生育政策,從而產生出新一代受盡父母溺愛的“小皇帝”,父母們縱容他們奉行西方模式的物質主義,從而使得傳統文化繼續被鄙視並導致極端民族主義的出現。值得慶幸的是這個時期新民族主義因為逆向種族主義和民族覺醒的緣故也同樣甦醒,從而引發理性反省從19世紀開始不斷受侵略的屈辱...
《通往立憲之路:告別晚清的近代史(套裝上下冊)》是一部個體性的近代史。作者將晚清與近代分開,提出“王朝走向沒落是晚清史,中國走向民主與科學是近代史”,這是文化中國與王朝中國兩分的邏輯線在近代史上的延伸。文化中國早在十七世紀就以自己的方式參與了民主與科學的全球化進程,“屈辱屬於晚清,光榮歸於近代”...
美國著名漢學家、哈佛大學歷史講座教授、東亞文明與語言系主任,以研究晚清以來的中國社會史、政治史著稱。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孔飛力轉向海外華人移民史研究。曾任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主任、芝加哥大學遠東語言文化系主任。孔教授經年耕耘於中國近代史領域,先後出版的《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叫魂》等專著...
十九、二十世紀之交,中國掀起了一股留學日本的熱潮。光緒二十年(1894年),鄭孝胥出使日本回來後,其言語行動給孟森影響很深,他在獲得康生資格後,乃決定加入留學日本這個行列。到達日本後,很快進入東京法政大學,攻讀法律,同時對政治、經濟等學科知識也如饑似渴地汲取吸收,日漸精進,“森自此即留意於政治,不若...
19世紀中葉,徐繼畬及其著作是西方人特別是傳教士們觀察中國的風向標。弼萊門的書評 《一部新的中文地理書》,主要翻譯《瀛環志略》的內容;衛三畏的文章,則注重《瀛環志略》的學術意義。在中國人眼裡作為觀察世界之窗的《瀛環志略》,在西方人眼裡卻成為探詢中國文化的一條路徑。傳教士們還認為,《瀛環志略》...
新千年文化與新軸心時代 新千年文化是欲將聯結著新軸心時代的文化。德國思想家雅斯貝爾斯在二十世紀中期預言,人類即將出現一個與孔子、釋迦牟尼、柏拉圖、基督耶穌為代表的第一個軸心時代相對應的思想文化的新軸心時代。新軸心時代是要在文藝復興以來人性解放的基礎上,破除科技、理性、權力話語等新型上帝的精神異化和變相...
該詞條使用“社會制度”定義,是因為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也決定了其政治和文化等上層建築。1909年出版的《世紀辭典》的定義是:擁有資本或財產的國家;對於資本的占有。眾多資本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上;以及,對於大量或聯合的資本的權力或影響力。西方經濟學一般認為其屬於“經濟制度”。梅里厄姆-韋伯斯特詞典里對資本主義的...
中華民國的建立不同於此前中國的君主王朝,它是經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鬥爭而建立的共和國家。19世紀末年,由於清朝腐敗不堪和資本主義列強侵略的深入,尤其是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使中國陷入嚴重的民族危機。先進的中國人紛紛探求救亡圖存的辦法。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在中國的發展和西方政治思想學說的傳播,代表新興資產階級的...
呂思勉採用的是《文獻通考》中的方法,即“根據著現代的事情,去推想古代事實的真相”。上世紀20年代正值軍閥混戰,呂質疑道:“現在滿眼是驕橫的軍閥,從前偏有公忠體國的韓、岳、張、劉?”該書面世12年後,南京政府將其查禁,稱:“武穆之精忠,與秦檜之奸邪,早為千秋定論。該書……是何居心,殊不可解...
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一股空前的民主化浪潮席捲神州,無論是推翻清朝,建立共和國;還是改良清朝,實行君主立憲,都讓大清王朝的統治者感到不寒而慄。然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連最為頑固的慈禧太后在最後也不得不做出姿態,準備仿行君主立憲,但很快就被世人識破了它的欺騙性。如今,成為清朝最高統治者的載灃...
”國家的目的就是保存“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這些自然的和不可動搖的人權,並以人民主權、分權和法治基本原則來制約國家權力,從而奠定了近代憲法的思想基礎。1946年《新人權宣言》草案是在第一個人權宣言頒布157年後出台的,資產階級在一個半世紀里積累了巨額財富,政治上趨於成熟,而且已有人權實踐正反兩方面...
在中國閉關鎖國的時候,歐洲資本主義國家迅速崛起。英國在18世紀中後期開始工業革命,在19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基本完成了工業革命,在當時代表了最先進的生產力水平。中國擁有龐大的人口資源,正是英國資產階級夢寐以求的潛在市場。而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當時的中國堅持奉行的閉關鎖國政策正是英國向中國傾銷其工業產品...
[日]黎德機(KurtW.Radtke)著,吳莉葦譯:《全球化以外──20世紀中國的個人和社會》(BeyondGlobalisation.TheindividualandsocietyintwentiethcenturyChina),刊南開大學近代中國研究中心、南開大學歷史學院編:《近代中國社會、政治與思潮》,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頁151-166。[美]費正清(JohnK.Fairbank)著、...
因此,19世紀末清政府所面臨的一系列內憂外患的社會矛盾,就成了孫中山民主思想啟蒙及倡導“三民主義”的原動力。思想淵源 三民主義的思想淵源與孫中山本人的成長經歷是分不開的。孫中山因革命需要,先後有30餘年在海外度過。因此,孫中山的民主思想也不可避免的與中國儒家文化和西方文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並深深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