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和出版學

出版和出版學,出版是通過一定的物質載體,將著作製成各種形式的出版物,以傳播科學文化、信息和進行思想交流的一種社會活動。出版物凝結著人類的思想和智慧,集聚了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和實踐活動的經驗與成果,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側面。世界上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經濟發展狀況、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發展水平,以及人們生活面貌和精神狀態,在出版物上都有所記述。圖書是社會的產物,它反映社會,同時又影響著社會。出版對於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起著推動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出版和出版學
  • 目的:傳播科學文化、信息和進行思想交流
歷史
出版一詞,英語為 publication。這一詞來源於古拉丁語publicatus。所謂版,是中國古代用以書寫的木片的稱謂。後來用雕版印刷的書籍,稱為雕版書。中國早在五代(907~960)時就有“刻印板”、“鏤板”,宋代有“開板”、“刻板”等詞。中國最早使用“出版”一詞是在19世紀末。有的學者認為該詞可能是從日語中引進的。日本18世紀50年代已出現“出板”(板與版意通 )一詞。現在使用“出版”一詞,通常是指用印刷或其他複製辦法將作品製成出版物在社會上傳播。狹義的出版是指圖書報刊的編輯、印刷和發行;廣義的出版不僅是指圖書報刊,還指錄音、錄像以及其他文字語言和圖像的媒介載體的編輯、印刷、製作和傳播。  
研究出版活動的內在規律、出版各個環節之間的聯繫和出版所發生的社會影響,探索出版發生、發展的歷史以及對人類文明的作用,稱為出版學。
出版的歷史發展   
圖書出版有著悠久的歷史,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世界出版史也是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人類社會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和科學文化的進步,與出版有著密切的關係。出版是在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文字的發明和文化的發展是出版產生的前提和基本條件。在人類社會中,文字的發明和圖書的出版,對社會的進程產生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國有據可考的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這種文字主要用於記事和占卜,距今已有3500多年。甲骨文已經是成熟的文字,中國文字的起源還在更遠古的年代。在西安半坡村出土的陶器上繪有美麗的花紋、圖案。比較多的彩畫有魚、鹿等動物和人面。這些圖畫有許多是用幾何線條表示出來的。屬於同一時期的其他古代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中也有類似的符號。這些距今6000多年的符號同流傳下來的古代漢字有某些相同之處。文字是由圖畫和符號演進而成,這些符號就是古代漢字的前身。和甲骨文差不多同時或稍後一些,在中國古代青銅器上就鑄有文字,在石頭上也篆有文字。   
在西方,古埃及人和蘇美爾人創造象形文字,距今已3000~5000多年。   
在人類發展歷史上,文字的發明和學會使用火一樣重要。火的使用是人擺脫野蠻的開端,文字的發明則使人類步入了文明社會新的階段。中國和西方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字都是人類進步的見證。這些文字是研究古代世界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資料,是中國和世界出版史的源頭。沒有文字就沒有出版,有了文字篆刻才逐漸開始有拓印,出版就是從有文字以後發展起來的。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文字的使用日益廣泛,便於人們使用的圖書形式就成為社會的需要。在中國,距今3000多年,開始用木簡和竹簡書寫文字,並穿串摺疊,制裝成冊;還有用絲帛作為文字的載體,分捲成冊。這就是中國書籍產生的開始。中國許多地方出土的文物中都有這種原始的書籍。   
古代原始書籍雖然不是印刷的,只是手抄和刻繪的,但這種書籍已集中反映了社會上豐富的知識,並且使其向廣大的範圍傳播。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空前繁榮,著書立說成為社會風尚。在當時活躍的“百家爭鳴”的學術環境中,著書範圍涉及哲學、歷史、教育、文學、軍事、醫學、農業等方面,因而書籍開始繁榮起來。學術的活躍和書籍的繁榮促使人們的智慧型進一步發展。   
紙張的發明為出版開闢了新天地。公元2世紀初,中國東漢時的蔡倫(?~121)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利用樹皮、破布和魚網造紙。這是公認世界最早發明的植物纖維造紙技術。它逐漸推廣,沿著絲綢之路傳到世界各地。紙張的發明使文字載體發生了巨大變化。輕便柔軟而又廉價的紙張代替了笨重的木簡、竹簡和昂貴的絲帛,為圖書出版大規模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物質條件。   
由於社會對圖書的需要不斷增加,又受到石刻拓印和圖章的啟示,約在公元7世紀,中國發明了雕版印刷,從而使圖書得以大量印製。當時中國雕版印刷本流傳到朝鮮、越南、日本和歐洲。隨著古代交通路線的延伸,雕版印刷圖書傳送到世界各地。雕版印刷的出現使圖書製作的費用大大降低,為更多的人使用圖書提供了條件。雕版印刷的發明啟發了以後的活字印刷。   
公元11世紀,中國北宋人,畢昇(?~約1051)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術革命性的變革。由於有了活字印刷,書籍的品種和數量大大增加,並且提高了印刷速度。   
在世界其他地方,古埃及人用莎草紙書寫文字,有的還用羊皮作紙。公元4世紀,中東地區用泥版和蠟版作圖書載體,在泥版與蠟版上刻繪文字。同一時期,印度用樺樹皮和棕櫚葉作文字的載體。隨著歐洲手工業的發展,文化逐漸提高,歐洲對圖書的需要日增。15世紀50年代,德國人J.谷登堡(1394~1468)發明以機械的方法用鉛活字印刷圖書。谷登堡的發明為出版業朝著工業化的方向發展奠定了基礎,對世界文明的進程產生了巨大影響。歐洲在鉛活字發明之前,手抄圖書總數只有幾千冊,而1450~1500年間,只經過50年,歐洲圖書的數量就猛增到900萬冊。   
幾百年來,活字印刷的發明和使用,伴隨著資本主義和工業化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信息的傳播速度,擴大了傳播的範圍,推動了世界文化的發展,加速了人類社會進步的步伐。同時,工業的發展又影響印刷,新的科學技術、新的工藝套用於印刷,又使出版業自身發生了重大變化,出版的規模日益擴大,出版物的生產速度迅速提高。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現代化設備的套用,印刷業發生了巨變。現在世界上出版物的數量不斷增加,成本也大大降低,圖書不再為少數富人所占有,一般民眾也有讀書和受教育的可能。圖書製作也逐漸轉向普及形式而為社會多數人所能購買。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新的文字語言載體和傳播工具還在不斷發生變化。雖然有許多新的設備和新的工藝出現,但目前以紙張為載體,用印刷方法製作圖書出售,仍然是出版行業的基本形式。 出版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槓桿   
出版對於社會的推動作用,歸根結底在於出版物積累了人類的科學技術知識和先進的思想,並且加以擴大傳播。人們一經掌握科學技術知識和進步思想,就能使生產力得到提高,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人類社會在有文字之前,人們繼承前人的知識與經驗,主要靠口頭、實物和簡單的符號進行傳授,其傳播的範圍狹小,速度緩慢,而且隨著時間的變化,傳授的內容越來越不準確。有了文字特別是有了出版物以後,知識和經驗就可以擴大和迅速地傳播。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是出版發展的基礎,而出版物的傳播又影響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影響人們的思想意識。在中國,雕版印刷術的發明是建立在唐朝經濟政治發達的基礎之上,而雕版印刷的出現,借出版物來進行傳播,則使人們的知識和社會的信息迅速擴大。唐朝推行科舉制度,社會上讀書之風日盛,對圖書的需求增加,城市的書肆開始刻書售書。當時社會繁榮,詩文勃興。一千多年以來,唐詩一直膾炙人口,是與印刷出版使其代代相傳有著重要的關係。唐朝長安是世界東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佛教經典從西域傳入長安,四鄰各國都有使臣駐於長安,來中國遊歷和學習的學子、做生意的商人為數不少。他們帶來異國的文化成果,同時也帶回中國的學術成就,特別是把記載中國先進思想和科技發明的圖書刻本運回本國傳授。隨著佛教的深入,佛經又大加刻印,傳向四方。由於中外僧侶往來,佛學經典也隨同漢文化學術通過圖書刻本大量傳到海外,其中日本、朝鮮等國就受到很大影響。   
北宋是中國手工業和商業空前繁榮時期,這個時期中國發明了活版印刷術,學術興盛,各種著作種類繁多,涉及的知識領域廣泛,不僅當時的儒家經典、歷史、地理、天文歷算、農業、工業、醫藥、文學詩詞以及佛經、道經等大量印刷,就是從春秋戰國到隋唐五代的學術著作,也陸續出版。流傳至今具有很高文獻價值的《資治通鑑》和《太平御覽》等巨著,就是北宋時期編就的。北宋學術的繁榮帶動了出版業的發展,而出版業的興旺又促使學術進一步繁榮。那時從城市到鄉村都開設有書院、學館。這與出版業的興起,經典和教本大量印刷,方便傳授,有很大關係。   
在西方,活版印刷的發明是在歐洲手工業和商業有了相當發展的基礎上出現的。而活版印刷的出現,知識和信息的傳播,又促進了社會文明水平的提高。活版印刷對當時歐洲宗教的改革和傳播發生過重大作用。馬克思對火藥、指南針、印刷術的發明作了很高評價。他說:“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槓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427頁)活版印刷的發明使宗教改革的教義和《聖經》大量印刷,從而使新教的擴大傳播成為可能。隨著航海事業的發展和殖民地的建立,歐洲的文化也通過出版物傳到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   
新的科學發明、發現和創造,由於活版印刷物大量出版發行,啟示著人們進行深入的探索。在中世紀和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先進科學思想的傳播大大開闊了人們的視野。當時新的科學著作常常遭到神權的野蠻幹涉,一些科學家受到教會的監禁和殺害,其著作被視為異端邪說加以焚毀,但是真理終歸是真理,他們的著作受到人們的歡迎,越印越多,越傳越廣,日益促進人類思想的進步。14~16世紀,歐洲的人文主義思想通過出版物的傳播,衝破了神權思想的束縛,為文藝復興掃清了道路。   
16~17世紀的歐洲,工業部門出現了許多新技術、新發明和新創造,交通運輸日趨發達,造船技術與航海術有長足進步,科學家對天體運行也有了新的認識。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方面的這些發展,得力於活版印刷術的發明。當時,進步的造紙技術與活版印刷術相結合使新的科學著作與信息得到大量傳播。新的科學技術促使社會生產力迅速提高,為工業革命開闢了道路。   
代表社會發展的先進思想,經過出版物的傳播,喚起千百萬人為推翻舊制度而進行鬥爭。歐洲啟蒙思想家以伏爾泰、盧梭、狄德羅為代表,他們的著作廣泛傳播,為推翻封建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礎。狄德羅通過編撰《百科全書》把啟蒙思想家團結在一起,以《百科全書》作為宣傳反對經院哲學、神權統治和封建等級制度的思想工具。他們被稱為“百科全書派”。正是這些先進思想的傳播帶來了急風暴雨式的法國大革命。雄壯的馬賽曲的歌聲通過出版物傳遍全世界,直到今天還鼓舞著人們向舊勢力作鬥爭。   
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人類徹底解放開闢了新紀元。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共產主義同盟寫了《共產黨宣言》。這個《宣言》廣為出版發行,震撼了全世界。1867年馬克思的巨著《資本論》第一卷問世,隨後馬克思和恩格斯一系列的著作出版。19世紀後半葉,馬克思主義理論通過出版物的媒介擴大傳播。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闡述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奠定了科學共產主義的理論基礎。
20世紀開始,列寧主義通過出版物影響俄國和整個世界。列寧首先出版報刊和小冊子,宣傳無產階級的革命理論。這些出版物成為團結和指導工人和廣大民眾進行鬥爭的武器。1917年俄國爆發革命,馬克思主義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俄國十月革命以後,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等經典作家的著作開始在中國傳播,對中國革命發生了重大影響。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宣傳進步思想的報刊在中國大量創辦。
1920年,《共產黨宣言》在中國翻譯出版。馬克思列寧主義著作在中國知識分子中,特別是在知識青年中廣為傳播,為他們迎接新的革命鬥爭作了思想準備。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驅者為革命而呼喊。當時以李大釗等人為代表的共產主義思想家,通過創辦刊物,撰寫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鼓動民眾進行鬥爭。毛澤東在革命鬥爭實踐中,對中國社會進行調查研究,通過出版物宣傳馬克思主義並使之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引導中國革命走上了正確的道路。   
出版在世界歷史的各個時期,為積累和介紹科學文化知識作出了貢獻。科學發明都是在前人創造的基礎上實現的,而科學家知識的增進和信息的取得,又主要是通過出版物。出版物具有這樣的特性:把前人的科學技術知識用簡明的方法加以總結歸納,為人們學習、創新提供基礎知識。古往今來,社會的文化教育通常是從圖書學習開始的。圖書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而且可以使人們用最廉價的方法取得生產、生活和科學知識。出版所以能推動科學技術進步,最根本的是由於圖書所凝結的科學技術知識能帶來巨大的社會效果。圖書在溝通信息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在當今世界市場日益擴展以及出現新的傳播技術的條件下,人們若要系統了解某個國家、某個民族的經濟、政治和科學文化情況,還是需要通過出版物去了解,從眾多的圖書和刊物中獲取資料和信息。出版物是人們不斷取得信息的重要源泉。   
近幾十年來,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以出版物為媒介,對工農業和交通運輸業等的影響不容置疑。中國正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了迅速提高工農業和科學技術水平,通過出版物的媒介,引進世界上新學科、新技術和新知識是非常必要的,並將取得重大成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出版事業   如前所述,中國出版事業有著悠久的歷史。五千年來的優秀文化傳統給中國人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中國圖書典籍之豐富是世界上少有的。但是,近代由於經濟發展緩慢,科學文化衰落,出版事業也逐漸落在後面。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使中國出版事業得到新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出版事業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總體中的一部分。1949年以後,社會主義出版事業開始組建。國家首先將社會上存在的私營出版機構改造成國營或公私合營的出版機構。過去一些對社會有貢獻有成就的出版社繼續保留下來,如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人民政府給予扶持,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曾經在民主革命時期,為革命作出貢獻的進步出版社,如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在建國前已經聯合成立三聯書店,建國後擴大業務;對過去的一些小的私營出版社則採取合併的辦法,使其走上正確的道路。另外,在北京、上海和各省、自治區,建立了一些綜合性的和專業性的出版社。對私營印刷行業,採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針,使其納入社會主義軌道。同時,國家還根據需要,新建一批國營印刷廠。發行方面,建國伊始就成立了全國托拉斯性質的機構──新華書店。新華書店最早成立於抗日戰爭初期,在革命根據地開展發行工作,建國後在全國縣城以上設點,統一辦理全國圖書發行。在廣大農村,通過供銷合作社代銷。書店的發行網路,遍布全國城鄉。   
建國初期,出版事業就有了明確的方針。1950年9月,在第一屆全國出版工作會議上,作出《關於發展人民出版事業的基本方針的決議》,決議規定:“為人民大眾的利益服務是人民出版事業的基本方針”。在這個方針的指引下,中國的出版事業發展很快。建國後最初幾年,就出版了大量對廣大讀者有益的讀物,特別是普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知識與社會發展史的書籍,以及許多內容健康的文藝作品,使廣大讀者及時受到了教育。   
1956年在中國共產黨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指導下,出版事業出現繁榮景象。實行這一方針,學術著述和文藝創作欣欣向榮。據統計,1950年全國出書12153種,印行2.75億冊;1956年,出書28773種,印行17.84億冊。6年期間,全國出版的書籍大量增加,1956年是1950年出書種數的236.7%,印數的649%。不僅出書種數、印數大量增加,更重要的是出版了大批有價值的深受廣大讀者歡迎的讀物。   
但是,1957年反右派鬥爭的擴大化,傷害了一批學者、作家和出版工作者,使出版事業的發展受到了挫折。在“大躍進”的浪潮中,曾一度出現片面追求出書數量,而不顧質量的現象。1963~1965年,隨著工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出版事業也逐漸復甦,走上正常軌道。   
中國出版事業雖然受到一些干擾,但還是曲折地向前發展。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十分注意利用圖書向人民進行教育。建國後17年間,系統地出版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著作,如出版了《列寧全集》,並開始陸續出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毛澤東選集》出版了4卷。對於現代中國著名作家魯迅、郭沫苦、茅盾、巴金等人的著作,也開始陸續出版全集。這期間出版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與技術科學的出版物都比較豐富。對西方從古代到現代的重要學者、作家的著作,有計畫有步驟地進行介紹,有的還出版了全集。這一時期,圖書出版對科學文化在人民中的普及和提高,對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出版工作又受到嚴重打擊,書刊出版陷於癱瘓。“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出版事業遭受嚴重挫折的十年。“文革”開始,出版機構首先受到衝擊,隨後出版機構大部分撤銷,人員被遣散或下放勞動;以前出版的圖書大部分被否定。結果,圖書出版大量下降,由1965年出書20000種,下降到1967年的2725種。“文革”時期出版的圖書除馬克思列寧主義著作和毛澤東著作外,大多是當時的政治檔案、文章彙編和政治性小冊子。出版園地變成了荒蕪的沙漠。   
1976年粉碎了“四人幫”,批判了極左路線,出版工作得到恢復和發展。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在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作準備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提出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方針,並且指出同年5月開展起來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實際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爭論,這場爭論的確是個思想路線問題。特別是1978年12月18~22日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定黨的思想路線之後,全黨的思想統一起來。黨的正確路線深入人心,人們解除了精神上的枷鎖,推倒了阻礙前進道路上的藩籬,打破了不適應新形勢的條條框框,大踏步向前邁進。在新的活躍氣氛下,廣大的著譯者和出版工作者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創作日益繁榮,著譯日漸豐富,出版事業出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1978年以後,出版方針進一步明確。圖書出版事業必須認真貫徹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針,認真執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洋為中用,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方針。1983年6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作出《關於加強出版工作的決定》。指出: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務是“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傳播一切有益於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為了推進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出版事業肩負著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出版事業要有一個更大的發展。   
10年來,出版工作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路線指引下,取得了重大成果。書刊的出版增加很快。1988年出書達65000種,印數達62.87億冊。與1978年出書14987種,印數37.74億冊相比,1988年出書種類增加3倍多,印數增加6 成多。出版事業其他方面也發展得很快。10年中,出版社從150家發展到490家,期刊從1500種發展到6000種。自1979年12月全國出版工作會議提出“立足本地,面向全國”的方針以後,地方出版社發展迅速,出版了許多重要圖書。大專院校出版社在“文革”以前,只有人民大學出版社一家,現在發展到80多家,重點大專院校大都陸續建立了出版社。這些出版社依靠強大的著作隊伍和編審力量,已逐漸成為出版學術著作的重要陣地。全國印刷力量也有很大提高。10年來,印刷生產能力增長了50%。不少印刷廠已有現代化的設備,有電子雷射照排,有新式的彩印和系列裝訂的流水線。發行工作也有很大發展,特別是推行承包責任制,大大發揮了基層書店和營業員的積極性。   
圖書出版的質量,近年來在不斷提高。中國出版的重點工程,如新編的《列寧全集》、《中國大百科全書》、《當代中國》叢書等,正在陸續出版。《中國美術全集》60卷已經出齊。學術著作與文藝創作呈現繁榮景象。各地出版的文藝小說,每年約有200部。對中國古籍有計畫地進行整理,分別出版。自然科學與套用技術、工具書以及少年兒童讀物方面,都出版了許多有價值的受歡迎的圖書。少數民族文字讀物的出版也有很大的增長。這10年是建國以來出版事業最繁榮的時期。   
目前,中國人民科學文化水平還比較低,我們必須通過出版圖書大力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努力提高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出版物現在仍然是科學情報的主要來源,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發展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研究,都必須依靠出版物傳播信息,介紹科學研究成果,包括介紹國外的最新發明、創造和各種最新的觀點,藉以啟發思想和增進智慧。在社會主義建設中,通過圖書鼓舞人們進取向上,提高人們的思想情操與道德觀念,尤為重要。   
隨著中國改革與開放進一步深入,出版事業也出現不少問題。一部分讀物不適應社會的需求,內容粗製濫造。某些書刊肆意傳播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在政治上發生嚴重錯誤。特別是近年來淫穢讀物屢禁不絕,使青少年身心受到損害,引起社會的關注。為取締宣揚淫穢色情、兇殺暴力、封建迷信的書籍、報刊和音像製品,有關方面已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清理,對出版、印刷和發行單位實行綜合治理。這項工作已見成效,並將長期堅持下去。印刷方面,生產能力雖有很大提高,但印刷周期長,趕不上客觀形勢的需要。紙張生產能力不足,價格變動大,有待於改善和調整。發行工作,已有很大改觀,但發行渠道仍不夠暢通,多渠道的競爭局面還沒有形成。出版隊伍的素質,有待於進一步提高。所有這些都是擺在出版工作面前的重要問題,需要逐步解決。現在出版面臨整頓秩序和深化改革的任務。為了繁榮出版事業,要有更多更好的讀物供應讀者,努力提高書刊的質量。要大力出版健康的優秀的文藝作品、有價值的學術著作和實用的有益的讀物。出版要為繁榮創作和活躍學術創造條件,為普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和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作出貢獻。社會主義出版事業要依照憲法保障公民行使出版自由的權利,同時又要依法防止濫用這種權利。國家權力機關正在制定《出版法》,與此同時,為了保護作者的著作權利,也正在制定《著作權法》,以促進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建設。 出版學及其分支學科   
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圖書、報刊等出版物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出版物掌握知識和迅速取得信息,是人們在現代生活中的要求。現在,圖書的內容,涉及科學、文化和藝術的各個領域,關係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在科學文化比較發達的國家,出版行業同工商業一樣,占有重要的地位。出版已成為一門科學。世界上許多國家,包括中國,都成立了出版研究所。出版學是研究出版規律的科學,是研究出版的歷史、社會作用的科學。出版學範圍較廣,其分支學科,有編輯學、印刷學和發行學。   
編輯學研究編輯活動的規律,探索編輯各個環節上的普遍性問題,研究編輯的歷史,探討出版物的社會影響和作用,並從理論上予以概括和分析。編輯自古以來就有,在中國春秋時代,孔丘就編輯有敘述歷史的《春秋》和可供合樂歌唱的《詩經》等書。秦國呂不韋集門客編有《呂氏春秋》,西漢末年劉向整理彙編前人的策謀《戰國策》,唐代歐陽詢等人編輯《藝文類聚》。宋、元、明、清等各個朝代,都有專門的編輯工作者。在西方,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根據自己的觀點編輯《工具論》,向學生講授。從中世紀到現在都編輯有規模宏大的辭典、工具書等。現在,世界上有一支龐大的編輯隊伍,每年60多萬種圖書都是經過編輯之手出版的。   
編輯在圖書生產過程中,從事創造性的勞動。出版圖書,編輯首先要制定規劃,擬定選題。稿子到手之後,編輯鑑別是否可用,然後審定其內容,核實資料,統一名詞,加工文字等。有的圖書,還需要編輯製作索引。稿子付印之前,進行裝幀設計和校對。圖書出版後,編輯要收集社會上的反映,並反饋給作者,必要時,同作者磋商修訂,考慮再版。這些都屬於編輯工作的範圍。編輯學要對這些方面進行研究,揭示其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   
印刷學研究印刷機械、器材的製造和使用、印刷工藝和印刷品的生產以及印刷廠的管理,探索印刷的原理和基本方法,揭示生產和管理各個環節的普遍性問題;同時,研究印刷對社會發生的作用、印刷的歷史及其發展的趨勢。現在,印刷業已是涉及機械、冶金、化工、電子、光學、電子計算機等項技術的複雜行業。印刷業與先進的科學技術有著密切的聯繫。在當代世界上信息如此重要,印刷周期的快慢,印刷質量的優劣,直接關係到圖書出版事業的興衰。在中國,研究新設備的生產和使用,研究如何提高印刷生產能力,如何加強技術力量的培訓,都是印刷學結合實際研究的重要課題。   
發行學研究發行領域中的矛盾和規律,研究發行的歷史和發展趨勢,探索書刊的供求關係,社會的要求和讀者的需要,發行網點的設定,書刊的儲備和運行,銷售書目的編輯以及新設備的設定和使用等。發行學要揭示發行各個環節帶有普遍性的問題,並從中掌握其原理和方法。發行學在中國開展研究較早,發行界已編有教材,並在一些高等院校的發行專業中講授。發行工作是聯繫出版者與讀者的橋樑,沒有傳遞及時的發行網和反應靈敏的信息手段,書刊發行就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發行工作的好壞,關係著圖書的命運,編者、作者和讀者都對之關切。發行工作者要努力學習,鑽研業務,把對社會有重大價值的圖書發行得更好。因此,發行學研究圖書如何迅速有效地輸送到讀者手裡,研究不同層次讀者的要求,社會和學校圖書館、閱覽室的需要,以及發行工作者的培養和提高,都是重要的課題。   
出版包括編輯、印刷、發行三個方面,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出版以編輯為中心,以印刷為手段,以發行為橋樑。編、印、發三者之間互相依存,互相制約,互相促進。編、印、發的協調,是出版發展的必要條件。出版學要探索出版的規律,掌握出版的發展動向,研究出版對社會的關係和影響,研究編、印、發三者之間的聯繫和矛盾,揭示問題的實質。當前在中國,出版學要理論結合實際,研究出版業在改革開放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措施。   
出版物具有的突出特點是:它與一般商品不同,對社會發生重大影響,對人的思想起著巨大作用。但是,出版物又以商品的形式在市場上出售,它的物質形式在生產過程與流通過程中受經濟規律的支配。出版物反映人的思想,但它的載體又與一般商品相同。出版物的這個特點使出版的經營管理產生許多問題。研究這個特點是出版學的重要課題。   
現在世界上,出版學的研究工作者正致力於研究出版的經營管理,出版業的現代化,出版自由和出版的發展趨向。這些問題也是中國出版學研究工作者所關心和研究的課題。   
出版學除了編輯學、印刷學、發行學之外,還包括著作權、裝幀藝術等專門領域。出版學及其分支學科的研究範圍包括哪些方面,具體研究的目的與任務如何,學者們意見不一,這些問題也有待於進一步探討。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許多先進的傳訊與複印設備在出版中套用。錄音、錄像、縮微技術越來越普及,音像讀物在社會上逐漸推廣,有些人據此擔心圖書出版會出現危機。在漫長的出版發展史上,出版物的內容和載體的形式,是會不斷發生變化的。出版物在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同時,自身也會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出版物的形式也會發展。但是,出版物不會消失,它將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程繼續向前發展。   
電子計算機在出版行業的套用,將促使出版過程發生劇烈變化,人的勞動,包括繁重的編輯勞動,在操作上將進一步減輕,而且效率會大大提高。隨著中國科學技術的進步,新的設備將會不斷進入出版系統,促使圖書出版事業加快向前發展。中國有11億人口,教育事業日益發展,人民文化水平逐漸提高,廣大讀者需要增長知識,獲得新的信息,取得新的資料。讀者需要讀物,如同人需要食物、空氣和水一樣。這就要求出版業供給人們健康的、有價值的讀物。在中國,出版事業正面臨著艱巨的任務,但它將不斷克服前進中的種種困難,不斷向前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