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政治大學

解放戰爭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訓練和培養軍事、政治幹部的學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政治大學
  • 外文名:Military and Political College of the CPLA
  • 簡稱:軍大
  • 教育方針: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為適應抗日戰爭勝利後形勢的需要,人民解放軍以各地的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分校為基礎,陸續組建訓練和培養軍隊幹部及地方青年學生的軍事政治學校。這些學校的教學內容有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毛澤東軍事思想等基礎理論;解放戰爭的作戰方針和作戰原則;國內外形勢和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攻防戰術和射擊、刺殺、投彈等技術。教學中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強調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隨著形勢的發展,這些軍事政治學校先後擴建為東北、華北、華東、西北、中原、中南、西南等軍事政治大學(簡稱“軍大”)。
1945年10月,抗大總校及第一、第三分校離開陝西省延安,12月到達吉林省通化地區組建東北軍事政治大學。林彪兼任校長,彭真兼任政治委員(1946年6月林彪兼任校長和政治委員),何長工任副校長(後朱瑞、倪志亮),吳溉之任副政治委員,陳伯鈞任教育長(後曾國華),徐文烈任政治部主任(後劉型)。下設東滿、南滿、西滿、北滿、冀察熱遼5所分校及第1、第2支隊。1949年7月,東北軍政大學大部遷至武漢,改稱華中軍政大學。留下的東北軍政大學一部組成東北軍事政治學校。1950年,東北軍事政治學校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高級步兵學校。
1948年5月9日,中共中央決定,委託中共華北局辦一所大軍校。經過籌備,由晉察冀軍區軍事政治幹部學校與步兵學校、晉冀魯豫軍區軍事政治大學等單位合併,組成華北軍事政治大學,7月1日正式開學。葉劍英任校長兼政治委員(1950年1月朱良才任政治委員),蕭克任副校長(後曾湧泉、譚家述),朱良才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譚家述任教育部部長。下設8個大隊及步兵學校、婦女學校、高級幹部隊和台灣隊。1950年8月,華北軍政大學改編為華北陸軍軍官學校,後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高級步兵學校。
1946年春,抗大第四、第九分校與蘇中公學、華中野戰軍隨營幹部學校合併組建華中雪楓大學(以新四軍原第4師師長彭雪楓的名字命名)。粟裕兼任校長,張崇文任副校長。12月,八路軍山東軍區軍事政治幹部學校、雪楓大學、自廣東北撤的東江縱隊幹部隊、淮南隨營學校和山東軍區通信學校5個單位合併,組建華東軍事政治大學。張雲逸兼任校長,余立金、曾生任副校長。1947年夏,華東野戰軍組建隨營幹部學校(1949年春改稱第三野戰軍軍事政治幹部學校)。陳毅兼任校長,劉季平任副校長。1949年7月,第三野戰軍第8兵團部、第三野戰軍軍事政治幹部學校與華東軍事政治大學合併,組建新的華東軍事政治大學。陳毅兼任校長和政治委員,陳士榘任副校長,鐘期光任副政治委員,聶鳳智任教育長,余立金任政治部主任。下設浙江、福建、山東等分校。1951年1月,以華東軍政大學和華北軍政大學各一部為基礎,在南京組建軍事學院;華東軍政大學一部另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高級步兵學校。
1946年7月,晉綏野戰軍隨營幹部學校改稱賀龍中學。賀龍兼任校長,彭德(後李長路)任副校長。1948年7月,賀龍中學與晉綏軍區步兵學校在山西省臨汾地區合併,組建西北人民軍事政治大學(後移駐西安)。賀龍兼任校長,李長路、鐘師統任副校長,黃榮忠任教育長,胡光任政治部主任。1950年1月,西北軍政大學奉命停辦,大部於2月遷至重慶,與第二野戰軍軍政大學合併。同年11月,留在西安的西北軍政大學一部與第7軍領導機關合併,組建西北軍區軍官學校,後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步兵學校
1945年冬,以抗大第六分校為基礎組建晉冀魯豫軍區軍事政治大學。滕代遠兼任校長,徐深吉任副校長(後周恩城)。1948年5月,該校大部與晉察冀軍區軍事政治幹部學校合併,組建華北軍事政治大學。同年春,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隨營學校與豫西軍政幹校合併,在河南省寶豐縣成立鄂豫陝軍事政治大學。9月,中原軍區將鄂豫陝軍事政治大學擴建為中原軍事政治大學。劉伯承兼任校長和政治委員,譚家述任副校長兼教育長。1949年5月,中原軍政大學遷南京,改稱第二野戰軍軍事政治大學。劉伯承兼任校長和政治委員,劉華清任黨委書記兼政治部副主任,徐立行任教育長。11月,第二野戰軍軍政大學移駐重慶。
1949年7月,由東北遷至湖北省武漢市的東北軍政大學改稱為華中軍政大學。12月又改稱中南軍事政治大學。林彪兼任校長,羅榮桓、鄧子恢、譚政兼任政治委員,倪志亮任副校長,劉其人任副政治委員,解方任教育長,王逸群任政治部主任(後葉明)。下設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西6所分校。1950年,中南軍政大學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高級步兵學校。
1949年11月,第二野戰軍軍事政治大學隨野戰軍移駐四川省重慶市。1950年2月,由陝西省西安市南下的西北軍事政治大學大部也進入四川,與第二野戰軍軍政大學合併。4月,組成西南軍事政治大學。劉伯承兼任校長和政治委員,徐立行任教育長。下轄川東、川南、川西、川北、雲南、貴州、西康等分校和第八分校。1951年,西南軍政大學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高級步兵學校。
1947年8月7日,中共內蒙古工作委員會決定成立內蒙古軍事政治大學,烏蘭夫任校長兼政治委員。下轄第一、第二院。第一院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第二院在齊齊哈爾。兩院先後開辦五期,共培養1400多名蒙古族幹部。學校於1949年下半年撤銷。
各軍事政治大學堅持毛澤東為抗大規定的“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風,發揚“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光榮傳統,共培養和訓練了數十萬軍事、政治幹部,其中包括各野戰軍部分軍以上高級指揮員,對於奪取解放戰爭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軍事政治大學的教學經驗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院校建設和部隊建設的優良傳統。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