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軍事政治大學 前身為1945年冬以原“抗大” 第6分校為基礎,成立晉冀魯豫軍區軍事政治大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北軍事政治大學
- 前身:晉冀魯豫軍區軍事政治大學
華北軍事政治大學 前身為1945年冬以原“抗大” 第6分校為基礎,成立晉冀魯豫軍區軍事政治大學
華北軍事政治大學 前身為1945年冬以原“抗大” 第6分校為基礎,成立晉冀魯豫軍區軍事政治大學 ,劉伯承、滕代遠先後兼任校長和政治委員,徐深吉、周恩城先後任副校長。1946年2月以原“抗大”第2分校為基礎,成立晉察冀軍區軍事政治學校,聶榮臻兼任校長和政治委員,朱良才任副校長兼副政治委員。1948年 5月晉察冀軍區...
留下的東北軍政大學一部組成東北軍事政治學校。1950年,東北軍事政治學校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高級步兵學校。1948年5月9日,中共中央決定,委託中共華北局辦一所大軍校。經過籌備,由晉察冀軍區軍事政治幹部學校與步兵學校、晉冀魯豫軍區軍事政治大學等單位合併,組成華北軍事政治大學,7月1日正式開學。葉劍英任校長兼...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培養、造就合成軍隊高級指揮員和高級參謀人員的最高學府。直屬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培養與中國人民解放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相適應的中、高級指揮員。經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批准,在原華北、華東軍事政治大學的基礎上創辦...
學校前身是1941年成立於延安的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三分校俄文大隊,後發展為延安外國語學校,建校始隸屬於中共中央領導。新中國成立後,學校歸外交部領導,1954年更名為北京外國語學院,1959年與北京俄語學院合併組建新的北京外國語學院。1980年後直屬於教育部,1994年正式更名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在學校半個多世紀的...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8年在井岡山開辦了第一個教導隊,爾後相繼建立了工農紅軍學校、紅軍大學和一些隨營學校,為軍隊培養了一批軍政幹部。部隊邊戰鬥、邊訓練,不斷提高了軍事技術、戰術水平。抗日戰爭時期,軍事訓練有了發展,紅軍大學改為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各根據地先後成立了11所分校和少量專業學校...
1948年5月,根據中央決定,晉冀魯豫軍區與晉察冀軍區合併為華北軍區。晉冀魯豫軍區所轄冀魯豫、太行、太岳、冀南軍區和第8、第13、第14縱佇列入華北軍區建制,豫皖蘇軍區調歸中原軍區建制,晉冀魯豫軍區軍事政治大學與晉察冀軍區軍事政治幹部學校合併組成華北軍區軍事政治大學。軍政機構 冀魯豫軍區,司令員王秉璋,政委...
朱明安 朱明安(1915——1995),筆名亦鳴,貴州仁懷五馬人。曾於國民黨66軍參謀處任中校科長等職。1948年5月參加人民解放軍,後受派石家莊華北軍事政治大學教育部任上校戰術系教員。晚年參加編修《仁懷縣誌》和《茅台酒廠志》。著有詩集《嶺南集》。
蘇振華(1912年6月2日—1979年2月7日),男,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三墩鄉戴家鋪村人,中國共產黨黨員,畢業於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蘇振華在革命生涯中,歷任排長、連政委、團黨總支書記、師經理處政委、團政治處主任、團政委、大隊大隊長、旅政委、縱隊政委、軍區副政委、兵團政委、軍區政委、軍區司令員、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