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3軍的前身是華東野戰軍第4縱隊。該縱隊是由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閩浙軍區挺進師、紅軍閩西南抗日討蔣第4、第5支隊及紅軍閩南獨立第3團等部隊發展而來的。1938年2月,在閩南和閩西南堅持鬥爭的上述紅軍部隊,在福建龍巖白土鎮整編為新四軍第2支隊,轄第3、第4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3軍
- 部隊前身:華東野戰軍第4縱隊
- 列編時間:1949年2月
- 首任軍長:陶勇
- 首任政委:盧勝
- 改編時間:1985年
部隊前身,部佇列編,部隊沿革,部隊改編,
部隊前身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3軍的前身是華東野戰軍第4縱隊。該縱隊是由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閩浙軍區挺進師、紅軍閩西南抗日討蔣第4、第5支隊及紅軍閩南獨立第3團等部隊發展而來的。1938年2月,在閩南和閩西南堅持鬥爭的上述紅軍部隊,在福建龍巖白土鎮整編為新四軍第2支隊,轄第3、第4團。
1939年冬,以陳毅、粟裕為正、副指揮的新四軍江南指揮部,遵循中共中央“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方針,派部隊渡江北上,開闢蘇北抗戰根據地。第4團團長張道庸(即陶勇),政治委員李勝(即盧勝)奉命率團部和第2營北渡長江,進至江蘇省儀征縣月塘集地區,與梅嘉生等率領的挺進縱隊第3團合編為新四軍蘇皖支隊。1940年6月,蘇皖支隊以兩個團的兵力粉碎了國民黨蘇魯皖邊游擊軍李長江部13個團的進攻,保衛了郭村,創造了華中地區反磨擦戰鬥以少勝多的範例。隨後,蘇皖支隊於江都縣塘頭鎮擴編為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3縱隊。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陶勇、副司令員陳玉生,參謀長張震東、政治部主任盧勝。
1941年1月,新四軍重建軍部以後,第3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1師第3旅,下轄第7、第8、第9團和南通獨立團。在旅長陶勇、政治委員劉先勝的率領下,堅持蘇魯皖邊區的抗日武裝鬥爭。
部佇列編
1949年2月,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華東野戰軍第4縱隊于山東省峰縣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3軍,隸屬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建制。陶勇任軍長,盧勝任政治委員,梅嘉生任副軍長兼參謀長(後彭德清任副軍長,陳宏任參謀長),劉文學任副政治委員(後仲曦東),謝雲暉任政治部主任。第10師改稱第67師,杜屏任師長,李彬山任師政治委員;第11師改稱第68師,張雲龍任師長,陳茂輝任師政治委員,第12師改稱第69師,譚知耕任師長,伍洪祥任師政治委員。全軍共3.5萬餘人。
部隊沿革
1949年4月21日,第23軍奉命參加渡江戰役,突破鎮江、江陰之間的國民黨軍江防,乘勝向縱深穿插,切斷了滬寧鐵路和寧杭公路,在溧陽、郎溪、廣德地區會同兄弟部隊截擊、殲滅了由南京等地南逃之敵5個軍的大部。
1949年5月初,和兄弟部隊一起解放杭州。隨後又進軍上海,強渡蘇州河,攻占國民黨政府造幣廠和敵淞滬警備司令部,俘敵1萬餘人,與兄弟部隊一起解放了上海市。
1949年內6月,第23軍由上海返回杭州駐防。
1952年7月,第25軍第73師調歸第23軍建制,第68師撤銷。
1952年9月,第23軍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在“三八線”附近擔任堅守防禦作戰任務。朝鮮停戰後繼續堅守“三八線”中線陣地,並幫助朝鮮人民醫治戰爭創傷,重建家園。
1958年3月第23軍撤離朝鮮,回國後該軍駐防黑龍江。
1960年代初,第23軍參加了大慶石油會戰。
1966年3月,該軍戰士劉英俊為保護兒童,勇攔驚馬而壯烈犧牲。
1969年12月,全軍重排番號,第73師改稱第68師。
部隊改編
1985年第23軍改編為第23集團軍,軍部位於黑龍江省省會哈爾濱市,原代號81032部隊,隸屬瀋陽軍區,下轄67,68,69師總計3個步兵師,並編入坦克旅、炮兵旅和高炮旅以及守備第5、第7師(1992年撤銷)。
1998年第67、第68師分別改為步兵旅和摩步旅,坦克旅則改裝甲旅。
2003年,原23集團軍撤編,原屬23集團軍的69師、68旅併入長春第16集團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