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養浩(1269—1329年),漢族,字希孟,山東濟南人。號雲莊。元代著名散曲家。詩、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稱。 張養浩少年知名,19歲被薦為東平學正,歷官堂邑縣尹、監察御史、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因看到元上層統治集團的黑暗腐敗,便以父老歸養為由,於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辭官家居,此後屢召不赴。
【作品名稱】中呂·最高歌帶
【作者】張養浩
【年代】元
詩磨的剔透玲瓏,
酒灌的痴呆懵懂。
高車上纛成何用②,
一部笙歌斷送。
金波瀲灩浮銀瓮③,
翠袖殷勤捧玉锺④。
時一縷綠楊煙,
扯一彎梨花月,
臥一枕海棠風。
似這般閒受用,
再誰想丞相府帝王宮。
①“詩磨”句:詩歌琢磨得明淨靈巧。磨,琢磨。推敲。玲瓏,這裡作“靈巧”“生動”講。
②高車大纛(dao):高大的車子和旗子,古時顯貴者的車輿儀仗。
③金波:指酒言其色如金,在杯中浮動如波。瀲(yàn)灩:形容水波流動。
④“翠袖”句:晏幾道《鷓鴣天》:“彩袖殷勤捧玉锺。”此用其句。翠袖:指穿著翠綠衣服的美人。玉锺:指珍貴的酒器
文宗天曆二年(1329年),關中大旱,特拜陝西行台中丞,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車就道”(《元史》本傳),星夜奔赴任所。到任四月,勞瘁而卒。追封濱國公,諡文忠。張養浩居官清正,敢於犯顏直諫。在堂邑縣,他關心民瘼,抑制豪強,賑災濟貧,做了不少好事。拜監察御史之後,他繩糾貪邪,薦舉廉正,彈劾不避權貴,舉薦不疏仇怨,“入焉與天子爭是非,出焉與大臣辨可否”(《風憲忠告》),蹈厲風發,“道之所在,死生以之”(同上)。其門人黃溍說他“力排權奸,幾蹈禍而不悔”(《濱國公張文忠祠堂碑》)。武宗時,曾因議立尚書省事,與權臣意見牴牾,被構罪罷官;英宗時,又因諫在內廷張燈為鰲山事,險遭不測。懷有“致君澤民”理想的張養浩,本想乾一番利國濟民的事業,但統治集團中“忠直為國者少,阿容佞詐、惟己之為者多”(《元史》本傳),自己犯顏攖鱗,時有性命之虞,便藉故辭官歸隱,“遠是非,絕名利”(《普天樂·辭參議還家》),回到自己的故鄉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