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
空間布局最佳化,核心紐帶作用進一步強化
《規劃》明確建設鄭州至徐州、商丘至合肥至杭州、鄭州至萬州等快速鐵路,規劃研究鄭州至濟南,鄭州至太原,鄭州至合肥等快速鐵路通道。加快構建高效連線的“米”字形鐵路網路,實施鄭州機場二期工程,研究布局商丘煉化基地,推進出山店水庫前期等一大批重大項目。《規劃》提出建設“大中原城市群”,構建中原城市群,北部城市密集區,豫東皖北城市密集區一體化發展格局。
《規劃》將鄭州作為中原經濟區的中心城市,建設鄭州大都市區,將鄭州培育為立足中原的國家化大都市,強化科技創新和文化引領。促進高端要素聚集、完善綜合服務功能、增強輻射帶動中原經濟區和服務中西部發展的能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依託鄭汴新區,推動向東拓展發展空間,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汽車、高端裝備等先進制造業和金融、現代物流、文化等現代服務業,壯大總部經濟,打造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最佳化城市發展形態,密切中心城區與新鄭、新密、滎陽、登封等周邊縣城的聯繫,推進組團式發展,培育鄭州都市區。建設洛陽、安陽、商丘、南陽、邯鄲、聊城、蚌埠、阜陽中原經濟區重要中心城市,培育形成支撐中原經濟區發展的次中心城市,鞏固提升洛陽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地位,加快洛陽新區建設、最佳化老城區功能、增強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影響力。將安陽打造成
中原經濟區與環渤海等經濟區域合作交流的北部門戶,將商丘建成中原經濟區與華東地區合作的東部門戶,將南陽建設成中原經濟區對接西南地區的重要門戶。
《規劃》對中原經濟區空間布局的最佳化提出了兩個重點任務:
一方面,以中原城市群核心9市為依託,打造形成核心發展區域。《規劃》明確了“鄭州—焦作、鄭州—新鄭機場—許昌、鄭州—開封、鄭州—新鄉、許昌—平頂山、洛陽—平頂山”等一批城際鐵路,通過加快完善多層次城際快速交通網路,形成高效率、高品質的組合型城市地區,打造成為中原經濟區發展的核心區域。
另一方面,以快速鐵路通道為依託,構建“米”字形發展軸。《規劃》明確了“鄭州至徐州、商丘至合肥至杭州、鄭州至萬州、鄭州至濟南、鄭州至太原、鄭州至合肥”等一批快速鐵路通道項目。以此為依託,構築沿隴海發展軸、沿京廣發展軸、沿濟(南)鄭(州)渝(重慶)發展軸、沿太(原)鄭(州)合(肥)發展軸等4條重點開發地帶,形成以鄭州為中心的“米”字型發展軸,顯著強化中原經濟區在全國區域發展中的核心紐帶作用。
探路“三化”協調,“五個定位”指明航向
《規劃》根據中原經濟區的突出優勢,充分考慮未來發展潛力,明確了中原經濟區的“五個定位”,不僅要求中原經濟區在帶動中部地區崛起和服務全國大局中發揮更大作用、承擔更大責任、做出更大貢獻,更為中原經濟區現代化建設指明了航向。
建設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基地。《規劃》提出,集中力量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推進全國重要的畜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建設,提高農業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水平,建成全國新型農業現代化先行區。
建設全國“三化”協調發展示範區。《規劃》提出,在加快新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探索建立人口集中、產業集聚,土地集約聯動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為全國同類地區發展提供示範。
建設全國重要的經濟成長板塊。《規劃》提出,推進區域互動聯動發展。發展壯大城市群、建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基地、打造內陸開放高地、人力資源高地。成為與長江中游地區南北呼應,帶動中部地區崛起的核心地帶,引領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支撐全國發展新的增長極。
建設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支點和重要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規劃》提出,強化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西部地區資源輸出和南北區域交流合作的戰略通道功能,促進生產要素集聚;建設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形成全國重要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
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規劃》提出,挖掘中原歷史文化資源,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升全球華人根親文化影響力,培育具有中原風貌、中國特色,時代特徵和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這一定位通過推動中原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能夠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新型城鎮化引領“三化”協調
《規劃》將新型城鎮化放在了‘三化’之首,強調在中原經濟區建設過程中,把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作為經濟社會發展中應當解決的主要矛盾和重要抓手。《規劃》在這方面最鮮明的亮點就是“三個突出”。
一是突出強調了新型城鎮化的引領作用。《規劃》在國家層面把新型城鎮化放到“三化”之首,凸顯其引領作用,蘊含了豐富深刻的內涵,體現了對發展規律的把握,是對河南探索以新型城鎮化引領“三化”協調發展路子的充分肯定。
二是突出強調了構建五級城鎮體系。《規劃》提出加快構建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五級城鎮體系。通過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有利於推動農業規模化經營,推動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功能向下延伸,從根本上改變農村面貌、改變農村管理體制機制、改變農民生產生活方式,全面提升農民生產生活水平,推動城鄉分割向城鄉統籌、城鄉一體轉變。
三是突出強調了新型城鎮化道路的內涵。更加注重破解“三農”發展難題,更加注重完善城鎮功能,更加注重統籌協調,更加注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更加注重為民惠民。
到2020年,中原經濟區居民收入實現倍增
《規劃》在幾個方面明確了本區域的一些重大發展目標。
一是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要邁上一個大台階。與國家首次明確提出的收入倍增計畫相呼應,《規劃》提出了“中原經濟區版”的收入倍增計畫目標,即:“到2020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萬元”,從而實現人均生產總值比2011年增長一倍以上;“到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800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000元”,兩個收入均比2011年實現倍增,並有所超出。
二是在資源環境方面要有新改善。《規劃》明確了中原經濟區的耕地保有量為1423萬公頃,併到2020年保持不變,確保耕地不減少,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到2020年達到1.08億噸。同時,要實現單位GDP能耗大幅下降,森林覆蓋率不斷提高。
三是在結構調整方面要有大突破。《規劃》提出城鎮化率到2020年要達到56%,實現城鎮人口大於農村人口,進入到城鎮化發展的新階段;服務業增加值顯著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5%,居民消費穩步增長。
全文
前言
第一章發展基礎
中原經濟區是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的重點開發區域為基礎、中原城市群為支撐、涵蓋河南全省、延及周邊地區的經濟區域,地理位置重要,糧食優勢突出,市場潛力巨大,文化底蘊深厚,在全國改革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為貫徹落實《
國務院關於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國發(2011)32號]精神,進一步推動中原經濟區建設,編制本規劃。
規劃範圍包括河南省全境,河北省邢台市、邯鄲市,山西省長治市、晉城市、運城市,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阜陽市、亳州市、蚌埠市和淮南市鳳台縣、潘集區,山東省聊城市、菏澤市和泰安市東平縣,區域面積28.9萬平方公里,2011年末總人口1.79億,地區生產總值4.2萬億元,分別占全國的3%、13.3%和9%。本規劃是中原經濟區建設的行動綱領和編制相關專項規劃的重要依據,規劃期為2012—2020年。
第一章
發展基礎
中原經濟區地處我國中心地帶,是全國極具發展潛力的區域。改革開放特別是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以來,中原經濟區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具有在高起點上加快發展的優勢和機遇。
第一節發展優勢
交通區位重要。地處我國腹地,承東啟西、連南貫北,是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陸橋通道和京廣通道的交匯區域。2011年末區內鐵路營業里程、高速公路通車裡程分別達到6965公里、8323公里,占全國的7%和9.8%,運營民用機場達到7個,在全國綜合交通運輸網路中具有重要的樞紐地位。
糧食優勢突出。農業生產條件優越,是我國重要的農產品主產區。糧食產量超過1億噸,占全國的18%以上,其中小麥產量5400萬噸,接近全國的50%;棉花、油料、畜禽產量分別占全國的18.4%、20.5%、14.8%,特色農林產品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
產業基礎較好。礦產資源豐富,煤、鋁、鉬、金、天然鹼等儲量較大,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工業門類齊全,裝備、有色、食品產業優勢突出,電子信息、汽車、輕工等產業規模迅速壯大,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產業體系。
市場潛力巨大。城鎮化率達到40.6%,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階段,投資和消費需求空間廣闊,市場優勢日益顯現。人口總量大,勞動力素質不斷提升,是全國勞動力資源最為豐富的區域之一。開放型經濟快速發展,全方位開放格局逐步形成。
文化底蘊深厚。中原地區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歷史悠久,擁有大量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形成了兼容並蓄、剛柔相濟、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
第二節機遇與挑戰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中原經濟區發揮優勢、加快崛起的關鍵時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有利於發揮區位、勞動力資源等優勢,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國家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有利於激發人口、市場蘊藏的巨大內需潛能,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國家支持中原經濟區探索新型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以下簡稱“三化”)協調發展的新路子,有利於破解發展難題,形成體制政策新優勢。區域合作日益密切,有利於區域聯動和一體化發展,形成服務全國發展大局和支撐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同時,中原經濟區加快發展還面臨著諸多矛盾和挑戰。集中表現在:農村人口多、農業比重大、保糧任務重,經濟結構不合理、農村富餘勞動力亟待轉移、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低,“三農”問題突出是制約“三化”協調發展的最大癥結,人多地少是制約“三化”協調發展的最現實問題,城鎮化水平低是制約“三化”協調發展的最突出矛盾。必須大膽探索,創新體制機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強化新型城鎮化引領作用、新型工業化主導作用、新型農業現代化基礎作用,努力開創“三化”協調科學發展新局面。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路子,進一步解放思想、搶抓機遇,進一步創新體制、擴大開放,著力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著力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著力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著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促進文化發展繁榮,推動中原經濟區實現跨越式發展,在帶動中部地區崛起和服務全國大局中發揮更大作用。
第二節戰略定位
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基地。集中力量建設糧食生產區,推進標準農田建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推進全國重要的畜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建設,提高農業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水平,建成全國新型農業現代化先行區。
全國“三化”協調發展示範區。在加快新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探索建立人口集中、產業集聚、土地集約聯動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為全國同類地區發展提供示範。
全國重要的經濟成長板塊。推進區域互動聯動發展,發展壯大城市群,建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基地,打造內陸開放高地、人力資源高地,成為與長江中游地區南北呼應、帶動中部地區崛起的核心地帶,引領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支撐全國發展新的增長極。
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支點和重要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強化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西部地區資源輸出和南北區域交流.合作的戰略通道功能,促進生產要素集聚。建設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形成全國重要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
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挖掘中原歷史文化資源,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升全球華人根親文化影響力;培育具有中原風貌、中國特色、時代特徵和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第三節發展目標
到2015年,初步形成發展活力彰顯、崛起態勢強勁的經濟區域。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在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鎮化質量和水平穩步提升,“三化”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減少,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力爭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進一步縮小,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和均等化程度全面提高。
到2020年,建設成為城鄉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富裕、生態環境優良、社會和諧文明,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的經濟區。糧食生產優勢地位更加穩固,工業化、城鎮化達到或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基本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實現更高水平的“三化”協調發展。
第三章
空間布局
落實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要求,按照核心帶動、軸帶發展、節點提升、對接周邊的原則,明確區域主體功能定位,規範空間開發秩序,加快形成“一核四軸兩帶”放射狀、網路化發展格局。
第一節打造核心發展區域
提升鄭州區域中心服務功能,支持鄭(州)汴(開封)新區加快發展,深入推進鄭(州)汴(開封)一體化,提升鄭(州)洛(陽)工業走廊產業和人口集聚水平;推動多層次高效便捷快速通道建設,促進鄭州、開封、洛陽、平頂山、新鄉、焦作、許昌、漯河、濟源9市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形成高效率、高品質的組合型城市地區和中原經濟區發展的核心區域,引領輻射帶動整個區域發展。
第二節構建“米”字形發展軸
提升陸橋通道和京廣通道功能,加快東北西南向和東南西北向運輸通道建設,構築以鄭州為中心的“米”字形重點開發地帶,形成支撐中原經濟區與周邊經濟區相連線的基本骨架。
沿隴海發展軸。依託陸橋通道,增強三門峽、運城、洛陽、開封、商丘、淮北、宿州、菏澤等沿線城市支撐作用,形成貫通東中西部地區的先進制造業和城鎮密集帶。
沿京廣發展軸。依託京廣通道,提升邢台、邯鄲、安陽、鶴壁、新鄉、許昌、平頂山、漯河、駐馬店、信陽等沿線城市綜合實力,構建北接京津、溝通南北的產業和城鎮密集帶。
沿濟(南)鄭(州)渝(重慶)發展軸。依託連線重慶、鄭州、濟南的運輸通道,提升聊城、濮陽、平頂山、南陽等沿線城市發展水平,培育形成連線山東半島、直通大西南的區域發展軸。
沿太(原)鄭(州)合(肥)發展軸。依託連線太原、鄭州、合肥的運輸通道,發展壯大長治、晉城、焦作、濟源、周口、阜陽等沿線城市,培育形成面向長三角、聯繫晉陝蒙地區的區域發展軸。
第三節壯大南北兩翼經濟帶
加強運輸通道建設,提升晉冀魯豫交界地區和淮河上中游地區城市發展水平,培育壯大沿邯(鄲)長(治)—邯(鄲)濟(南)經濟帶和沿淮經濟帶,形成與“米”字形發展軸相銜接、促進中原經濟區東西向開放合作的重要支撐。
沿邯長—邯濟經濟帶。依託邯長—邯濟鐵路、晉豫魯大能力運輸通道和青(島)蘭(州)高速,推動長治、邯鄲、安陽、邢台、聊城等沿線工業城市振興發展,形成支撐中原經濟區北部省際交匯區域發展的經濟帶。
沿淮經濟帶。依託淮河水運通道及沿淮路網通道,統籌淮河沿線資源開發,提升信陽、周口、駐馬店、漯河、阜陽、亳州、淮北、宿州、蚌埠、淮南的產業集聚與城市發展水平,形成支撐中原經濟區東南部區域發展的經濟帶。
第四章
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
推進以糧食優質高產為前提,以綠色生態安全、集約化標準化組織化產業化程度高為主要標誌,基礎設施、機械裝備、服務體系、科學技術和農民素質支撐有力的新型農業現代化,構建具有中原特點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夯實“三化”協調發展的基礎。
第一節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
依託納入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的縣(市、區),建設黃淮海平原、南陽盆地、太行山前平原、汾河平原優質專用小麥和優質玉米、水稻、大豆、雜糧產業帶,大幅提高噸糧田比重,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加強農產品主產區耕地保護,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推進大中型水庫和灌區建設,加大低洼易澇地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力度,增強抗禦旱澇災害能力。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和中低產田改造。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建設一批糧食科技示範區。加快超高產新品種選育推廣,建設全國小麥、玉米、水稻育種創新基地。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糧食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推進整建制糧食高產創建,實施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重大工程,打造20個糧食生產能力超20億斤、25個15億—20億斤和60個10億—15億斤的糧食生產大縣,建設區域化、規模化、集中連片的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
第二節加快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加快現代畜牧業發展,重點提高生豬產業競爭力,擴大奶牛、肉牛、肉羊等優勢產品的規模,大力發展禽類產品,提高畜禽產品質量,建設全國優質安全畜禽產品生產基地。推進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完善動物疫病防控和良種繁育體系,發展壯大優勢畜牧養殖帶(區)。最佳化生產布局,加大養殖品種改良力度,發展高效生態型水產養殖業。加快優勢特色產業帶建設,大力發展油料、棉花產業,推進蔬菜、林果、中藥材、花卉、茶葉、食用菌、柞桑蠶、木本糧油等特色高效農業發展,建設全國重要的油料、棉花、果蔬、花卉生產基地和一批優質特色農林產品生產基地。大力發展設施農業。
第三節構建現代農業支撐體系
實施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培育工程,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壯大龍頭企業,培育知名品牌,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示範區。推動耕地向種糧大戶、農機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集中,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強農技推廣隊伍建設,深入實施重大科技專項,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提高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一批大型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和質檢體系。加強農業信息和氣象服務,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
第五章
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
堅持做大總量和最佳化結構並重,發展壯大優勢主導產業,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有序承接產業轉移,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現代科技與新興產業融合,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構建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節能環保、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發揮新型工業化在“三化”協調發展中的主導作用。
第一節建設產業集聚平台
依託中心城市和縣城,整合提升各類開發區、產業園區,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規劃建設二、三產業集聚發展平台,以城鎮功能完善吸引產業集聚,以產業集聚促進人口集中,形成以產興城、依城促產、產城互動發展格局。按照企業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合構建、人口有序轉移的要求,提升產業集聚區建設水平,突出主導產業,完善服務配套,嚴格準入門檻,有序承接產業轉移,形成一批規模優勢突出的產業集群和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最佳化城市功能分區,規劃建設一批商務中心區和特色商業區,推動金融、會展、商務、創意和特色商貿、文化休閒等服務業集中布局,打造區域服務中心。依託城市新區,推動中心城市現代服務和高端製造業集聚發展,形成現代產業集中區,探索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
第二節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
裝備製造業。積極研發先進適用、高附加值的主機產品和核心基礎零部件,建成全國重要的現代裝備製造業基地。推動工程機械、煤礦機械、紡織機械高端化,培育防爆電氣、特種電纜、節能電梯、精密鑄造、高效節能變壓器等特色裝備產業集群。加快洛陽動力谷重型裝備、現代農機、精密基礎件等優勢產品發展,提升中原電氣谷超特高壓輸變電裝備自主化設計和成套化水平,推動冀南冶金石化裝備集群化發展。
汽車產業。加快建設鄭州汽車製造基地,重點發展轎車、商用車、中高端客車等優勢產品,建成中西部汽車製造和服務貿易中心。提高冷藏運輸、工程施工、市政維護等專用車製造水平,積極開發新產品,推動關鍵零部件規模化總成化發展,建設一批優勢專用車生產基地和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
電子信息產業。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加強與全球領先智慧型終端設計、研發及代工企業的合作,建設鄭州全國重要的智慧型手機生產基地。重點發展電子元器件、電腦、顯示終端、視聽終端等產品,建設漯河、鶴壁、信陽、南陽、蚌埠、晉城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食品工業。提高麵製品、肉製品規模和水平,加快果蔬、油脂、飲料、乳製品等優勢產業發展,培育休閒食品、調味品等成長性產業,提高冷鏈、綠色、功能食品比重,推動優質原料基地和加工製造一體化發展,培育發展一批全產業鏈企業和特色食品產業集群,做大做強主食加工業,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食品工業基地。
化學工業。積極發展高端石化和精細化工產品,突破現代煤化工關鍵技術,推動傳統煤化工升級轉型,實施煤制烯烴及乙二醇、百萬噸尿素和千萬噸煉化等重大工程,推進鶴壁煤化一體化示範,建設淮南煤制天然氣、長治高硫煤潔淨利用以及洛陽石化改擴建等項目,在深入研究比選的基礎上推進商丘煉化基地前期工作,推動氯鹼、化肥規模化園區化發展。
有色工業。突破高水平鋁合金和高端鋁加工技術瓶頸,依託骨幹企業實施煤電鋁及加工一體化工程,建設以終端產品為主導、上下游銜接的鋁工業基地。延伸鉛鋅鎂鉬鎢等產業鏈條,高起點發展鎂合金板帶材、精密銅管、鉬板帶等深加工產品,建設一批特色產業基地。
鋼鐵產業。提升
豫北冀南鋼鐵產業整體競爭優勢,強化產品研發和節能減排,加快邯鄲、安陽、邢台、舞鋼等地鋼鐵產品結構升級,擴大高強度建築和機械用鋼、專用寬厚板、汽車用鋼、家電用鋼等優鋼系列品種,加快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鋼材產品開發和生產,提高市場占有率。
新型建材產業。重點發展利廢、節能、環保和綠色新型建築材料,提高技術裝備、產品質量和集約化發展水平。做大做強家居建材優勢企業,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建設我國重要的建築陶瓷產業基地。加快行業重組整合,擴大水泥製品規模,提升節能玻璃、優質耐火材料等產品競爭優勢。
紡織工業。結合減量或等量淘汰落後產能,改造提升棉紡織和化纖產業,擴大高品質紗線和粘膠、功能化纖維產品比重,壯大高檔面料、服裝和家用紡織品規模,完善上下游產業鏈,發展醫療衛生等領域產業用紡織品,培育一批優勢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建設全國重要的紡織工業基地。
輕工業。優先發展家用電器、家具廚衛、皮革皮具及包裝印刷等產業,積極承接玩具、文體用品、五金工具、燈具、製鞋等產業轉移,引進行業龍頭企業和優勢品牌,強化產業配套和專業化市場建設,形成一批特色輕工產業集群,建設全國新興的日用消費品生產基地。
第三節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科學布局、有序推進智慧型終端、新型顯示、半導體照明生產基地建設,積極發展物聯網、雲計算、高端軟體、新興信息服務等新一代信息網路技術,加大推廣套用力度,打造中部地區重要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基地。推進生物醫藥、生物製造、生物農業等優勢產業發展,打造全國重要的生物產業基地。發展壯大生物質能源、新能源裝備等產業,提升新能源產業競爭力。提高動力電池及關鍵零部件配套水平,建設國內重要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發展超硬材料、高強輕型合金、特種纖維等新材料,打造全國重要的新材料產業基地。大力發展高效節能、先進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的新裝備和產品,打造國內具有較大影響的節能環保產業基地。積極發展軌道交通裝備、智慧型電網裝備、智慧型製造裝備、航空裝備、衛星套用等產業,建設中西部地區重要的高端裝備製造業基地。
第四節加快發展服務業
壯大服務業支柱產業。發揮優勢,整合資源,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培育壯大服務業支柱產業,建設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基地。
——現代物流業。提升鄭州全國現代物流中心地位,加快建設鄭州國際物流園區、航空物流園區,大力發展航空物流、保稅物流和多式聯運,建設鄭州內陸無水港,建成覆蓋中西部、輻射全國、連通世界的現代物流中心。依託區域交通樞紐城市,推動物流園區、物流通道、樞紐場站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一批區域性物流中心。大力發展食品冷鏈、郵政快遞、汽車、電子產品等行業物流,建立中原經濟區物流產業聯盟、電子商務平台和公共信息系統,推動龍頭企業構建全國性物流網路。
——旅遊業。挖掘整合旅遊資源,實施旅遊精品發展戰略,加快建設中原歷史文化旅遊區、古都文化旅遊區、豫東皖北魯西歷史文化旅遊區、伏牛山休閒度假旅遊區、太行山和桐柏—大別山生態紅色旅遊區,加快開發黃河文化旅遊帶和南水北調中線生態文化旅遊帶,加快培育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功夫、拜祖尋根等一批精品旅遊線路,打造世界知名、全國一流的旅遊目的地。實施鄉村旅遊富民工程。完善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智慧旅遊”服務網路。
——文化產業。改造提升廣播影視、出版發行、工藝美術、演藝娛樂等傳統優勢產業,發展文化創意、動漫遊戲、數字出版、移動多媒體等新興文化產業。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加強開封宋都古城、鄭州嵩山、洛陽龍門、邯鄲趙王城、定陶漢墓、蚌埠大明等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建設。健全文化市場體系,建設中國鄭州廣播影視節目交易中心和鄭州區域性新聞出版物流中心。開通河南電視台卡通頻道。大力發展對外貿易,打造一批文化產品出口示範基地,推動中原文化走出去。
——金融業。加快推進鄭東新區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區建設,積極開展國際結算業務,推動國內外金融機構、後台服務中心、金融外包服務企業進駐。支持鄭州商品交易所增加期貨品種,推動綜合保稅區開展離岸金融業務。推進地方法人銀行改制重組。積極研究在河南設立保險公司法人機構的可行性,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給予必要支持。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村信用社改制組建農村商業銀行。支持設立創業投資基金,培育股權投資機構。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和發行債券,擴大直接融資規模。
提升傳統服務業。最佳化城市商業網點結構和布局,鼓勵和支持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經營業態向農村延伸,引導住宿和餐飲業健康規範發展。推動傳統商貿、餐飲和休閒娛樂融合發展,鼓勵中心城市積極發展商貿綜合體。以社區商業網點、社區養老、家政服務、醫療衛生等改造建設為重點,推動創建一批居民服務示範社區。支持發展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商貿流通企業。
培育新興服務業。大力發展信息服務業,建設鄭州軟體服務外包基地,加快推進鄭州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建設。加快發展研發設計、技術交易、信息諮詢等服務產業,推動科技、創意企業孵化園區建設,創建一批企業工業設計中心。積極發展會展業,舉辦國際性展會,培育知名會展品牌。支持鄭州發展國際會展業,推進鄭州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市建設。
第五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強化科技支撐,發揮企業自主創新主體作用,實施企業創新能力建設工程,強化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跨國企業的戰略合作,建設一批企業技術中心、工程(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發平台。加強與中國科學院的合作,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建設。在礦山裝備、冶金節能、小麥育種、物聯網等領域建設一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提高軌道交通、智慧型電網、花卉、生物醫藥等創新聯盟發展水平。實施品牌創建工程,培育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核心技術的知名品牌。支持鄭州、洛陽等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推動鄭州、洛陽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推動在中原經濟區布局建設智慧財產權區域中心。支持邢台、邯鄲、長治、淮北、蚌埠、開封、洛陽、平頂山、安陽、新鄉、南陽等老工業基地城市加快調整改造,支持
焦作、濮陽、三門峽等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
第六章
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
發揮城市群輻射帶動作用,構建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發展格局,走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引領“三化”協調發展。
第一節加快城市群建設
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加快完善多層次城際快速交通網路,實現以鄭州為中心的核心區域9個城市融合發展,進一步增強中原城市群輻射帶動作用。依託以客運專線為主的高效便捷交通走廊,強化“米”字形發展軸節點城市互動聯動,促進中原城市群擴容發展,提升綜合實力和競爭力。深化城際開放合作,發揮軸帶集聚功能,推動邯鄲、安陽、邢台、
鶴壁、聊城、菏澤、濮陽等北部城市密集區提升發展,促進蚌埠、商丘、阜陽、周口、亳州、淮北、宿州、信陽、駐馬店等豫東皖北城市密集區加快發展,形成與沿海地區溝通聯繫的前沿地帶。強化交通一體、產業連結、服務共享、生態共建,構建中原城市群、北部城市密集區、豫東皖北城市密集區一體化發展格局,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中原城市群。
第二節提升城鎮功能
鄭州。強化科技創新和文化引領,促進高端要素聚集,完善綜合服務功能,增強輻射帶動中原經濟區和服務中西部發展的能力,提升區域性中心城市地位。依託鄭汴新區,推動向東拓展發展,重點發展電子信息 汽車 高端裝備等先進制造業和金融 現代物流 文化等現代服務業,壯大總部經濟,打造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最佳化城市發展形態,密切中心城區與新鄭、新密.滎陽、登封等周邊縣城的聯繫。推進組團式發展,培育鄭州都市區。
重要中心城市。發揮交通區位、產業基礎、人口規模等優勢,進一步提升軸帶重要節點城市的綜合承載能力和服務功能,擴大輻射半徑,培育形成支撐中原經濟區發展的次中心城市。洛陽鞏固提升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地位,加快洛陽新區建設,最佳化老城區功能,增強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影響力。邯鄲依託冀南新區建設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成為在中原經濟區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中心城市;聊城建設全國重要的生態城市,塑造江北水城新形象;安陽建設先進制造業為基礎的新型工業城市,做好
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將
邯鄲、聊城、安陽打造成為中原經濟區與環渤海等經濟區域合作交流的北部門戶。南陽加快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建設成為中原經濟區對接西南地區的重要門戶。蚌埠、阜陽、商丘發揮區位優勢,鞏固提升交通樞紐功能,提高綜合服務水平,增強人口和產業集聚能力,進一步發揮在豫東皖北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成為中原經濟區與華東地區合作交流的東部門戶。加快長治中心城區擴容提質,重點強化煤炭東向南向輸出的樞紐功能,成為與太原城市群合作交流的重要門戶。
地區性中心城市。最佳化老城區功能布局,拉大城市框架,將中心城區周邊符合條件的縣城、縣級市市區和特定功能區納入城市組團,最佳化人居環境,增強服務功能,提高節點支撐作用。推動開封、新鄉、焦作、邢台、平頂山向特大城市發展。提升許昌、漯河、駐馬店、信陽、濮陽、周口、鶴壁、三門峽、淮北、亳州、宿州、菏澤、晉城、運城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推動濟源成為新興的地區性中心城市。
縣城。按照現代城市規劃建設標準,推動縣城老城區集中連片改造和新城區建設,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加強產業集聚區、特色商業區、商務中心區建設,成為吸納農村人口轉移的主要載體。推動納入中心城市組團的縣城加快發展,形成與中心城區優勢互補的功能區,具備條件的逐步發展成為中等城市;完善規模比較大的縣城城鎮功能,增強吸納人口的能力,培育形成一批新興城市。
中心鎮。實施中心鎮功能提升工程,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實施擴權強鎮,支持經濟發達鎮逐步發展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小城市。支持有條件的鎮加快發展,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的重點旅遊鎮、工業鎮和商貿鎮。提升小城鎮服務功能,發展成為面向周邊農村的生產生活服務中心。
第三節探索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
因地制宜探索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模式,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尊重農民意願,穩步開展試點,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為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切入點。發揮縣域鎮村體系規劃對新型農村社區規劃的指導作用,依據產業規模、產業特性和交通區位、生態環境條件,科學確定新型農村社區規模。增強產業支撐,促進大多數社區居民向二、三產業轉移就業。推進社區水、電、路、氣、房、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建設教育、醫療、文化體育、超市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垃圾集中收集、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推進農民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對社區居民住房,根據土地性質,依法核發土地使用證和房屋所有權證,維護農民合法權益。探索開展轉移落戶到城鎮的居民退出農村房屋交易試點。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鼓勵和支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第四節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統籌規劃城鎮建設、農田保護、產業集聚、村落分布、生態涵養等空間布局,推動形成城鄉銜接的公共運輸、供水供電和生態建設、環境保護一體化發展格局。加強城鄉社會管理,推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向新型農村社區集中。加強環境綜合整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好鄉村。增強城鎮對農村的產業輻射,形成合理分工的產業布局,引導農村工業適度集中,加快發展農村服務業。引導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促進三次產業聯動發展。統籌配置公共資源,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城鄉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能力,提高社會保障統籌層次和保障水平。深入推進新鄉統籌城鄉發展試驗區建設和信陽、宿州、蚌埠龍亢農場農村改革發展綜合試驗。
第七章
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
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適度超前的原則,加強交通、能源、水利和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第一節建設綜合交通樞紐
提升鄭州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地位,加快推進鄭州東站、鄭州新鄭國際機場和鄭州火車站三大客運綜合樞紐建設改造,推動鐵路、公路、民航等多種運輸方式高效銜接,實現客運零距離換乘、貨運無縫銜接。完善提升鄭州鐵路貨櫃中心站、鄭州北編組站、鄭州東貨運站功能,加強與沿海港口和各大樞紐的高效連線,把鄭州建成基礎設施完備、配套設施健全、多種交通方式高效銜接、內捷外暢的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改造提升蚌埠、阜陽、
商丘、聊城、邯鄲、安陽、新鄉、長治、洛陽、三門峽、南陽、漯河、信陽、運城、菏澤、
邢台等地區性交通樞紐,形成與鄭州聯動發展的樞紐格局。
第二節構建現代交通網路
鐵路。以客運專線、城際鐵路、大能力運輸通道為建設重點,擴大鐵路網總規模,完善路網結構。建設鄭州至徐州、商丘至合肥至杭州、鄭州至萬州等鐵路,規劃研究鄭州至濟南、鄭州至太原、鄭州至合肥等快速鐵路通道,加快構建高效連線的“米”字形鐵路網路。適時調整並進一步完善中原城市群城際軌道交通網規劃,有序推進城際軌道交通網建設。加快蒙西至華中地區鐵路建設,完成寧(南京)西(西安)等鐵路複線電氣化改造工程,形成多條跨區域大能力運輸通道。結合汝州至許昌既有鐵路擴能改造,逐步形成覆蓋三門峽、平頂山、許昌、亳州等地區的煤運通道。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結合區域鐵路規劃編制,開展專支線和集疏運鐵路的研究論證工作,構建互聯互通的區域鐵路網路。
公路。加快國家高速公路建設,打通斷頭路,消除瓶頸路段;加強國省幹線公路改擴建,提高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進一步完善網路結構,推進國省道網調整規劃實施,形成功能完善、結構最佳化、內聯外通、暢通中原的公路網路。統籌推進高速公路聯絡線、城際快速通道、旅遊公路、國防公路建設,提高區域內路網通達能力。提高農村公路建設標準和服務水平,加快縣鄉公路、大中橋樑建設和危橋改造,實施農村連通工程,實現“縣縣暢、鄉鄉聯、村村通”。
內河水運。加快推進淮河和沙潁河國家高等級航道建設,推進渦河、沱澮河、唐河、賈魯河、洪河等地方重要航道和黃河小浪底、三門峽庫區航道建設,適時推進汾泉河、西淝河等地方支流航道建設。建設區域性重要港口,升級改造蚌埠、臨淮船閘及航道,全面提升淮河幹流通航標準。
航空。實施鄭州機場二期工程,推進鄭州國內大型航空樞紐建設。改擴建洛陽、南陽、運城、邯鄲、阜陽、長治機場,進一步增開航線。積極推進支線機場建設,規劃建設商丘、信陽、邢台、聊城、豫東北、蚌埠、魯山機場。加快
通用航空業發展,研究規劃建設一批通用機場。
第三節建設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
煤炭基地。加強主要礦區深部及外圍資源勘查,加快推進現代化大中型礦井建設,實施礦區煤炭產能接續和產業升級改造工程,深化煤礦企業兼併重組,構建“大集團建設大基地”開發格局。強化煤礦安全改造和煤炭產業升級。推進煤層氣資源勘查開發,建設一批規模化抽采利用礦區。依託骨幹煤運通道,建設大型煤炭儲配基地,積極利用中原經濟區外的煤炭資源。
電力基地和堅強電網。依託主要產煤區和重要煤運通道,建設大型坑口、路口電站。鼓勵建設煤電一體化電廠。積極推進熱電聯產、低熱值煤發電和必要的電網支撐電源項目建設,有序推進抽水蓄能等調峰電站建設。開展南陽、信陽核電項目廠址保護。規劃建設跨區輸電通道,加快完善主網架和地區骨幹電網,加強城鄉電網建設和改造升級,推進電網智慧型化和輸配協調發展。
油氣和新能源。加強石油、天然氣、煤層氣、頁岩氣等勘探開發和利用。配套建設原油、成品油管道和油品儲備庫,形成以鄭州為樞紐的油品供應網路。實施“氣化中原”工程,依託西氣東輸、新疆煤制天然氣外送管道等國家骨幹輸氣管道及大型儲配工程,加快區域天然氣乾網管線和配套支線、儲氣調峰設施建設,到2020年,將管道天然氣覆蓋到所有的縣級以上城市。大力推進天然氣利用,重點發展城市、工業、車用和天然氣分散式利用。發展大中型沼氣工程和沼氣發電,推進纖維乙醇產業化,建設國家先進生物質能源化工產業示範基地。建設太陽能發電示範工程,加快開發風能資源。積極發展利用光電、光熱、分散式風電、地熱等新型用能模式,大力推廣新能源技術套用和示範。改善農村用能條件,構建農村綠色能源體系。
加快推進晉東南能源基地建設,全面提升煤炭產業規模化、機械化、信息化水平,大力促進煤炭深加工,推進低熱值煤發電,加快煤層氣、頁岩氣等開發利用,構建“煤、電、氣、化”綜合能源產業基地,加強能源外送,增強中原經濟區能源保障能力。
第四節加強水資源保障
加快
黃河、淮河等大江大河治理,建設河口村水庫,推進出山店等大中型水利控制性工程前期工作。加強淮河、海河流域蓄滯洪區建設,健全洪水影響評價制度。完成病險水庫及水閘除險加固。全面建成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及配套工程。實施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防洪影響工程。深化西霞院至南水北調總乾渠貫通工程前期工作,建設引黃、引淮等一批調蓄工程,規劃建設引江濟淮等跨流域骨幹調水工程。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災害防治。加強水源地建設保護,重點做好丹江口庫區和南水北調中線、東線工程輸水沿線、承擔城市供水任務大中型水庫的保護。加強城市防洪排澇工程建設。實施地下水保護行動計畫,加快河流生態修復、雨洪利用、地下水補源、抗旱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建設。建設黃河中下游沿線綜合開發示範區,打造集生態涵養、水資源綜合利用、文化旅遊、灘區土地開發於一體的複合功能帶。
第五節加快信息網路設施建設
實施寬頻中原、智慧中原、無線城市、光網城市等重大工程,構築覆蓋中原的高速光纖寬頻網,到2020年,城市光纖到戶覆蓋家庭達到100%,行政村實現村村通光纖。實施移動通信網路升級工程,實現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3G)網路覆蓋城鄉、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4G)網路基本建成、無線區域網路基本覆蓋主要公共場所。推進中原數據基地、呼叫中心和數據中心等重大項目建設,加快建設電子政務、電子商務、交通、現代物流等公共信息服務平台和業務套用平台,提升鄭州信息集散中心和通信網路交換樞紐地位,促進信息通信產業集聚發展。根據實際需求、產業基礎和信息化條件,突出區域特色,推進河南省物聯網產業園建設。加快實現鄭汴電信同城。加快電信網、廣播電視網、網際網路升級改造,推進“三網融合”。加快推進民生領域信息化。整合涉農信息資源,推動電信運營企業加快農業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建立網路信息安全運行維護管理體系,完善容災備份和信息安全應急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