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基本介紹,特徵特性,產量表現,栽培技術,審定意見,
基本信息
【品種名稱】 中優218(原名:國豐2號)
【選育單位】 中國水稻研究所,合肥豐樂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省級審定情況】 2003年江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基本介紹
把DNA標記等現代分子生物學的最新技術和研究成果與常規育種技術相結合套用於雜交稻新品種的選育,可以比較方便地在同一個新品種中聚合較多的有利基因,縮短育種年限,提高育種效率,加快新品種的培育速度,搶占育種科學的制高點。1996年,中國水稻研究所依據分子育種的技術路線,針對雜交稻的白葉枯病抗性,從提高恢復系的白葉枯病抗性入手,以國際水稻研究所提供的IRBB21作為Xa21白葉枯病抗性基因供體,強優恢復系輻恢838作輪迴親本,雜交後經過連續多次回交,於1999年通過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培育出抗性基因Xa21純合的新恢復系中恢218。用印水型高異交率不育系中9A與中恢218配組育成中優218。
特徵特性
1、高產穩產,增產潛力大
中優218國家、省區試和生產試驗產量基本上名列前二位,連作晚稻畝產450~550公斤,最高643公斤,比對照增產5-10%左右,國家區試生產試驗第一名,平均比對照汕優10號增產10.03%;作一季中稻一般畝產550-650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5%以上,小面積畝產最高曾達到769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13.5%。百畝示範方,江西吉安連作晚稻畝產526公斤,比對照汕優10號增產9.5%;安徽合肥一季中稻畝產 665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7.34%。貴州安順作中稻示範種植,平均畝產595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10.34%;陝西漢中示範種植,平均畝產640公斤,比汕優63增產6.5%。
2、生育期適宜
長江中下游作連作晚稻一般114~120天,比汕優10號短1~3天;作一季早熟中稻一般125天左右,比汕優63短5~6天。四川、重慶、貴州、陝西、雲南、武陵山區等地作中稻栽培,全生育期144~147天,比汕優63短6天左右。廣西北部、廣東韶關等粵北地區作早稻一般全生育期115~120天,作連作晚稻一般105~109天。
3、米質優
4、抗性強
江西省區試協作組 2002年自然誘發和人工接種鑑定,苗瘟0級,葉瘟2級,穗瘟0級。南方稻區國家區試鑑定,稻瘟病綜合抗性指數5.7級,白葉枯病抗性3級,是12個參試組合中唯一抗白葉枯病的新品種。多年的試種示範表明,中優218田間抗性很好,稻瘟病很少發生,幾乎不發生白葉枯病。
5、適應性廣,容易種植
中優218適應性很廣,無論是長江流域單、雙季稻作區還是雲貴高原的平壩地區,高、中、低肥力田塊都有很好的產量表現。可在浙江、江西、湖南、福建、粵北、桂北、安徽、雲南、貴州、四川、湖北、陝西漢中、河南南部等地作一季早熟中稻或連作晚稻栽培,粵北、桂北作早稻種植表現也較好。
產量表現
2002年參加長江中下游晚秈中遲熟優質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45.63公斤,比對照汕優46增產3.56%(顯著);2003年續試,平均畝產479.94公斤,比對照汕優46增產1.20%(不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62.79公斤,比對照汕優46增產2.38%。2003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65.35公斤,比對照汕優46增產10.03%。
栽培技術
1、適時播種,培育帶櫱矮壯秧:作連作晚稻,播種期一般在6月中下旬,,作一季中稻一般在5月中下旬播種,秧齡控制在30天以內。兩段育秧,秧齡最長不超過45天。
2、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作中稻行株距6×7~8寸2,每畝種1.2~1.4萬穴;作連作晚稻以6×6寸2或6×5寸2為宜,每畝種 1.6~2.0萬穴。
3、肥水管理:底肥為主,追肥為輔。一般畝施20擔農家肥和30公斤磷肥作底肥,追肥用量為每畝10~15公斤尿素和10公斤鉀肥。最後一次追肥應在栽秧後18天以內完成,抽穗後不可再施氮肥。採取深水活棵、淺水分櫱、中期適時曬田、抽穗揚花後乾濕交替的水分管理辦法。
審定意見
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較高,高感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米質較優。適宜在廣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以及浙江南部稻瘟病輕發區作雙季晚稻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