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稻研究所

中國水稻研究所

中國水稻研究所是一個以水稻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多學科綜合性國家級研究所,隸屬於中國農業科學院和浙江省人民政府雙重領導。1981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在杭州建立,1989年10月落成,2003年經科技部等部門批准為非營利性農業科研機構。

中國水稻研究所以套用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為主,著重解決稻作生產中的重大科技問題。

根據2016年9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水稻研究所有國家級改良中心1個,國家級技術研究與發展中心1個,農業部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有在職職工591人(含試驗場職工329人),其中擁有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90人(高級職務89人);有博士生導師21人,碩士生導師61人;已培養畢業研究生160餘人,其中博士44人,碩士118人;有在校學生110餘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水稻研究所
  • 外文名: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 成立時間:1981年6月
  • 簡稱:中國水稻所
  • 主管部門:中國農業科學院
  • 現任所長程式華
  • 博士點:5個(二級學科)
  • 碩士點:一級學科6個,二級學科14個
  •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體育場路359號
歷史研究,科研條件,人員編制,科研部門,設施資源,國際合作,科研成就,科研成果,學術刊物,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教學建設,文化傳統,所徽,所訓,所歌,現任領導,

歷史研究

1981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水稻研究所在杭州建立。
中國水稻研究所中國水稻研究所
1989年10月中國水稻研究所落成,是中國建國以來一次性投資最大的農業科研機構。
1996年後,中國水稻研究所隸屬於中國農業科學院和浙江省人民政府雙重領導。
2003年經科技部等部門批准為非營利性農業科研機構。
2007年9月,中國水稻研究所在“十五”全國農業科研機構綜合科研能力評估中位列第一名。
2016年3月,中國水稻研究所與巴基斯坦共建“中巴雜交水稻聯合研究中心”。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根據2016年9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水稻研究所有在職職工761人(含試驗場職工486人),其中高中級科技人員147人,博士生導師13人,具有博士學位42人,碩士學位28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員3人,萬人計畫入選人才2人,浙江省特級專家2人,浙江省農業科技突出貢獻者3人。同時還聘請國內外著名科學家擔任兼職研究員。
  •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員
姓名
批准時間
批准文號
錢 前
2004年
農辦人[2004]107號
2005年
農辦人[2005]57號
2013年
人社部函[2013]31號
  • “中華農業英才獎”獲獎人員
姓名
批准時間
批准文號
2009年9月
農人發[2009]10號
  • 農業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姓名
級別
批准時間
批准文號
部級
1997
農業部農人發[1997]27號
部級
1999
農業部農人發[1999]34號
省級
2005
浙政發[2006]69號
錢 前
省級
2003
浙人專[2004]10號
部級
2005
農科院人[2005]387號
部級
2003
農科院人[2004]41號
省級
2005
浙政發[2006]69號
省級
2007
浙政發[2007]61號
國家級
2013
人社部發[2013]80號
部級
2005
農科院人[2005]387號
省級
2009
浙政發[2009]58號
省級
2011
浙政發[2011]74號
省級
2013
浙政發[2013]53號
國家級
2015
人社部發[2015]91號
  •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培養人選
姓名
級別
批准時間
國家級人選
2004年7月
錢 前
國家級人選
2006年10月
國家級人選
2013年10月
國家級人選
2015年11月
  • “萬人計畫”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姓名
級別
批准時間
錢 前
“萬人計畫”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2014年2月
“萬人計畫”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2016年6月
  • 農業部“神農計畫”提名人選
姓名
級別
批准時間
“農業部神農計畫”提名人
2000年1月
  • 中國農業科學院跨世紀學科帶頭人
姓名
級別
批准時間
農科院跨世紀學科帶頭人
1999年3月
農科院跨世紀學科帶頭人
1997年5月
  • 農業部農業科研傑出人才及創新團隊
姓名
團隊名稱
批准時間
水稻品質遺傳改良創新團隊
2011年11月
錢 前
水稻種質創新團隊
2012年10月
水稻種質資源研究創新團隊
2015年12月
超級專用早稻遺傳改良創新團隊
2015年12月
  • 浙江省特級專家
姓名
批准時間
批准文號
錢 前
2008年
浙委辦[2008]81號
2015年
浙委辦發[2015]9號
  • “浙江省科學技術獎重大貢獻獎” 獲獎人員
姓名
批准時間
批准文號
錢 前
2012年
浙政發[2012]27號
2016年
浙政發[2016]1號
  • 浙江省農業科技突出貢獻者
姓名
批准時間
批准文號
2006年
浙政發[2006]36號
2011年
浙政發[2011]63號
2016年
浙政辦發[2016]54號
  • 浙江省“新世紀151人才工程”培養人員
姓名
類別
批准文號
1997-151-1
浙人專[1998]168號
錢 前
1997-151-1
浙人專[1998]168號
2002-151-1
浙人專[2002]226號
2004-151-1
浙人專[2004]263號
2010-151-1
浙人社發[2010]382號
2012-151-1
浙人社發[2012]339號
1997-151-2
浙人專[1998]168號
1997-151-2
浙人專[1998]168號
王 磊
1999-151-2
浙人專[2000]3號
1999-151-2
浙人專[2000]3號
唐 健
1999-151-2
浙人專[2000]3號
1999-151-2
浙人專[2000]3號
1999-151-2
浙人專[2000]3號
2002-151-2
浙人專[2002]226號
2002-151-2
浙人專[2002]226號
2002-151-2
浙人專[2002]226號
傅 強
2002-151-2
浙人專[2002]226號
2002-151-2
浙人專[2002]226號
2002-151-2
浙人專[2002]226號
2004-151-2
浙人專[2004]263號
2004-151-2
浙人專[2004]263號
2006-151-2
浙人專[2006]313號
林建榮
2008-151-2
浙人專[2008]207號
胡 江
2012-151-2
浙人社發[2012]339號
於永紅
2005-151-3
浙人專[2005]324號
2005-151-3
浙人專[2005]324號
2005-151-3
浙人專[2005]324號
羅 炬
2007-151-3
浙人專[2007]330號
劉文真
2007-151-3
浙人專[2007]330號
羅 舉
2007-151-3
浙人專[2007]330號
2009-151-3
浙人社發[2009]122號
歐陽由男
2009-151-3
浙人社發[2009]122號
邵國勝
2009-151-3
浙人社發[2009]122號
童漢華
2009-151-3
浙人社發[2009]122號
沈希宏
2011-151-3
浙人社發[2011]328號
王丹英
2011-151-3
浙人社發[2011]328號
2011-151-3
浙人社發[2011]328號
魏祥進
2013-151-3
浙人社發[2013]207號
陳紅旗
2013-151-3
浙人社發[2013]207號
朱練峰
2013-151-3
浙人社發[2013]207號
陳惠哲
2014-151-2
浙人社發[2014]150號
朱 麗
2014-151-2
浙人社發[2014]150號
鄂志國
2015-151-3
浙人社發[2015]127號
陳 松
2015-151-3
浙人社發[2015]127號
(以上表格內容參考資料:

科研部門

根據2016年9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水稻研究所下設“四個中心、一個實驗室”,其中有國家級改良中心1個,國家級技術研究與發展中心1個,農業部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
國家級改良中心(1個):國家水稻改良中心
國家級技術研究與發展中心(1個):稻作技術研究與發展中心
農業部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1個):農業部稻米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
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設施資源

根據2016年9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水稻研究所擁有占地7000餘畝的科學實驗基地,建有3.5萬平方米的科學實驗用房及其它配套設施,在實驗室中配備有5000多萬元的科研儀器設備,圖書館擁有中外藏書4萬餘冊。

國際合作

1981年至2016年9月 ,中國水稻研究所先後與美國、歐盟、俄羅斯、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印度、越南、泰國、菲律賓、巴西、埃及、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國際水稻研究所、瑞士先正達公司、美國水稻技術公司、比利時DEVGEN公司等多個國家、國際組織及國際跨國公司建立合作關係,開展水稻生物技術、遺傳育種、農藝栽培、品種資源等眾多領域的合作研究。
累計承擔國際合作研究的項目達87項,合作經費達2000多萬元,承擔國家重點國際合作項目6項,省部級國際合作項目16項,累計接待外賓500多批,1200餘人次,派出900多人次出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訪問交流及國際培訓等;承擔各種類型國際學術會議和研討會16次,舉辦“雜交水稻育種”、“水稻花葯培養”及“稻米品質與營養研究”等國際培訓班;接受來自越南、巴基斯坦、孟加拉、朝鮮、坦尚尼亞等國家學員來我所培訓;接受國際機構及公司的邀請派專家赴國外開展“優質稻育種”、“水稻分子生物學技術”、“超級稻栽培”及“雜交水稻種子生產”等研究領域的培訓。
中國水稻研究所
2005年經農業部批准與國際水稻研究所合作聯合建立“中國-國際水稻研究所稻米品質與營養聯合研究中心”。先後派出多名專家參與政府代表團執行交流磋商任務,其中5名專家分別在國際原子能機構、國際水稻委員會、國際雜交稻聯盟、韓國農村振興廳任項目專家或顧問,1名專家任Breeding Science編委。
通過國際合作,引進國外知名專家和利用國外種質資源、先進技術取得成效,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合作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雜誌《Science》上發表,選育的品種和技術在中國年推廣1.5億畝以上。2009年該所被科技部授予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稱號,自2001年起先後被國家外國專家局批准為“中國超級稻培育與生產”和“中國超級稻培育與栽培集成技術”國家引智示範基地,2013年被國家外國專家局命名為“國家引進國外智力示範單位”。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至2010年底,中國水稻研究所共獲得省級以上科研成果191項,獲獎成果88項,涵蓋了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三大獎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1997年、1998年、2000年、2003年和2010年分別有成果入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05年有成果入選中國十大自主創新技術。2003年、2005年分別在國際頂尖雜誌《自然》和《科學》上發表研究論文。先後育成通過國家和省級審定的水稻品種142個,成果年套用面積在1.5億畝以上。
中國水稻研究所獲國家級成果一覽表
成果名稱
獲獎類別及等級
獲獎年份
主要完成人
超級稻高產栽培關鍵技術及區域化集成套用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
2014
朱德峰,張洪程,潘曉華,鄒應斌,侯立剛,黃慶,鄭家國,吳文革,陳惠哲,霍中洋
優質早秈高效育種技術研創及新品種選育套用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
2012
胡培松,趙正洪,唐紹清,黃髮松,王建龍,羅炬,周斌,張世輝,應傑政,呂燕梅
後期功能型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及套用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
2011
程式華,曹立勇,莊傑雲,占小登,倪建平,吳偉明
水稻重要種質創新及其套用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
2010
錢前,朱旭東,程式華,
曾大力,楊長登,郭龍彪,李西明,胡慧英,曹立勇,張光恆
印水型水稻不育胞質的發掘及套用
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
2005
張慧廉,鄧應德,彭應財,沈希宏,乾明福,方洪民,易俊章,沈月新,張國良,陳金節,熊偉,何國威
超級稻協優9308的選育、超高產生理基礎研究及生產集成技術示範推廣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
2004
程式華,陳深廣,閔紹楷,朱德峰,王熹,孫永飛,葉曙光,趙劍群,呂和法,鄭加誠
稻瘟菌的遺傳多樣性及其菌絲融合後代的致病性變異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
1999
沈瑛,李成雲,趙新華,袁筱萍,朱培良,羅朝喜,王艷麗
育成優質高產多抗早秈新品種中優早3號
國家科技發明獎四等
1997
黃髮松,胡培松,趙正法,唐紹清,羅炬,張正國,沈越新,龔超熱,黃亞平,左科生,趙耀增,程富波
稻飛虱鳴聲信息行為及其機制
國家自然科學獎四等
1995
張志濤,殷柏濤,陳倫裕,傅強,葉志華
育成高產、優質、多抗雜交水稻新組合汕優10號
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
1993
葉復初,陳玉虎,章善慶,應存山,增勤,孫寶龍,劉小川,熊振民,蔡洪法,曹之瓊,陳昆榮,陳深廣,方紅明,劉守坎,許德信,林作平
參考資料:

學術刊物

  • 《中國水稻科學》
《中國水稻科學》為中國水稻研究所主辦的學術性雙月刊,創刊於1986年。主要報導以水稻為研究對象的原始論文。所設欄目包括研究報告、研究簡報、研究快報、研究簡訊、實驗技術、學術專論、文獻綜述等。《中國水稻科學》還辦有姊妹刊《Rice Science》(英文版)。
《中國水稻科學》為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資料庫核心期刊,影響因子在同類期刊中名列前茅。
  • 《中國稻米》
《中國稻米》是中國水稻研究所主辦的全國性水稻科學技術期刊,為雙月刊,中國內外公開發行。《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統計,2012年影響因子為0.616,2013年為0.553。
《中國稻米》《中國稻米》
《中國稻米》主要刊登以水稻為研究對象的專論與綜述、專題研究報告、學術論文、新技術新方法研究成果、綜合信息等。期刊為國內外眾多資料庫收錄,如“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 “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萬方數據(ChinaInfo)系統科技期刊群”和維普“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 CABI資料庫(《Rice abstracts》等;《中國稻米》還被評為全國農業期刊“金犁獎”技術類一等獎,浙江省優秀科技期刊二等獎。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根據2016年9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水稻研究所有二級學科博士點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6個,二級學科碩士點14個。
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生專業設定一覽表
學科門類
一級學科
二級學科
理學
生物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生態學
農業生態學
農學
作物學
★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
★作物遺傳育種
★作物種質資源學
農產品質量與食物安全
農業資源與環境
植物營養學
農業遙感
植物保護
植物病理學
★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
全日制專業學位
農業推廣碩士
作物
農業資源利用
植物保護
食品加工與安全
備註:帶★的為博士/碩士都招收的專業;不帶★的為只招收碩士的專業
參考資料:

教學建設

截至2016年9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水稻研究所已培養畢業研究生160餘人,其中博士44人,碩士118人;有在校學生110餘人。
2015年11月,該所博士後牛耀芳獲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公布了第58批面上資助,資助金額為5萬元。
2016年5月,該所博士後洪永波獲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公布了第59批面上資助,資助金額為5萬元。
2016年6月,該所博士後胡時開、牛耀芳獲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公布了第9批特別資助,資助金額為30萬元。

文化傳統

所徽

中國水稻研究所所徽如右圖所示:
所徽所徽

所訓

“精耕細作”
中國水稻研究所黨委在2008年4月起在所內開展了所訓徵集活動。在全所幹部職工歷經了11個月時間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反覆討論、提煉、修改的基礎上,經所黨委會討論研究,最終確定“精耕細作、春華秋實”為中國水稻研究所所訓。
所訓所訓
“精耕細作”是對中國傳統農業精華的一種概括。精耕細作農業始於夏商周時期,有著悠久傳統的歷史,在中國,水稻居三大作物之首,稻作生產頗具特色,更以精耕細作的稻作文化著稱於世,不僅解決了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而且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傑出貢獻。該所作為以水稻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多學科綜合性國家級研究所,肩負著“組織水稻科研攻關、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社會責任。以精耕細作為代表的傳統農業和以科技進步為驅動的現代農業相得益彰,共同為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提供保障,具有深刻的寓意。“春華秋實”是水稻生長收穫的自然規律,也是該所發展歷程的真實寫照。該所自1981年建所以來,全所職工兢兢業業,刻苦攻關,終於躋身科研之強,結出累累碩果。而今,中華大地灑播著該所培育的種子,推廣著該所發明的技術,套用著該所研發的成果,活躍著該所培養的人才,正是“春華秋實”所蘊含的意義所在。除此之外,“春華秋實”也是對學識淵博,修身律己的一種象徵,作為所訓凝結了對全所職工追求高潔品行的鼓舞。

所歌

《春華秋實糧滿倉》
申紅芳詞,段瑞雷曲
錢塘蕩漾,十里稻花香,金色海洋,稻菽千重浪,中國水稻所在沃土中成長,如同雄鷹在天際展翅翱翔。一粒種子,超越世界的重量。一項技術,挺起民族的脊樑。一批成果,點燃人民的希望。一代英才,成就幾代人的夢想。
所歌所歌
無怨無悔歷經滄桑,科學殿堂綻放光芒,精耕細作裝滿天下糧倉,春華秋實我們共創輝煌。春華秋實我們共創輝煌。
以民為本,百姓心中方,以糧為天,糧安有保障,蒸蒸日上躋身科研之強,碩果纍纍讓我們共同分享。一分耕耘,承載豐收的嚮往,一份收穫,又見谷熟禾黃,一種使命,遍插優良稻秧,一種情懷,造福人間四面八方。
無怨無悔歷經滄桑,科學殿堂綻放光芒,精耕細作裝滿天下糧倉,春華秋實我們共創輝煌。春華秋實我們共創輝煌。

現任領導

所長、黨委副書記:程式華
黨委書記:方軍
黨委副書記:方向
副所長:胡培松、錢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