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殖吸蟲病(又稱肺吸蟲病)是由吸蟲綱的並殖吸蟲引起。並殖吸蟲的種類較多,在我國致病蟲種主要有衛氏並殖吸蟲和斯氏狸殖吸蟲。人分別是衛氏並殖吸蟲和斯氏並殖吸蟲的適宜宿主和非適宜宿主,囊蚴感染人體後,衛氏並殖吸蟲經童蟲發育為成蟲;而斯氏並殖吸蟲則發育滯留於童蟲階段,因而前者主要引起肺型並殖吸蟲病,後者主要引起皮下型並殖吸蟲病。並殖吸蟲病常累及肺、腦、肝、皮膚等多個器官,症狀較複雜。 並殖吸蟲具有蟲種(株)和期間共有的和特異的抗原成分,套用其共有的抗原成分利於並殖吸蟲病的診斷,例如2種並殖吸蟲抗原可相互取代用於檢測不同種並殖吸蟲病;用特異的抗原成分則可作進一步的鑑別蟲種或期。用並殖吸蟲粗抗原檢測血清中的特異抗體時,與血吸蟲病和肝吸蟲病出現交叉反應,用不同純化的抗原可減少或消除此交叉反應。動物實驗結果表明,適宜宿主於感染後10d,血清中首先出現抗囊尾蚴的抗體,以後滴度漸上升,至30-80d一直處於高峰,90d後漸趨降低持續於低水平;而針對成蟲的抗體,最早於感染後40d出現,至80d滴度達高峰,90-100d時下降,並長期保持低水平而略有升降。在非適宜宿主中,於感染後15d出現抗囊蚴抗體,以後滴度不斷上升,到80d時達高峰,以後一直處於高滴度抗體水平;但對成蟲的抗體反應卻很弱,且出現較遲。 並殖吸蟲病患者經有效治療後,在第1-2個月之間,抗體水平有增加趨勢,在第3-6個月之間,抗體下降。
基本介紹
- 名稱:並殖吸蟲後尾蚴膜反應
- 所屬分類:免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