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腦前核群是2014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丘腦前核群
- 外文名:anterior nuclear group of thalamus
- 所屬學科:人體解剖學
- 公布年度 :2014年
丘腦前核群是2014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
丘腦前核群是2014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定義位於丘腦前結節的深面,亦即“Y”形內髓板前端兩臂之間的神經核群。接受乳頭丘腦束,發出纖維至扣帶回,是下丘腦和扣帶回之間的中繼站,與內臟活動有關。1...
丘腦又稱背側丘腦,是間腦中最大的卵圓形灰質核團,位於第三腦室的兩側,左、右丘腦借灰質團塊(稱中間塊)相連。丘腦是感覺的高級中樞,是最重要的感覺傳導接替站。來自全身各種感覺的傳導通路(除嗅覺外),均在丘腦內更換神經元,然後投射到大腦皮質。在丘腦內只對感覺進行粗略的分析與綜合,丘腦與下丘腦、紋狀體...
丘腦外側核群(lateral nuclear group of thalamus)是2019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阿爾茨海默病名詞。定義 丘腦中最大的核團群。位於內髓板外側,分上、下(背腹)兩層,上層從前向後有外側背核、外側後核和枕核;腹側層也有三個核團,即丘腦腹前核、丘腦腹外側核和丘腦腹後核。出處 《阿爾茨海默...
丘腦占間腦的4/5。由傳入纖維和連結纖維構成的內髓板在丘腦內呈“Y”形地前後縱行,將丘腦分為前核群、內側核群和外側核群3個灰質塊。尚有位於內側核群和第三腦室側壁間的中線核群及位於內髓板神經纖維間的板核心群。丘腦的皮質纖維和皮質丘腦纖維進入或離開丘腦前於丘腦外側面構成一薄層白質,即外髓板。外...
[丘腦]內髓板 [丘腦]內髓板(internal medullary lamina of thalamus)是2014年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出自《人體解剖學名詞》第二版。定義 由帶狀層向丘腦內部伸入的“Y”形白質片。將丘腦分為前、內、外側3大核群。出處 《人體解剖學名詞》第二版。
[丘腦]中線核群 [丘腦]中線核群(midline nuclear group of thalamus)是2014年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定義 丘腦最古老的核群。位於下丘腦溝背側的丘腦內側壁上,包括丘腦間黏合在內,由一些邊界不清的細胞團組成,與邊緣系統關係密切。出處 《人體解剖學名詞》第二版。
由於丘腦外側核群特別是腹後核受損,可出現各種感覺均缺失。其特點為病灶對側肢體所有感覺均有障礙;深感覺和精細感覺損害重於淺感覺;軀體及軀幹的感覺障礙重於面部;嚴重的深感覺障礙可表現為感覺性共濟失調。(二)對側偏身自發性疼痛:對側偏身自發性疼痛也稱丘腦痛。為內髓板核和中央核受累所致,多表現為病灶對...
[丘腦]外側核群 [丘腦]外側核群(lateral nuclear group of thalamus)是2014年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定義 位於內、外髓板之間的神經核團。其前後徑幾乎與丘腦的前後徑等長。外側核群又可分為背側組、腹側組和後部的丘腦枕。出處 《人體解剖學名詞》第二版。
丘腦腹側核 丘腦腹側核(ventral nucleus of thalamus)是2019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阿爾茨海默病名詞。定義 外側核群內位於腹側的細胞群。包括丘腦腹前核、丘腦腹外側核和丘腦腹後核三個核團。出處 《阿爾茨海默病名詞》第一版
[丘腦]內側核群 [丘腦]內側核群(medial nuclear group of thalamus)是2014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出自《人體解剖學名詞》第二版。定義 位於內髓板與中線核群之間的核群。向前伸達前腹側核,後方接中央中核和束旁核。出處 《人體解剖學名詞》第二版 ...
前內側核 前內側核(anteromedial nucleus)是2014年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出自《人體解剖學名詞》第二版。定義 丘腦前核群中較大的一個亞核。主要由中等或小圓形、多角形細胞組成。出處 《人體解剖學名詞》第二版。
前背側核 是前背側核2014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定義 丘腦前核群中較小的一個亞核。為緊貼在第三腦室室管膜深面清晰可見的一串月牙形細胞。出處 《人體解剖學名詞》第二版
心理原理是全新的心理理論體系,主要闡述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闡述腦的功能,包括丘腦、大腦皮質、下丘腦、基底核、小腦等;二是從生物學的角度闡述意識、心理的產生機制及活動規律。理論從神經元、神經元群、核團、腦多個層次入手,闡述各種意識、心理活動產生的生物學原理以及活動規律。整個理論環環相扣,高度簡潔,是...
①丘腦前核群來的纖維,二者間有定位關係;②通過扣帶直接接受海馬的纖維,又可通過乳頭體間接接受海馬的影響;③隔核發來的纖維;④直接接受前額區、頂和顳葉等處顆粒皮質區的纖維。特別是24區可能還與紋狀體、下丘腦、中腦被蓋有聯繫。2、扣帶回的傳出纖維:①至丘腦前核群;②至海馬結構;③至隔核;④至前...
內側膝狀體:內側膝狀體是丘腦枕後下方的小丘,屬丘腦後部,經下丘臂與中腦下丘相連,其深面的細胞群是外側丘系聽覺纖維的中繼核。由核發出的纖維組成聽輻射,經內囊後腳達大腦聽區(顳橫回),內側膝狀是聽覺傳導徑路的最後換元處。內側膝狀體系丘腦內的組成部分。位於丘腦後部,在丘腦枕的下方,與下丘同為皮質...
外側背核 外側背核(lateral dorsal nucleus)是2014年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出自《人體解剖學名詞》第二版。定義 在外側核群的最前部,位於丘腦背外側面的神經核。是丘腦前核群向後的延伸部分,由小細胞組成,其纖維聯繫與丘腦前核群類?似。出處 《人體解剖學名詞》第二版。
在前連合的後方下降者,稱連合後穹窿,主要止於乳頭體核、板核心前部、丘腦前核群、下丘腦外側區和中腦網狀結構。位置分布 穹窿起于海馬,發出纖維弓形向上,貼在胼胝體的下面前行,並互相靠近,其中氣,部分纖維越至對側,稱為穹窿連合。過了連合,仍以兩束纖維並行向前向下,深入丘腦,止於乳頭體核。
此外,背側丘腦還從事維持大腦皮質的覺醒狀態。背側丘腦的外側包有薄層白質板,稱為外髓板,它借丘腦網狀核與內囊相隔。在背側丘腦灰質內,有丫形的內髓板,此板前部分叉,因而將灰質分為三個大的核群:前核群、背內側核群和腹外側核群。腹外側核群又可分為背腹兩層。屬於後丘腦的內、外側膝狀體,實際是...
形成一薄的白質層,稱穹窿連合。穹窿體繼續前行,在室間孔上方,左右纖維再次分開形成穹窿柱。此柱又分為兩小部:在前連合前方下降者,稱為連合前穹窿,主要止於隔區和扣帶回;在前連合的後方下降者,稱連合後穹窿,主要止於乳頭體核、板核心前部、丘腦前核群、下丘腦外側區和中腦網狀結構。
扣帶回皮質(cingulate cortex) 扣帶回表面的灰質。可分為前、後兩部。前部主要接受來自丘腦板核心、中線核和杏仁基底外側核群的傳入,後部主要接受來自丘腦前核和背外側核及額、頂、顳新皮質和下托的傳入。前部與許多複雜內臟和軀體活動及痛反應有關,受刺激,能引起心跳減慢、瞳孔擴大、呼吸頻率變化和吸吮、牽...
背側丘腦的外側包有薄層白質板,稱為外髓板,它借丘腦網狀核與內囊相隔。在背側丘腦灰質內,有丫形的內髓板,此板前部分叉,因而將灰質分為三個大的核群:前核群、背內側核群和腹外側核群。腹外側核群又可分為背腹兩層。屬於後丘腦的內、外側膝狀體,實際是上述腹層核群向後方的擴延。4、內側膝狀體和...
來自側嗅紋的纖維,經皮質內側核群,並沒有纖維終於基底外側核群。基底外側核群是杏仁核的非嗅覺功能區,它接受腦幹網狀結構和梨狀區皮質來的纖維可能還接受顥下回的部分纖維:杏仁核發出的纖維,大部組成終紋:自杏仁核腹側發出的纖維,向內側經豆狀核腹側,終於視前內側核、下丘腦前核、視上核團和腹內側核。自...
但一般認為廣義的基底前腦包括以下結構:(1)下丘腦視前區和前區,(2)隔核群,(3)終紋床核,(4)斜角帶核群, (5)Meynert基底核在內的無名質,(6)伏核(nucleus accumbens),(7)嗅結節,(8)嗅皮質和(9)杏仁核群。而狹義的基底前腦主要指半球前內側面和基底面的一些靠近腦表面的灰質,它們是(1)腹側紋狀體蒼...
人體間腦(diencephalon)是位於人體腦幹之上,尾狀核和內囊的內側的部位。間腦一般被分成背側丘腦、後丘腦、上丘腦、底丘腦和下丘腦五個部分。兩側丘腦和丘腦下部相互接合,中間夾一矢狀腔隙稱第三腦室。第三腦室經其兩側的室間孔與側腦室相通,向下通過中腦導水管與第四腦室相通。它有感覺中繼核群。接受特異性感覺的...
(二)紅核丘腦綜合徵:病變部位在丘腦外側核群的前半部,多為丘腦穿支動脈閉塞所致。其臨床表現有:①小腦性共濟失調,為腹外側核病變,小腦發生的結合臂纖維在此處中斷,不能投射到大腦皮層中央前回運動區,使小腦失去了大腦皮層的支配所致。②意向性震顫:發生機制同上。③舞蹈徐動樣運動:為腹前核受損所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