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核(人體生理學名詞)

紅核(人體生理學名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紅核系腦神經核之一。位於中腦的被蓋部(占據被蓋大部),為圓柱狀的細胞柱,自上丘階段延至間腦的尾部。小腦發出的結合臂交叉後進入紅核,其中一部分止於紅核,另一部分繼續上行止於丘腦。自紅核發出的纖維,在被蓋的腹側交叉下行,為紅核脊髓束,止於前角運動細胞。紅核借紅核脊髓束把小腦等處的衝動傳遞到前角細胞,在調節體態和維持運動協調上有較大的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核
  • 外文名:rubrum
解剖結構:,與紅核相關的疾病:,

解剖結構:

1、紅核:
紅核是中腦網狀結構的一部分,系一卵圓形細胞柱,由於紅核富有血管,呈淡杏黃色,自上丘下緣伸入間腦的尾側部。可分為大細胞部(舊紅核)與小細胞部(新紅核)。大細胞部位於紅核的尾側部,其軸突組成下行纖維—紅核脊髓束;小細胞部組成紅核的大部分。來自結合臂的一些小纖維束終止或穿過紅核。動眼神經根向腹側呈弓形穿過紅核。在紅核嘴側端,有韁腳間束通過。
紅核的聯繫複雜而廣泛,其傳入纖維主要來自小腦中央核和大腦皮質。
紅核發出的纖維,投射到脊髓、腦幹和小腦。有紅核脊髓束、紅核橄欖束、紅核丘腦束。
紅核又是許多傳導徑路的中繼站,轉送小腦衝動到間腦和脊髓,有些小腦衝動又返回至小腦。來自大腦皮質的衝動,通過紅核到達脊髓和小腦。如紅核受到損害,可引起輕顫和一些不隨意運動。這是由於阻斷了小腦和紋狀體之間的通路,也可能是阻斷了小腦和大腦之間的通路,而引起的運動紊亂。
2、中腦:
中腦是腦六個部分中最小的部分,仍保持神經管的原始形態,長約15~20毫米,位於腦橋和間腦之間。中腦腹側面上界為視束,下界為腦橋上緣;腹側面兩側有粗大的縱行纖維構成的隆起,稱大腦腳;在左右大腦腳之間的凹陷處,稱腳間窩,動眼神經根自窩的外緣出腦;背側面(又稱頂蓋)有四疊體,由兩對小圓丘組成,上一對稱上丘,是視覺皮質下中樞,它借上丘臂(為白質纖維)與外側膝狀體聯繫;下一對稱下丘,是聽覺皮質下中樞,它借下丘臂(為白質纖維)與內側膝狀體聯繫。在下丘的下方有滑車神經穿出。中腦內有中腦水管,上通第三腦室,下通第四腦室。
在中腦橫切面背側部中央,有中腦水管的斷面,中腦水管的周圍有一層灰質,稱中央灰質。灰質的背側是四疊體。中腦的腹側即大腦腳,每側大腦腳被一層含黑色素的神經細胞(即黑質)分為二部:黑質的背側部,稱被蓋,其中含有網狀結構,向下與腦橋的網狀結構相連;黑質的腹側部,是一層很厚的神經纖維板,稱為腳底。
被蓋,由灰質和白質組成。被蓋的中央部有細胞體堆聚構成的紅核,此核是皮質下運動中樞,細胞突相互交叉,並構成紅核脊髓束。在紅核的外側有傳導本體感覺和皮膚感覺的上行纖維,將這些纖維統稱為內側丘系,行向丘腦。內側丘系與紅核之間的間隙,稱中腦網狀結構,其背側有中央灰質。中腦水管在中央灰質中通過。在中腦水管的底上,有動眼神經核和滑車神經核,前者位於上丘平面內,後者位於下丘平面內。在動眼神經核的內側有達克謝維奇氏核,此核中的細胞發出的突起形成內側縱束,行入脊髓。

與紅核相關的疾病:

(一)中腦梗死——Wernekink連合綜合徵:
概述:
中腦存在眾多連線小腦的神經纖維。小腦發出的纖維經齒狀核中繼後,經小腦上腳在中腦導水管前方中腦下部旁正中區交叉至對側中腦紅核,形成Wernekink交叉。該部位由基底動脈旁正中支供血,當基底動脈旁正中支閉塞時,即可引起Wernekink連合的損害,稱為Wernekink連合綜合徵。主要表現為雙側小腦性共濟失調,包括肢體共濟失調、軀幹共濟失調以及共濟失調性構音障礙,偶可伴有眼球運動障礙和齶肌痙攣。
此綜合徵發病率較低,病灶位於中腦大腦腳的中線位置,部位較小,臨床上容易忽略,導致漏診。因此臨床上當患者出現雙側小腦性共濟失調時要行顱腦MRI檢查以明確診斷。
(二)紅核丘腦綜合徵:
病變部位在丘腦外側核群的前半部,多為丘腦穿支動脈閉塞所致。其臨床表現有:①小腦性共濟失調,為腹外側核病變,小腦發生的結合臂纖維在此處中斷,不能投射到大腦皮層中央前回運動區,使小腦失去了大腦皮層的支配所致。②意向性震顫:發生機制同上。③舞蹈徐動樣運動:為腹前核受損所致,多為短暫性。除血管病外,丘腦腫瘤亦可引起紅核丘腦綜合徵,並有丘腦腫瘤的其他症狀,如顱內壓增高、眼部症狀、精神症狀、內分泌症狀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