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結構:
邊緣葉:
邊緣葉位於
大腦半球的內側面,呈環形包繞大腦半球頸的周圍。其外界是扣帶溝、頂下溝、距狀溝的前部和側副溝;內界是胼胝體的上面和脈絡膜裂。邊緣葉又以胼胝體溝和海馬溝分為內、外二帶形區。胼胝體溝始自胼胝體嘴的腹側,沿胼胝體背側後進,最後繞到胼胝體壓部的下方,移行於海馬溝。海馬溝始自
胼胝體壓部的下方,然後向顳極前進,終於海馬回鉤。
邊緣葉外帶:又稱穹窿回,此回又分三部,扣帶回,位於胼胝體溝和扣帶溝之間;
穹窿回峽,位於胼胝體溝與距狀溝前部之間;海馬回,位於側副裂和海馬裂之間,也稱旁海馬回,此回的前端繞過海馬裂的前端,形成海馬回鉤。
邊緣葉內帶:也由數部組成,在胼胝體背面蓋有薄層灰質,在胼胝體溝底則移行於扣帶回,稱其為胼胝體上回;此回向前繞到胼胝體嘴的下方,移行於終板前方的胼胝體下回;此回的前界為後旁嗅溝,此溝的前方有一併行的短溝,稱前旁嗅溝。二溝之間的部分,稱旁嗅區。胼胝體下回向下移行於斜角回,此回緊位於視束的前方,向外後方連于海馬回鉤。胼胝體上回向後,繞過胼胝體壓部,移行於束狀回,此回位於胼胝體溝和胼胝體壓部之間。而束狀回再向前下方,則移行於海馬及齒狀回。
邊緣葉的組成:
邊緣葉位於大腦半球內側面。以胼胝體溝和海馬溝為界分為內環和外環。邊緣葉外環由四部分組成:扣帶回,位於胼胝體溝與扣帶溝之間,呈半環形,從前上方環繞胼胝體;扣帶回峽,是扣帶回與海馬旁回在胼胝體壓部後方的狹窄移行部;海馬旁回,位於顳葉最內側,它的上界為海馬溝,下界為側副溝前段和嗅腦溝;該回前端繞海馬溝的前端彎轉向內,延續為鉤。
邊緣葉內環也分數部:胼胝體上回,是緊貼胼胝體上面一層退化了的灰質,極薄,向兩側移行於扣帶回,向前繞胼胝體嘴的下方續於終板旁回,向後在胼胝體壓部的後方移行於束狀回。終板旁回,後界為終板,前鄰後旁嗅溝。後旁嗅溝前方有一與之平行的短溝,叫前旁嗅溝,二溝之間的部分稱胼胝體下區。終板旁回與胼胝體下區合稱隔區。終板旁回再往下,移行於斜角帶,緊鄰視束的前方。斜角回向後外方連于海馬旁回、鉤。束狀回,位於胼胝體壓部後表面與胼胝體溝之間,在後上方續接胼胝體上回,向前下外移行於齒狀回和海馬。
(一)扣帶回:
扣帶回主要包括32區、24區和23區,因位於新、舊皮質交界處,故與海馬旁回後部、眶回後部和島葉前部同為中間皮質,其中24區屬無顆粒型皮質。
1、扣帶回的傳入纖維:
①丘腦前核群來的纖維,二者間有定位關係;②通過扣帶直接接受海馬的纖維,又可通過乳頭體間接接受海馬的影響;③隔核發來的纖維;④直接接受前額區、頂和顳葉等處顆粒皮質區的纖維。特別是24區可能還與紋狀體、下丘腦、中腦被蓋有聯繫。
2、扣帶回的傳出纖維:
①至丘腦前核群;②至海馬結構;③至隔核;④至前額葉和頂葉的聯絡區;⑤還至頂蓋前區、上丘、中腦中央灰質、中腦被蓋和藍斑等處。可見扣帶回的傳出纖維大部分為反饋纖維。
刺激獼猴的24區可引起對側或雙側的軀體運動,並有局部定位。此附加運動區延伸到扣帶回後部,不過這一發現有待進一步研究。刺激患者的24區,可引起脈搏、呼吸、血壓和消化的變化。切除扣帶回前部,可解除精神病患者的粗暴行為、強迫觀念和頑固性疼痛。
(二)隔區:
1、隔區的位置與核團劃分:
隔區位於胼胝體嘴的下方,為終板與前旁嗅溝之間的區域。包括前方的胼胝體下區和後方的終板旁回。隔區形成於側腦室前角的內側壁。在靈長類已高度發達,靈長類以下的動物,根據隔區與前連合的位置關係,可分為前連合上部和前連合前部兩個部分。在人類,由於新皮質和胼胝體的高度進化,前連合上部,大多數學者認為它可能相當於透明隔的前部,基本上無神經細胞;前連合前部大概相當於胼胝體下回,向下包繞胼胝體膝,移行於終板旁回。隔區的前連合前部與前連合上部、無名質、前穿質之間有散在的細胞群相連。隔區的核群總稱隔核,主要位於胼胝體下回,有背側、腹側、內側和尾側隔核之分,其中每一個核又可分為若干亞核。隔核也可簡單地分為外側隔核和內側隔核,前者由小細胞組成,後者由大細胞組成。
2、隔區的纖維聯繫與功能:
近年來,人們發現它與嗅覺的關係似乎可疑,而與邊緣系統的關係似更密切。隔核是多種纖維貫穿的區域,精確地研究其纖維聯繫較困難,但它與海馬、杏仁體和下丘腦的往返聯繫是肯定的。大體上外側隔核似乎是接受傳入纖維的主要區域,內側隔核似乎是發出傳出纖維的主要區域。比較明確的纖維聯繫如下。
(1)隔核的傳入纖維主要來自:
①海馬:纖維經穹隆的前連合前部至外側隔核,二者間有定位組合,纖維性質是興奮性的,也來自下托等處。②杏仁體:纖維主要經由終紋和斜角回。③前穿質:纖維可能經由內側嗅紋。④中腦的中央灰質、藍斑、中縫核、被蓋腹側區、黑質等,纖維經由前腦內側束。⑤下丘腦和扣帶回等處。
(2)隔核的傳出纖維:
大部分是反饋的,主要投射至:①海馬結構,經由穹隆。②杏仁體、乳頭體、扣帶回等處。③丘腦的前核、背內側核、韁核等,經由丘腦髓紋。④下丘腦諸核、中腦網狀結構,經由前腦內側束。
(3)隔區的功能:
從隔區的纖維聯繫已可看出它與邊緣系統的密切關係。當刺激或損毀隔核時,動物出現憤怒、進食、飲水、性行為、生殖行為的改變。刺激猴的隔區,可使其攻擊行為明顯抑制或降低。
(4)伏隔核:
亦稱伏核是基底前腦的一個較大核心團。位於基底核與邊緣系統鄰界處,隔區的外下方,尾狀核、殼的內下方,前端與嗅前核相連,後續終紋床核,腹側為蒼白球和嗅結節。纖維聯繫與邊緣系統較為密切,細胞構築又接近新紋狀體,因此歸屬難定。其機能與軀體運動、內臟活動整合及鎮痛等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