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不計較:每天學點佛學智慧》編輯推薦:是非不急爭人我,閒言何須論短長: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
圖書目錄
第一章 面對得失莫計較:失之我命,得之我幸
勞生無了曰,妄念起微塵
得失無意,平常心最難得
享受生命的過程
甘於淡泊,樂於寂寞
自在隨緣,適時改變
恬靜的心態才會開出蓮花
不捨一株菊花,哪得一村菊香
與其悲傷所失,不如再尋所得
勿執念,捨去無益之事
人生在世,有舍才有得
第二章 學會捨棄,只選擇適合自己的
人生不必苛求自我
樂活達觀,不為得失所累
面對名利少貪念:少一點慾念,多一點超脫
享受寂寞,修煉德行
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若貪心,你的嘴臉就露貧窮相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一切如浮雲,何必太執著
多一點布施,多一點超脫
別把身外物看得太重
淡泊修身,不被虛名所累
減少貪婪之念,就是遠離災禍
知足者常樂,不知足者常怨
心意澄明,不為他物埋沒
看淡名利,心境自然變得自在
富足未必等同於幸福
抵住誘惑,莫忘了初衷
別讓欲望蒙蔽雙眼
第三章 面對人言壁上觀:容譽毀風中過,看人言如煙散
不計較毀譽,做到問心無愧
謠言止於智者,閒言止於忍者
面對毀譽,持包容之心
不露鋒芒,巧辯無言
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而墮其面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千萬別在紅塵中失了自我
人生需在百味中歷練
了無一物,何氣之有
人言如煙散,何必太計較
坦蕩做人,小心疑心生暗鬼
第四章 寬以待人方為智: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心存善念,善待匆匆過客
半醒半醉,清明自得
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
量大則福大,心寬福自來
以禮待人,以德服人
世上沒有不可原諒的人
退一步,腳下的路就更寬
最有力的教化就是寬容
世上的事,放下才會有所得
佛法在恭敬中求得
不必凡事都爭個明白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眾生皆平等
花香半開,酒飲微醺
第五章 牢騷太勝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
別在比較中失了本心
包容不完美,才能獲得完美
不完滿才是人生,做人不必太苛求
崎嶇的道路才能磨鍊心志
不要一味地否定他人
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多一分堅持,少一分抱怨
少挑剔別人,多反省自己
怨人不如自怨,求人不如求己
在順境中修行,永遠不能成佛
多結善緣,獻出一份寬容
換個角度俯視生活
勿牢騷滿腹,珍惜眼前的福分
寬容之心,自在之道
第六章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拿起是負累,放下是超然
前情皆成往事,都成過眼雲煙
放下執念,回頭是岸
有一種平和叫放下
若能一切隨他去,便是世間自在人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回憶美好的,忘卻痛苦的
世上總有“佛光”照不進的角落
別讓嫉妒迷失了心智
做一個“愛吃虧”的人
保持一顆赤子之心
心中無事一床寬,糊塗之態最難得
雲在青天水在瓶
滅卻心頭火,剔起佛前燈
第七章 惜福祉,要知足:人生短暫,珍惜今朝
感恩福祉,珍惜緣分
快樂之道藏於心中
放棄“得不到的”,告別“已失去的”
在人生的須臾之間找到光亮
再忙,也別忽略了路邊的風景
對已得到的福分要珍惜
享受人生,珍惜活著的光陰
懂得知足,才能懂得快樂
珍惜短暫的今生
不要在紛亂中迷失了自我
活在當下,珍惜此時此刻
生命只在呼吸之間
樂觀處事,享受美好人生
第八章 做人忍耐勿張揚,早熟的稻穗也低頭
肯低頭的人,永遠不會撞到矮門
大智若愚,得理也讓三分
別張揚,放下淺薄的優越感
稻穗成熟,頭自然低下
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放蕩功不遂,滿盈身必災
放低姿態,才能得到尊貴
地底成海,人低成王
以退為進,以謙為尚,不亦宜乎
真正的智慧在於隱藏,真正的才華在於沉默
以屈求伸,圓融處世
多一分平和,少一分躁動
第九章 夫妻之道:百年方得共枕眠,何苦苛責伴一生
留下一點空間去安置彼此
夫妻切忌相敬如“冰”
難得糊塗、留點迴旋的空間
握緊手中的姻緣線
愛由心生,惜取眼前人
相濡以沫才是真愛
會吵架的夫妻才會如膠似漆
真情見諸平淡之中
信任是夫妻和睦的根本
惜福,守住美麗的幸福
媒體推薦
受得小氣,則不至於受大氣;吃得小虧,則不至於吃大虧。
——弘一法師
一念若悟,眾生是佛。
——六祖慧能
序言
自古以來,人之所以有煩惱,大多與“比較”和“計較”兩個詞語脫不了干係:襁褓期間,嬰兒就知道運用觸覺來比較誰被疼愛得多,然後藉助哭聲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到了學齡年紀,孩子又開始計較誰的分數高,誰更加受同學的歡迎;步入社會之後,人們則開始耿耿於懷於誰的待遇好,誰更有作為……更有甚者,子女們直到父母去世了,還要比較誰的財產分得多、父母的遺囑是否公正等。
正是因為有了這份計較,所以分別於焉而起,紛爭也應運而生,人間百態道出了人世的冷暖和人生的悲涼,像王室的兄弟反目乃至骨肉相殘,如七國之爭、
八王之亂等,莫不是由計較引起的。
在廣袤無垠的自然世界裡,樹木因為承受風吹雨打,因而濃蔭密布、眾鳥栖息;海水因為不辭百川,所以寬廣深邃、水族群集。人也應當效仿自然之道,以寬廣的胸懷接納人情紛爭,涵容萬物,羅致十方。
有禪語“不思善,不思惡”,事實上正是讓我們不要在表相上分別、比較;《心經》所說的“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也是同樣的道理,要我們不在外境上執著、計較。唯有用這樣的心態去生活,人生才能隨緣自在、快樂逍遙。
古德云:“至道無難,惟嫌揀擇。”很多當代人之所以扼腕嘆息於現實境遇,不外乎凡事講究情理,做人過於錙銖必較。其實在生活中,應做到不被別人一句難聽的話語、一個難看的臉色所打擾,更不能為此而嗔火中燒、悶悶不樂,道心既缺,遑論成就事業。其實,人生在世,每個人都需要得到體諒,需要委曲求全。不要堅持那些不必要的道理,因為真正的道理應該是講求實務、顧全大局。唯有抱持“不計較”的態度為人處世,才能在生活中允執厥中,得其所在。
在生活中,不要計較貧富。得之淡然、失之坦然,只有抱著這樣的心態,才能在逆境中遊刃有餘,繼而衝出逆境,實現人生的抱負。
事實上,不計較有無對人們來說尚屬容易,最困難的是面對得失毀譽,仍能一本初衷、如如不動。
在民國初年,仁山長老追隨太虛大師革新佛教,以“大鬧金山寺”事件聞名遐邇。有一次,仁山長老到馬來西亞弘法,一位法師並不知道他當時的盛名,因而出言不遜,對他說:“您認不認識金山寺一個叫仁山的地獄種子,他造下無邊罪業,恐怕將來只有在第十九層地獄才找得到他!”仁山長老聽後依然十分淡然,還供養這名法師兩枚銀圓,說:“您剛才開示得很對!”此後瀟灑而去。
對他而言,革新佛教乃勢在必行,但對於別人的言行,則不必斤斤計較。
當時,大醒法師也是太虛大師的高足之一,他辦了一份名為《現代僧伽》的雜誌,因為其對舊僧制度的大肆批評而飽受非議。這一天,大醒法師到蘇州靈岩山寺拜謁印光大師。印光大師早就對其心懷不滿,因而一見面就憤憤地責備他:“你是在造口業啊!”
大醒法師聽後不但不慍不火,還為了紀念印光大師的開示,在回去之後即刻將雜誌內的文章結集成書,定名為《口業集》。而他這樣做,無非也證明了自己是在為佛教的前途而勇於建言,而不是在私人的榮利上爭奪什麼。
類似的事情屢見不鮮。
能夠萬事如意、一生無憂,大概是每個人都在追求的至高境界。然而,一帆風順、一路平安只是一種良好的祝願,世間萬象矛盾叢生,現實生活奇異複雜,充滿了糾葛和不如意,並且這種不如意似乎於每個人都是客觀存在的。但只要人們能放寬胸懷,接納世間百態,淡定面對人生,做到不計較、不苛責,則境遇將大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