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穩定原子核結構的殼模型研究》是依託上海交通大學,由孫揚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不穩定原子核結構的殼模型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孫揚
- 依託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不穩定原子核結構的殼模型研究》是依託上海交通大學,由孫揚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不穩定原子核結構的殼模型研究》是依託上海交通大學,由孫揚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本課題計畫開展大尺度原子核殼模型計算,和國內外主要實驗室關於不穩定核的最新實驗緊密結合,系統地研究處於輕、中重核區的豐中子和豐質...
《不穩定原子核的殼模型配對近似》是依託上海交通大學,由趙玉民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 低能原子核結構的基礎是原子核的殼模型。然而中重區原子核的殼模型組態空間太大,所以套用殼模型研究中重區的原子核結構時必須作近似。
這對提取不穩定核的結團結構信息具有重要意義。理論上發展了研究輕核核子結團現象的微觀模型,提出了非局域化結團的概念,並指出原子核內結團的幾何結構是由純動力學原因導致的,在增加額外中子的條件下依然成立。基於不穩定核衰變實驗...
在核物理與核化學中,核殼層模型是一個利用泡利不相容原理的結構來描述的原子核的能量級別的一個模型。原子核殼模型是邁耶(M.G.Mayer)夫人和簡森(J.H.D.Jensen)在1949年各自獨立提出的。由於發現核殼層模型理論和對稱性原理,因此於...
原子核殼模型 原子核殼模型是2019年公布的物理學名詞。 公布時間 2019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審定布的物理學名詞。出處 《物理學名詞》。
《基於殼模型的配對近似對原子核質子-中子關聯的研究》是依託華東師範大學,由程奕源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項目摘要 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複雜量子多體系統。質子-中子相互作用在原子核殼結構演化和集體性質演化方面起重要...
《通過衰變研究弱束縛核的結構》是依託北京大學,由許甫榮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重點項目。項目摘要 放射性核束物理是當前核物理前沿領域,研究對象是幾千個非穩定核素。特別是遠離穩定線原子核,由於弱束縛特性,體現許多奇異性質,呈現新物理...
集體模型認為,原子核中的核子在平均場中獨立地運動並形成殼層結構,而原子核又可以發生形變,並產生轉動和振動等集體運動。這兩種集體運動的引入是集體模型對殼層模型的重要發展。在原子核處於滿殼時,原子核趨於球形。當滿殼以外存在核子時...
原子核模型(nuclear models) 在實驗事實的基礎上建立的描述核結構的模型。由於對於核力還不能作嚴格而全面的描述,為了說明核結構特性,只能在實驗事實的基礎上建立有關核結構的唯象的模型,再將由此得出的結果與更多的實驗事實作比較,使...
原子核投影殼模型是申請人參與創立的一種研究原子核的微觀結構、特別是形變的中重核結構的模型。該模型在過去的20年中的許多套用中取得了成功。但隨著目前人們的研究興趣往極端條件下原子核性質方面的轉移,尤其是近年來核天體物理對豐...
對這些獨特現象的研究,有助於檢驗和發展現有的原子核理論。此外,現有的核結構模型,大部分是在β穩定線附近幾百種核研究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如液滴模型、獨立粒子核殼層模型、核集體模型等,它們都有待在遠β穩定線的原子核研究中得到...
《原子核配對殼模型》是依託南京大學,由陳金全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 建立了原子核配對殼模型的理論框架,計算方法和計算程式,給出了它的一些特例及其和現有核結構模型之間的關係。用NPSM研究稀土區Xe和Ba同位素的集體運動,...
作為HSM的首次數位化實現,我們系統地研究了錒系區變形核的能譜結構。計算給出的基帶、兩準粒子激髮帶、四準粒子激髮帶以及β帶和γ帶較好地再現了實驗結果,預言的準粒子激髮帶和集體激髮帶還有待於實驗的進一步證實。本項目的研究,...
《過渡區重核低激發態結構》是依託上海交通大學,由趙玉民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 過渡區重原子核低激發態結構的微觀理論描述是原子核結構理論中比較困難的問題,套用殼模型理論研究重原子核低激發態時因為組態空間過大需要作...
考慮到核衰變數據是這些不穩定核重要的實驗信息,本研究基於核衰變的結團模型,系統研究了這些不穩定核的衰變性質,從衰變實驗數據提取了電荷半徑和有意義的核結構信息,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主要研究內容如下:1)我們通過考慮核中質子中子...
為了尋求上述問題的答案,科研工作者們深入研究了126Pd的原子核結構,它擁有46個質子和80箇中子。126Pd對於理解殼模型非常重要,因為它同時擁有兩個中子空穴,可以將幻數82殼層結構中的微小能間距放大。通過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的放射...
《變形原子核結構與性質的理論研究》是2017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圖雅。內容簡介 本書闡述了研究變性原子核結構與性質的常見理論模型,包括Hartree-Fock方法、總羅斯面(TRS)方法、投影殼模型、反射不對稱殼模型,以及我們近年來...
基於新的實驗結果,我們研究了“反轉島”區N =19∼22四條同中子素鏈的半衰期的系統性變化規律,並與殼模型計算結果進行了比較。對於34Si中新確立的2+能級,結合實驗和理論計算,討論了34Si中建立在激發態上的γ不穩定結構存在的可能...
葡萄乾蛋糕模型(棗糕模型)湯姆遜(Joseph John Thomson,1856-1940)繼續進行更有系統的研究,嘗試來描繪原子結構。湯姆遜以為原子含有一個均勻的陽電球,若干陰性電子在這個球體內運行。他按照邁耶爾(Alfred Mayer)關於浮置磁體平衡的研究...
盧瑟福的理論開拓了研究原子結構的新途徑,為原子科學的發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勳。然而,在當時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盧瑟福的理論遭到物理學家們的冷遇。盧瑟福原子模型存在的致命弱點是正負電荷之間的電場力無法滿足穩定性的要求,即無法解釋電子...
擴展亨利·莫塞萊的成果,玻爾認定原子核的單位電荷數目與原子序有直接的關係。由於玻爾模型是盧瑟福模型的改良,有些物理學書本將兩個模型合併,將玻爾模型稱為盧瑟福-玻爾模型。這些二十世紀初期的發展,研究原子的物理結構,關鍵地開啟了...
為了解釋氫原子線狀光譜這一事實,玻爾在行星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核外電子分層排布的原子結構模型。玻爾原子結構模型的基本觀點是:①原子中的電子在具有確定半徑的圓周軌道(orbit)上繞原子核運動,不輻射能量。②在不同軌道上運動的電子...
1.1 核結構物理 1.2 基本方程 1.3 微觀模型與集體模型 1.4 對稱的作用 第2章 對稱性 2.1 總論 2.2 平移 2.3 轉動 2.4 同位旋 2.5 宇稱 [1] 原子核模型作者簡介 編輯 播報 沃爾特•格雷納(Walter Greiner)(1935~2016),德國法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