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衰變研究弱束縛核的結構

《通過衰變研究弱束縛核的結構》是依託北京大學,由許甫榮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重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通過衰變研究弱束縛核的結構
  • 依託單位:北京大學
  • 項目負責人:許甫榮
  • 項目類別:重點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放射性核束物理是當前核物理前沿領域,研究對象是幾千個非穩定核素。特別是遠離穩定線原子核,由於弱束縛特性,體現許多奇異性質,呈現新物理機制,這給實驗和理論研究帶來機遇和挑戰。基於國內放射性核束裝置和國內外放射性核束物理研究現狀,我們提出這個理論與實驗相結合的研究項目,開展進一步深入的有關弱束縛核結構與衰變性質的研究。實驗主要集中於豐中子輕核區的研究,通過衰變實驗研究豐中子弱束縛核的結構。北大實驗組自主研發了中子探測系統,通過該系統的進一步升級改造,結合國內放射性核束裝置,開展豐中子輕核衰變實驗。理論上,北大和南大2個核理論組在核結構研究方面有著很好的工作經驗和積累。我們將發展現有模型,提升模型的計算預言能力,將全面計算分析弱束縛核的結構與衰變,包括弱束縛態的集團結構與衰變。密切開展理論與實驗合作,理論為實驗提供有用預言,解釋實驗觀察;反過來,新實驗數據為檢驗和發展模型提供可靠的實驗依據。

結題摘要

不穩定原子核是當前核物理研究的熱點前沿,我們從理論和實驗二個方面開展了不穩定核的衰變和結構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主要的科研成果如下:(1)發展了從第一性原理出發的ab initio理論與計算,使得計算更基礎,結果更可,具體包括:基於手征有效場論(EFT)和CD Bonn勢或其它現實核力,開創性地發展了Many-Body Perturbation Theory (MBPT)、Gamow Shell Model (GSM)、Brueckner-Hartree-Fock (BHF)、Random Phase Approximation(RPA)、In-medium Similarity Renormalization Group (IM-SRG)等理論,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發表了系列文章;(2)建立了基於Gogny力的殼模型,可以實現對各個核區的大規模計算,具有強大的計算能力,對實驗很有幫助;(3)發展了能量密度泛函理論,使得計算包含連續譜的影響,這對不穩定核是很重要的;(4)發展了原子核結團模型,通過集團衰變研究原子核結構;(4)發展了探測方法和技術(包括設備研發),提高測量精度,在國內外主要實驗室開展了一系列衰變實驗,得到了豐富的實驗成果。理論配合實驗,計算分析實驗結果,進一步加深了對不穩定核結構性質的理解。項目實際開展的研究內容超出計畫書中的內容,執行情況好於預期,取得了非常豐碩的理論與實驗研究成果,共發表SCI文章88篇,其中3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7篇Physics Letter B,45篇Physical Review 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