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崧澤博物館

上海崧澤博物館

2014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被譽為承載“上海之源”的上海崧澤博物館首度向公眾開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上海崧澤博物館
  • 類別:歷史類
  • 地點:上海
  • 開放時間:2014年5月18日
建築布局,“上海之源”揭開面紗,上海古人6000年前已飼養肥豬,中華文明起源如“星空璀璨”,發展歷史,地圖信息,

建築布局

“上海之源”揭開面紗

在位於上海青浦區崧澤村的上海崧澤博物館內,人們可以看到120餘件首次亮相的遠古文物,包括“上海第一人”“上海第一村”“上海第一房”“上海第一井”“上海第一稻”等等。眾多的第一,佐證了崧澤遺址是上海遠古文化的發源地,因此被譽為“上海之源”。
“崧澤”的意思是指“吳淞江流域濕地中的一塊高地”。大約從距今7000年起,上海地區海岸東擴,陸地抬升,開始適合人居。6000年前,屬於馬家浜文化的人群來到上海。他們就是上海的先民,崧澤則是他們最初的家園。
崧澤文化在距今5900年至5200年之間,存在的時間較長,這是第一個以上海地名來命名的考古學文化。
崧澤文化是怎么被發現和命名的?據介紹,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崧澤遺址一座假山墩的發掘中,發現了一處新石器時期的墓地,其中有百餘座墓葬。墓葬中的器物迥異於已知的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由此被命名為“崧澤文化”。
考古學家指出,儘管崧澤遺址早在1957年就已被發現,但在長達半個世紀的考古發掘過程中,這處文明發源地始終保持“低調”。而如今,隨著上海崧澤博物館正式向海內外公眾開放,一批從未曝光的文物首次呈現在世界面前,其文化價值將得到充分認識。

上海古人6000年前已飼養肥豬

最早的上海人吃什麼?1961年,考古人員在崧澤遺址發現了炭化稻穀遺存,經分析是秈稻和粳稻的穀粒。這證明上海先民在距今六千年左右已掌握了水稻種植技術,更證明了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
崧澤遺址中還出土了一些陶豬。其中有一隻陶豬,形狀迷你,矮腳肥肚、小眼如豆,身體被塗成朱紅色,煞是可愛。考古學家分析說,這件文物首次展示了6000年前上海古人飼養肥豬的生動形象。
而1987年崧澤遺址上又發現了中國出土年代最古老的“直筒形水井”,表明上海是我國最先發明找水和儲水先進技術的地區。
上海先民住得如何?相較於今日上海鱗次櫛比的摩天大廈,6000年前上海的居住條件無疑簡陋之極。2004年發現的“上海第一房”,形似穀倉的尖頂,它的面積大約有5平方米,門寬1米,牆是用竹子和木頭做成立柱再塗上泥巴,屋頂則是由茅草覆蓋,像斗笠一樣披下來,自然形成遮風擋雨的廊檐。
考古學家指出,綜合崧澤文化的種種情況,上海地區當時在科技和生產力水平上都有重大進步,發明了管鑽穿孔、犁耕農業和快輪制陶等技術。崧澤文化還有較為完備的宗教信仰和一定的禮儀制度,如墓葬中男性陪葬石斧而女性佩戴玉璜,還出現了凌駕於一般人之上的首領貴族,充分說明社會開始進入文明起源階段。

中華文明起源如“星空璀璨”

步入崧澤博物館的最後一個展廳,觀眾們紛紛低頭琢磨一張被投影在腳下的巨型地圖。這張色彩斑斕的地圖,標註著河姆渡、良渚、馬家浜等神奇的地名,非常形象地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眾多起源。
根據考古學家蘇秉琦的理論,中華文明不是單一起源的,各區域有各自的起源,如同漫天星斗。上海的崧澤遺址及其考古發現有力地佐證了這一學術觀點。
“距今5500年前後,中國各地區的古老文化經過長時間的發展累積,不約而同進入突飛猛進的創新和變革時期,中國文明開始形成,早期國家開始出現。”復旦大學考古系教授高蒙河說,崧澤文化的最大價值,也許不僅僅在於復原六千年前的上海,而是佐證中華文明擁有多中心的燦爛起源。

發展歷史

這座建立在遺址上的博物館,腳下每一寸土地都有大約6000年歷史,且以創新的方式展示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系教授高蒙河說,崧澤文化不僅是上海之源,也是中華文明起源的源頭之一。它證明了中國早期文明是如此多元豐富,事實上,“中華文明的起源正猶如漫天星斗,燦爛無匹”。

地圖信息

地址:上海市青浦區滬清平公路3993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