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6000年

上海6000年

《上海6000年》是201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明華

基本介紹

  • 書名:上海6000年
  • 作者張明華
  • ISBN:9787208098848
  • 頁數:146頁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10月17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上海始終給人以歷史短近的印象:眾口一詞的“小漁村”,紙醉金迷的“十里洋場”,兼容並蓄的海派文化……其實,經過上海考古工作者60多年的努力,不但證明上海有古可考,並且有著漫長、豐富的六千多年的人類活動遺存和出人意料的珍貴文物,其中更不乏對中華文明發展有重大貢獻的水井、犁耕等發明。
《上海6000年》有別於以往上海古代史研究幾乎都以文獻為依據的常見形式,以鮮為人知的第一手考古發掘資料為基礎,首次系統地對古代上海人的歷史活動和文化形態進行表述與展示。其中涉及了上海的自然地理變遷、先民的創造發明、文化藝術、宗教信仰、生產活動、社會形態等諸多內容。

編輯推薦

張明華的這本《上海6000年》繫上海歷史博物館組織編寫的上海歷史文物博覽叢刊之一種,為上海古代史部分。該書以文物引出上海歷代史實,按朝代敘述,“圖說”上海的六千年歷史(自遠古到1840年),以時間為經,以文物、老照片為緯,從一物一景生髮出許多古代上海的故事。

作者簡介

張明華,1949年9月26日生於上海。1972年就職於上海博物館考古部至今。三十多年來一直從事田野考古與文物研究工作。
曾參加崧澤、福泉山、湯廟村等十餘處重要古文化遺址的發掘與整理。中國最早的水井、石犁及一批在中國考古界產生過重大影響的玉、石、陶器和遺蹟等出自他的手下。作為主要人員參加的國家級、市級、局級考古與考古環境研究的三項課題,分別獲得過“國際先進”、“國內先進”的認證結論。學術方面早期側重長江中下游古文化的研究,以後主要是良渚文化社會形態等的專題研究。同時,在玉器的復原、辨偽、功能、琢玉工具的探索方面,有許多獨到的見解和突破性的成績。
出版過《玉龍》、《玉器》、《崧澤》、《良渚古玉》等五六部專著,並以創見性的《良渚玉器研究》、《良渚文化琮形鐲》、《司南佩考》、《玉勝考略》、《良渚獸面為虎紋的又一重要例證》和理論性的《“玉器時代”之我見》及《青浦福泉山遺址崧澤文化遺存》等近百篇專業論文和報告立足於學術界。
多次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出訪過美國、法國、英國、義大利和日本等國及台灣、香港的文物和考古工作。
現為中國考古協會會員、中國文物學會會員、中國考古發掘領隊;2002年獲得研究員資格,同年接《中國文物報》社函告:經有關方面推薦,被評選為新中國成立五十年以來,文博考古界“一百位學術成就顯赫、治學經驗豐富、極具創新精神”的專家學者之一。

目錄

長江之子
一、由西向東的成陸進程
1、上海的大陸架曾暴露成了古陸地
2、“岡身”——上海最古老的海岸線
3、唐初上海大部分成陸
4、北宋以前上海全區基本成陸
5、明代崇明島基本形成
6、上海陸地的局部坍塌
二、水草豐茂氣候宜人的生存環境
1、大象、老虎、麋鹿曾經與先民為伴
2、骨牙工具和造型藝術彰顯人與動物間的依存關係
3、氣候與植被
“海派”晨曦
一、先民的第一批足跡
1、上海歷史的發祥地——崧澤
2、土築的“金字塔”——福泉山
3、南來北往的奇蹟——廣富林
二、一脈相承的史前文化
1、初來乍到的馬家浜文化
2、豐富典型的崧澤文化
3、盛極一時的良渚文化
雲間異彩
一、蹉跎歲月的積澱,迥異多姿的文化
1、融和浙、閩、贛、中原夏商文化因素的“馬橋文化”
2、周族太伯、仲雍領地時的周初文物
3、先吳後越的春秋文物
4、楚國領地春申君時期的戰國文物
5、吳王劉濞和華亭侯陸遜領地時的漢晉文物
6、青龍鎮崛起、華亭建縣的唐五代文物
7、始置上海鎮時的宋代文物
8、升格為上海縣的元代文物
二、天地人文之機緣,再度崛起的明清輝煌
1、“衣被天下”的松江布
2、令人稱奇的文徵明書針撥白內障醫案
3、填補戲曲史空白的明代說唱本
4、豪宅名園中的顯貴生活
5、彰顯精美、高雅、時尚潮流的文具
6、再現地位和奢華的服飾細軟
7、造型怪誕、構思奇異、祈願康福的宗教信物
8、清代民間曾經流通過的金銀寶幣
9、上海軍民浴血抵禦外倭的見證——吳淞大炮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