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建置
上板城鎮地處燕山山脈深處,灤河岸邊,自古就是塞北重鎮。鎮內有
白河南遺址。
上板城鎮清雍正初期屬下
板城鎮,中華民國時期設鎮,為
承德縣第三區駐地。
1945年12月為承德縣人民政府駐地。
1955年建初級社,1956年設鄉,1958年市縣合併撤區鄉建上板城公社,屬承德市。
1961年,市縣分置,成立上板城區公委,包括上板城、西大廟、漫子溝、孟家院、
老爺廟五個公社,屬承德縣。
1984年改公社為鄉,1985年撤鄉建鎮。
1986年撤消漫子溝鄉,原鄉轄各村併入上板城鎮。
1989年撤消西
大廟鄉、
老爺廟鄉,兩鄉所轄各村併入上板城鎮,鎮名因駐地而得。
2010年上板城鎮歸屬承德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自然環境
承德縣上板城鎮境內有
灤河、
白河兩條主要河流,灤河由北向南流經漫子溝、卸甲營、白河南村。白河由南向東流經南雙廟、黃旗灣、老爺廟、大冰溝、房身溝、三道河、上台子、西大窯、上板城等村,於白河南村匯入灤河。上板城鎮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250—400米,主要為為丘陵區和
褐土川平地地貌。屬大陸性季風氣候,10℃以上
積溫900—3220℃。年平均氣溫24℃,一月平均氣溫—8.4℃,七月平均氣溫34℃。年平均
降水量為851毫米,無霜期170天。
基礎工業
工業建設:上板城鎮有一個高新電子科技園區,白河南工業園區(白河南發電廠、污水處理廠);承德
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廠 、 上板城建材廠、上板城三融肉聯廠等。
文化建設:
文明生態村有7個,分別是漫子溝、上台子、上板城、白河南、卸甲營、西三家、大營莊。 文化項目,
大營莊村投資1.2萬元建設文化牆1400平方米;
水利建設:鎮內有白河南水庫和天外水庫兩座,卸甲營村修建自來水工程一處,已鋪設地下主管道5000米。
衛生建設:全鎮設固定垃圾點21個,專用垃圾車4台,保潔員50餘人。
農業產業
蔬菜產業
充分把握區位便利、水源充足、土質良好等有利因素,通過政策扶、典型帶、效益引、宣傳促等有效措施,大力推進蔬菜產業發展。在鞏固101線周邊蔬菜面積的同時,把工作重心向上安線轉移,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建成了以漫子溝、
南雙廟冷棚 ;東營、西營暖棚;上台子、西窯露地菜為主的蔬菜基地。在繼續抓好越夏硬果西紅柿種植的同時,又引進
彩椒、長茄等新品種,引導農民多
茬口種植。同時加強技術指導和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及時解決建棚、用水、用電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積極推廣暖棚改造和改良種植品種,確保新發展種植戶取得較好效益。全年新發展冷棚205畝,使全鎮
冷棚面積達800畝,溫室面積達500餘畝,露地菜面積達3000多畝。全鎮冷棚、溫室、蔬菜“三位一體”產業格局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同時新建蔬菜專業村一個,即
東營村,鞏固蔬菜專業村3個,即西營、漫子溝、
上台子村。
畜牧業
緊緊抓住
肉雞屠宰場項目落戶本鎮這一機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集中力量推進肉雞產業向規模化發展。在鎮、村幹部的廣泛發動、積極協調下新建肉雞養殖小區3個,全鎮的肉雞養殖戶將由原來的15戶增加到60戶,全鎮肉雞年飼養量可達60萬隻。新發展生豬養殖大戶3戶,年出欄1500以上。
果品產業
藉助
退耕還林項目和農業開發項目,繼續增資源、擴規模、抓管理、提水平,以建設
生態旅遊、採摘觀光園為目標,紮實推進優質果品基地建設。 在果樹資源總量增加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在西大廟、陳家溝、松樹溝等村大力推廣山棗嫁接大棗項目。 山棗接大棗產業在我鎮形成了特色產業,全鎮山棗接大棗面積達600餘畝,06年完成嫁接15萬株,累計達30餘萬株,每畝平均收益可達0.2-0.3萬元,部分村已初見效益。全鎮蘋果、板粟、大棗等果樹種植面積達2.2萬畝。
人口計生
上板城鎮加大了以《人口與計畫生育法》為主的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 全鎮共建永久性宣傳板報26塊,每月更換一次宣傳內容。每月利用13日和26日對全鎮所有申請生育人員進行政策法規、
優生優育、生殖健康知識培訓,形成了制度化,並長期堅持不懈。通過採取多種形式的宣傳,做到了計生政策進村入戶,家喻戶曉,人人明白,營造了強大的輿論氛圍。在全鎮範圍內開展為
育齡婦女查病治病、優生優育諮詢、生殖健康檢查等服務活動。為控制新生兒出現缺陷,提高出生
人口素質,對所有申請審批生育人員發放斯利安和三項病毒抽血檢測。
未來規劃
上板城鎮全面從農村經濟向城市工業經濟轉型:重點進行工業產業園的招商和建設,建設配套的文化休閒自然景區,發展職業技術教育院校產業,進行房地產配套規劃和建設。在在未來十年內成為承德的工業產業主要聚集地,計畫區內人口超過10萬人,力爭達到20萬人。發展為北方環保型的工業重鎮。
1上板城新興產業園區規
上板城新興產業園總規劃面積50平方公里,其中一期控制性詳細規劃面積33.37平方公里。作為高新區的產業替代區和未來發展空間,在承接老城區企業外遷的同時,東西營區域和上板城京承鐵路東、南側川平地重點發展科技研發、旅遊服務、現代物流等產業;規劃工業用地區域重點發展電子信息、儀器儀表、裝備製造業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產業。
2生態休閒旅遊園區配套規劃
規劃建設雞冠山丹霞地貌人文風景區、月牙山森林公園景區。
3教育產業的發展規劃
區內現有技師學院一座、高新區中學一座。未來五年內計畫新建院校三座。
4房地產配套開發規劃
圍繞工業園區進行房地產規劃與開發。包括上板城北梁新區、白河南鐵路西新區、大營子新區的房地產規劃開發和土地拍賣招標,結合舊村改造工程進行城市升級規劃(上板城、白河南、卸甲營、慢子溝等自然村)。
自然村介紹
1988年撤區並鄉,將西大廟、
老爺廟鄉併入上板城鎮,所轄23個行政區、兩個居委會,分別為
城南居委會、
城北居委會。 2010年4月全鎮劃歸承德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上板城村:康熙年間因地處下板城上游得名,依村委會駐地得名,繫上板城鎮人民政府所在地,東南距縣城22.2公里,轄22個村民小組,820戶,2920人,耕地156.6公頃,
褐土土壤,主產水稻、玉米、蔬菜,盛產桃,駐地有騰達
玻璃器皿廠、鎮中、中心國小、國辦高中、中心衛生院、武警教導隊、
承德技師學院等單位,
京承鐵路上板城南站設於村北。
西三家村:依村委會駐地得名,東距鎮政府1.8公里,轄13個村民小組,520戶,1718人,耕地171.4公頃,
淋溶褐土土壤。主產玉米、
高粱、穀子等,有養雞大戶,飼養
肉雞2萬隻。原名“三家”清乾隆年間,卜、張、康三戶首居故名,1982年該名至今。
西
大窯村:依村委會駐地得名,東距鎮政府2.1公里,轄15個村民小組,473戶,1675人,耕地171.4公頃,
潮褐土土壤。主產玉米、穀子,有承德生藥輔料公司,西大窯位於上板城村西,清乾隆年間有張姓居民,經營炭窯得名。
上台子村:依村委會駐地得名,東北距鎮政府3公里,5個自然村,轄11個村民小組,438戶,1630人,耕地135.1公頃,潮褐土土壤。主產玉米、穀子,設施蔬菜。因清乾隆年間地處台地得名。
白河南村:依村委會駐地得名,西北距鎮政府1公里,7個自然村,轄14個村民小組,580戶,2106人,耕地148.7公頃,
淋溶褐土土壤。主產水稻、玉米,村西龍潭溝建有水庫、蓄水池和防滲渠道。因在清康熙年間以居白河之南而得名。
卸甲營村:南距鎮政府2.15公里,3個自然村,轄21個村民小組,826戶,2798人,耕地174公頃,
潮褐土土壤。主產水稻、玉米、設施蔬菜。駐地有新興建材廠、蠶種場、縣原種廠、立飛焦化有限公司、承德柱宇礬鈦有限公司、暢達天然營養品有限公司等企事業單位。村西上板城火車站為京承、
錦承鐵路交匯處。卸甲營在清乾隆年間以駐軍卸甲之地得名,曾有穆桂英卸甲之說。
漫子溝村:依村委會駐地得名,南距鎮政府2.8公里,轄2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292戶,1200人,耕地66.4公頃,潮褐土土壤。主產水稻、玉米、穀子、設施蔬菜,駐有交警中隊、石油、石化加油站、三農服務站、奶牛養殖場等單位,承栗、101公路交匯此地。漫子溝於清康熙年間的聚落地處命名。
南北營村:依村委會駐地得名,南距鎮政府4.5公里,7個自然村,轄12個村民小組,254戶,891人,耕地90.2公頃,
潮褐土土壤。主產玉米、穀子,因康熙年間以駐有南北兩處營盤而得名。
獅子溝村:依村委會駐地得名,南距鎮政府7.2公里,12個自然村,轄11個村民小組,208戶,705人,耕地75.1公頃,
淋溶褐土土壤。主產玉米、穀子,獅子溝在清康熙年間以地處獅子山西溝,故名。
大營莊村:依村委會駐地得名,西南距鎮政府5.5公里,5個自然村,轄12個村民小組,405戶,1362人,耕地120公頃,淋溶褐土土壤。主產玉米、穀子,盛產
安梨,品質酸甜味美。大營莊系清康熙年間的大營子改稱(1983年2月)。
天外村:村名系前建置沿用。因地處海拔340米高山盆地而得名天外。村委會駐蘭家。西南距鎮政府5公里,4個自然村,轄4個村民小組,87戶,318人,耕地29.2公頃,矽鋁質
粗骨土土壤。主產玉米、穀子,有村建小型水庫,礦藏有
氟石。
秦家溝村:依村委會駐地得名,東北距鎮政府4.7公里,2個自然村,轄6個村民小組,224戶,812人,耕地102.9公頃,
褐土土壤。主產玉米、穀子,康熙年間
秦姓居民首居此溝,故名。
松樹溝村:依村委會駐地得名,東北距鎮政府6.2公里,7個自然村,轄10個村民小組,耕地124.8公頃,石灰性褐土土壤。主產玉米、穀子,清順治年間以地處多松樹而取名松樹溝。
西
大廟村:依村委會駐地得名,東偏北距鎮政府6.2公里,6個自然村,轄12個村民小組,512戶,1879人,耕地175.25公頃,石灰性褐土土壤。主產玉米、穀子,有三農服務站一處,清
康熙年間因村西有大廟而得名。
周營子村:村名系前建置沿用,村委會駐劉家營,東偏北距政府9公里,5個自然村轄8個村民小組,321戶,1145人,耕地144.6公頃,石灰性
褐土土壤。主產玉米、穀子。
陳家溝村:依村委會駐地得名,東北距鎮政府8公里,5個自然村,轄8個村民小組,1109人,耕地102公頃,石灰性褐土土壤。主產玉米、穀子。陳家溝村於清順治年間首居戶姓陳而得名。
南
雙廟村:依村委會駐地得名,東北距鎮政府12.4公里,11個自然村,轄9個村民小組,386戶,1298人,耕地89.6公頃,
潮土土壤。主產玉米、穀子。
南雙廟在清乾隆年間依村南文殊菩薩和
觀音菩薩倆座廟而得名。
黃旗灣子村:依村委會駐地得名,東北距鎮政府9公里,4個自然村,轄11個村民小組,412戶,1424人,耕地84.2公頃,潮土土壤。主產玉米、穀子,黃旗灣子地處白河拐彎處,傳說清康熙皇帝到此休息時以黃旗為警戒線,故名。
大冰溝村:依村委會駐地得名,東北距鎮政府6公里,2個自然村,轄4個村民小組,184戶,630人,耕地36.7公頃,
潮土土壤。主產玉米、穀子,盛產野生蘑菇、木耳和
黃芪等藥材,檳榔山泉水由村礦泉水廠加工成檳榔山礦泉水銷往各地。大冰溝系大冰冷溝簡稱,清乾隆年間依村西南冰冷溝而得名。
大房身溝村:依村委會駐地得名,北偏東距鎮政府5.6公里,轄4個村民小組,182戶,659人,耕地51公頃,
淋溶褐土土壤。主產玉米、穀子,大房身溝原名房身溝,清乾隆年間以舊房基遺址取名,1982年隨大隊更名今名。
南三道河村:依村委會駐地得名,東北距鎮政府4.4公里,6個自然村,轄8個村民小組,319戶,1120人,耕地65.9公頃,淋溶褐土土壤。主產玉米、穀子。南三道河原名三道河,清康熙年間以到上台子需經三道河灣而得名,1982年改為今名。
澇泥塘村:村名系前建置沿用,村委會駐北台,東北距鎮政府5.7公里,15個自然村,轄7個村民小組,204戶,713人,耕地64.2公頃,淋溶
潮土土壤。主產玉米、穀子。
城北居委會:設在上板城北站,主要管理新生建材廠非農業人口1281人,其中18周歲以下140人。
歷史故事
1上板城地名由來
傳說穆桂英與遼兵交戰在上板城鎮紮下聯營,在雞冠山點兵(雞冠山點將台)。穆桂英在上板城上馬率軍出征,一口氣打到下板城,在下板城下馬。穆桂英打仗之後,回到帳中,因為身體太熱、又出了很多汗,立即卸去盔甲,貪涼吹風,引起所謂“卸甲風”之疾。後來就有了上馬城、下馬城、卸甲營,現在叫成了上板城、下板城。
2 乾隆廟的故事
全中國只有一座
乾隆廟,這座大廟規模相當大,地理位置包括上板城鎮政府、上板城國小、上板城醫院在內的地區域,修建京承鐵路時鐵路從廟中穿過可見乾隆廟規模龐大,現在只有80歲以上的老人才知道。關於乾隆廟修建有一個傳說:據說上板城一窮人家有一醜女,她有一個從天外村來的李姓表哥正好來看她,兩人私通後有孕沒幾天。醜女去了圍場做宮女(其實是個打雜的丫環),到了圍場正好被雍正皇帝醉酒寵幸。十月後,此女生下了
乾隆皇帝。後來
乾隆曾經多次到上板城和天外(天外村還是
乾隆起的名字)尋訪,當地官員為此建了天下唯一的
乾隆廟。據此說來乾隆的母親應該是承德市上板城村人,乾隆的父親是上板城天外村姓李。
3白河南的故事
白河南是清代雍正年代有村落形成,因其位於白河之南而得名,據考古白河南有人類居住超過1萬年。這裡曾經傳說有一個古老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群人他們來自一條長滿柳樹的河邊(柳河),他們居住在河邊的一個四方洞內,哪裡曾是他們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一場無情的洪水淹沒他們的洞穴,他們率領族人,撐著自製的船,沿彎彎的河流而下來到灤河,他們又順著灤河往上游而行,他們看見岸邊有一個巨大的石砬蓋,於是他們在岸邊居住下來。
他們的生活並不安寧,來自灤河上游的雞冠山的一個部落經常來襲擊他們,他們團結起來打敗了入侵者,四方的部落尊他們的頭人為王,一個原始的國家出現了。王帶領他們豐衣足食,從不狩獵,與老虎、豹子成了朋友,夜不閉戶。他們的食物都是在山裡採集來的野板栗、野核桃、山杏仁、榛子。
白河南的鐵路東有個叫砬蓋的地方,真的又一個巨大的砬蓋。砬蓋的西面那條溝叫王西溝(這裡沒有姓王的人家)。現在發現的大石桌就距離砬蓋100米的土丘的上面。這也許是傳說中的東方君子國吧。
4月牙山韓子康道長傳奇
熱河有著著名的丹霞奇觀,其十大名山有棒錘山、蛤蟆石、羅漢山、僧冠帽、元寶山、雙塔山、雞冠山、天橋山、朝陽洞、月牙山。有清朝皇帝乾隆曾做詩傳頌:
避暑山莊景最奇,風摩嶺上望東睨。
羅漢山高人盡見,磬錘峰大話非虛。
蛤蟆石兒向南臥,德匯門前熱水溪。
雞冠掛月三千丈,僧帽連雲數百餘。
朝陽雙塔藏仙子,元寶穴內長靈芝。
詩中的雞冠掛月三千丈,就是指雞冠山南面三千丈的距離月牙山。此山有座雲峰寺蟠桃宮,韓子康道長便是蟠桃宮主持人,有《承德府志》記載此寺,“未詳創建年月,康熙五十二年修,僧普臨撰碣”。承德縣誌記載該寺占地約2000多平方米,有三層正殿,前殿是九神殿,中殿是藥王殿,後殿是娘娘殿(又叫蟠桃宮)。兩廂分別建有配殿、齋堂、倉房及道士居室等,1920年至1958年由道士韓子康主持該寺,1968年以前由其弟子主持該寺,在日偽“歸圈”期間曾為李運昌等領導率領的抗日游擊隊根據地。此廟在文革期間1968年拆毀。
韓子康道長擅長自己採集製作中草藥,時常為百姓用中草藥和氣功為百姓醫病,1944年集資恢復承德市內西大街的城隍廟。 1958年某日在寺廟西側擇吉地挖穴,內置一口大缸,坐化,其弟子覆蓋一缸於上。道長一生有著眾多傳奇經歷,最為人們傳頌的是:兩救將軍
抗戰時期,曾任冀熱遼軍區司令員、熱河省政府主席、熱河軍區司令員李運昌將軍在霧靈山游擊抗日。月牙山正是霧靈山伸向東北的一條主脈,其有利的地形成為了八路軍的活動根據地。1941年夏,李運昌來到關外的承德視察軍事工作,不幸與日偽討伐隊遭遇。戰鬥中,李運昌與警衛部隊失散,撤退到月牙山上的雲峰寺。寺中道長韓子康聽到寺外接連不斷的槍聲後,便急匆匆地來到了寺外,看到李運昌後,感覺追兵越來越近,不由分說,便將李運昌藏進了早已挖好的十分隱蔽的山洞裡。果然,不一會,凶煞般的日偽兵便追進了寺廟,搜查一遍未發現蹤影后,又朝山下追去。於是,李運昌司令員安全脫險。同年冬季,日偽軍大肆抓捕老百姓做勞工,當時李運昌將軍不幸被日偽軍連同老百姓一起關到上板城,韓子康道長得知訊息,連夜翻山趕到上板城,在勞工人民眾找到李運昌將軍,抬手給了將軍一個嘴巴,喝道:我叫你下山買糧食,跑到這裡乾什麼!於是拉著就走。李運昌將軍被當成徒弟救出了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