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三鎮(三鎮)

武漢三鎮

三鎮一般指本詞條

武漢三鎮位於中國的長江漢江交匯處,為武昌武昌區青山區洪山區)、漢口(江岸區,江漢區,礄口區)、漢陽(漢陽區)三座重鎮的合稱,範圍即是武漢市的七個中心城區。三城鎮同位於長江和漢水交匯處,隔江鼎立,故稱“武漢三鎮”。

武漢三鎮發展的歷史、規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武昌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為武漢的科教文化中心;漢陽興起最早,歷史悠久,是中國的工業中心;漢口在明朝才開始強勢崛起,20世紀初期成為全國僅次於上海的國際大都市,工商業基礎較好的漢口發展為武漢市的經濟、金融中心。

武漢三鎮不僅各有其獨特的歷史發展軌跡,在武漢市功能分工上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雖然三鎮在行政上已經合併接近60年之久,這種情形並未發生根本改變。1992年鄧小平視察南方談話第一站就是武昌。

基本介紹

綜述,武昌,漢陽,漢口,

綜述

武漢是市,武漢有三鎮。 武漢三鎮很難評說。這當然並非說武漢是一個“最說不清的城市”。沒有什麼城市是“說不清”的, 在全國各類“排行榜”上,武漢似乎都難列榜首(不過近幾年來武漢的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已大為改觀,尤其市內交通的改善已今非昔比,市民的文明程度也有所提高)。這就使得武漢在中國城市序列中總是處於一種十分委屈的地位。
武漢三鎮
武漢三鎮示意圖
武漢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武漢的地理特徵可以概括為這樣幾句話:一線貫通,兩江交匯,三鎮雄峙,四海呼應,五方雜處,六路齊觀,七星高照,八面玲瓏,九省通衢,十指連心。其中,“一線”即京廣線,“兩江”即長江漢水,“三鎮”即漢口漢陽武昌,“五方雜處”則指“此地從來無土著,九分商賈一分民”(《漢口竹枝詞》)的武漢市民構成。其餘幾句,大體上是說武漢地處國中,交通便捷,人文薈萃,具有文化上的特殊優勢云云。
何況武漢還有那么多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決非那些乾巴巴光禿禿的工商業城 市可比。東湖秀色,珞珈青巒,琴台遺韻,紅樓倩影,既有歷史遺產,又有革命傳統。登黃鶴樓遠眺,江城景色一覽無遺。晴川閣下,新枝歷歷;鸚鵡洲上,芳草萋萋。一橋飛架南北,三鎮通達東西。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紫氣南來,雲集了四海英雄豪傑。登此樓,觀此景,你會感嘆:江流浩蕩,大地蔥蘢,湖山俊秀,人文斐然,天下之美,盡在於此矣!
武漢三鎮
武昌曇華林
的確,武漢文化東西結合、南北雜糅的特徵十分明顯。即以飲食為例。武漢人嗜辣似川湘,嗜甜似江浙,清淡似閩粵,厚重似徽魯,其代表作“豆皮”即有“包容”、“兼濟”的文化特點。武漢人在體格、性格上也兼東西南北之長。他們比南方人高大,比北方人小巧,比成都人剽悍,比上海人樸直,比廣東人會做官,比山東人會經商,比河北人會作文,比江浙人會打架。總之是能文能武,能官能商。武漢三鎮的城市格局,也是官商並存,文武兼備。
武漢三鎮中市區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漢口,是長江流域最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而且也和上海一樣,曾經有過租界。它是我國中部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和接受外來文化的主要門戶。作為一度獨立的城市,它也是以上海為代表的一類新型城市中重要的一員,在中國城市的近代化和現代化進程中得風氣之先。相對遜色的漢陽,則有著中國最早的軍事工業漢陽兵工廠生產的“漢陽造”,也曾名馳一時。至於“文昌武不昌”的武昌,歷來就是湖北甚至中南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湖廣總督府曾設立於此,湖北省政府也至今設立於此。在武昌,還集中了眾多的高等學府,無論數量還是水平都居於全國前列,而且名牌大學就有好幾所。珞珈山上的武漢大學,是中國最早的幾所國立大學之一,其樸素學風,素為學術界所看重。其他幾所理工科大學,在各自的領域內,也都卓有盛名。武漢的學術事業,尤其是人文學科,曾號稱與北京、上海成“鼎足之勢”。一個老資格的開放口岸,一個高水平的文化重鎮,再加上一個前途無量的後起之秀,武漢三鎮,難道不是一種最佳的城市組合?
武漢三鎮
俯瞰武漢三鎮
這樣美妙的組合,國內又有幾個? 更何況,武漢的“運氣”也並不那么壞。內陸開埠、武昌起義、北伐戰爭、國共合作、抗日救國、解放中原,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許多關鍵時刻,武漢都扮演過重要角色。1949年後,它成為我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改革開放時期,它又理所當然地成為內陸開放城市。此之謂“得天時”。地處國中,九省通衙,此之謂“得地利”。集三鎮優勢,合四海人文,此之謂“得人和”。天時地利人和盡占,武漢應該成為文化上的“集大成”者。
武漢三鎮(三鎮)
漢口英租界遺址
武漢人的敢動手,也是全國有名(但仍遜於遼寧人)。“文化大革命”中,他們可是連江青的特使都打了。其實,武漢人不但火氣大,而且“禮性”也大。武漢人說話,一般都會尊稱對方為“您家”(吵架時例外),相當於北京人的“您”,實際上也是“您”字的音變,讀作nia,和nin非常接近(武漢話之屬於北方語系,此即證明)。不同的是,武漢話的“您家”還可以用於第三人稱,比如“他您家”,相當於“他老人家”。
武漢人還真可愛。其實,武漢人是非常可愛的。外地人害怕武漢人,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武漢人。 武漢人有武漢人的優點。武漢人最大的優點是直爽。愛罵人,就是他們直爽的一種表現。儘管表現得不大文明,但卻至少也說明他們喜怒哀樂膽敢形之於色,骨子裡有一種率真的天性。這種天性使他們極其厭惡“(口者)”,厭惡“鬼做”,同時也就使他們不太注意修養,給人一種“少有教養”的感覺。武漢人說話直統統的,很少拐彎,也不太注意口氣和方式。比方說,到武漢的機關單位去辦事,門房會問:“搞么事的?”而不會問:“您是哪個單位,有什麼事嗎?”甚至做生意,他們也不會說:“你看我們怎么合作?”而會說:“你說么樣搞(口沙)!”這種說話方式,就很讓外地人受不了。
武漢三鎮(三鎮)
武漢東湖梅園
武漢人也基本上不排外。武漢人很少以“大武漢”自居。對於外地文化和外來文化,武漢人的態度大體上比較開明。不排外,也不媚外,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海貨、港貨和漢貨一樣平等地擺在櫃檯上賣,京劇、豫劇、越劇和漢劇楚劇一樣擁有大批的觀眾,不像河南、陝西那樣是豫劇、秦腔的一統天下。甚至武漢的作家們也不像湖南、四川、陝西那樣高舉“湘軍”、“川軍”、“西北軍”的旗號在文壇上張揚。武漢,總體上說是開放的,而且歷來是開放的。這種開放使得武漢人“既有北方人之豪爽,亦有南方人之聰慧一。或者說,“既有北人之蠻,亦有南人之狡一(方方《武漢人的性格是怎么搞的》)。這就無疑是一種文化優勢了。有此文化優勢,豈能不大展鴻圖?
武漢三鎮(三鎮)
漢陽造創意園

武昌

武昌之名始於東漢末三國初,孫權為了與劉備奪荊州,於公元221年把都城從建業(今南京)遷至鄂縣,並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國而昌”之意,不久在蛇山築城,稱夏口;武昌之名是與今鄂州市互換的。
武漢三鎮(三鎮)
武昌黃鶴樓
公元280年,晉朝江夏郡改為武昌郡,即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後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時曾設武昌府。辛亥革命後改江夏縣武昌縣,武昌即成為正式名稱
從考古發掘來看,武昌在新石器時代的水果湖放鷹台南湖老人橋、洪山區花山鄉的許家墩和棋子墩等處,就是古人棲居之地。
舊時的武昌手工業發達,以造船、冶金、鑄造錢幣為主,武昌的陶瓷名叫影青瓷。另外,在武昌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黃鶴樓的屢次興廢,從三國時代至今已歷十餘次,每次重建都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反映出各個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和特點。

漢陽

漢陽一名的來歷與漢水密切相關,古語“山南水北為陽”,古時漢陽在漢水之北,龜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稱陽,故名漢陽。
武漢三鎮(三鎮)
漢陽歸元寺
公元606年,即隋朝大業二年,改漢津縣漢陽縣,漢陽名稱自此開始。唐代將縣治移至漢陽市區後,才迅速發展起來。
漢陽,特別是鸚鵡洲一帶,歷來是長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唐宋元明各朝代,商業手工業很是繁華。同時,漢陽還是遊覽勝地,位於漢陽的歸元寺武漢市佛教叢林保護得最好的一處,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昌和漢陽築城起始於同一時期,約有1800年歷史。

漢口

歷史上,漢口,漢陽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是同步發展的。直至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漢水改道(漢水在歷史上改道不下8次)從龜山北麓入江以後,漢口才獨立發展,僅有500多年的歷史。漢陽、漢口很早就築有城牆,分別被當作過縣治之所在。
武漢三鎮(三鎮)
漢口中英文地名郵戳
漢口後來迅速成為一座新興商埠,名聲和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武昌和漢陽。明末清初,漢口已與河南朱仙鎮、廣東佛山鎮、江西景德鎮並列為全國四大名鎮,海外譽為“東方芝加哥”。漢口的港口貿易運輸業頗為發達,成為我國內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夜明”(吳琪詩)狀其景,“居民填溢商賈輻樓,為楚中第一繁盛處”。頗能反映其繁盛。清乾隆年間,漢口更盛於世,僅“鹽務一事,亦足甲於天下”。
清朝末年,湖廣總督張之洞於1905年在漢口修築張公堤。這條堤對逐年降低後湖一帶的水位,使荒湖野洲形成陸地,對起初狹小的漢口擴建面積提供了方便條件,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1927年初,武漢國民政府將武昌與漢口(轄漢陽縣)兩市合併作為首都,並定名為武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