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珪(三旨宰相)

王珪(北宋宰相、文學家)

三旨宰相一般指本詞條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宰相、文學家。祖籍成都華陽,幼時隨叔父遷居舒州(今安徽省潛山)。

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王珪進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揚州,召直集賢院。歷官知制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等。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拜參知政事。熙寧九年(1076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元豐五年(1082年),拜尚書左僕射門下侍郎。元豐六年(1083年),封郇國公。宋哲宗即位後,封岐國公。旋卒於位,年六十七。獲贈太師諡號“文恭”。

王珪歷仕三朝,典內外製十八年,朝廷大典冊,多出其手。自執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時稱“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庫全書》輯有《華陽集》四十卷。

基本介紹

  • 本名:王珪
  • 別稱:王文恭、王岐公、三旨相公
  • 字號:字禹玉
  • 所處時代北宋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成都華陽
  • 出生時間:1019年
  • 去世時間:1085年6月12日
  • 主要作品:《華陽集
  • 主要成就:典內外製十八年,朝廷大典冊,多出其手
  • 官職: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
  • 封爵:郇國公→岐國公
  • 追贈:太師
  • 諡號:文恭
人物簡介,文學成就,人物評價,軼事典故,三旨相公,四相簪花,史料記載,

人物簡介

王珪祖籍成都華陽,幼時隨叔父遷居舒州(今安徽潛山縣),後代都成了舒州人。
王珪秉性寬厚沉穩,謙和禮讓。他勤思苦學,天資過人,落筆則出語驚人。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高中進士甲科第二名(榜眼)。初任揚州通判,後被召入京城在集賢院值班,隨又為三司鹽鐵判官、修起居注、進知制誥再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母逝,假歸服喪三年,後復被召入京城,為學士兼侍讀。
嘉祐七年(1062年),宋仁宗宴寶文閣作飛白書,命王珪誠歲月姓名,分賜侍臣,歐陽修得雙幅大書,王珪夾題八字云:“嘉祐御禮賜歐陽修。”仍於絹尾書翰林學士臣王珪奉聖旨題。
後議立太子,中書召他起草詔書,他說:“此大事也,非當面接受聖旨不可!”第二天,仁宗親自召見,他對仁宗說:“天下臣民早就希望立太子,以免生亂。這次果真是陛下的聖意么?”仁宗道:“朕意已決。”他再拜稱賀以後,才退而起草。
宋英宗即位,理應提升草詔人,但因有人將他在中書召見時拒不草詔事進了讒言,疑他對已不忠,於是,置而不理,以觀後效。
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忽然召他入內殿,升他為端明殿學士,賜他龍盤金盒,安慰他說:“從前誤信人言,今天朕已疑竇盡消了!”
宋神宗最愛王珪的文采,即位後,提升他為翰林學士承旨,專為朝庭草擬重大典章。
熙寧三年(1070年),拜參知政事
熙寧九年(1076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元豐元年(1078年),改革官制(元豐改制),超授王珪為銀青光祿大夫
元豐五年(1082年),拜尚書左僕射門下侍郎
元豐六年(1083年),封郇國公。
元豐八年(1085年),神宗患病,他請皇太后立延安郡王為太子。太子立,是為宋哲宗。於是拜他為金紫光祿大夫,進封岐國公。同年五月十八日(6月12日),卒於任中,享年六十七歲,追贈太師,諡號文恭。
紹聖(1094年-1098年)年間,因邢恕等人誣陷,王珪被追貶為萬安軍司戶參軍,削奪諸子官籍。徽宗即位,歸還他贈謚。蔡京掌權時,又剝奪追回所贈諡號。政和(1111年-1118年)年間,再次恢復贈謚。

文學成就

王珪以文學進用,受同僚共同推崇讚許,其文章氣魄宏大華麗,自成一家,朝廷重大的典制策令,多出自於他的手,詞林人士都稱讚他。自熙寧初年開始,連續為皇室起草詔書十八年。他親筆撰著的《宋兩朝國史》一百二十卷、《在京諸司庫條式》一百三十卷、《王珪集》一百卷,和續著的《宋六朝會要》,都為世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史資料。
清《四庫全書》收錄了王珪《華陽集》四十卷(原為六十卷、附錄十卷,後刪減),在《總目》中介紹說:“ 珪少掇高科,以文章致位通顯,不出國門而參預大政,詞人榮遇,蓋罕其比”。又說:“其文章博贍瑰麗,自成一家。揖讓於二宋之間,毫無愧色。謝及、陸游、楊萬里等往往稱之,殆非虛美。”

人物評價

王琪:騏驥方生,已有千里之志,但蘭筋未就耳。
歐陽修:真學士也。
趙頊:王珪誥有體,他學士不逮遠矣。
李清臣:① 然太師陪輔十有五年,其贊策納議為最多,及先皇帝厭萬幾,托國事寶慈宮,建立皇太子以定大統,未幾,今聖踐祚,太皇太后同聽斷,所以安慰人心,肅寧宮禁,流澤兆庶,懷服戎貊,至於天下卒無事,原其功德,實自寶慈宮開佐聖孫,為宗廟計,而太師一時元臣,與其列請命福寧閣以及雙日朝,延和謀謨,陟降癯瘁,滋力克終大事,有勛烈焉。②公平居言色安,徐猝應事物,初若不用意,而敏捷精盡,雖素慮者,無以加也。……公泛通六經,深於詩書,善史學,其為文豪贍有氣,閎侈瑰麗,而不失義正,自成一家,掌文誥二十年,每一篇出,四方傳誦。……公自奉甚約,而厚於昆弟,然於親屬,終不敢私援薦。
王稱:王珪為相,隨時俯仰,與蔡確比以沮司馬光而興西師之役,此可罪也,珪既死,而為章惇所陷誣,以為臣不忠,追貶散秩,則非其罪矣。
脫脫:及安石去位,充、珪實代之,天下喁喁,思有所休息。充力不逮心,同僚左掣右伺,至鞅鞅以死,傷哉!其不足與有行也。珪容身固位,於勢何所重輕,而陰忌正人,以濟其患失之謀,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
錢基博:①宋之文章,大端不出二者,而推其原皆出於唐:其一原出李商隱;自宋初西崑之楊億、劉筠、錢惟演以迄宋氏庠、祁兄弟、夏竦、胡宿、王珪,詞取妍華而不免庸膚,此承唐人之頹波,而未能出新意者也。②王珪以文學進,流輩鹹共推許其文宏侈瑰麗,自成一家。

軼事典故

三旨相公

王珪為相時,少有建明,被時人稱為“三旨相公”。他上殿進呈時,稱為“取聖旨”;神宗決定後,稱為“領聖旨”;退朝後告訴稟事的人,稱為“已得聖旨”。

四相簪花

慶曆五年(1045年),韓琦揚州時,官署後花園中有一種叫“金帶圍”的芍藥,有四盆,每盆都開了一朵花,而且花瓣上下呈紅色,一圈金黃蕊圍在中間,因此被稱為金纏腰,又叫金帶圍。此花不僅花色美麗、奇特,而且傳說此花一開,城中就要出宰相。當時,同在大理寺供職的王珪、王安石正好在揚州,韓琦便邀他們一同觀賞。因為花開四朵,所以韓琦便又邀請州黔轄諸司使前來,但他正好身體不適,就臨時請路過揚州也在大理寺供職的陳昇之參加。飲酒賞花之際,韓琦剪下這四朵金纏腰,在每人頭上插了一朵。說來也奇,此後的三十年中,參加賞花的四個人竟都先後做了宰相。沈括將此事記載在《夢溪筆談·補筆談》中。後來,“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慎還曾以主題繪製了一幅《四相簪花圖》條軸和一幅《金帶圍圖》扇面。

史料記載

《王文恭公珪神道碑》
東都事略·卷八十·列傳六十三》
宋史·卷三百一十二·列傳第七十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