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寺(重慶市石柱縣寺廟)

三教寺(重慶市石柱縣寺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三教寺距石柱縣縣城7公里,地處三河鄉的回龍山上,那裡森林密布,遮天蔽日,風景宜人。三教寺是集儒、佛、道三教於一體的寺廟,也因此得名。它也是唯一一座經皇帝御批和尚可以婚配的寺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教寺
  • 所處地區:三河鄉回龍山
  • 建造時間:1495年
  • 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
  • 名勝古蹟:三教寺陵園,石雕戰馬
簡介,建築,文物,磚塔,石雕戰馬,名稱由來,詩詞欣賞,地圖信息,

簡介

三河鄉三教寺初修建於明朝弘治八年,即1495年,距現在已經500多年的歷史了,當時由石柱宣撫使馬澄之妻陳氏所建。明朝祟禎年間,秦良玉當時執掌石柱土司大權,原秦良玉平播部將永貞和尚(法名永真智光)從盤龍寺銀杏堂)回到這裡訓練了一支能征善戰的八百羅漢兵,因為需要而增修了三教寺,其遺址和部分寺廟一直保存至今。三教寺依山傍水、自下而上建有山門、藏經樓玉皇殿三清殿大雄寶殿,寺廟高大雄狀,占地3000㎡。是當時全國惟一經皇帝(即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批准和尚可以結婚生子的寺廟。現完整保存有三清殿及左右廂房。珍藏有破山禪師手跡。除了有三教寺之外,邊上還有秦良玉陵園土家族文化碑林、龍眺台、臥龍眼、懸棺群等景觀。

建築

三教寺首先以建築雄麗和歷史悠久著稱。寺院主體建築坐西向東。山門、正殿、觀音殿依地勢逐級升高。建築面積800多平方米。其正殿為三教寺主體和核心建築。建築面積190多平方米。前檐施用廊柱。面闊6柱5間17.2米,明間寬6米,裝對開木門3對;次間寬3米,裝對開木門2對;梢間寬2.6米,進深9柱8間11.4米。明間,僅由4根中柱支撐抬梁和房梁,為典型的“減柱造”。這樣做,既儉省了6根內柱,又使殿堂更加寬敞明亮,在設計上頗具匠心。殿堂正中設須彌寶座,寶座上的孔子、釋迦牟尼和老子神像,端莊肅穆。結單檐歇山式廡殿頂,屋面覆蓋金色琉璃筒瓦。脊飾二龍搶寶和仙佛、瑞獸。在此殿的橫樑底皮有大量墨書建修題記。其一右讀,書“大清乾隆五拾一年歲次丙午孟春月中浣三日吉旦,臨濟正宗第四十二世比丘、住持僧體本囗修源暨徒祖德囗大宗”,左讀,書“本境總領會首張國用、楊昌鳳、劉永鑒、左昌城、張登元、劉德鳳、王登位,協同眾姓會首等,募化十方仁人君子,公同損資補修”。這為人們研究三教寺的建修情況和建修年代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
三教寺

文物

三教寺還存有大量碑刻文物。其中:“祝知縣、馬知事示”和“彭知縣示”,不但書法精美,而且保存了相當豐富而珍貴的地方史料,學術價值甚高。
“祝知縣、馬知縣示”刻於“公立團碑”之上。碑石長方形,截角。高150厘米,寬75厘米,厚11厘米。碑面縱排刻文。於碑面分心線兩側,分刻上述告示頒發者的職位姓氏。右鐫“四川潼川府三台縣正堂加二級紀錄二次隨帶軍功二級祝(即祝廷頁,江蘇金壇縣舉人。乾隆四十三年任三台縣。)”一行24字,右勒“四川潼川府三台縣事會理州正堂加二級又軍功加二級紀錄七次馬(似為馬全,三台縣人,乾隆三十三年至三十五年任三台縣蘆溪汛左司外委,何時任縣知事不詳。或為馬儒修,德陽稟貢,乾隆三十四年至三十七年任三台縣訓導)”一行29字,字大5*5至4*4厘米。職官姓氏兩邊之碑面刻寫告示,凡16字,滿行45字,字大2.5*2.5厘米。末鐫“乾隆四十四年已亥歲仲秋月中浣穀旦,趙禮桂刻,肖集書”。
“彭知縣告示”,刻於長方形木牌上,故俗稱“牌示”,高98厘米,寬48厘米,厚3厘米。其文右讀,縱排,12行,楷書,陰刻;字大2.5*2.5厘米,滿行38字。為“特授四川潼川府三台縣正堂加四級議敘加二級紀錄五次彭”(即彭榮槐,江西湖口舉人,道光二十七年任三台知縣)為三教寺所頌。末鐫“道光二十二年四月十六日”。“示”是古時長官對所屬官吏或平民百姓有所告諭勸誡時使用的文體,統稱為告知。但對所屬官吏發布的,在較小範圍內張貼,習慣上單稱為示;對平民發布的,張貼在衙門前照壁上和有關地方的則稱為告示。至於寫在或刻在木牌上張掛的,則稱為牌示。據統計,“彭知縣牌示”不但是三台也是綿陽市乃至四川省內迄今僅見的古代“牌示”。因而彌覺珍貴。同時,古代刻碑刻告示,於今也不多見。
三教寺三教寺

磚塔

雄矗於三教寺北側山樑的密檐式實心磚石塔,亦為三教寺重要建築和著名景點。她不但造型優美,歷史悠久,而且為三台城區三大古塔之一,是白鶴寨“一步看三塔”勝景中的一塔,知名度極高。此塔通高18.8米。塔基平面六邊形,邊長2.51米。塔身九級,逐層內收,塔剎結六角撮尖頂。據塔磚“大清同治十三年”建修銘文可知,此塔距今已有126年。此塔已於1993年公布為縣級文保單位。
三教寺(重慶市石柱縣寺廟)
三教寺在宗教哲學史的研究領域也具有典型性。她以合祀孔子、老子、釋子即釋迦牟尼等儒、道、佛三大宗教主神於一殿而稱名。是唐宋以來“以佛修心、以道養身、以儒治世”等“三教合一”思潮在清代時期的三台民間得到完美繼承和發展的重要歷史見證。這在全縣不但絕無僅有,在全市乃至全省也屬罕見。

石雕戰馬

傳說有一年春天。三教寺附近的農民發現地里的麥子不知被什麼動物吃過,他們在地里撒上石灰,第二天沿石灰印兒去看腳跡,結果發現腳跡到墓前戰馬前就沒了,於是人們才知道是良玉墓前的石雕戰馬。後來人們還看到過石戰馬在晚上跑下回龍山到芭蕉灘吃草,有時候還走到良玉墓後的臥龍泉眼飲水。

名稱由來

為什麼取名"三教寺"?按《宗教詞典》說,"三教",也稱"三時教",指的是有教、空教、中道教三教。但民間還有另外一種傳說。
據說,秦良玉原籍為四川忠州(今重慶忠縣)人,後嫁與石柱(今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宣撫使馬千乘為妻。因開礦之事,得罪了權貴,馬千乘被害死於獄中,在此期間,秦良玉四處逃難,到處遷徙。
一天,秦良玉,帶著一個風水先生,來到烏江岸上,想找個好地方住家。風水先生反覆斟酌後,就看中了烏江龔灘這個地方。風水先生邊看龍脈邊說:"龔灘古鎮,前有高山大川,後有馬鞍鐵城,左右有青羊關和鳳凰山為屏障,是一個將來要出'公侯'的寶地"。
風水先生這一番話,當時被一個放牛娃兒聽見了。這個放牛娃其實並非一般的牧童,而是牛郎仙童。他認為風水先生的說法不夠準確,因此,就鄭重其事地要改正風水先生的說法。他一本正經地衝著風水先生說:"你講這裡將來要出公侯,我說要出母侯。"說罷,這個放牛娃就不見了。
風水先生靈機一動,連忙哈哈大笑,對秦良玉說:"夫人如定居此地,不久必將大富大貴,前途無量。"秦良玉也覺得龔灘這個地方的確不錯,於是就決定在此居住下來。住了不久,果然奉旨繼承夫職。她就回到石柱,當了石柱的宣撫使。由於秦良玉自幼習文練武,有膽有識,她當了宣撫使之後,聰明才智得到了更好地發揮。 明末年間,後金國屢次派兵對明王朝進行攻擊。明熹宗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朝廷在束手無策的情況下,下詔天下"勤王",抗擊金兵,保衛京都。秦良玉帶起白桿兵,日夜兼程,北上抗金,首戰告捷,被皇上誥封夫人,授都督僉事領總兵銜。
三教寺三教寺
崇禎三年(公元1636年),華北永平(今唐山市)等四城失守,崇禎詔天下"勤王",秦良玉又率精兵北上,很快收復了四城。崇禎平台召見,並賜彩帛、羊酒和詠詩,以示慰勞。崇禎在詩中誇她說:"學就西川八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崇禎皇帝在平台召見秦良玉之後,接著又召見了秦良玉帶去勤王的五百四川僧兵,因為這五百僧兵,武藝高強,是秦良玉的主力隊伍,為收復華北四城,立下了汗馬功勞。朝廷準備論功行賞。賞錢賞帛,這些僧兵都婉言謝絕。準備賜官,大家也眾口一辭,不想當官。皇帝問這些僧兵,究竟想要什麼?其中一位代表,說出了大家的心裡話:"啟稟皇上,我等對於官爵祿利,視之如水。但求皇上恩準,和尚可以娶妻為室,可以開戒吃暈,這就足之夠矣。"
崇禎皇帝為了褒獎這些保衛大明江山的有功之人,未多猶豫,便點頭允諾。此時,眾位僧兵,連忙叩首,齊呼:"謝主龍恩!"
勤王有功的僧兵回到石柱、酉陽等地之後,仍然削髮為僧。照常當和尚。據說,他們與別的和尚不同的是,可以娶妻,可以吃肉。他們既信奉佛教,也信奉道教,同時對於儒家的學說,也非常尊崇。因此,他們所在的寺廟,就稱為三教寺。在川東南的三教寺,最有名的有兩處,一處是在石柱,規模較大,秦良玉的陵園就坐落在那裡。另一處就在秦良玉當年曾經居住過的烏江右岸的龔灘。這兩處的三教寺,都是旅遊勝地。隨著改革開放,如今遊人,大有與日俱增之勢。現在有些人,在龔灘三教寺遺址參觀時,還有些老年人要講起當年風水先生和仙童預料,在烏江邊到底要出"公侯"還是要出"母侯"的故事秦良玉勤王回鄉後,被朝廷封為"忠貞侯",看來當年的風水先生,還是要比仙童差一著。

詩詞欣賞

破山禪師即蹇棟宇,(1597--1666)字萬峰、懶愚,號旭東,生於四川大竹,明朝大學士蹇義之後,19歲離家得度,單身東遊,法號海明;棲楚之破頭山,精通佛法,所以人稱破山和尚
破山(1597—1666),法號海明,本名蹇棟宇,生於四川大竹縣,明末清初著名高僧。在佛教中自成一派,堪稱佛壇巨匠,成都昭覺寺文雪大師、文殊院慈篤禪師都是其法嗣弟子。1653年在梁平縣雙桂堂,是雙桂堂的開山祖師。破山是當代書畫大師啟功(已逝)最為敬佩之人。
明末清初的巴蜀戰亂峰起,“天府之國”變成了“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荒涼之地,破山致信秦良玉,要求到石柱避難。秦良玉派三教寺住持永貞和尚及徒弟常然到忠州接他。1649年2月,秦良玉死後,破山還在三教寺給她做道場。破山在石柱生活了十年,足跡遍及三教寺、三台寺、普同濟塔、天佑寺、正法寺、玉坪山、馬皇廟等處,遺蹟除正法寺題楹聯外,在三教寺題匾“白雲深處——破山海明題”,三星鄉三聖宮題對聯“斗酒縱觀廿一史,焚香靜看十三經”。石柱民間傳說破山的字匾能避水火之災,因此,民間“拓”破山字者很多,幾斗米才能“拓”一幅。足見破山禪師在石柱的影響。他兼僧人和詩人於一生,且頗有建樹,堪稱世界宗教歷史人物,有小釋迦之稱。其詩作有1200餘首傳世,收錄在《破山禪師語錄》中,包括下面幾首他在三教寺作的詩:
寓三教寺偶成
三教寺三教寺
為日開門笑遠山,光樓聲發骨毛寒。
老僧別無營清供,待客惟將竹數竿。
寓三教寺示三客禪人
扣門識賢者,野外話頭回。避透安心旨,機投結念灰。
長松富一枕,短錫聲三台。戲語益君省,怡然笑我儕。
寓石柱聞賊退有感
抱病妖氛苦,人心尚未寧。擬圖身口計,竄落水雲貧。
瓢笠難支日,親朋易到門。業將聽兩耳,分聽凱歌聲。訪萬壽山寺題睡和尚
老僧來到無人陪,幸有當門楊柳垂。
只見柳花開又落,不知春夢幾時回。
為蒼松禪人別言
漏聲催人盡,寒夜獨悲呤。殿滿燈光靜,窗橫雪照深。
三思詩眼疾,孤枕念同心。寥落一身外,萍蹤何處尋?
除夕
竄入南賓二載余,人情愈冷道愈孤。
勤燒短木勝松火,懶掃門塵當鐵符。
濃處盡從貧處淡,思邊卻向酒邊疏。
前賢得得尋山隱,我隱只須沽一壺。

地圖信息

地址: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三教寺(龍嘴路北300米)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