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介紹
俗家本姓楊,祖籍陝西高陵人。因其父官宦入閩,義中於唐宗
李适興元元年(公元784年)誕生在福唐(今福清縣)其父任。時值甲子歲正月初六日。他在襁褓中就不食葷腥,即所謂“胎素”也。到了
德宗貞元十三年丁丑歲,他隨父親仕官至
宋州(即泉州),投拜於玄用禪師門下,剃髮出家,這年他才十四歲。直他二十七歲才受
具足戒,成為比丘。
他先修
三摩缽提,做得安心慮;後修奢 摩他
禪那,達到正定寂止的境界。於是他頓明心要,肩槓
錫杖,雲遊天下,拜師修證。先到中條山百家岩拜謁懷暉禪師,次依
西堂智藏禪師,後到洪州百丈山謁見懷海禪師。他在這一高僧名師的門下,恭恭敬敬地巾侍十年,通悟了禪宗要旨,修證上層
禪學,這才去撫州拜見石礬禪師。石礬經常張弓架箭,來接佛子。義中登門詣法,石礬高聲喝聲:“看箭!”義中見狀,立刻開襟懷,挺胸當箭。這正符合達摩祖師的禪學:“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不立文字”。於是石礬禪師就收起弓箭,稱讚道:“我三年來,張一枝弓,掛兩隻箭,而今只射得半個
聖人。”義中進一請教道:“怎能做到全聖?”石礬只彈弓弦三下作答。從此,中又隨侍石礬禪師左右,達八年之久。最後,義中又南遊到了潮,參見了大顛禪師。大顛禪師一見義中就說:“卸掉甲冑來。”義中領悟,就退一步立定。從此義中參悟了佛法禪機,大徹大悟。這十八年間,他遍訪海內高僧,不僅精研了佛教的經、律,也修證了
禪學義理,經歷了世事滄桑,終於使他“妙造空中,深了無礙”了。
唐穆宗李恆長慶四年甲辰(公元824年),大顛禪師無疾圓寂,年九十三歲。次年,
唐敬宗李諶即位,改元寶曆,義中離潮州游漳水。他見到新興的漳州人文地理均好,就選定
開元寺後面的三山(即今之
紫芝山)半雲峰下,建立“三平真院”,自立門戶,聚徒傳教。直至會昌五年乙丑歲(公元845年),
唐武宗李炎下令毀滅佛,強迫僧尼還俗。其時義中彈師早已有所覺察,並做好準備,雖然他這時己年上花甲,仍堅定不移地率領一乾僧尼,徒步循澗進入平和,避居化外蠻荒之地,以堅持佛法禪學。他們在深山林中披荊斬棘,日夜鑽行,好幾天難見天日,僧尼們皆巳精疲力,還找不到一處可立足存身。有一天,他們在溪澗中
盥櫛淨身,義中禪師忽見水面上飄浮著無數樟花在迴旋,心中大喜,對僧們說;“上游有樟樹林,定是個好去處。”於是,僧尼們精神振,溯流上行,果然來到大柏山麓,只見四圍青山,中間一片肥沃,山水極佳。義中禪師選定龜蛇峰間建立寺院,開荒闢田。又續收容逃難來的僧尼,達三百餘人。從此在深山密林中,聚徒講學,保護了大乘一脈真傳。
原先這一帶居住著一種被稱之為“蠻獠”的少數民族,他們過刀耕火種的生活;還有一種更為原始的民族,被稱為“大毛人”“毛氏”,他們以蒐集野果和狩獵為生。起初,他們對於侵入自己領域的漢族僧侶極為恐慌,產生惡感,便肆意襲擊、騷擾,想把攆走。但唐時僧侶皆習武護院,義中禪師武藝尤為高超,輕易治服了
蠻獠和毛人。因此流傳著祖師公斗於鬼窟,降伏眾祟,擒蛇侍者和毛侍者的神話。所謂“蛇侍者”,大概是指當地崇拜蛇圖騰的“蠻獠”,而“毛侍者”就是大毛人。
後來義中禪師又派人傳授他們桑耕知識,使他們安居樂業,和平共處。山區瘴厲為害甚大,人民缺醫少藥,往年一旦瘟疫流行,屍首枕藉,萬戶蕭疏。祖師公精通
岐黃之術,辨症施治,活人無。當地人民尊彼為神,迄今還有許多信士到
三平寺拜求藥籤,以奇難雜症,香火因而越來越旺。
唐宣宗李忱即位後,
改元大中,三年已巳歲(公元849年),降詔恢復禪教。漳州重建
開元寺,有巡禮僧常肇、惟建等二十人向朝廷推薦義中禪師是位“嗣達摩正統,繼南宗衣缽”的高僧。於是漳州刺史鄭薰恭請義中禪師主持開元寺,完成修繕之事,使寺宇煥然一新。鄭薰又將義中禪師的事跡上奏朝廷,宣宗皇帝敕封義中為“廣濟大師”。至
鹹通七年(公元866年),義中已逾八十高齡了,他思己所創建的
三平寺,毅然重返九層岩修葺三平寺。鹹通十三年歷十一月初六日,廣濟大師
歸寂,享年九十二歲,僧臘六十五。
廣濟大師示寂後,門人弟子在三平寺後修建了祖殿,單檐重檐,面闊三間,殿中塑廣濟大師金身。春秋祀之,旁立四尊蛇侍者。又奉骨及
舍利子葬於塔殿的石龕下,至今香火鼎盛,歷千年而不衰。
注釋
①廣濟大師的生卒年月,根據李宓書的《漳州三平山廣濟大師行錄》 載:”於甲子歲而生福唐”。誕辰是正月初六日。卒年是”鹹通十三年十一月初六日”。俗傳他出家時間是六月初六日。王諷的碑記,卒年與享年同上,未記生年。本文以”甲子歲”生為準。
②大師年十四,
剃度出家,尚未成年。佛教徒皈依受戒,有
五戒、
十戒, 最重者為
具足戒,簡稱為”
具戒”。比丘(男僧)之戒250條,比丘尼(女僧)之戒348條。年未滿二十者不得受此戒,故大師二十七歲才受具足戒。
③三摩缽提,或譯為三摩菩提,或三摩帝,梵文Samapatti,意謂正定,即排除雜念,
心無掛礙之意,
奢摩他禪那,或譯為奢摩他,意謂寂止,與三摩缽提意相近。猶儒家所謂”定而後能靜”之義。禪那,即梵文
Dhyana,簡譯”禪”, 意謂思維修,通譯”靜慮”,又稱”
禪定”。
④懷暉,俗姓謝,泉州人。上中條山行禪法。元和三年,
憲宗詔入於
章敬寺毗盧遮那院安置。元和十年
乙未冬示滅,敕謚大宣教禪師。懷海,俗姓王,長樂人,洪州百丈山僧。早年與
西堂智藏、
南泉普願,巾侍馬祖。後懷海採錄大小乘戒律,別創禪律,號稱”百丈清規”。
元和九年正月
歸寂,
穆宗長慶元年敕謚
大智禪師,塔曰大寶勝輪,西堂智藏,八十示滅,謚
大覺禪師。
⑤石礬開弓曰:”看箭!”謂學禪須直指本源,亂射雖中,不是真中。義中當前辟胸,欲使箭中此心。佛教主旨在
明心見性,心性語異實同。按《
楞嚴經》說,心是大心,非肉團心。義中所示仍非真”心”,宜受《楞嚴經》所斥。然義中所示之心,亦非在大心之外,故所悟佛旨雖屬未圓,而具體而微,不達聖人者幾希。但畢竟於聖人有間,因此石礬才說”只射得半個聖人。”
⑥顛云:”卸卻甲冑來。”猶今云:放下包袱也。凡有俗見(俗諦),便是法執、我執,固執不解,如穿甲冑,現不出本來面目,何由得悟佛旨?應效魚兒在水,寸絲不掛,方得自由。禪家有”前水未去,後水難入”之喻,故應解下偏執俗諦,始得真詮。
⑦妙造空中,深了無礙。是說義中已然透徹地參悟了禪宗底”空、假、中”三諦之真義,心中不存任何掛礙了。
⑧廣濟大師生於
唐德宗李适興元元年,甲子歲正月初六日,卒於
唐懿宗李漼鹹通十三年,壬辰十一月初六日,即公元784——872年,享年應為八十九歲,而前人計歲,則加上
閏月遂為九十二歲。僧臘,或稱
戒臘,僧人受戒後之年歲。義中二十七歲受戒。也加上閏月算,僧臘適為六十五歲。
三平祖殿
作為一種傳統民間信仰,義中大師在閩南一帶和海外鄉親中稱為“三平祖師公”,祖籍陝西鹹陽
高陵縣人。由於父親到福建做官,義中於
唐德宗李适興元六年正月初六日,誕生在
福唐縣,即今福建省福州市屬的
福清縣。義中聰明過人,從小勤奮好學,博覽群書,過目可記詩文。父親是個大師,求醫尋教者絡繹不絕。後因
唐武宗李炎廢佛汰僧,義中大師依依不捨地告別
紫芝山,率領眾僧尼,艱難地徒步,爬山涉水,好不容易來到平和境內的九層岩避居。只見這裡青山綠水,風景秀麗迷人,是個造寺傳教的好地方,他和眾僧尼歷盡千辛萬苦,在這裡興建三平寺院。 義中大師看到這裡的山民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極為貧困落後,缺醫少藥,許多山民貧病交加,被迫背井離鄉,往外逃荒,造成這兒的山園荒蕪。他來到山民中,向老百姓問寒問暖,盡心盡力為山民醫治疾病,並將自己強身拿手的“太祖拳”和“少祖拳”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當地山民,籍以健身防病,博得居家百姓的歡迎和讚賞。三平山來了義中大師,竭誠為山民送醫送藥,醫治疾病的佳音,象一陣陣溫馨的春風,吹拂到山裡外。外逃的山民欣聞這訊息,奔走相告,都陸陸續續回到山裡來。義中大師便向他們傳授先進的耕作技術,改變刀耕火種的落後面貌,他還積極引導山民開墾荒山,建造田園,興建水利,築起村舍,男耕女織,使深山裡的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山民安居樂業,過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生活,與義中大師及眾僧尼更加和睦相處。
唐宣宗復興佛教時,皇帝敕封義中為“廣濟大師”。義中大師在三平山內外更加認真傳教,以施展自己的才華。
唐鹹通十三年農曆十一月初六日,義中大師在
三平寺仙逝,享年九十二歲。由於他一生為居家百姓做了許許多多的好事,後人尊稱他為“三平祖師公”。一千多年來,這裡香火頗盛,人們一直杷他當作慈善的神來敬奉。連旅居海外的僑胞和港、澳、台同胞也不忘義中的功德,爭相結伴來這裡朝拜,並捐贈款項,修葺殿宇。
史料記載
古文記載
得菩提一乘,嗣達摩正統,志其修證,俾人知方。則有大師法名義中,俗姓楊氏。為高陵人,因父仕閩,征於福唐縣。年十四,宋州律師元用剃髮。二十七具戒。先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禪那。大師幼悟法印,不汨幻機,日損薰結,元超冥觀。先依百岩懷暉大師,歷奉西堂百丈石契,後依大顛大師。寶曆初到漳州,州有三平山,因芟住持,敞為招提。學人不遠荒服請法者,常有三百餘人。示以俗諦,勉其如幻解脫;示以真空,顯非秘密度門。虛往實歸,皆悅義味。知性無量,於無量中,以習氣所拘,推為性分;知智無異,於無異中,以隨生所系,推為業智。以此演教,證可知也。大師一日病背疽,閉戶七日不通問。洎出,疽已潰矣。無何,門人以母喪聞,又閉戶七日不食飲。武宗皇帝簡併佛剎,冠帶僧徒,大師至於三平深岩。至宣宗皇帝稍復佛法,有巡禮僧常肇、惟建等二十人。刺史故太子鄭少師薰俾蕆其事,旬歲內寺宇一新,因舊額標曰開元。於戲!知物不終完,成之以裨教,知像不盡法,約之以表微。晦其用而不知其方,本乎跡而不知其常。鹹通十三年十一月六日,宴坐示滅,享年九十一,僧臘六十五。諷自吏部侍郎以旁累謫守漳浦,至止二日訪之,但和容瞪目,久而無言。徵其意,備得行止事實,相見無間然也。問曰:“《周易》經歷三聖,皆合天旨神道。注之者以至虛而善應,則以道為稱,以不思而元覽,則以神為名,達理者也。經雲隱而顯,不言而喻,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後之通儒,有何疑也?”異日又訪之,適有刑獄,因語及,師曰:“孝之至也,無所不善,有其跡乃匹夫之令節,法之至也,莫得而私,一其政則國之彝典。”其於適道適權又如此。言訖頷之,不復更言。今亡矣夫,強擬諸形容,因為銘曰:
觀跡知證,語默明焉。觀證知教,權實形焉。體用如一,曷以言宣。太素浩然,吾師亦然。觀其定容,見其正性。不閱外塵,朗然內淨。智圓則神,理通則聖。師能得之,隨順無競。吾之行止,師何以知。得性之分,識時之機。達心大師,邈不可追。
傳奇祖師公
聞名遐爾的閩南佛教聖地漳州三平寺,每年有“三個初六”最為熱鬧。即為:
1。祖師公出生之日------農曆正月初六;義中生於“福唐”(今福清縣)。
2。祖師公出家之日------農曆六月初六;義中十四歲投宋洲禪師玄用門下,剃髮出家,十七歲受具足戒,博修禪提,遍游名山大川,佛梵古剎,造訪高僧名師,通悟禪宗要旨。後又拜一代名僧蕪洲石鞏禪師,隨禪師八年之久。最後肩錫南遊到潮洲,拜大顛禪師為師,成為大顛的法嗣弟子。
3。祖師公圓寂之日------農曆十一月初六。鹹通十三年十一月初六,大師聚集眾徒,留下遺訓,閉目坐化,享年九十二歲,僧臘六十五歲。
“三個初六”時,三平寺香火盛於平時,晝夜燈火通。雖然各地寺廟也有燃放煙花炮竹的習俗,但此寺煙花炮竹燃放時間之長,燃放數量之多,也許可稱全國之冠。每年的臘月始,連續不停的煙花炮竹聲回晌在三平的崇山峻岭,化金爐周圍,炮竹紙屑堆積如山,香火之鼎盛,實為罕見。
唐會昌五年,李炎廢佛汰僧,毀院棄寺,強迫僧徒還俗,義中大師預覺先知,率眾僧數百,避居三平深山密林中,保護了大乘禪宗一脈。在當地民眾的幫助下,於唐鹹通七年(866)建成三平寺。到了唐宣宗李忱時,降旨恢復佛教。有位巡禮僧常肇,向朝庭舉薦義中是“達摩正宗”、“繼南宋衣缽”的高僧。於是敕封義中為“廣濟大師”。從此大師在三平傳經授法,開墾荒山,行醫濟世,拯救眾生,圓寂後,民眾感其恩,世代奉祀。
“廣濟大師”祖師公,不僅在閩南地區家喻戶曉,而且在東南亞國家及港、台、澳地區的華人華僑中也久負盛名,海外的“三平寺”、“祖師公廟”不勝其數。每年前來朝聖光者數十萬之多。
三平祖師公與“蛇侍者、虎侍者”
三平祖師公故事之五
三平寺塔殿是香客必進之處,四季香火最盛,塔殿為正方形,面積約200平方米,殿正中屋頂呈“蜘蛛結網式”八掛藻井,結構精巧且奇特。殿正中有一石龕,石龕正中端坐三平祖師公---廣濟大師坐像(石龕下為祖師墓穴,藏有祖師骨骸),兩邊對子曰:“法大無邊龍虎伏,道高有象鬼神驚。”
座落於“蛇穴”風水寶地中的三平寺,有民眾擁護,有龍虎護法,得以香火千年,庇佑眾生,這一切功歸於三平祖師公的法大無邊,降龍伏虎,道高有象,鬼敬神畏!
如果您進香觀光,在草叢中,山腳下,看到一種圓頭,腹部呈淡黃色,背上是墨綠色花格的蛇,那就得恭喜您了!這就是三平寺特有的一種神秘的蛇,當地人視它為吉祥物,大加保護,尊稱為“侍者公”。人們視見上“侍者公”一面為好兆頭。
據傳,“侍者公”常爬床上與人共眠、還會幫人看家,照看小孩、驅趕毒蛇;“侍者公”為何與人為善?原來它是義中大師降伏的靈蛇,至今寺里還供奉著它的神像。
近來,隨著環境
污染,水土流失,生態失蘅,想睹“侍者公”尊容不易,還是還要祝君您:虔誠禮祖師公,歡喜遇侍者公。
“虎侍者”也就是義中所降伏吊睛百額大蟲,當年它溫順得象只波斯貓,跟著三平祖師公傳法治病禪耕。如今與“侍者公”同被雕成神像、供奉在塔殿廣濟大師坐像石龕左右。
三平祖師公故事之六
三平祖師公與韓愈驅鱷文 有一次,潮陽縣尉請韓愈刺史到靈山拜訪大顛。大顛命他的門徒三平(祖師公)烹茶招待眾客人。韓愈高興地問大顛:“下官州務繁忙,無時間鑽研佛經,禪師何妨指點一二!”
大顛入定良久而不答,三平(祖師公)不忍,故意敲禪床三下。
大顛嚴肅地問道:“你敲床做什麼?”
三平(祖師公)急忙跪下道:“師父豈不是告訴韓公:‘先以定動,旨以智撥’嗎!?”
韓愈聞言,似乎領會其意,說:“和尚門風高峻,下官從令徒處,明白事佛的大概意思了”
唐代中國的嶺南地區,鱷魚肆虐成災,時任廣東潮州府地方官的韓愈曾寫下了那篇著名的《祭鱷魚文》,據說韓愈發文數日之後,鱷魚果然銷聲匿跡了——給鱷魚添了幾分靈性和神秘色彩,至今潮州城外仍然有一座雄偉的“祭鱷台”,以紀念這一典故。傳說中,三平(祖師公)是這一事件的主角之一。
原來韓愈在潮州期間,曾幾次到潮陽境內祭海神,祈求合境平安,一次,他愁於鱷魚擾民之事,趕來廟裡請教大顛,禪師故意迴避,要三平(祖師公)謊稱雲遊不在,如此往返幾次,三平(祖師公)不忍,教韓愈用手中的筆驅鱷,韓愈心領神會,寫下《祭鱷魚文》,在河邊祭鱷魚時,有一公一母兩隻巨鱷興風作浪,不肯離去,三平(祖師公)揮動手中錫杖,痛擊鱷魚,最終一公一母兩隻巨鱷落荒而逃,嶺南地區從此鱷禍平息。
回到廟裡,大顛怪三平(祖師公)殺生,將三平(祖師公)的禪杖一扔:“禪杖到哪,你就到哪!”禪杖就這樣一直飛到福建漳州三平山,三平(祖師公)就拄錫在三平山了!
學佛如嗅桂花香
三平祖師公的故事之七(轉錄)
“三平祖師公”,是唐武宗、宣宗時代的禪宗高僧,潮州大顛的入室弟子。三平祖師公馳名漳台,遠及東南亞,當地崇蛇風俗及義中艱難建寺、慈悲濟世等傳聞,彰顯禪宗高僧祖師公的高風亮節。祖師公依靠禪宗頓教,不主張學佛專從文字上做工夫,而要求頓悟:“如言桂花香氣,一嗅便知;若用文字敘述,怎寫也無從理會。”
據介紹,我國現存的最早的禪宗史料總集《祖堂集》(二十卷,成書於五代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一度在中國失傳。1912年日本學者關野貞、小野玄妙等才從韓國的《大藏經》發現,輾轉傳遞,直到1994年,我國上海古籍出版社在編輯“佛學名著叢刊”時,才把由南唐泉州招慶寺釋靜、釋筠編撰的《祖堂集》首次影印出來,使之失傳千年後得以和國人見面。原書為語錄體,其中多是禪宗的話頭,充滿禪機,但有不少文字為當時方言。於今讀之不知所云!有智者把義中禪師的話頭逸事翻譯出來,轉錄幾段,以饗讀者----
—、唐宣宗時代,佛寺逐步從毀壞中恢復過來。義中禪師本是漳州開元寺僧,僻居三平多年,這時有些士紳、僧徒,就往三平山請求義中禪師回漳主持開元寺。其中有個僧徒,號稱黃大口,誇誇其談,不可一世,不把義中禪師放在眼裡。根據《寶積經》:即使菩薩,如果驕慢自高,卑下他人,也會退失智慧。因而義中禪師有意給他懲戒---
義中禪師問道:“久仰‘大口’尊名,是您嗎?”
僧說:“不敢”。
義中禪師說:“究竟口有多大?”
僧說:“渾身是口”。
義中禪師說:“怪了,從哪裡屙屎的?”
僧對不上話來。
二、有人問:“學佛有沒有路?”
義中禪師說:“路是有的,只是滑得很。”
僧又問:“路走得嗎?”
義中禪師答:“說不定,要看你自己。”
又問:“佛門三乘(聲聞、緣覺、菩薩)十二分教(佛書十二種類),學人信得過,只是太繁,乞求您簡捷指示祖師西來的宗旨!”義中說:“你把那龜毛做的拂子,兔角做的拐杖藏到哪裡去了?”僧說:“龜哪有毛,兔哪有角?”
義中答:“肉重千斤,智無銖兩。”
(按,追問祖師[指菩提達摩]西來意是禪宗話頭公案,任何禪師都不肯對學人作正面答覆,正如道學家教人尋孔顏樂處。一語說破,味如嚼蠟。要學人歷經辛苦,親自體會才得)
三、王諷侍郎問:“黑豆還沒生芽時是啥樣子?”(意如蛋沒孵成雞有無生命)
義中禪師答:“諸佛也不知。”
四、義中禪師說,大家沒有知識,那不行。“佛意些許相通,那非在岩穴里過著艱苦生活,仔細體會不可。如果只尋求經文義訓,字斟句酌,恰如萬里望鄉關,未知家在何處!”
按義中禪師逸話大意:如《寶積經》所說,學佛有大藏經典在,不學小乘、外道、路伽耶經,然而也不能採取咬文嚼字、教條主義方式來理會佛旨。禪宗頓教不主張學佛專從文字上做工夫,而要求頓悟。如言桂花香氣,一嗅便知;若用文字敘述,怎寫也無從理會。
祖師公與“監齋爺”
三平祖師公故事之八
三平寺塔殿是香客必進之處,四季香火最盛,塔殿正中石龕里端坐三平祖師公---廣濟大師坐像,石龕兩邊有被雕成神像的,義中大師所降伏的靈蛇“蛇侍者”與吊睛百額大蟲“虎侍者”,侍奉左右。 要進塔殿,必須經過二進祖殿。監齋公堂,就在祖殿左翼,立像祀監齋爺,為三平寺之獨創。監齋爺是何許人也,何德何能,立像祀之?
據傳,監齋爺生前為祖師公的廚師,唐鹹通十三年十一月初六祖師公將圓寂時,監齋爺決意欲隨師西歸。祖師公不依,認為他是俗家人,且多殺生,不宜西行。監齋爺分辨道:“我自侍師後,守戒持素,腥葷不沾,雖為俗家,心卻早已皈依佛門,每日頌經不息!師若不信,吾當自剖驗血是紅是白,若流白血,即說明我腹中無半點葷腥。”說畢揮斧自剖,果流白血。義中大師見而感慨:“吾南宗法嗣是直指心性、頓修頓悟的祖師禪,難得他能如此自剖明性,悟心即佛!”囑眾僧祀之於齋堂。後人遵從遺囑,在齋堂立像祀之,至今香火不衰。) 監齋公堂,為三平寺之獨創。凡香客所供齋品都須呈供在此,經監齋爺驗證後,方能拿到塔殿供奉祖師公。
三平佛寺
三平寺建築藝術精湛獨特, 妙在其建造於大柏山兩峰對峙那昂起的蛇頭之上,曰 “下水蛇”,寺前溪下游處有一“上水龜”,龜蛇相對,殿宇倚山而建,座北朝南,前低後高,群山環抱;其二,三平寺與一般寺廟制格局不同,一進山門便是
大雄寶殿、祖殿,最後是塔殿(廣濟大師的廬冢),天王殿只造了一半,所謂的 "三平寺免看,三落半"的俗語特指於茲。“三落半”即指塔殿、祖殿、
大雄寶殿、及造了一半的天王殿(山門卻未建造)。為何如此?其神話傳說是如此描述的:
晚唐時,三平當地居住著畲族和"蠻獠"土人,後者因全身毛 楂楂,故稱之為"
毛人"(或"山鬼")。義中禪師初入山時,先在"山鬼"穴前(即"毛 氏洞")卓錫,杖插入土中,即化成一株樟樹(後人稱之為"錫杖樹"),義中禪師趺坐樹下參禪。此舉驚動"山鬼",他們想把他禪師攆走, 見師無動於衷,便集眾奮力抬起禪師,至百丈石祭(龍瑞瀑布),拋之扔之,雀躍而歸。及回,見義中禪師仍在錫杖下誦經,滴水不沾!山鬼驚詫,把再和尚裝入竹籠里,加入石頭,再次拋下百丈石祭。其石祭高十幾丈,深不可測,瀑布吼聲如雷,令人望而生畏!此次"山鬼"得意,籠石沉之,必死無疑!,歸至穴前,只見義中禪師趺坐樹下,安然無恙!山鬼方知和尚神通廣大,遂匍匐禮拜,請發慈悲,寬恕罪過,願出力建寺,山鬼求大師閉目七天七夜。義中禪師應允,閉目以待。
“山鬼”心悅誠服為禪師架院建寺。義中禪師應允閉目,第五天,因聽見眾“山鬼”鑿石牽材,喊聲甚苦,於心不忍,遂睜開雙眼,眾“山鬼”見神光照耀,驚惶走散,天王殿因此而只建“半殿”
其實當年義中禪師,雖已花甲,仍帶領僧尼,堅持佛法禪宗。在此蠻荒之地,與土著和睦相處,傳授桑麻耕織技術,懸壺治病,將自己擅長的 “太祖拳”和“少祖拳”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山民,籍以健身防病,慈悲濟世即成佛,當朝廷恢復佛教時,他也被敕封為“廣濟大師”,後人尊稱他為“
三平祖師公”,世代敬奉。
三平寺就像一座通向海外的橋樑,為溝通我國和世界各國人民特別是東南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不斷地作出貢獻。